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周宗得皇帝如此一开导,已经明白了皇帝的“难处”了,想到那每年天文数字一般的办学款,刘周宗觉得,大概办学的事是吹了,看样子是没戏了,跟很多人说的一样,不过是皇帝放出的烟雾,mí惑人的,皇帝根本没有真心要办学,转瞬,刘周宗整个人都萎缩下来,不负先前的劲头了。

    “……世人都说朕有银子,有花不光的银子,其实,朕的底细,两位卿家也都知道,主要还是靠琉璃斋赚点银子,说实话,即便是琉璃斋赚钱,其实,每年也不过百十万的进项,朕纵使是有心办学,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进项都拿去给你们啊!”杨改革一脸的无奈,感慨的说道。

    刘周宗已经差不多对办学的事失望了,已经差不多心灰意冷了,听见皇帝提琉璃斋的进项,暗地里鄙夷道:要是皇帝您老人家把琉璃斋的进项全拿来办学,那些买了琉璃斋股票的勋贵,大臣们,大概会把我生吞活剥了吧,得,您就别说了,这办学的事,就当从来就没有过。

    “……这加田赋来办学的事,本也算是个不错的路子,但朕实在是不忍心再给天下百姓过重的负担,如今为了赈灾移民而加赋税,朕已经很于心不忍了,更何况这天灾又不是一年两年,否则,等不赈灾移民了,将这加的田赋转过去做办学款,也未必不行……”杨改革又接着说到。

    林钎倒是在那里“认真”的听着,刘周宗却已经对办学的事没兴趣了,更是失望,已经心灰意冷,听见皇帝在那里不住的“罗嗦”什么办学款的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的回了句:“陛下卖琉璃斋的股票,不是有银子么?”刘周宗已经不指望皇帝拿银子了,见皇帝还在“罗嗦”,就回了句。

    杨改革一楞,没料到,这个老儒还有两下子,没给自己忽悠晕啊!随即笑道:“不是朕不肯拿卖股票的银子去办学,这卖股票的银子和那个抄家的银子其实一样,都不能年年靠这个啊!年年卖,总会卖完,卖完了咋办?总不能今年办学,明年就散了吧,这办学岂是能开玩笑的?朕也是为这每年数百万两的办学款发愁啊!既要找一个收入稳定,又能支撑起办学的这么一个来源,难!难!难!百年大计,不能半途中断啊,否则,就是对圣人事业的亵渎……”杨改革又感慨的道。

    刘周宗对皇帝算是服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要找一个上百年稳定供办学款的买卖……世界上有那样便宜的买卖么?

    杨改革看着林钎和刘周宗都低着头,而刘周宗一副心灰意冷的样子,忍住好笑,道:“其实,朕对于这办学款,是有一个长远考虑的,每年二百万两银子,乃至更多,也不是问题……”

    听皇帝说不是问题,刘周宗瞬间就把脑袋抬了起来,皇帝果然是好皇帝,看样子,这办学款,是有着落了,可以甩开膀子办学了,那劲头,又来了。

    “敢问陛下,是如何的?”刘周宗忍不住问道。

    “……不过……”杨改革又道。

    “陛下,又如何了?”刘周宗已经不堪折磨。

    “盐课的事,卿家也应该听说过吧……”杨改革道。

    盐课?刘周宗瞬间想起来,今日朝议,这样大的动静,起因可就是为了盐课。莫非,皇帝有意以盐课来支撑办学?要这样,这可真的是一个收入稳定,旱涝保收,又能支撑得起整个办学计划的一个好来源了。

    “……陛下,莫非陛下的意思是以盐课支撑办学?如此,陛下当真是大德,天下学子,都将感激不尽,陛下的美名,必将传诵千秋啊……”刘周宗立刻滚滚马屁送上。

    “朕确实有意以盐课来支撑办学,盐课旱涝保收,来源稳定,数量也可观,以盐课来办学,实在是再稳妥不过了,不过,这里面也有问题啊!”杨改革又叹息了。

    “陛下,还有何问题?如今盐商肯定会把那剩下的四百万两盐课缴齐啊!想必,日后也不敢在拖欠了……”刘周宗迫不及待的问道,今天这事不就是因为盐商们拖欠盐课么?本来说好了五百万两的盐课只jiāo了不到百万两,要是皇帝能把这盐课收足了,每年五百万两的盐课,用来支撑办学,却是完全足够了,不说全部拿去办学,分润出来四成,也有二百万两了,也足够办学开支了,刘周宗想不出还有什么不行。

    “难也是难在这里啊!朕的意思是要给办学款找一个绝对稳妥的来源,朕说过,对圣人的事业,最是支持,也最是用心的,虽然今年盐商会将盐课缴齐,可明年呢?后年呢?那些盐商好了伤疤忘了疼,怕又是要打拖欠盐课的算盘,这一来二去,盐课又会年年少下去,待到七八年之后,朕估摸着,这盐课,又会回到老路上去,那办学款岂不是又没了?没了办学款,这圣人的事业岂不是断顿?这办学岂不是成了儿戏?……朕难道为了盐课,天天喊打喊杀,天天去找盐商们的麻烦?朕纵使能从盐商手上bī得盐课,可次数多了,朕也难做人啊……”杨改革再次叹息道,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呃!……”刘周宗又哽塞住了,皇帝这话也确实有道理,按照盐商们的德行,绝对会跟皇帝说的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要不了两年,这盐课就少得不像样子去,皇帝bī盐商一次两次或许行,但是要年年次次bī,这有理都变成无理了,这确实有点难,更何况,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如今这位皇帝是强势,才能bī得盐课,换了其他皇帝,未必对这盐课有办法,到了那时,即便是把盐课全部拿来办学,也不够。什么?皇帝还年轻,离死还早着呢,不对,大明朝年纪轻轻就死的皇帝,可不是一位两位……

    “那依陛下的意思,该如何办呢?”刘周宗将皇帝的话在脑海里转了好几圈,权衡了利弊,已经明白了皇帝要干什么了,也知道,皇帝恐怕是真的有心办学了,刘周宗对皇帝的观感再次变了,一个舍得每年拿出数百万两办学,发扬圣人的事业的皇帝,不管如何,都是一个好皇帝……

    “呵呵,其实,朕的意思也很简单,借着这次盐商通虏的机会,将盐课改一改,将盐政改一改,以杜绝偷漏盐课的事,如此,每年会有大几百万两,乃至上千万两的盐课收入,用来支撑办学、赈灾,都足够了,这盐课收入稳定,旱涝保收,数量也相当可观,用来作为办学款的来源,却是再好不过了……,一旦改了盐政,更是可以解决盐课再次被拖欠的问题,如此,办学的事,才可以长久下去,百年树人啊!待到百年之后,我大明,我华夏,必定遍地是人才,往来无白丁,必定会出现圣人所言的天下大同啊!”杨改革美好的向往着。

    “陛下大德!……”刘周宗听着皇帝的话,心念已经转了无数,联想到太多的东西,说完之后又道:“敢问陛下打算如何改盐课?”刘周宗已经认同了皇帝的话,尽管皇帝做的事伤及了他或者和他有关的一些利益,但是,如皇帝所言一般,如能真真切切的拿出真金白银去办学,刘周宗觉得,也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人活在世上,还是要有点抱负,有点理想,有所建树的啊!

    “如何改盐课的事,朕先暂且不谈,朕先来和二位卿家算一算每年能收到多少盐课。”杨改革笑着道,踹翻了盐商,不等于就踹翻了盐课。盐商、盐课、盐政这是不同的,踹翻了盐商不改盐课,顶多就是抄点家产,多收点盐课,这就是换汤不换yào,最终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要利用踹翻盐商的机会将盐课也改了,却还需另外想办法,还需要另外有人去鼓吹,去造势,需要有得力的人去推动,去执行,如今这个办学党,倒是适合这个角sè,有动力,有能力,这个刘周宗,更是关键人物。

    “请陛下示下。”两人连忙道,准备看看皇帝如何算盐课的。

    “两位知道,一个人每年大约吃多少盐吗?”杨改革介于这两个人的重要xìng,介于办学党的重要xìng,仔细的为这两位解释起来。

    “这,臣等不知,恳请陛下示下。”两个人对望了一眼,然后说道。

    “一个人普通人,每年大约吃十斤盐。”杨改革笑道。

    两个人对望了一眼,没说什么。

    “我朝如今有多少人?”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臣知道,该有六千万之巨。”林钎回答道,这个数字,是明朝的官方数字,盐政就是根据这个数字制定盐纲。

    “很好,每人每年吃十斤盐,六千万人,那每年该需要多少盐?”杨改革以开解的方式启发道。

    “回陛下,该六万万斤。”林钎继续答道,对于数字,明显的,刘周宗这个大儒相当的陌生,半响没明白过来。

    “按我朝如今的一百万两盐课算,每斤盐,纳税几文?”杨改革又笑着问道。

    说到这种巨大的算学题,大儒刘周宗的脑mén就开始疼了,这个数字也太大了吧,大到他脑袋都快裂开了。

    “回陛下,一百万两银子,按每两银子一千文算,该当十万万文,每年销盐六万万斤,……”林钎是个老实人,见刘周宗已经傻眼了,只得自己开始慢慢的计算,前面的还好,后面那道巨大的算学题,也着实让林钎捏了把汗,算了半响,也没算出来,这个数字实在太大了。

    “将那个万万去掉,按六斤盐,十文税算。”杨改革看这两个人算帐算得辛苦,好意提醒道。

    “回陛下,每斤盐该一文六七的盐课。”得了皇帝提醒,林钎立刻就算出了盐课,这十以内的算学还是比较简单的。

    “呵呵,不错,如今每年朕实际收到的盐课,就是每斤盐一文六,两位可知,这盐又卖多少钱一斤?”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陛下,盐有好坏,亦有差别,从最便宜的十几文到几十文,几百文不等。”刘周宗算算术不行,在皇帝面前出了糗,见皇帝再问,立刻出来抢答。

    “不错,刘卿家说得没错,从十几文到几百文不等,差的就不说了,太好的也不说,就按普通,一般的盐算,该是多少?”杨改革笑着问道,看着这个急急忙忙抢答的老头,杨改革笑了。

    “回陛下,约莫三十到五十文吧,这盐也分地域远近,不能一概而论。”刘周宗开始头头是道的说起来。

    “好,不错,二位又知道,这盐户产一斤盐,要几文钱吗?”杨改革继续细心的问道。

    “回陛下,这个臣就不清楚了,不过,估摸,少则六七文,多则***文,如果是十来文,臣以为,或许也有可能。”刘周宗摇头晃脑的说道,皇帝如此和颜悦sè的和他“聊”事情,他觉得这很有明君问策臣子的古意。

    “好,不错,就算八文吧,加上税一文六,顶多不过十文,盐商卖出来的,就算三十文一斤吧,二位,这盐商从里面赚了多少?”杨改革继续笑着说道。

    啊!两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犹如被雷劈的一般,特别是刘周宗,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他也知道盐这个东西赚钱,盐商更是富有的象征,可他从来没仔细算过,盐商为什么这般有钱,这样算下来,才真真实实的感觉到盐商的可怕和离谱,怪不得皇帝要拿盐商开刀呢,换了我,我也要下狠手啊!实在太离谱了。

    刘周宗已经开始冒汗了,惶恐的问道:“陛下,这……”刘周宗不敢相信这个是真的。

    “林卿家觉得呢?”杨改革没回答,转而问林钎。

    “回陛下,这绝对没算错,不过,盐商贩盐,却还得长途运输,还需要有店铺经销,还得上下打点,实际,则可能没有二十文之高,但是,十几文是少不了的了。”林钎很诚实的回答道。

第四百七十四章 票盐法

    第四百七十四章票盐法

    杨改革开解了半天,将两个人震得不轻,特别是那刘周宗,看着刘周宗眼睛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眼神,杨改革就笑了。

    “林卿家说得没错,即便是除去各种开销,盐商每斤盐所能获得的利润,也不会少于二十文,实际则更高,哼哼,每斤盐获利不低于二十文,给朕缴纳一文钱的税,旱涝保收,却还说没银子,老是拖欠着,二位说说,朕不办盐商办谁?有些人是不是太无耻了些?”杨改革笑道。

    “确实,确实……”两个人听了皇帝的问话,连忙回答道,盐商这种离谱的利润给皇帝层层剥开之后,确实很吓人。

    “所以,这盐课必须改。”杨改革道。

    “那是,必须改,必须改。”两个人都附和道,特别是刘周宗,更是来劲,用盐课来支撑办学,可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而且盐课还那么有钱。

    杨改革看着这两个人,笑了,特别是刘周宗那如同打了jī血一般的狂热,杨改革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这个办学党大战东林党的事,成了。踹翻了盐商,改盐课的事,就不用自己去和东林党唱对台戏了,有这个东林党出身的儒学大师刘周宗领衔办学党去跟东林党大战……,想必,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杨改革想到这里,笑得更加灿烂了……

    “那朕再给二位算算改盐课之后能收到多少银子……”杨改革笑得“天真烂漫”,天下可没有比坐看东林党大战“东林党”更有意思的事了。

    “请陛下示下。”两个人立刻道。

    “首先,这盐从盐户里收上来,不应该算八文……”杨改革开始斤斤计较的为两位算账了。

    “那敢问陛下,该当如何算?”刘周宗立刻追问,盐的利润超乎想象,也就是说,这盐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可以有更多的银子来支撑办学,他的事业,他的名声,可都指望着盐课了。

    “我朝收盐户的盐,每引不过是支米一石,南方如今的米价,不过一两多银子一石,北方稍贵,也不过二两银子一石,而一引盐有四百斤,实际收盐户的盐,不过三五文一斤,还得是好盐……”杨改革笑着说道。

    刘周宗看了看皇帝,有点自愧不如了,皇帝连这个都知道的如此清楚,二位帝师教导有功……,三五文收上来的更好,这就是说,盐课有更大的空间,盐课越多,这办学也就越有保障……

    “暂且就算五文吧,我大明朝有多少人口?”杨改革又笑着再次问人口的事。

    “回陛下,六千万。”刘周宗连忙回答道,这个问题,皇帝已经问过一次了。

    “不,不,不,不该这样算,至少得有万万,一亿都还是少的……呵呵,二位可别告诉朕,天下就没有隐瞒田口这事。”杨改革笑着说道。明朝隐瞒田地,隐瞒人口,这事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后来者的杨改革,自然不会相信明朝才官方统计的六千万人,隐瞒田地和人口的好处,自然就不用多说。

    两个人对望了一眼,刘周宗更是对皇帝生出了些惧意,面对这种事处之泰然的皇帝,绝不是一个好唬nòng的皇帝啊!也不知道是谁给皇帝教的这些,简直就是坏透了。

    “呵呵,朕也没打算去管这瞒报的人口是多少,也不打算清这方面的税赋,不过朕知道,这盐,是谁都少不了的,他可以瞒报人口,却不能不吃盐,所以,我大明吃盐的人,不能仅仅算六千万,至少也要算万万……,二位觉得这如何?”杨改革笑着说道,盐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天然强制收取的人头税,你可以通过手段隐瞒人口,可以瞒报,但是,人总不能不吃盐吧,吃盐,那就铁定得jiāo这个天然强制的人头税,谁都跑不了。盐课就是一个杜绝偷税逃税的天然的工具,当然前提是盐课能收得上来,没私盐。

    “回陛下,这……没问题……”刘周宗有些恐惧的说道,他从皇帝的话语里得到很多信息,那就是很多事皇帝都明白,以前那什么“坑们拐骗”的把戏,还是少在皇帝面前献丑,不然,是自取其辱。

    “好!从盐户那里按五文钱收盐,朕加个十文的税,也不过才十五文,过了盐商的手转运销售到百姓手里,即便再加个十文,也不过才二十五文,多不多?”杨改革笑着给两个人算账,虽然这两个人不会参与改革盐课,但是,却也必须将他们说通,他们才会安心、有动力去鼓噪改革盐课,不然,一件悬在天上的事,他们未必肯去做。

    “回陛下,绝对不多,如果百姓能以二十五文买到一般的盐,已经是了不起的德政了……”林钎回答道,这个价格,绝对不算高,二十几文如果能买到一般的盐,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了,如今市面上的盐,稍微好一点的盐,都在三十文以上,更是有上百文、几百文的jīng盐。即便那种很差,参杂了泥沙的边角料也要一二十文,而皇帝说的,却是从盐户手里正常收到的盐,这种盐,可不是什么边角料。

    “不错,二十五文,已经兼顾到盐户,盐课,盐商三方的利润了,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朕相信,老百姓还是能接受这个价格的……”杨改革笑着说道,算清楚了里面的帐,杨改革才有信心改革盐课,杨改革还没那样蠢,不会平白的涨老百姓的盐价,不会在这关键的时候跟自己过不去,拿着自己的信誉开玩笑。

    “陛下圣明,此盐价一出,天下百姓必定归心,感恩戴德,齐齐称颂陛下仁政……”刘周宗拍了一阵马屁。

    “那么,两位算算,每斤十文的税,每人每年吃十斤,天下有万万人口,这一年,得收多少盐课?”杨改革将前面所有的条件都一一的列明,现在,就是到算总账的时候了。

    刘周宗额头已经开始冒汗,这算学,当真是太难了,这数字,也是在是太大了点,见皇帝又让自己算算学题,很自觉的把脑袋埋下来,偷偷的看着林钎,希望林钎快点把这题算出来,这样杵着,难受啊!

    林钎倒是一五一十的算了起来,过了半响,才道:“回陛下,每人每年该纳盐课一百文,天下人口万万,该有盐课一百万万文,按一千文换一两银子算,该有盐课一千万两。”林钎算了许久,确认自己没有算错,舒了口气,说道。

    一千万两银子?刘周宗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有máo病,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原先每年五百万两银子的盐课,他就觉得够了不起了,如果皇帝能收足了这五百万两银子,他都觉得,当今这位皇帝绝对是大明朝有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