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道-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五十四集 古今差异() 
2000年以前主要是经营花鸟为主,随着近年来观赏石行业的走俏,已经进驻了200多家石商。

    市场共有2个出入口,沪太路这个是正门,很不起眼;

    志丹路的后门只能并肩通过2个人。

    九龙俩人从沪太路入口,来到了第一条奇石商家走廊。

    这一带多是在市场经营一手奇石的商家,石头价格不高,底座比较简单或者干脆不配。

    继续往里走,来到了比较像样的奇石馆走廊。

    声色皆优的灵壁石、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古朴壮观的黄河石、五彩斑斓的柳州石、冰清玉洁的水晶石,从价值连城的巨型石到小巧可爱的迷你掌上石在这里应有尽有。

    他俩走进一个叫程老二的奇石馆里,只见这家店经营的都是戈壁石,而且个头普遍很小。

    主人正把几件不起眼的小品凑在一块,旁边还有不少装饰配件,像小人物,小船,小房子,屏风等等,九龙好奇,禁不住问道:“老板,你在玩什么?”

    程老板抬起头来,见有客人,便停下手中的活,起身回道:“你们看这些戈壁石这么小,若论单个摆放,有气势吗?”

    九龙回道:“现在都流行玩摆件,起码也要20公分以上才够大气,这些都是几公分的小品,手玩倒可以。”

    “是呀,所以我想到了把它们组合起来,通过和底座、配件一起,构成一幅场景,一个故事,不就出彩了。”

    程老板回答。

    “这种玩法在上海流行吗?”九龙继续问道。

    程老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上海玩石的现状。

    他说现在上海流行一种赏石文化叫海派,引申为海纳百川,中西贯通,中西合璧、推陈出新的赏石文化。

    上海不出产石头,却几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质石种,收藏奇石精品之多、之好令海内外赏石界刮目,因此,素有“收藏半璧江山”之美誉。

    由于上海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上海必然成为海派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温床。

    上海供石的精致红木配座就是传统供石的“推陈出新”;

    广西彩陶石、大化彩玉石、摩尔水雕石的展示器具中,不少是吸纳了西方线条简洁、重石质构成、重色块变化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西合璧”。

    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为海派赏石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

    九龙也在感慨,上海作为大都市,文化氛围浓郁,自然是百花齐放,不过,看到了许会长那些大气象的石头,再看看程总玩的,简直天上地下之别。

    程总也许看出了九龙的心思,哈哈笑道:“玩石头,一要根据自身条件来玩,二要玩出自己的特色。

    “我很喜欢戈壁上的小石头,风情万种,变化多端,价格不高,普通人都玩得起,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地方,是非常适合家庭摆放的。

    “而且小品组合后,整体也就显得大气了,现在虽然没有多少人在玩,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石界认可的。”

    九龙听他这样一说,也觉得有道理,看看天色不早,正要和程总告辞,却迎面碰到了一个人,而且还是熟人——余英老师。

    九龙双眼放光,猛然大喊一声:“余老师好,好久不见。”

    余大师显然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九龙,连忙过来和九龙握手,并疑惑地看了程总一眼:“你们认识?”

    “缘分!缘分!今天有缘见到他们俩位,余兄,怎么回事,你们认识?”

    程总也很纳闷。

    “是呀,小黄是我在福建认识的石友,年轻有为的小伙子。”

    “那好,你们多聊聊,我要忙活去了。”

    程总好像碰到救星似的,赶紧把九龙俩人推给余英,自己又摆弄起他的组合来。

    九龙把赖总介绍给余老师认识,余英礼貌性的和赖总握手问候,,然后走到茶桌上的主位,泡起茶来。

    九龙这几天接触的都是古典赏石,他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古典赏石和现代赏石到底有什么异同的地方。

    余大师笑了:“小黄呀,你现在问的东西越来越刁钻了,我这一段刚好参加了两个具有品牌标杆意义的石展以及评奖,一个是广东佛山顺德清晖园的英石精品展,一个是得云轩的小品暨组合石邀请展。

    “一南一北,一古典一当代,可谓泾渭分明,对比强烈。

    “清晖园英石展,从展览场景到展示精品,一律是古典风格的,透风漏月的建筑和瘦皱漏透的赏石,古典园林和古典赏石相映成辉,场景式的布局,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得云轩小品展,是现代展览的样式,虽然古典赏石与当代赏石各逞其美,但从金奖的比例来看,古典赏石叨陪末座,当代赏石优势领先,25方金奖作品中仅戈壁石就占据了11位。

    “关于场景式的布置或是展览,古典赏石无疑有其优势。

    “就像是古典家具(尤其以明式家具为典型)一样,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当代美术馆,它都能登堂入室,毫无违和感。

    “即使从绘画的表现来看,古典赏石更宜入画,无论国画还是西画;当代赏石则似乎差强人意,极少看到有画家能表现出来。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来谈点体会。”

    余大师仍然是那个博学多才的大师,他侃侃而谈,九龙只有认真听讲的份。

    余大师分析,所谓质色形纹赏石四要素,如果要作个解构的话,那么,无疑古典赏石以形赏为主,当代赏石以色赏优先。

    戈壁石之所以一路走俏,与它的鲜丽色彩(包括俏色)有很大关系。所谓“五色令人目盲。”(老子《道德经》),这恰恰是古代赏石比较避讳的(至少在清代之前)。古典赏石色彩的静默黯淡,表面上看起来与文人阶层沉敛内省的性格颇为吻合,但与此同时,恰好是那种夸张危耸的造型结构(山子),似乎表明了其外表沉敛却内心丰富的一面。

第二百五十五集 英石出处() 
当代赏石色彩的鲜丽光彩,与当代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以及高调张扬的外向型性格特征相映成趣。

    德国心理学家鲁米艾尔曾经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偏好的颜色常常代表其性格和感情的色彩,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

    衣饰如此,赏石也是如此。

    不过,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当代还有不少古典赏石的拥趸者?其实,这是一种文人情怀使然。

    虽然当下传统意义的文人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传统文人悠闲优雅生活的态度和环境,却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

    也正是因为当代生活节奏的快捷和多变,使得不少人产生了怀古的情绪,向往那种桃花源般的慢生活。

    古典赏石,也成为了我们如晤古人、如对千秋的一种寄托和象征物。

    当代赏石被称为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其实更像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艺术审美,大家关注的更多是状形像物。

    比如,此次得云轩金奖作品中的戈壁石,一律是象形石,包括“得道”(佛)、“盛世祥和”(石狮子)、“黄金甲”(螃蟹)、“金鸡报晓”、“金蟾万贯”、“西游记”、“玉兔”、“慈母如佛”、“阿福”、“献寿”(猴)等,当然,这些象形石不但讨人喜爱,也有其形成难度。

    相比之下,古典赏石更像是一种带有思辨性的观念艺术,它更多地赋有某种象征意味,古人在欣赏奇石的时候,似乎并不特别关注其像什么,而是从质感、造型、结构之中寻找那种感动自己的东西,更多关注其是否具有特别意味和想象空间,这往往是似与不似之间的东西,从古代名石的题名就可以一窥端倪,比如“江南三大名石”之瑞云峰、玉玲珑、皱云峰。

    此次清晖园英石展的几方重要作品,包括标志石“隐机”,金奖作品“文心雕龙”、“秀色玲珑”、“气润千秋”等,莫不如此。

    总体来说,赏石一端,古人重意味,今人玩象形,这既与不同石种的表现力有关,也与时空的变迁有关,更与赏玩者的人文情怀有关。

    有意思的是,绘画艺术,大致是从具象向抽象发展,而赏石艺术,却是从抽象向具象发展,两者可谓南辕北辙,泾渭分明。

    余大师一口气说完,端起一杯茶润润嗓子,并不急于说下去。

    现在,九龙已经对灵璧石、太湖石,昆石有所了解,余大师刚才谈起了清晖园英石展,而且摆明广东英德的英石才是正宗的,那么,英石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请余大师详谈。

    余大师介绍,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产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间。该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山石较易溶蚀风化,形成嶙峋褶皱之状;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热暴冷,山石易于崩落山谷中,经酸性土壤腐蚀后,呈现嵌空玲珑之态,英石本色为白色,因为风化及富含杂质(如金属矿物铜、铁等)而出现多色泽,有黑色、青灰、灰黑、浅绿等色,常见黑色、青灰色,以黝黑如漆为佳,石块常间杂白色方解石条纹,石质坚而脆,佳者扣之有金属共鸣声,石质大多枯涩,以略带清润者为贵。

    英石轮廓变化大,常见窥孔石眼,玲珑宛转。

    石表褶皱深密,是山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等形状,精巧多姿。

    石体一般正反面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背面平坦无奇。

    英石种类多,其种类分为阳石和阴石两大类。

    阳石裸露地面,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表面多折皱,扣之声脆,分为直纹石、横纹石、大花石、小花石、叠石和雨点石,是瘦和皱的典型,适宜制作假山和盆景;

    阴石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的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扣之声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适宜独立成景。

    英石主产区为英德望埠镇的英山,山上、山沟、水中均有,这是英石的宗源。

    此外,英东的青塘、白沙、大镇等镇,英中的沙口、云岭、波罗、九龙、明迳、岩背、西牛等镇均出产英石。

    还有人把清远、阳山等地类似的观赏石也划入英石的范畴。

    英石的开发、研究、赏玩历史悠久,古代有关英石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宋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介绍了英石出产于英州的含光、真阳两县,颜色有微青、灰黑、绿和白色几种,并介绍了黄庭坚任象州太守时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苏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将灵壁、英石、太湖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

    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锦溪”“灵泉”(注:沙口镇清溪潮水岩,岩石上方刻有“灵泉”二字)“乃出石处”,有几户人家专以取石为生,并认定“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的汲水石是英石中的“下材”。

    明朝计成所著《园冶》介绍英石的产地、颜色等大体与《云林石谱》相同,但强调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

    清朝陈吴子所著《花镜》记载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广东英石”,充分肯定英石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

    清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两个概念,其中还记载到英石运至“五羊城”垒为假山,“宛若天成,真园林之玮观也”。

    古代赏石中,英石与灵璧石堪称“双璧”,宋代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罗列文房器玩雅好时,在“怪石辨”排名中,灵璧石第一,英石第二;明代鉴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品石”篇中,沿袭了赵希鹄的观点,也是灵璧石第一,英石第二,并首次明确指出:“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其他石种,则排名不分先后。

    这不但是因为两者成分相同,色彩相似,硬度相仿,结构相近,而且两者均具备发声特性而受到推崇,并且成为了古代(古典)赏石的标志性石种,自宋以来一直被有品位的收藏家视为理想的藏石,古代传世的供石之中,最多的就是灵璧石和英石。

    丁文父编的《御苑赏石》一书,收入故宫御花园中最早是元代的置石,其中就有两方英石,英石甚至在御花园中的数量超过其他石种。

    事实上,古石之中有许多灵璧石和英石极易混淆。。。

第二百五十六集 古石辨伪() 
如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冷泉亭中的一方大型灵璧石,因形同鹰隼得名“鹰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古典园林之中唯一的一方灵璧置石,原来据园林学家陈从周考证,是出自桃花坞唐寅故居的遗物,建国后移入此处。

    前不久余大师因为参与编撰一本新书,特地去实地仔细考察,断定是英石而非灵璧。

    殿春簃曾经由陈从周在1980年5月移建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因而名扬海外。

    2000年2月,大都会博物馆“明轩”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文人赏石庭园、书斋与绘画”的专题收藏展,从美国公私藏家搜集了从宋代至近现代有关奇石题材的中国画近90件,同时亮相的30多方中国古典赏石,出自著名“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ribsp; rosenb)。

    不幸的是,就在展览期间(4月),这位收藏家因病溘然长逝,享年仅61岁。

    但他生前慨允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的15方藏石,至今仍安然无恙,其中冷泉亭中就按照原样也置放了一方罗森布鲁姆捐赠的英石。

    以古代四大名石而言,英石应该是最能契合瘦、皱、漏、透之审美标准的石种,尤其是瘦和皱的特征表现最为充分,瘦而有骨,皱而有范,无论横山还是竖峰,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概莫如此。

    而且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相比起其他古代名石,自古以来英石极少加工优化,作假不多见。

    我在新著《玩石指南》一书中,曾经效仿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所论,选择了二十四种石种一一对应,其中英石为“清奇”,庶几近之。

    英石之瘦,犹如孤芳自赏之寒士,更如郊寒岛瘦之诗风,清奇悲凄、幽峭枯寂;英石之皱,犹如鹤发鸡皮之老者,饱经风雨沧桑,阅尽世态炎凉。

    清代诗人陈洪范曾经对英石的结构造型有一个拟人化的高度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余大师特地提醒,英德虽然是资源的产地,但真正玩英石厉害的地方却是顺德。

    顺德作为区域开放的窗口,引来英石产地的精品,通过这里与外界对接交流,为英石创造更加高端的环境与平台,融“两德之力,共推英石”。

    这点倒是让九龙没想到,他心想,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去英德一带走走,毕竟粤省是邻居,要去的话,方便多了。

    九龙是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既然古典赏石意味着传承,也不知古石流传至今到底有多少,怎么辨别古石今石呢?

    毕竟现在的做旧手法太厉害了,要把今石变古石并不困难。

    余大师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好奇“小黄,你是不是淘到古石了?”

    “没有的事,不过,如果余老师肯教我,我说不定就能淘到宝了。”

    九龙开玩笑的回应。

    “确实,现在能上拍卖公司法眼的,只有这些古石,算你有眼光,我就以个人的经验说说吧。”

    余大师还真是问不倒,九龙随口提出的问题,他都能用心解答。

    所谓古石,习惯上将清代末年(宽泛一点,也可以将民国之前的列入)以前入藏者奇石称为古代赏石。

    近些年,拍卖市场时或可见一些有古代名人刻款的石头上拍,但是大部分都是做旧作伪的新石,这也是古玩市场的一个“重灾区”。

    目前古代赏石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主流拍卖市场的板块,但其易作伪性、稀缺性和审丑性等特点,也使得专事其收藏者屈指可数。

    所谓易作伪性,是指赏石无论是石头本身还是木制底座,容易做旧和作伪,非法眼很难鉴别。

    有的虽是旧作,但与标明的实际年代不符,而更多的则为新作。古代赏石的鉴别特别是断代有相当的难度。

    如美国已故“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罗姆一样,许多中外收藏家乃至典藏机构、拍卖行,时常将新石(做过旧的)混同于古石。因为古代赏石大都没有流传有序的(形象)记录,也没有考古发掘的相关标准器物相佐证。

    此外,古代赏石的底座与石头赏玩年代不符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赏石许多是没有旧座的,更谈不上是原配底座了,即使是所谓明式或是清式底座,也不能完全判定其确切制作年代,比如清代也可能制作明式底座,民国也可能制作清式底座。

    所以,以底座(包括刻铭)的年代去推测奇石最初的赏玩年代往往会有问题,判别古代赏石(园林古石除外)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种逻辑判断,而不是实证分析。

    所谓稀缺性,就是指带有原配老座的赏石是可遇不可求的。

    记得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杭州西泠印社拍卖公司首推“中国首届历代供石专场”,引起不小震动(古代赏石一直只是作为专场拍卖中的一个专题),由于征集用心(不少赏石都是《中华古奇石》著录过的),拍卖取得圆满成功,57件拍品成交率8420,成交额506万元。

    其中“标王”为图录封面的一方元至明的灵璧石“墨玉通灵”,出自上海藏石家,有旧配(非原配)青石台座,曾著录于《中华古奇石》等书,成交价为5152万元。即使如此,该拍卖专场也有几方年代存疑的石头上拍。

    后来该拍卖公司虽然也不断有古代赏石上拍,但因古代赏石资源稀缺,征集难而规模缩减,所谓首届历代供石专场竟成为绝响。

    所谓审丑性,也就是说,古代(古典)赏石往往以丑为美,所谓瘦皱漏透、云头雨脚,都是不符合形式美学理念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