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读书人之间的礼仪确实过于繁琐,徐师傅设想一下,若是大家都是读书人,这礼仪是不是可以省去呢?或者说,大家都平等了,这区分等级的礼仪是不是也可以省去了?则可以设想出一个平时没有太多礼节的世界……”杨改革说道。

    徐光启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这才是关键,不是么?”杨改革问道,这才是实质。

    “……人人都平等了……”半响之后,徐光启默默的念出了这句话,陷入了沉思……

    “是啊!人人都读书发展下去的后果就是我大明人热都算得上读书人,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那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平等的,以往那种驱使奴婢,鄙视下人,压榨佃户工人的事,按照如今的伦理〖道〗德,将会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对吗?读书人的权利变成了我大明所有百姓的权利,是吗?”杨改革盯着徐光启问道。

    “……”徐光启沉默了,这个问题,即便是以他和皇帝之间特殊的关系,他也不能随便说,问题看似轻松滑稽,实际则是太沉重了。

    沉默。(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九章 路向何方

    杨改革也是沉默了许久,等待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似乎是在等徐光启理解什么,也或许是在考虑要不要把接下里的东西说出来,也或许是在考虑接下来怎么说。

    “这个问题就暂且不说了吧,朕另起个话题吧……”杨改革忽然说道,话语打断了极度的沉默。

    “请陛下示下……”徐光启回了回神,道。皇帝今天和他说的这些东西,有点奇怪,似乎有所指,似乎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徐师傅对移民和扩张如何看?又如何看海外移民,或者说北方的移民,或者说,如何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彻底结束我华夏百姓饱受游牧民族侵害的历史?”杨改革又问道。

    徐光启稍稍的有些意外了,对于这个问题,他没少和皇帝讨论,常常在信中说到这些问题,徐光启觉得,似乎这些东西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皇帝为什么还把这些东西单独提出来问?有所指?

    “回禀陛下,臣绝对是赞成移民的,我大明承平两百年,总的来说,肯定是逐渐的人多地少的,我大明如今的疆域有限,容不下那么多人,移民海外,总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若是能一直保持人少地多的局面,说我大明万万年,也绝不是说笑的……”徐光启认真的说道,这个结论,算是比较公认的。

    “……那其他的呢?海外扩张和北方扩张如何看?如何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徐师傅怎么看,……呃,朕不是要问徐师傅方略,而是想听一听徐师傅的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杨改革见徐光启有些拘谨和疑惑,说道。

    “……回禀陛下,若是说海外扩张,臣也是支持的,海外多无主之地,用来安置我大明百姓。实在再好不过了,就如同大琉球,如今却成了我大明的粮仓……”徐光启认真的说道,看皇帝的样子。似乎不是在说笑,似乎认真得很,徐光启也是格外的认真起来。

    “……嗯,说得是,那北方的扩张呢?怎么对付游牧民族的威胁?”杨改革继续问道。

    “……回禀陛下,臣也是赞成陛下北方策略的,利用贸易特权维持蒙古皇协军。进而加强对蒙古的掌控,陛下做得不错,虽然耗费的银钱多一些,但总的来说,也还是能忍受的,比以前的被动防御要强得多,都说前事之失,后事之师。放松对关外的掌控貌似能省一些银钱,但再从东虏崛起,平息东虏这件事来看。却还是主动掌控关外的好,即便是多huā了些银子,也是值得的,陛下,说句大不敬的话,也是我大明出了陛下这样的圣主,若是帝王稍稍赢弱一些,则未必能按压住东虏的崛起,必定是大祸端……”徐光启认真的说道,东虏对大明朝的伤害。可以说痛到了骨头里。

    “说得不错,不过,也如徐师傅说的,也只有朕在世的时候或许能保持对关外的掌控,若是朕百年之后呢?又当如何?”杨改革问道。

    “……这……”徐光启犹豫了很久。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陛下已经定下了平抑关外的策略,只要后人按照陛下的策略执行,想关外也不会有大碍的……”徐光启想了许久,才说道。对于这个〖答〗案,徐光启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如今的皇帝强势,能隐忍布局数年,支撑前方千万两银钱,这可绝对不是普通帝王能办到的,即便有如今皇帝打下的基础,可说实话,徐光启还是不相信后面的皇帝能像如今的皇帝这样“轻松”的摆平关外游牧部族的威胁。只怕大明朝只要稍稍放松一些,另外一个东虏立刻就会崛起,到时候会是怎么样的结局,还难说。

    “……呵呵,这个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华夏子孙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杨改革给了一个评价。

    “……这,……”徐光启很想说不对,很想安慰皇帝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徐光启也深知,他和皇帝之间的交流,从来就不要虚情假意,从来就是实事求是,从来就是有什么说什么,这种有些违心的话,他是说不出口的。

    又是一阵沉默。

    杨改革又等了一段时间,貌似也是在等徐光启思考这些话语。

    “这个话题,朕就暂且不谈,再说一个其他的话题吧……”杨改革又重新起了一个话题。

    “还请陛下示下……”徐光启皱着眉头说道,皇帝今rì似乎有什么事,貌似有什么东西要对他说,总是很奇怪。

    “徐师傅知道昆仑奴么?”杨改革又问道。

    “……这……,回禀陛下,臣知道,乃是前唐时豪门富贵人家里蓄养的家奴,层盛极一时,是从泰西那边运送过来,因皮肤黝黑,长相怪异,也是有不少传说的……”徐光启疑惑的说道。

    “嗯,是的,那徐师傅自然也知道有白皮肤的人种咯……”杨改革又说道。

    “回禀陛下,臣是自然知道的,臣倒是熟识不少白sè皮肤的人,比如陛下熟知的汤若望就是这种人,泰西之地,几乎都是这种人种……”徐光启更是疑惑得很,皇帝问的问题更加的奇怪了,昆仑奴和夷人之间有什么关系?风牛马不相及。对于皇帝的问题,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本身入的这个教,就是夷人教,那里全是白sè人种。

    “……呵呵,这个问题就暂且不说,朕先问一问其他的事……”杨改革没有继续把这个话题说下去,而是说起了另外的东西。

    “还请陛下示下……”徐光启倒是越发的迷惑起来,皇帝这是怎么了?

    “……徐师傅对士,农,工,商如何看?对如今朕兴起的经商,办厂风cháo怎么看?”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此四民乃是国之柱石,读书人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当为首要;民以食为天,当以农定国,天下无农不稳。故可排第二;yù善其事,先利其器,当以工强国;互通有无,提供税赋,当以商富国,如今陛下从工商二业中获得的税入已经直追田赋,想rì后要不了多久。工商二业一定会成为主要税入的来源,故此,这,这四民共襄努力,国家才能安康长久。”徐光启想了想,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完,徐光启更是疑惑的看了看皇帝。

    “那兵呢?或者说军户?”杨改革问道。

    “……这……”徐光启有些疑惑了,士农工商了可没有军户的位置。至于为什么没有,原因倒是很多,比如捧高文人的地位。压低武人的地位,防止武人叛乱,防止武人干政等等。

    “徐师傅不妨想想,圣人有说军户的后代不能读书吗?以后人人都读书了,自然包括军户,那这军户又如何算?”杨改革笑问道。

    “……这……”徐光启疑惑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皇帝最开始和他说的那个话题,关于天下人都读书的事。

    “这么说吧,若是人人都读书一直推行下去。其后果是人人都是圣人门徒,这军户自然也就和其他四民一样重要了,不是吗?”杨改革说道。

    “……可,陛下,这武人干政,武人乱国却也不得不防啊!”徐光启立刻说道。也没怕说出来有什么不妥。

    “虽然要防,但也不能无限制的贬低和作践武人不是?朕如今为了提高士气,为了能练出一只能打仗的强军,也不是在大大提高新军的待遇吗?不管如何,一个国家,还是需要有一只能守御国土,抵御外辱的军队,不是吗?”杨改革说道。

    “……陛下,是倒是是这个礼,可历朝历代的事实证明,事关江山社稷,武人是不得不防的,不可无限拔高,更不可和文人并驾齐驱,否则,一旦失去文人对武人的压制,则天下大乱,为期不远矣……”徐光启皱着眉头,直刺刺的将其中的厉害说了出来。

    “这个朕自然知道,这个就先不说了,说一个其他的话题吧……”杨改革没有什么犹豫,直接就转换话题了。

    徐光启有些意外了,他本以为皇帝和他说了这么多,绕了这么多的圈子,是为了军户的地位,本以为他说了那么重的话,皇帝多少有些反应,或者赞成,或者反对,可皇帝却结束了这个话题,让徐光启很是意外,皇帝到底是要说什么?

    “再来说一说如今一直比较风光的张显庸吧,或者说他的那些实验和发现,……呃,或者把徐师傅参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也算上,比如制定经纬度,嗯,再算上孙元化那里那些东西……”杨改革又笑着说道。

    “……这……”徐光启这回,真的有些迷糊了,皇帝和他说了那么多东西,貌似都是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回,还轮到他头上了……

    见徐光启疑惑,不知道从何说起,杨改革笑了笑,提醒道:“……徐师傅不妨把朕说的这几样东西和天下人都读书这个联系起来,想必会有一些头绪……”。杨改革微笑着提醒道。

    皇帝说到这里,徐光启沉闷了下来,单说读书的问题,他还可以选择xìng的躲避,可如果要把这几样东西都加进去……

    想到儒家和皇权之间紧密的关系……

    想到儒家和如今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

    ……

    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裸的撕裂儒家,改天换地啊!想到此,徐光启更加的沉闷了。他自认是一个忠诚,直臣,是一个眼光比较长远的人,可这涉及到了皇权,儒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种族,社会伦理关系变革等等各个方面的东西,实在太复杂了,一瞬间,无数的信息纠缠着冲入了徐光启的脑海里,一瞬间,徐光启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该如何分析和回答皇帝的话?如何处理皇权,儒家,社会伦理关系,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种族等等方面的关系?

    或者说,这个大明朝路向何方?(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章 舍我其谁

    又是沉默,又是极度的沉默。

    杨改革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徐光启有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大明朝的皇权,儒家,社会伦理关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殖民扩张,种族,科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仅仅是某一方面,就够人头疼的,可杨改革却得把这些所有的问题都综合起来,还必须要站在这所有的问题之上去看问题。这才能掌控这些东西,才能为大明朝指出一条明路来。

    杨改革知道,这些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解释清楚清楚,也不可能一下子想明白,不站在历史的高度,根本无法看清这些东西的实质,也不可能有太超出这个时代的目光,所做的事,所制定的政策、战略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时代的束缚。

    杨改革要的是〖中〗国的历史从此脱离历史的束缚,脱离历史的怪圈,彻底的走向另外一条道路;是要对整个大明朝进行方方面面的,彻底的变革;要的是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要做到这些,无疑是艰难的,无疑是需要大智慧、大魄力、大勇气,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推动历史的变革,除了自身的智慧,魄力和勇气,还需要有志同道合者。

    杨改革要的不仅仅是自己能理解,还要徐光启能理解。

    在这个时代,若是别人,杨改革也不会说这些,但对于徐光启,杨改革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是值得一提的,在数百年前的明朝这个时空中,若是说谁最有资格做“志同道合”者。徐光启无疑是最理想,最可靠的人选。

    杨改革坚信,历史的传承不会欺骗自己。

    ……

    沉默了许久。

    徐光启终于似乎是动了动。这些个问题,实在是叫他为难了。即便他和皇帝之间特殊的关系,可有些话,还是不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皇帝是君,他是臣,有些东西过于直白也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徐光启终于还是开口了。

    “徐师傅只管说。”杨改革看着似乎十分难以开口的徐光启,鼓励道。

    “……陛下。恕臣狂悖了,从陛下所说的这些事来看,陛下是有意对整个天下进行大变革,……而皇权和儒家,特别是儒家又渗入整个天下的方方面面,变革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儒家,陛下,难。难啊!”虽然陛下是圣主,可要撬动整个天下,依旧是危险重重。臣知陛下之心,是要将大明朝带出困境,走向辉煌,可也担心……”徐光启没有将心里的东西再藏着掖之,既然皇帝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他也干脆不再躲避什么,而是将内心的担忧说了出来。说着,徐光启也陷入了极度的忧虑之中。

    “朕知道徐师傅担忧什么,不过这事,却是必须做的。朕身为皇帝,对很多事都是免疫的,即便做错了,也不会对朕本身造成什么太大伤害,甚至说,还有重来的机会。做这件事,却是再适合不过,此事非朕莫属……”杨改革倒是很坚定的说道。

    古往今来,对社会进行变革的人似乎都没有好下场,但杨改革相信,自己是皇帝,天生对很多东西免疫,在这方面,或许有很多变革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比如秦朝的变革,那是商鞅被车裂,没好结局,但君主却没什么事,宋、明朝也是一样,即便是变法失败,对于皇帝本身来说,没有太大的损失,只不过是换了一朝臣子罢了,而清朝的雍正,似乎成功了,这更加坚定了杨改革的信心。

    杨改革也知道,自己的变革和以往的变革是不一样的,这场变革,几乎就是自己一手推动的,所有的变革,最后的源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参与变革的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君主都要强,都要深,真正的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远不是雍正那种程度可比,其艰难可想而知,甚至说无法自拔,说这种话,多少有些自我安慰的意思在里面。

    但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杨改革还是坚信自己一定是最适合的那个变革家,即便是帝王身份无法免疫的东西,也可以用成就和功德来抵挡,放眼整个大明朝和整个时代,却真的是舍我其谁了。

    “……臣愿肝脑涂地,助陛下一臂之力,rì后纵使身败名裂,骂名百世,也无怨无悔……”徐光启没有犹豫,略带悲壮的答应道。

    自古以来,主持变革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特别是臣子,皇帝要变革,自然需要有人站在前台,既然和他说这些,那估摸皇帝的意思就是让他出面站在前台了,徐光启没有多想,就应承了下来,皇帝对他的信任,对他的支持,都让他无法拒绝。但随即就又产生了疑问,自古以来的变革,不管成功与否,又有哪位帝王君主像如今这位这般,参与的这么深?甚至说一手推动,他真的就是皇帝推出来的一个站在前台的棋子?恐怕未必……,恐怕自己的分量未必够,徐光启的脸上一热,又有了些许的自嘲。

    “……陛下,恕臣斗胆,这变革,向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臣以为,还是由臣来站在前台,为陛下披荆斩棘比较好一点,即便是变革有所波折,也还有回旋的余地,纵使失败,也还可以由臣把全部的罪责背下来,于陛下无害,陛下还年轻,变革还有再来的机会,总好过陛下亲自出面主持的好,陛下亲自出面,一旦失败,则无回旋的余地,……臣身为臣子,当为陛下分忧,还请陛下恩准……”徐光启想了想说道,不管如何,他都要站出来。

    “……呵呵呵,不,不是说前事之失,后事之师么?朕这次变革,看似凶险。但朕自信还是有几分把握的,朕可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杨改革笑着说道,看着徐光启悲壮的神情,杨改革除了庆幸。还有几分自得。

    “敢问陛下的策略?”徐光启带着几分好奇问道,既然皇帝说有几分把握了,徐光启原本有些担忧的心,又放下了几分,从以往皇帝办事的手段来看,只怕皇帝还真的有不少杀手锏,只怕真如皇帝说的。有几分成功的把握了,这下,又把徐光启的兴趣给吸引起来了,到底是什么手段?连这数千年最难的变革也有几分把握了……

    “……呵呵呵,怎么说呢?”首先,这次变革,朕不打算让某一个人一直站在前台,一个人站在前台。实在太危险了,纵使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难免有失算力竭的时候。一个人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拖累整个变革,所以,这次,朕打算让大家轮流上台,轮流分担火力,如此,纵使某人有失误,失算了,还有其他人顶上。不会让变革功亏一篑……”杨改革笑着解释道。既然话已经说开了,杨改革准备彻底的拉开这变革的序幕,杨改革也准备放手一搏了,先前的诸多布局,让杨改革深信自己能成功。

    “……陛下所言甚是,就是不知有几人能入得陛下的法眼。又如何个轮流法?”徐光启更是好奇起来,听皇帝这么一说,徐光启觉得,貌似真的有了不少把握,有些急切的想知道到底是那几个人。

    “……呵呵呵,这个话题,就暂且不提了,朕再说一个话题吧……”杨改革没有继续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