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方加一分的田税,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这个,貌似可以啊!杨改革心动了,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加税的紧箍咒,松了一下,没记错的话,明末,南方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想必,多收一点银子,不算过分,这北方,特别是陕西,河南几个地方,不仅不能收税,还要免税,加赈灾。

    “如卿家所言,这在南方加税,似乎也是可行的?其他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得四五百万两银子,又不会引起农民起义,这个,貌似,可行!四五百万两银子的诱惑,杨改革是经受不起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加税明面上只有一分,实际还有伴随而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yīn征,实际征收的数目,可能数倍于陛下的一分,升斗小民,苦不堪言,陛下还请三思。”

    一记jǐng钟,敲响在杨改革的头顶,杨改革是震耳yù聋!才想起来,这当官的会漂没,这当吏的,会吃拿卡要,这当地主的,会大斗进,小斗出。理想是好的,纸面上的财富是好的,实际的cāo作,却不是那样美好的。

    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忘乎所以了。这帐,当真要细算一下。

    “那位爱卿可以为朕出一个好主意?既不加税,又有银子赈灾?”杨改革无奈,只好看看有没有能人。

    “臣请陛下发内帑以救天下。”

    “噗~~”杨改革一口茶喷得老远,现在还有人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发内帑救急天下,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内帑的银子就是自己挖的吗?这天灾那样大一个窟窿,你让我一个人担,你是诚心想坑死我啊!

    “这位爱卿,赈灾,朕自会拨发内帑去救济的,不过朕的内帑也不是金山银山,这长达十数年的干旱,你认为朕的内帑能发多久?这户部解到朕内帑的银子,想必你也有数吧。”杨改革很想捏死这个家伙。自己的钱,那是有大用处的,你这样叫我去填无底洞,那我可什么都干不成了,训练新军,海军,造船,支援边疆,补发军饷,这样样都要钱,自己内帑里的银子,只在内帑里打一个转,又出去了,你还以为我有多少钱?我这内帑里的钱,都到了要弄出去放印子钱的地步了,可怜的不能再可怜了,你还不放过我。

    “孙师傅,依你看,该如何呢?可有什么好主意?”杨改革不得不再问自己的师傅孙承宗。

    孙承宗已经沉凝了许久了,见皇帝问起,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加收田税可行,就算是有宵小yīn加田税,再多派yīn征,就算每亩征收达到二十斤,南方仍可支撑,南方的田,产粮较高,下田可收一二石,上田则可收二三石,即使宵小yīn加,也不过一成田税,勉强也可为,陛下可派人加大惩处力度,想必,不会太过伤民。”

    呃~~,孙承宗也是支持加税,这个,杨改革有点意外。

    “孙师傅,我朝的田税难道不是很重了吗?还有宵小yīn加,这不会有问题吧?”杨改革有点不确定,印象里,教科书里,都说这明朝是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吗?可现在连孙承宗也赞成加田税?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不重,三十税一,民田每亩征收不过三五升,又如何会重呢?官田较高,八升到一斗二升之间,就统一亩收一斗均算,南方田产一般都有二石左右,怎么算的上是重?”孙承宗又给崇祯解释。

    杨改革糊涂了,民田,官田,税率好像不太一样啊!民田有多少,官田有多少?这到底两石的田产,征收一斗的税重不重?貌似也不记得后来二十一世纪征多少了,也不知道这其他时候征的多少。两石产粮征收一斗粮食,貌似是5%,如果自己在一斗的基础上加收几厘或者一分,也就一斗一升的样子,貌似真的不多,如果算上两三倍“yīn收”“摊派”,估计能达到实收一斗四五升的样子,也就是说,占了产粮的7。5%。貌似,真的还行。这还是按照官田的税率收的,如果是民田,则更低。

    现在,轮到杨改革纠结了。这到底要不要加税?杨改革心动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银子的收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那位卿家有话要说?”杨改革再次发问,心里一直纠结这这田税加不加。

    众人沉默了一阵。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增加南方田税,可行,只要限定数额,想来,问题也不大,陛下梦中那位神人不是告知,只是北方数年的干旱灾荒吗?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说,南方比较安宁?那样的话,其实只要南粮北调就成了?”

    这个?南粮北调?貌似只听过南水北调……

    杨改革还在迟疑,就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转运粮食,极为困难,运一石粮食,路上吃掉大部分,要大规模赈灾,有力为逮啊!”

    来了个反对的。

    徐光启争辩道:“启禀陛下,那京师每年从南方调粮数百万石,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那个人也不甘示弱,道:“启禀陛下,虽然京师每年调粮数百万石,但是那靠的是运河之利,但运河之运力,已经穷竭,时常枯水,要增加几百万石的运量,恐怕……”

    徐关起很快就抢答道:“既然河运不行,那陛下为何不海运呢?海运船大,运得多,运费也便宜,消耗更少。”

    刚才和徐光启争论的那个人迟疑了一下,想了想,道:“陛下,海上风浪大,容易翻船……”

    海运漕粮?杨改革心中一亮,确实可行。海运远比河运便宜得多,而且运输量巨大,至于海运会翻船,那个,杨改革认为,火车有时候还会翻呢,飞机有时候还会掉下来呢,如果百分百的安全,那干脆什么事也别做了。

    “嗯,徐师傅说得有理,这海运漕粮,似乎也是经济可行的。这个,得考虑一下。”海运一旦开展,就要造海船,有了海船,就会有海军,这可是一举夺得的好事,杨改革下了决心,这粮食,还就要从海上走了。

    “启禀陛下,漕运改海运不可啊!想运河边上,有百万人口依靠这漕运过活,陛下一旦改了海运,这批依靠漕运过活的人,如何生活得下去?”一个大臣出来,说了不能搞海运,搞海运,这百万人就要下岗,到时候,造反的人会更多。其实,这漕运里,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很多人都靠着漕运揩点油,要是漕运断了,这得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漕运改海运如何进行得下去?

    杨改革听了这事,头疼,这漕运已经把这国家的运粮命脉给劫持了,要改可以,百万人的生存看你咋办?只能看着一步步的走向更糟,直到彻底崩盘。

    徐光启出来给杨改革分忧了,道:“启禀陛下,非是要改漕运为海运,只是北方必将干旱遭灾,非是陕西一地,南粮北调已成定局,北方粮食需求必定会扩大,而漕运运力已至极限,所以,臣以为,部分漕粮,赈灾粮可走海运,原来的漕粮,依旧走河运,和百万漕工何干?”

    呃~~~杨改革觉得这徐光启还真的有几把刷子,立刻把这件事刷得服服帖帖。

    不过显然,杨改革高兴的太早了点,那位大臣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干旱在陕西发生,赈灾粮运到京师了那又如何?难道再转运千里?运到陕西去吗?”

    呃~~这貌似又是一个问题啊!杨改革又犯难了。又看看徐光启。

    徐光启又道:“启禀陛下,臣只是说部分赈灾粮走海运,想北方遭灾,北方粮食需求肯定会加大,既然漕运已到极限,那么,必定只能走海运了。陕西赈灾,可经运河,逆黄河而上,经开封,到西安,虽然开封以上,行船逐渐困难,但是,每年还是有一段时间能够行船的,只要加紧时间运粮,想一二百万石,是没问题的,其他,则可考虑陆路运输了。”徐光启对这些貌似很娴熟。轻轻松松就把杨改革看着头疼无比的东西给搞定了。

    “好计划!”杨改革很高兴,这对付明末的灾荒,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

    不过出来挑刺的人可不在少数。

    “启禀陛下,这转运赈灾粮,就算是走海运,走黄河水道,那运转所需也不菲啊!陛下,这……”难题来了。虽然可以用黄河水道运输,但是这运输费也是很昂贵的。物资的消耗更是恐怖。当然,对比起陆路运输来说,好得多。如果完全是陆路的话,那转运粮食则更加的恐怖,运一石粮食,人工在路上要消耗**成。要救济几百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钱,朕出了。”杨改革很豪气的慷慨了一把,想到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杨改革觉得,自己拿点银子出来,没事,银子没了,可以再赚。想到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杨改革觉得,自己穿越过来,应该给他们做一点什么。

    “圣上英明,圣上仁慈……”一溜的大臣见皇帝掏银子补贴运费,立刻称赞皇帝的好了。

    【写田税问题,头晕眼花。】

第一百三十章 开中法

    杨改革见孙、徐两位都赞成加田税,并且也说服了其他人,于是,就准备把这件事给定下来。

    “那既然诸位卿家都没有其他意见了,那南粮北调之事,就算是定下来了,按徐师傅所说,部分漕粮,赈灾粮走海运,陕西那边的赈灾粮则走运河,经黄河直达开封,再上到达西安。这件事,由徐师傅拟定一个具体的细则,方案,到时候再具体的实施。”

    杨改革又给徐光启加了一个任务。

    徐光启道:“臣遵旨。臣请问陛下,那北方免税问题,又该如何进行呢?还有陛下推广番薯之事,又该如何进行?”

    徐光启说的问题,让刚刚松口气的杨改革又头疼起来。这推广番薯问题,以前商定的可是以番薯折sè赋税的,现在这赋税都免了,那番薯又如何推广?杨改革可知望着这番薯来救大明朝的命啊!

    杨改革抹了抹额头,道:“此事,徐师傅可有对策?”杨改革头疼,直接把问题抛给了徐光启,想必,徐光启会有问题的。

    徐光启也没让崇祯杨改革失望,道:“回禀陛下,这免税和折sè番薯,推广番薯并不矛盾,想今年干旱就会发生,而番薯今年是如论如何,也推广不开的,所以,今年的是税则可免了,和番薯无干;来年第二年,则可规定田亩种植五、七成以上番薯者,可免税,陛下不是准备回收一部分番薯吗?则可以规定按亩回收其中一二成,或者三四成,这些番薯,则可变成现银,供百姓使用,如此,免税,番薯折sè,推广番薯,俱可行了。”

    徐光启一番话,就把杨改革认为很复杂的东西给弄得条理清晰了。内政,徐光启还真是一把好手。杨改革庆幸不已,幸亏自己把徐光启事先弄了过来,否则,这些问题,处理手段,杨改革会头疼死去。虽然自己身边还有孙承宗,也对内政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孙承宗更多的jīng力,则是关注在了军事上的。

    军事不决问孙承宗;内政不决问徐光启。杨改革忽然有了这样一个感悟。或许,这是老天看自己太辛苦,给自己派来的两个“天使”。明朝正在一步步的滑向深渊,而老天,也不是完全的抛弃了自己,天堂也离自己很近。

    杨改革心情变得相当的好,高声道:“此事,就依徐师傅所言,将这北方免税,推广番薯,折sè赋税一事合并,一同交予徐师傅负责,徐师傅拟定一个具体的细节方案,组织施行。”

    杨改革很明智的把这个东西丢给了徐光启。

    徐光启道:“遵旨,陛下,臣还请问,陛下北方免税,具体的是那几省?或者是陕西一地?”

    这个简单,杨改革道:“这北方免税,……陕西全境,河南北部,甘肃全境,山西西部,范围暂且就定这样多吧,具体的,看实际灾情再具体定。赈灾,以陕西为主,特别是陕西北部,据说更是贫穷,徐师傅要特别注意。”杨改革回忆了一下明末农民战争的范围,大多都在这些地方,于是,定下了这些地方免税,至于赈灾,更是提到了陕西北部,这里可是起义的爆发地。

    这小范围的参谋部讨论事情果然比朝堂上有效率,很多话都可以直说,提的意见也比较靠谱,杨改革开始喜欢上这种小范围的处理政事。

    杨改革正准备结束这次商讨,却见徐光启yù言又止。杨改革见徐光启为难,纳闷道:“徐师傅,可还有事?”

    徐光启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有一策,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杨改革奇了,还有什么事是连徐光启这位帝师都顾忌的事?道:“徐师傅,有什么事只管说,朕是天子,朕会给徐师傅做主的,有何不可说的?难道还有人威逼你不成?”要是有人威逼帝师,那这口气,杨改革是一定要给徐光启出的。我靠,拉屎到皇帝头上来了。

    徐光启很犹豫,很为难,最后还是说道:“启禀陛下,此事,和赈灾有关,臣有一策,可以使陛下不怎么耗钱粮,就可运送大批粮食到陕西。”

    杨改革很吃惊,还有什么办法,能让粮食自己到陕西去?也很纳闷:“徐师傅,那是何策?”

    徐光启带着很为难的神情道:“陛下,此事,虽可行,但是……”徐光启说了半截,又不说了,这让杨改革觉得稀奇,什么力量,让徐光启如此顾及?

    “徐师傅只管说,有什么事朕给你撑腰就是。”杨改革只好给徐光启打气。

    “陛下,臣想请重开开中法。”徐光启就吐了这样几个字。

    “重开开中法?”杨改革很纳闷,这开中法是个啥东西?

    “是的,陛下,臣请重开开中法。”徐光启很坚定的说道,和刚才的犹豫不决判若两人。

    杨改革弱弱的问了句:“徐师傅,什么叫开中法?”开中法,这个东西,杨改革莫名其妙,不知道啥意思。

    徐光启解释道:“陛下,开中法,就是指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然后商贩用盐引在盐场换取盐去贩卖,就是开中。”

    我靠,这一招,杨改革不得不佩服了,这样一来,边关供粮,陕西赈灾,根本就不花什么钱,杨改革十分清晰的记得,穿越者的一大利器,就是晒盐,这种大规模的制盐技术,当真是要多少盐有多少盐啊!这简直就是给穿越者量身定制的啊!

    杨改革万分的激动,道:“徐师傅想的这一招很新鲜啊!奇策啊!如此一来,几乎不用花什么钱,就可以有效的赈灾了。想那商人为了盐引,必定会运输粮食到边关,灾区,自然会想办法解决这运输消耗的问题,这比朝廷自己组织运输赈灾强多了啊!好计策,好计策……”杨改革不断的称赞这徐光启这个办法好。

    徐光启纠正道:“陛下,开中法非是臣想出来的计策,古已有之,我朝也实行过多年,只是近年此制败坏,……”

    早就有了?这个,杨改革才发觉,这古人,也是很聪明的,想出这种办法解决边疆运粮问题,实在是太聪明了,谁说只有现代人才聪明的?看看这古代人想的办法,实在是高。

    “呃~~是这样的?那徐师傅给朕讲解一下这开中法的来由,以前是如何执行的?”杨改革忽然对这个开中法来了兴趣了,这可是赈灾的利器啊!加上自己这个穿越者大规模的晒盐技术,这几乎是无往不利啊!

    “陛下,这开中法,沿袭的是宋、元之制,我朝多于开中于边疆,解决边疆的运粮问题。开中法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朝廷的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关地区粮仓﹐向朝廷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就是开中法。”

    杨改革震惊了!这个,和后代强调的什么外包、代工是多么的相似?朝廷就用一个盐引换取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关,这其中,商人自然会竭力的减少消耗,更大量的运输粮食,这比自己组织运输,不知道省了多少钱,节约了多少成本,这古代人,可不迂腐啊!

    “那效果如何?”杨改革心情激荡,要有这法子,自己还怕个鸟的灾荒啊!就只要如同后世的美国那样努力的印钞票,就有钱花,现在,自己只要使劲的印盐引,就会自动有粮食到陕西去啊!

    “回陛下,此法效果极好,早年,能很好的解决边关运粮问题,甚至有商人在边关买地屯田,雇人就近种田收粮,就近开中,称为商屯,想边关,也曾红火一时。”徐光启对这内政,看来是下过功夫的,对这盐政,也是相当的熟悉啊!

    我靠~!杨改革心中大叫,谁说中国人趴窝的?谁说中国人是小农意识,守土情节严重,不知进取、逐利的?为了赚取利润,都敢在边关雇人屯田了,这,逐利xìng,也是相当的强悍了,为啥就没有一直推行下去呢?要是这样,一直推行这开中法,把边界逐年的往外推,这商人就近屯田,这还不是想推到那里就推到那里。冲出亚洲,根本要不了多少年啊!想明朝,已经二百年了,怎么国境线就一直没咋大动过呢?

    “那为何又停了呢?”杨改革很遗憾,为什么这个开中法不一直执行下去,要是执行下去,这亚洲,早就是中国的亚洲了。

    “回禀陛下,后来制度逐渐败坏,已难以收到实效,所以,也就逐渐荒废了,这边关的商屯,也就荒废了。所以,近年,这边关的吃粮,又时常紧张起来。”

    杨改革的拳头砸了砸自己的手掌,可惜,可惜,实在可惜,这样好的一个法,却被弄得荒废了,要是不荒废,不说推平野猪皮,防御野猪皮之流,易如反掌啊!边关不缺吃的,不愁粮饷,这战斗力,还是有保证的。可惜,这样一个好法,给弄没了。不知道是那些猪一样的队友,把这个“好法”祸害成这样的。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杨改革对这句话,又有了明悟。

    【bbtg。/1320602057,大家猜猜这个地址是什么?盛大推广Bambook的地址,推广一个,发60块钱,唯利是图,起点成熟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累

    品次革的拳头直在砸在自只的年掌卫六※

    房间里,就是杨改革一个人拳头砸手掌的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