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过一个暖和的年。”对于这事,刘延元视为自己兵部尚书在职期间的一大政绩,常常就挂在嘴边,如今听皇帝说起,来了jīng神了。

    “嗯,兵部就没想过?如今只给边军发棉衣,那天下其他卫所,其他官军就没想法?发了棉衣,就不用秋衣,夏服?”杨改革又启发道。

    “这,陛下……”刘延元楞住了,听皇帝这话的意思是,难道说,皇帝还打算全天下的官军都发棉衣,发棉衣还不算,还发秋衣夏服?这……,好事是好事,可这得多少银子啊?

    “兵部就从来没有过这样想过?天下有多少官军,每人每年训练,作战需要消耗多少衣服,kù袜?需要补充多少?没有这方面的统计和预算?”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有是有的,不过,不提也罢,除了京营等几处较好一些外,其他的,两三年能发下一套衣裳,都算是上官开恩了……,如果陛下打算每年都按人发下各sè衣裳,臣以为,这天下二百来万官军,怕要的银子不菲啊!”刘延元倒是说了实话,这事,他也没必要骗皇帝,要是皇帝不知道内情,干嘛给边军发棉衣?

    “嗯,这个朕知道,朕有这个想法,官军平常训练,磨损必定比较厉害,如今几年发一套衣裳的情况,显然是不行,连最基本的训练也无法保证,没有训练的军队,要他何用?虽然这银子要得多,让人望而生畏,不过,兵部也不妨就这个事做个计划,看看每年每人发两套衣裳,一共要多少银子……虽然未必能实现,不过,有了计划和想法,总比浑浑噩噩过日子,什么准备也没有的强……”杨改革又道。

    “臣领旨,不过,陛下,恕臣斗胆,如果真的这般,每年仅仅这一项的开销,就相当的庞大啊!陛下慎重!”刘延元答应了下来,但是,还是提醒皇帝这样做有风险。

    “嗯,这个朕知道,确实难啊!不过,兵部难道不觉得,士卒没衣裳穿,肯定无法进行正常的训练,连基本训练都无法保证的军队,能对敌么?那这军队又有何用?岂不是一碰即溃?”杨改革道,这可真的是一个揪心,基本无解的东西,在一个年收入几百万两的国家里,肯定不可能拿出大几十万两给官军买衣服。

    “臣……明白了!”刘延元道。

    “……朕知道这事可能无法实现,但是,今年给八十万边军发了棉衣,再给八十万官军发一次棉衣,或许这个朕可以做到,兵部不妨就这个事,做个计划,看该给那些地方发棉衣……”杨改革又道。

    “臣领旨……”刘延元立刻答应下来,这可又是一次赚名声的好差事啊!

    “这事,你抓紧张罗,争取在下次早朝,提一下……”杨改革道。

    “臣领旨谢恩!……”刘延元忙不迭的谢恩。

    见过了这些人,杨改革无一例外的,都叫这些家伙找自己要钱。

    ……

    翌日。

    早朝。

    在文武大臣高呼声中,开始了这次早朝。

    众臣都不免的偷偷看了下皇帝,听说皇帝并为谋逆那件事发火了,还tǐng高兴的,今日看了,果然,皇帝起sè不错,脸sè很好,难道真的说,皇帝抄家抄到了银子?为了银子而高兴的?

    “众位卿家可有事要奏?”杨改革面sè温和的道。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施凤来第一个就站了出来。

    “首辅有何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恳请陛下将种番薯当作我朝的国策,以解天灾之祸。”施凤来得了皇帝的指示,一上来就直说。

    众臣跌破了一地的眼睛,这个首辅,向来不是皇帝的传声筒么?今日怎么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还说要把种番薯当作国策?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众臣纷纷惊讶的看着首辅施凤来,施凤来倒是很镇定。

    杨改革也xiǎoxiǎo的惊讶了一把,在朝堂上把种番薯当国策的事说出来,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啊!没料到,这施凤来倒是如此的干脆利索,倒是让杨改革刮目相看。

    “哦,把种番薯当作国策?首辅可有奏疏?”杨改革问道,这双簧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事先没通好气,猛的听这家伙说种番薯,杨改革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回陛下,臣有,臣这个奏疏,是看了徐子先那本请种番薯的奏疏之后,有的感想……”首辅施凤来今天说话倒是简短得很,也相当的自信,仿佛就是一个干练的首辅。

    “哦,呈上来看看,大伴,再把徐师傅那本奏疏给朕找来。”杨改革轻轻的吩咐王承恩。

    王承恩轻轻的答应了一声,先将首辅的奏疏递给皇帝,然后又吩咐人去找徐子先的奏疏,杨改革接过奏疏之后,就有模有样的看了起来。

    过了半响,杨改革大致的看完了,基本上和徐光启那本差不多,不过,加了些东西,比如,将种番薯上升到国策的高度,由内阁层层督促,一直到州县具体执行,层层负责,没有落实的,年考就不过关,计划也不是一年,而是五年。

    杨改革长舒了一口气,道:“首辅和徐师傅都是一般,都是一心为国为民着想的啊!朕看徐师傅的奏疏,甚是感人,再看首辅的奏疏,觉得,倒是磅礴大气,如果真的能施行,倒是能显现朕、显现我朝对抗天灾的莫大决心,此真乃是天下万民之福啊!”杨改革称赞道。

    群臣早已在下面伸长了脖子了,如果是平时,他们早就议论开了,不过,皇帝看奏疏,他们倒是不敢议论,怕影响皇帝阅读,所以,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看着皇帝,很想知道这奏疏的内容是什么。

    “大伴,将这两封奏疏,都给众卿家看看吧。”杨改革装模作样的道。

    群臣这才传阅起这两封奏疏起来。看的人,有的人看了,不住的点头,作嘉许状,有的人看了,有没什么表情,有的人,则是摇头做可笑状。

    待大臣们都传阅了一圈。杨改革这才开始发话。

    “诸位卿家都看过了吧?觉得如何?将种番薯提升至国策的高度,众位卿家可有话要说?”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好是好,徐子先为国解忧,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确实让臣佩服,乃是我辈学习之楷模,不过,臣以为,将种番薯提升至国策的高度,又有点过了。”一个大臣首先出来,道明了自己的观点。

    杨改革点点头,这朝堂之上,还是有一些在想问题的人。

    “启禀陛下,臣不赞成,此事也未免太过于儿戏,臣承认,番薯确实是对抗天灾的好东西,徐子先的奏疏也确实写得感人,可,难道种番薯不是国策,这番薯就不种了吗?”另外一个官员说出了不同的意见。

    杨改革也点点头,做倾听状。

    “启禀陛下,臣以为,徐子先的奏疏固然感人,为民请命固然没错,可也不该将种番薯拔到国策的高度,更不可将种番薯与年考相挂钩,如此,岂不是让番薯成了决定一个官员升迁降免的依据?堂堂天朝上国,这脸又往哪里搁?莫要失了体统啊!”一个大臣苦心的劝导着。

    朝堂上开始争论起来,一般的,都对推广番薯没什么意见,唯独怎么推广上有不同的意见。

    听了一阵,杨改革觉得,意见也听得足够的多了,扬了扬手。

    还在争论的大臣,立刻安静下来,看看皇帝怎么说。

    “首辅,对于大臣们的疑问,你如何说?”杨改革问施凤来。

    “回陛下,臣以为,‘民以食为天’,这吃的,自然是很重要的,没有吃的,就会爆发战luàn,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天下就不得安宁,所以,臣以为,将增加食物作为我大明朝的国策,没有不妥,这符合圣人的教导,符合天理。”施凤来认真的说道。

    这一说,倒是得到不少大臣的赞许,不少人都点头,杨改革也点头,这就是自己教他的那些嘛。

    “不错,朕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番薯的高产,抗旱,朕想,就不用再说了,诸位也都知道,如今天灾连绵的,朕以为,朝廷应该将增加老百姓的吃食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天下老百姓都吃饱了肚子,才能安居乐业,否则,这天下就不太平,就是朕失德,是朝廷失职,众位卿家以为呢?”杨改革给予了首辅施凤来以肯定,心里暗笑,这双簧唱起来,确实就是爽。

    皇帝这样说,很多大臣都点头,这倒是不错,一个没有战luàn的天下,倒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盛世,如果真的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肚子,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事。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启禀陛下,臣以为,种番薯这没有不妥,不过,却不该和官员的年考挂钩,这,这太不严肃的,更不可将种番薯作为国策,这岂不是让我大明的头顶顶着一个番薯?这太可笑了……”一个官员急急忙忙出来反对。

    “噗哧……”大殿里,很多官员笑出声来,让大明朝头顶顶一个番薯?这可真的是够好笑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这事不宜迟,乃是好事,陛下何不派一名钦差呢?主管天下推广番薯的事宜?如此,已经足以,再拔高到国策的程度,确实有点过了……”另外的一个官员也提议道。

    杨改革又扬扬手,大臣们又停下来了,看着皇帝。

    “呵呵,刚才那位卿家也说得确实好笑,不过,如果番薯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肚子,朕脑袋上即便是顶个番薯,朕也认了,先贤有言‘百姓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朕在先贤这个话里面,是最轻的,为了最重要的百姓,朕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如果番薯真的能解决天下百姓吃饭的问题,即便是祭祀祖宗的供品,朕也可以换成番薯,救天下万万百姓于水火中,朕想,这番薯,倒是值得上供桌……”杨改革可不在乎什么面子工程,xiǎo命要紧还是面子要紧?这些人没有十七年后的痛,自然那样在乎面子,不过自己么,根本不在乎。

    皇帝的话让众大臣莞尔,皇帝当真是真xìng情,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也足显了皇帝的认真和对此事的支持。原本很多想反对的官员,听了皇帝如此“玩笑”的话,心思也变得沉重起来,反对的话,一时也憋住了,说不出口。

    杨改革看看群臣的反应,松了口气,自己如此低姿态要办这个事,大臣们应该不会反对自己了。

    “陛下,臣反对……”一个官员高声喊道,让大殿里原本稳定下来的众人再次沸腾起来。

    “哦,卿家有何见解?”杨改革原本松下来的心,又拧起来,看这个官员的架势,似乎对反对这事很有信心。

    “回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这确实没错,陛下愿意以头顶番薯来祈望番薯丰收,以养天下百姓,陛下大德,臣更是佩服,不过,臣以为,推广番薯那里有全天下都推广的?如果是在受灾的地方推广,臣无二话,可我大明不是所有地方都受灾,有些地方,则未必需要种番薯,比如南方,粮米充足,更本无须再种番薯,也根本没有闲地来种番薯,既然无须种番薯来解饥,更无闲地,那以种番薯定升迁,岂不是笑话?对江南官员岂不是不公?”这个官员言辞凿凿,咄咄bī人的说道。

    这个话,立刻得到大殿里不少人的支持,纷纷议论起来。

    杨改革看了看这个官员,将他记在了心上,这话很冲,也很无情,将番薯国策批的体无完肤,杨改革瞧了瞧施凤来,将这个问题jiāo给了施凤来。

    “施首辅可有话说?”杨改革道,自己还是不要直接掺和这事,还是让大臣们跟大臣们斗吧。

    “回禀陛下……,臣以为……”大臣们以为这个“应声筒”首辅会说不出个所以然,准备看笑话的时候,施凤来接着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如果是平常时期,倒是确实不需要以种番薯作为国策,更不用全天下都要种番薯,更不会以种番薯作为考核的依据,但是,臣以为,此时乃是非常时期,有连绵十数年的天灾,如此,就有必要了,这位大人说南方无须种番薯,也无闲地种番薯,臣以为,此话不妥,远的不说,今年白粮,陛下不是免了三个府的么?这不是受了灾么?谁说南方就不受灾?去年,福建赤地千里,以至于海盗都打上了岸,迁移出去数万百姓,这岂是南方无灾?”

    首辅施凤来一板一眼的和那个咄咄bī人的官员较量。立刻得到很多大臣的赞成,这个话没错,今年皇帝确实是免了三个府的白粮,更别说去年福建的事了,这足以说明,南方也是受到天灾影响的。

    刚刚那个咄咄bī人的官员也被这话说得哑口无言,白粮的事,可是他们坑了皇帝一把,还把皇帝笑话了好一阵子呢,现在首辅又扯出这个东西做证据,当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陛下,臣以为,至于说没有闲地,那根本就是托词,臣听说,在南方不少地方,都将良田改做桑田,以牟利,以至于这粮价年年走高,有闲地种桑,却没地种番薯……,臣以为,这不过是托词罢了。”施凤来淡淡的说道,说完了,蔑视的看着那个刚才跟他唱反调的官员。虽然在众人眼里,首辅就是一个“面糊”,但是,这首辅发起威来,也是很有场面的。

    这回,杨改革也不住的点头,对施凤来刮目相看了,这次,施凤来可是几句话就把那个咄咄bī人的官员给说下去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借酒装“疯”

    第四百六十一章借酒装“疯”

    首辅施凤来的一番话,倒是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大出意外,什么时候首辅也能说出这样一番有理有据的话来?朝堂上的众臣,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诸位卿家,可还有谁要说么?”杨改革也十分意外施凤来的战斗力,这可罕见了,能以几句话就将这朝堂上的不同声音压下来。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都还很不适应,这首辅怎么就突然有了如此之强的“战斗力”了?

    刚刚那位咄咄bī人的大臣急得干瞪眼,可一时间,却又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说辞,以前为难皇帝很简单,即便是道理说通了,但是,只要他们不愿意,这也没办法施行,因为干这些事都是需要银子的,没银子,皇帝就啥也干不了,可如今这位皇帝,却唯独不缺银子,连关外打仗几百万两银子也不眨一下眼睛,种番薯这点银子,肯定难不住皇帝,再有帝党从中张罗,这事,估计真的要成了国策了,要这样,可就对江南当官的极为不利了,那些干旱,受灾的地方绝对有积极xìng种番薯,恨不得把治下的地全部都拿来种番薯,以提高自己种番薯的成绩,好借着种番薯升官,可南方却不行,南方能种田的地方都已经开出来了,更是很多改成了桑田,如果以番薯定升迁,南方哪来那样多的地种番薯,再说了,番薯能值几个钱?

    慌luàn之中,刚才这个咄咄bī人的大臣,眼见着,皇帝就要顺着这个话头将这件事拍板了,只能不住的拿眼神四处的求助,这事要成了,那可是对南方极为不利的。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前排一个大臣站了出来,说道。

    “哦,呵呵,韩阁老,有何话只管讲来。”杨改革看了一下,是内阁大学士之一。

    “回禀陛下,臣以为,施首辅将以‘民以食为天’作为本朝的国策,将解决天下百姓吃饭问题作为首要,这并无不妥,但是,臣以为,江南本是税赋重地,能开的山河已经开发殆尽,再以种番薯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这确实是对江南一些地方的官员不公,如果强行推行此策,未免会对我朝的税赋重地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我朝的税赋,臣以为,这食,不应该仅仅就是指番薯一种,臣以为,在江南鱼米之乡,税赋重地,一些不适宜改种番薯的州县,倒是可以以稻米来折番薯,比如,考核时,一石稻米可以抵五石番薯,五石番薯折一石稻米,如此,就不会再对江南税赋重地造成更多的影响,也不影响此番国策,乃是皆大欢喜。”韩阁老也是说得有理有据,将帝党和南方这两方的主张都照顾了一下。

    这个话一出,倒是立刻得到在场的大多数大臣的赞成,明朝向来有折sè的传统,不光是番薯能折sè稻米,麦子,粟米这些都能改折稻米,有些地方实甚至还能以特产,比如水银,木材这些东西折sè成稻米,只是这折sè的程度不一样,比如一石麦子折成稻米大概在1:0。8左右,所以,这个话一出,当即得到在场的大臣们的赞同,这可是五比一啊!韩阁老貌似公允,可也确实是敢开口,一下子就把番薯和稻米的档次拉开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策较为公允,既增产了粮食,也避免了对江南税赋重地的不公,此策大善。”立刻有官员出来打圆场,明显的,今日早朝上,帝党的人和南方的人不兑付,快撕破脸皮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韩阁老不愧是有公允之称之人,如果陛下能以此策施行天下,必定得天下百姓拥护,解决了天下百姓吃饭的问题,我朝必定天长地久。”也有不少官员也跟进,今日早朝上的火yào味确实有点浓,南方的某些人对帝党确实有些咄咄bī人,两方的关系还是不要太紧张的好,不然,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

    朝堂上,似乎是一片大好的局面,不过,刚刚那个咄咄bī人的大臣并不甘心,虽然韩阁老这个提议比较公允,但是,他还是不甘心,气呼呼的要出来再说什么。旁边一个大臣看在眼里,皇帝明显是铁了心要做这件事,发动两个帝党内阁去鼓噪这件事,如果在这件事上和皇帝顶牛,怕是不行,再说,这个国策,如果按照韩阁老说的做,也并不和南方的利益有太大的冲突,南方很多州县,根本就不用种番薯,该干嘛的干嘛,这个国策,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对北方,特别是受灾地方有用的一个东西,见自己身边的同僚气鼓鼓的准备出班再说什么,拉了拉他,道:“……五折一了,这已经够多的了……”五石番薯折算一石稻米,这个比例,已经很夸张了,要知道,麦可要抵八成稻米呢,连粟米,也可以抵六成呢,番薯直接就到了五比一了,只能抵两成。

    那名咄咄bī人的大臣甩了几次衣袖,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