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凤凰了。

    “有福,你和孙大有去商量这保安和保密的事去吧,我和丽娘有些事要聊一聊。”杨改革xìng趣大增,决定打发走两个电灯泡。好好的和孙丽娘谈谈人生理想。

    哦……

    呃……

    房间只剩下杨改革和孙丽娘了,虽然没叫王承恩自己出去,但是王承恩自己还是自觉的出去了,免得当电灯泡,白讨皇帝不喜欢。

    孙丽娘又娇又羞。直拿白眼丢杨改革。杨改革装作不知道。两人谈天说地,杨改革喝了一壶又一壶的茶。

第十一章 正气歌和漂没

    '''CP|W:250|H:190|A:C|U:file2。/chapters/20109/16/1705845634202783648016250176501。jpg'''(图为文天祥画像)

    崇祯元年,二月初六。

    太和门。

    刚上朝,杨改革就拿出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对着下面的大臣们说:“诸位爱卿,朕观这《正气歌》,写得是浩然大气,慷慨激昂,正合朕之心。所以,朕决定给诸位爱卿看看,并且一起朗诵,君臣一起感受一下这位爱国宰相的情怀。”

    说完,小太监们就给大殿里的大臣人手发了一本。

    大臣们面面相窥,不知道皇帝这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只得拿起那《正气歌》,阅读起来。要说这些大臣,不知道文天祥的估计没有,没有读过他的《正气歌》的人估计也没有。有的人因为读的专心,居然就在这大殿上摇头晃脑,高声念了出来。

    杨改革眼见大臣们也读了一段时间了。于是出言打断道:“诸位爱卿,都读过了吗?”

    众位大臣都答曰:读过了。

    “嗯,很好,这样的,朕以为,这位爱国宰相的情怀是在是让人佩服,朕决定同诸位爱卿一起朗诵这位爱国宰相的诗,以来缅怀这位爱国宰相,二来,增加胸腹之间的浩然正气,诸位爱卿以为怎么样?”

    还没等众大臣回过神来,杨改革挥挥手。一位太监走上来,用细长的嗓子喊道:“诸位大人,准备好了吗?请跟我读。”

    “天地有正气。”这位领读太监的声音很大,很高,但是多少带了点异样的味道,多少令这浩然正气的《正气歌》变了点样。

    “天……地……有%……正气……”众大臣一时还没回过神来。朗诵的结结巴巴,稀稀拉拉的。

    杨改革大声喝道:“大声点,都没吃饭吗?《正气歌》是多么一首慷慨激昂,有浩然之气之歌,居然让你们诵读成这样,实在是……重来。”

    那个领唱的太监看了杨改革一眼,又重新开始领唱:“天地有正气……”

    这回下面的大臣明白套路了。也跟着大声的朗诵道:“天地有正气……”

    太监的声音:“杂然赋流形……”

    众大臣的声音:“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rì星……”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rì星……”

    ……

    一首浩然正气,慷慨激昂的《正气歌》诵读完毕,杨改革拍手鼓掌,道:“好诗,真的是一首好诗。”

    “啪,啪,啪,啪……”杨改革的鼓掌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诸位大臣刚朗诵完诗,正沉浸在诗所带来的震撼之中。一时忘乎所以。听见皇帝在一个人鼓掌,一群大臣连忙响应,一起鼓起掌来。

    一时间,“啪啪啪啪……”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大殿。

    杨改革的心情很舒畅。看到明朝的士大夫jīng英们表演了一回唱诗,觉得很有意思,决定以后长期把这个项目保留下去。

    “诸位爱卿,朕以为,常诵此类诗歌,有助于提高人的浩然正气,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人格品德,所以,朕绝定,rì后也要常诵此类诗歌。以提高我们君臣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品德。”

    众大臣才明白皇帝的意思,就是以后要天天诵诗啊!这虽然没有前例,但是似乎也不是坏事,毕竟,诗也是陶冶一个人情cāo的好东西。反正,这大明朝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怪异,有不上朝的皇帝,有当大将军的皇帝,有做木匠的皇帝,出这样的事,也就好理解了,众大臣觉得这皇帝还真是无厘头。

    接下来的议事,杨改革就有点头疼了。

    第一条,就是关于罢蓟辽督师王之臣的,这个杨改革多少还有点印象,这王之臣可不是啥好东西,罢免了就罢免了,可是,他的继任者,可是袁崇焕啊!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罢免王之臣,几乎没有人出来反对,很顺利通过,让袁崇焕上台来,也有不少人支持,如果皇帝点头,估计也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一旦袁崇焕上台,就要如同历史的那般,一要杀毛文龙,二来后金野猪皮估计就要进关了,还有诸如兵变的问题,大概也都出在这一年。多多少少和袁崇焕上台有关系,三就是他那著名的,忽悠皇帝的五年平辽了。

    杨该给为这个问题大为头疼,想了想,还是定下决定:“召袁崇焕回京,朕有事要问他。这事就如此吧。下一个议题。”

    众位大臣看皇帝一个人坐在龙椅上皱着眉头好半天,才下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奇怪。

    下一个议题就是关于禁海的,禁漳、泉人贩海,杨改革直接给这奏折画一个大大的红“X”,众大臣看了,也都吸了口凉气,很少见皇帝如此的行为,这奏折可真的是惹到皇帝了,或许皇帝的哪根筋不对。

    下一个就是关于军饷的问题了。上报来的是陕西已经几年没发过军饷了。要是再不发,估计这都该造反了。

    杨改革头疼得很,自己这才上任多久啊,军饷这个窟窿就要开张了。

    头疼归头疼,问道:“诸位爱卿,这军饷到底该发多少啊?”

    兵部尚书首先发言道:“回皇上,这陕西军饷历年共欠下八十余万两。急需补发,否则,时间一长,军士必然哗变。”

    户部尚书立刻来道:“启禀皇上,户部无银,只余了散碎银子七八万两,如何给陕西发军饷?请皇上恕罪。”

    “臣请皇上发内帑以济军饷。否则军士哗变,则事更难为。”一个杨改革不认识的大臣出列如此说道。

    “臣也请皇上发内帑……”另外一个大臣也如此说道。

    “臣也请……”

    “臣……”

    最近一段时间,杨改革给众大臣的印象实在太好,温文尔雅,从来不发怒,也不随意处罚人,大臣们的胆子也就逐渐成长起来,早些时候因为魏案的影响比较沉闷的早朝,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杨改革也多少从后世知道一些,今年就是哗变年,闹饷的高发年,如果这次给了陕西补发军饷,那么,山西的呢?蓟辽,关外那边的呢?还包括众多的客军呢?补发不补发?他们听到陕西补发了军饷,还不闹腾?

    光补发一路,还不如全体一次xìng补发完毕,免得今年再搞哗变。主意一定,杨改革就问道:“各边历年共有多少欠饷?包括关内外的客军。”

    兵部尚书立刻出来奏道:“启禀皇上,历年各边共欠饷高达三四百万两。”

    “三四百万两?”杨改革多少有些准备,还是大吃一惊!这明朝的财政真的是烂透顶了。悲哀啊!那些地主老财、官僚、大商贾们攒了那样多的钱财,死人也舍不得多交点税,想尽千方百计的偷税漏税,搞得明朝没有钱支付最起码的军饷,rì后野猪皮进入中原,摇身一变成了统治阶级。这些地主老财、大小官僚士人阶级、大商贾的钱估计都一股脑的归了别人了,自己还得给别人做奴隶。想到这里杨改革就气不打一处来。

    杨改革坐在龙椅上沉凝了半天,才说道:“各边的欠饷,一次xìng补发五成吧,待来年情况好点了再补发另外一半,钱……朕出了。”杨改革郁闷不已,还一分钱没进了,就这样花出去近二百万两。有出无补,实在不是个好事。还是赶紧去弄钱去,否则前线没军饷,就是不哗变闹饷,估计也没多少心思作战了,战斗力估计也降到农民水准了,和后金打,就是一个悲哀。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杨改革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词来表达自己目前的境遇——饷奴。

    二十一世纪有房奴,每月都为按揭发愁,有卡奴,每天为还信用卡的帐而奔走不息。在这十七世纪的大明朝,堂堂的大明朝皇帝陛下,沦为一饷奴,时时刻刻都要为军饷发愁。

    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听说皇帝掏银子补发军饷,一个个都跪在地上口呼“圣明”。

    杨改革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又想到这银子恐怕少不了漂没,贪污,截留,恐怕真正能到军士手中的只有一二成都还算好事。心里都快发狂。打仗可是要那些军士去拼命,难道还指望你们这群漂末狂,贪污狂去和野猪皮干架不成?

    杨改革决心敲打敲打这些漂没,贪污犯们了。

    杨改革用手压了压,一旁的太监立刻会意,用尖细的嗓音喊道:“肃静,肃静!”

    大殿立刻安静下来。

    杨改革扫视了大殿里的众大臣,说道:“朕前些rì子听说了一些词,朕对这些词很感兴趣。不知道诸位大臣可有兴趣和朕一起研究研究。”

    众位大臣一听说皇帝要研究词,心想皇帝不是有发疯了,要我们读什么词了吧,虽然词是个好东西,可是这成天的读诗词,也不是我们大臣的本份啊!哪有朝臣们一天到晚都搞诗词的。该教育教育皇帝了。

    “谁能给朕解释一下,这“漂没”一词该如何解释?”杨改革的话声音很大,整个大殿都听得清清楚楚。

    抓狂!震惊!难以置信!荒唐!羞耻!等等词汇一一写在这些大臣的脸上,心上。

    站在后排的一“小官”估计没太懂味。跳出来奏道:“启禀皇上,漂末乃指船行海上,难免为风浪所伤,沉没一些,所以,才有了漂没一说。”

    “嗯,那一般漂没几成啊?”杨改革继续问道。

    “启禀皇上,一般漂没三成……”刚说完,这个“小官”就回过味来了,这哪里是什么讨论词啊,分明是皇帝埋怨大家漂没他的东西啊,敲打大家呢,自己还冒冒失失的跳出来,真的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脸sè瞬间变得煞白。

    “三成,很好,也就是说朕这二百万两银子,你们准备漂没朕六十万两银子咯?”

    “臣不敢……”一群大臣异口同声的说道。也都吓得不清。

第十二章 禁中语失窃

    一大群的大臣都跪在太和门大殿上,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谁也没想到,温文尔雅的皇帝会忽然发飙。问起这漂没之事。居然还有一个极品说漂没三成,这真的是够滑稽,如果按照大明律,六十万两够这一大殿的人去剥皮点灯了。

    杨改革真的有点发火了。

    带着愤怒的声音在大殿里回旋,震得瓦片都快飞起来。

    “再给朕说说什么叫做吃空响,喝兵血,什么叫做贪污,截留,什么叫做孝敬……”杨改革厉声在大殿的宝座上嘶吼了半天,最后自己实在是累了,才准备收工。

    看着地上一地的忐忑不安的大臣,杨改革觉得今天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腐课,应该能有点效果。

    于是,又换了一幅面孔,对待这些大臣。

    “众位爱卿,其实朕也知道我大明朝的薪俸低下,文武百官都难以养家糊口,便免不了会有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龌龊事,我也不怪大家,毕竟,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如今是天灾连连,外有不臣之贼窥测,所谓内忧外患正是我朝目前之写照,正是用兵,用人之时,所以,我请诸位爱卿还是以大局为重,回去好好商议一下,这拨款下来,到士兵之手,究竟还要剩几成?你们文臣武将都要有个数,不要超越了商议的底线,也让普通军士有个饱饭吃,才有力气杀敌。才不至于让大明朝的国防线如同虚设,免得rì后做那异族的胯下奴,脚底泥。没有超出这个底线的,朕也就不追究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改革没等大臣回过味来,又继续说道:“其实,老是漂没,孝敬,截留,贪污,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朕准备等过两年,国力有所恢复,准备逐渐增加官吏军士的薪俸,让各位都堂堂正正的享受该有的,再也不收那肮脏银,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地上的大臣,有的张大了嘴,满脸的惊讶,震撼,有的则一幅不可置信的表情,有的则是羞愧难当,有的则是木纳不知所以,百官的百态尽显杨改革的眼底。

    杨改革叹了口气,今rì和大臣们有了摊牌的意味,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不过为了军饷能到一线士兵的手中,必须要有所动作啊!随即转身离开。退朝了。

    下朝后,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这漂没之事。议论皇帝的话。也是褒贬不一。反正,整个京城,沸沸扬扬。为整个明末的投下了一枚小石子,虽然小,但是激起了层层波浪。

    下朝后,杨改革才意识到自己恐怕犯了大错,自己的枪杆子都还没硬,就这样对付整个官僚体系,甚至还包括军队,实在是愚不可及。自己手里仅有的牌就是锦衣卫,还有太监们,得罪的是整个官僚体系,光靠他们还是不靠谱,自己还要想想办法才行啊!否则自己被那些大臣教育不说,以后都群起而攻之,自己可没好rì子过,政令估计真的出不了紫禁城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又回忆了一下自己早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技术”帖子,怎么对付和分化官僚阶级的。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清朝雍正的“密折”制度,这种制度可是分化官僚,把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宝,但是也有害处,害处就是每天都要看额外的巨量“密折”,并且回复,累那就是一个字。雍正估摸着也是这样累死的。

    杨改革想了想,自己还年轻,头几年估计还扛得住,以后就逐渐减少“密折”的数量,估计自己能活得比较久,想来想去,还真的只有这一招扛得住官僚集团的集体反扑,或者说集体对抗,或者是不合作运动。

    传说“密折”出现之后,你眼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就会把你今天所说的某些不地道的言行,不地道的事给皇帝报告上去,过两个月,你就莫名其妙的被降级,离职了,所以,对于这种“密折”,官员们是相当恐惧的。能很好的分化官僚集团。

    于是,杨改革费尽心思,开始准备搞“密折”。

    不过杨改革的不是历史专家,自然不可能回忆起着“密折”具体是如何施行的,不知道这具体的制度,也不知道该具体的给谁放“密折权”。

    想来想去,杨改革还是觉得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到百度去搜搜再说。否则光靠自己在这里瞎琢磨,也弄不来事。

    晚上,杨改革是早早的就睡了,梦里,梦回百度,当真的是搜索到了“密折”这东西,是雍正的主要政绩之一。杨改革翻了一些页面。

    对雍正搞得“密折”多少有了些了解。

    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这雍正大概是活活累死的。就像这二十一世纪在网吧里上十几天网,忽然猝死一样。很难得长寿。

    你想啊!这样多的官员,每人每天上一个“密折”,这得有多少官员有给皇帝上“密折”啊!这要花多少时间去看,去回复这些“密折”啊!估计也只有论坛里那些灌水的“水王”才扛得住。就是起点的很多写手估计都没有雍正“rì更”的多。

    杨改革白天里还设想给一些“小官”,或者是有声望的闲散人员也弄一个“密折权”呢,现在看来,如果按照雍正的那种搞法,杨改革觉得自己可以得个大明朝“灌水大帝”的称号。或者得一个“rì更两万”的光荣称号。

    想来想去,按照雍正的搞法肯定是不行的。自己恐怕还活不到1644年就要累死。

    想来想去,杨改革先给这“密折权”定下一个数量,不能超过两百份,再多估计自己就没有时间看了,何况太累,然后将这两百份的“密折权”分散到全国各地,给社会上有声望的名士一些,大商人一些,大地主一些,给一些重要的官员一些,给中层官僚一些,低层的依然要有一些,军中还要有一些,反正大明朝的各个阶层,各地都要有一些,这才有利于自己控制大明朝。

    主意想好了之后,就要开始实施了。以什么名目实施呢?

    泄露禁中语?杨改革苦笑,这当真是一个好名堂,不少皇dì dū用过,自己按照这个意思,搞一个禁中语失窃。然后出“密折”,首先给一些大臣,然后扩大范围,到中层官员,再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这样就不会受到太大的阻挡。

    想明白了,杨改革也就安心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

    杨改革就苦着脸来到文华殿。这里是平时和辅臣们商议朝政的地方,和太和门的“早朝”是不同的。

    “给皇上请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位辅臣一起给杨改革行礼问安。

    “诸位快请起,朕早就说过,不要这样多的虚礼,你们都是辅臣,朕要的是你们辅助朕治理国家,而不是整天给我磕头,可记得了?”

    “吾等谢皇上隆恩。”然后几位辅臣也都爬起来了。

    几位辅臣见杨改革苦着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都摸不着头脑,难道又有什么事惹到皇帝了?于是其中一位问道:“皇上,是否有不高兴之事?”杨改革最近对这几位辅臣都还不错,和颜悦sè的。所以几位辅臣也都随和惯了。

    “禁中语失窃。”杨改革不置可否的说了句。

    几位辅臣也是吸口凉气,泄露禁中语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大罪,流放杀头都不在话下。关系、影响到很多人的命运的。

    “前几rì和几位辅臣说的一件小事,没想到的锦衣卫密报,说京城人尽皆知。朕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是知道,臣不密则失其身,君不密则失其国……”

    几位辅臣又准备跪下去口呼有罪。

    杨改革及时制止,道:“索xìng泄露之事不过是小事,否则就不是今天这样君臣在这里随口说说了。今rì也没什么事要议,几位辅臣就议一下这禁中语失窃的事吧,再议论一下密字,看有什么法子,以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几位辅臣很快也就这事议论起来,得到结论也很快,那就是加强紫禁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