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这鲜红的木棉花,想起来了这温室栽培,栽培观赏植物,杨改革又想起来历史上传说,辣椒也是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

    想到这里,杨改革忽然心中一动。辣椒,自己在一个帖子上看过,这东西很有用。

    恩,不错,杨改革来兴趣了。

    于是,问道:“大伴,这‘宫后苑’谁负责的啊?”

    王承恩回答道:“回皇上,是内官监太监郑怀忠。”(胡扯的一名。)

    “在吗?”杨改革便问遍环顾了一下四周,看看这个内官监的太监是不是就在自己周围。

    王承恩环顾了一下,回到:“回皇上,在的。要叫他过来见驾吗?”

    “嗯,叫他过来吧,朕今天又点事要问问他。”

    “是,皇上。”王承恩答应完皇帝,转身,又去吩咐边上一个小太监。那个小太监听完了王承恩的话,立刻躬身小步快速走开。

    不一会,就引来了一位太监。身穿常服,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胸前着了个云燕的补子。大概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头发也是青白相间,看上去就是一和蔼的长者。

    “奴婢郑怀忠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怀忠已经跪倒在地,叩头请安了。

    “你就是郑怀忠?起来吧,朕有事问你,对了,你给朕准备的这个木棉花很好看,朕喜欢。”杨改革对这郑怀忠的第一印象不错。看他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

    “奴婢郑怀忠谢陛下赞赏。”说完就起来了。

    “郑怀忠,嗯,你对这宫后苑(注:明朝叫这名,清朝叫御花园)的观赏植物很在行?朕看你这木棉花就栽植的可以啊!”

    “奴婢……回皇上,奴婢对这观赏的植物还算了解,养过不少的奇花异草。”郑怀忠回答道。

    “是吗?这样的,郑怀忠,朕听说有一种从海外引进的植物,好像叫辣椒的,不知道你见过没有?”辣椒是在明末引进中国的,现在已经是崇祯年间了,正儿八经的明末,杨改革觉得可以试试,看着大明朝的皇宫里有没有这种东西。

    “回皇上,这‘辣椒’……奴婢似乎没听过,奴婢想问一下这植物的样貌特征,或许奴婢可以知道它的别名。”郑怀忠稍微思索了一下就回答杨改革没有,但是服务皇帝是太监们唯一的事,所以,服务很周到,没见过不要紧,赶紧问皇帝那植物长什么样,然后叫人弄回来就是。还怕皇帝不高兴?皇帝一高兴!这做太监的就有面子,在宫里就吃得开,这太监也就没白做。不枉挨那一刀。

    杨改革一听没见过,就丧气了,但是又觉得这郑怀忠说得没错,也许是名字的叫法不同,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别名。杨改革又说道:“这东西大概是一年生的,长得也不高,大概能长两三尺吧,叶子绿的,果实大约有指头粗细,刚开始果子是绿sè的,成熟之后果子就变红sè了,果子有辣味,所以叫辣椒,这果子里面有数粒种子,形状类似饼子,但很微小。”

    杨改革努力的回忆自己吃过的辣椒是什么样的。把自己知道的都描绘出来了。不过郑怀忠还是没有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郑怀忠思索了一会,道:“启禀皇上,奴婢恐怕没有见过这种植物,不过奴婢会派人去寻找的,如果真如皇上所说的那样,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的。”

    杨改革很失望。看来这辣椒还要努力寻找啊!

    “唉……是吗?那太可惜了。”杨改革一副痛惜的表情。

    郑怀忠看见皇帝一副痛惜的表情,就下定决心,立刻派人去寻找,寻遍天涯海角也要把这叫做“辣椒”的东西给找着。我这内官监是干什么吃的?说白了,最大的“业务”就是帮助皇帝寻找那些奇花异草,珍奇异宝。

    想当年,我们太监界的偶像三宝太监郑和就是干的这内官监的官职,干的就是替皇帝寻找珍奇异宝,奇花异草的业务。还领导了一只舰队远赴海外,替皇帝传播威德。那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一直都是我辈太监们的骄傲和楷模,我一定要努力,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将来说不准就轮上和三宝太监一样的差事,这皇帝喜欢海外的风情也不是什么秘密啊!

    想到这里,郑怀忠就觉得热血沸腾,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找到“辣椒”。

    杨改革很可惜没有找到辣椒,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皇宫里里居然还有一个做着成为“郑和”,成为“三宝太监”第二的太监。如果知道,肯定少不了感叹一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游览的兴致没有了,杨改革和皇后准备回宫了,路上,皇后问杨改革:“皇上,你是怎么知道这“辣椒”的?”周皇后对于杨改革清楚的知道辣椒一事很感兴趣。

    杨改革头大,没想过这历史上的崇祯就是一个“宅男”,很少出紫禁城,很少出皇宫。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宅”的宅男。要说知道这“辣椒”,有点不和情理。

    杨改革只能胡扯:“呵呵……我也是听人说的,应该是从海外引进的,据说南方有人种这东西,据说这东西可以驱除风湿,我想在南方cháo湿的地域,应该能帮助朕的子民驱除风湿,所以就问一问,实际朕也不太清楚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还没有走远的郑怀忠正好听到了皇帝和皇后的对话。得知这皇帝是为了南方那些受cháo湿影响的子民,才问这辣椒的事,心想这皇帝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啊!一个圣主明君啊!更加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找到“辣椒”,帮皇帝解忧。

    海外?南洋?

    【另外,感谢书友“蓝袜”的打赏,这是第一次得打赏,很高兴,在这里感谢了!】

第二十一章 春雨贵如油(一)

    崇祯元年。

    二月十六。

    太和门早朝。

    太和门外的雨纷纷扬扬的一直在下。

    太和门大殿内的朝臣们正在熙熙攘攘的议论着。

    杨改革一如既往的无视这些NPC。坐在龙椅上发呆。不过眼睛配合得很好,不时的从群臣的额头上扫过。让大家都以为皇帝在关注我。

    昨天夜里,雨就开始下了,chūn雨贵如油,淅淅沥沥的一直下到现在还没停。杨改革半夜里忽然心血来cháo,让小太监用铜盆子接雨。

    群臣们互相“喷”了半天的口水,很快就发现皇帝陛下正坐在龙椅上发呆,也就没有了再吵下去的意愿。没有人欣赏的表演,表演者也觉得没意思啊!就如同没人看的小说,写着写着就太监了。

    大殿里终于安静下来。

    “众爱卿终于吵完了?”杨改革回个神来,问道。

    群臣们血喷。心想这皇帝是在是太“坏”了,让我们白费劲半天,口水都吐干了,还问我们是不是吵完了。

    “众爱卿,争吵的事暂且就不论了吧,先谈点其他事,放松一下心情,我看几位爱卿争论的是面红脖子粗,歇息一下如何?”

    群臣一阵无语,心想皇帝又出什么幺蛾子。每次谈点其他的,都搞得我们尴尬不已。

    杨改革又已经开口了,说道:“朕观这殿外的细雨,从昨rì夜里到现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众爱卿都说说。”

    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心想皇帝还好,没出什么幺蛾子,问的是这雨,昨rì就是“chūn分节”,想必是有感而发了。

    “启禀皇上,俗话说,‘chūn雨贵如油’,这细雨就如油一般金贵,是好事,预兆了我大明朝今年必定是一个五谷丰登之年,可喜可贺啊,陛下。”一位善于拍马屁的大臣已经想到粮食的丰收了。

    “启禀陛下,这是好事,下了如此多的chūn雨,想必今年chūn耕不会缺雨了。是个丰收的吉兆啊!”

    ……

    “启禀陛下,昨rì就是‘chūn分节’,今rì就有雨降下,实在是件可惜可贺的事。”

    “启禀陛下,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啊!”

    “……陛下洪福……”

    ……

    “……”

    不尽的马屁源源不绝,杨改革无视之。

    “众位爱卿先听朕说一句。”杨改革一说话,下面的大臣们就都不说话了,看皇帝又说出什么来。

    “诸位爱卿可知这雨下了多久了?又下了多少?诸位爱卿口口声声说这‘chūn雨贵如油’,说来年必定会丰收。可是,朕问你们,又下了多少雨?你们那一位又能知道呢?”杨改革说出了今天的主题。

    “呃……”

    “这……”

    “啊!”

    ……

    郁闷,一群大臣心里直叫憋屈,我们是干的那执掌大明朝中枢的朝臣,不是那管降几点雨的龙王,问我们干甚?

    一群大臣在下面憋的是耳红脖子粗,却有不知道从何说起。

    冷场了半响,其中一位老臣才出来奏道:“启禀陛下,老臣估摸着,这雨从昨rì丑时(现代凌晨1时正至凌晨3时正。)就开始下了,到现在已近午时(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断断续续下了五个时辰了。至于这下了多少雨嘛,老臣也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估摸不出来,一直都是这样下这。”

    “嗯,不错,爱卿说得不错,昨rì雨刚下的是时候,朕就醒了,看到这chūn雨下下来,朕感叹,这雨确实下的及时,昨rì就是‘chūn分’,今rì就降下雨,想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朕——也是这样想的。”

    杨改革话题又一转,说道:“既然这是一件好事,可谁又能告诉朕,这地里的禾苗又需要多少雨水?要下多久,才能让天下百姓的粮食丰收,下多少才算是天降洪福,而不是灾祸呢?”

    说到这里,就有些冷了。

    众大臣心想,没想到这皇帝还能关心这事?看来还有几分心思的。不过这和我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我们就是收收地租,至于地里能长多少粮食,和我们没关系,那是佃户的事,多了,他们也就能多吃几口白面,少了,就要饿肚子,去啃树皮,借高利贷,卖儿卖女给我们交租,正好可以放些印子钱出去,另外收几个小妾,买几个丫头伺候着。

    另外一位大臣看不下去,出来奏道:“启禀陛下,这事有关天象,得问钦天监的人才知道,我等恐怕也不知。”

    很好,推脱得很有艺术,不过也是事情,古代还就有这样一个机构,专门管这档子事就是钦天监了。杨改革点头道:“嗯,那好,就宣钦天监的人速来。”

    杨改革和众大臣已经在大殿里“对峙”很久了,没话说,大家都很尴尬。

    还好钦天监的人来了,否则,这尴尬下去,恐怕是连饭都没得吃了。

    ……

    “臣钦天监……XXX……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群“青袍小官”‘绿袍小官’在地上叩头。估摸着,怕皇帝问,所以把钦天监叫得上的人全叫来了。

    “起来吧。朕有事问你们。”

    “谢陛下隆恩。”都起来了。在这大殿上,青、绿袍可是正儿八经的“小官”了,在一群红袍当中相当的显眼。

    “朕今rì和众爱卿讨论这场chūn雨的事,都说chūn雨贵如油,可朕想知道这雨下了多久,下了多少。众爱卿推荐钦天监来为朕解惑。你们说说吧。”

    钦天监的人傻眼了,这叫什么事?下雨这是件好事,昨天才是chūn分,今天就下雨,看样子今年是个好年成,不过这下多久和下多少……似乎也太那个了。谁没事半夜里起来拿个盘子去接啊。

    钦天监的众人正犹豫着是不是该回答皇帝的话。

    忽然其中一人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臣也观察过这场chūn雨,确实是及时,今年必定是个好收成。至于下了多久可查,下了多少,恕臣无能,实在没有准备,或许他rì有准备,道可以算到接下多少雨来。”

    “嗯,你叫什么名字?”杨改革看还有个“能人”,也来了兴趣了。

    “启禀陛下,微臣钦天监历科李祖白。”

    “李祖白?”杨改革心里默念一下,似乎没印象。也就没太在意了。

    杨改革一看这个人是一副有戏的样子。想自己本来还想戏弄一番明朝的这些士大夫jīng英们,没想到还来一个识货的。心里顿时就高兴起来,道:“李爱卿,这样的,朕昨rì看到下雨,偶有所思,联想到我大明朝的粮食收成,才问这下了多少雨,就叫小内官用盆子接了雨,李爱卿快给朕算来,朕是急切的想知道啊……”杨改革高兴得很,终于遇到一个看得顺眼的人了,不整rì拿那些酸腐的东西“浸泡”自己。

    杨改革又大喊一声:“来人,端盆子上来。”

    小太监立刻慢步走过来,手里端了一个盆子,上面用木盖盖住。揭开盆盖,原来是个铜盆,通体黄sè,里面的清水大约有一个指节深。

    “李爱卿,快快动手,给朕算这盆里有多少水,这雨下了多少?”

    其实,杨改革自己好歹也是经历了新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这算面积,算体积重量,然后算降雨量,也是学过的,不过自从当毕业之后,这学的也就交给老师了,要算,就要重新温习一下才行。

    不过,既然来了这大明朝当皇帝,焉有再自己算的道理,皇帝是干什么的?就是有全天下的人伺候的人,当然是找别人算了。

    众大臣朕的懵了,心里嘀咕着皇帝还真敢想,真敢干,这天上降雨不是玉帝降旨,龙王爷跑腿的事吗?怎么我们一届凡人也要算这东西?

    不过这皇帝问的是今年的粮食,也是天经地义,算是勤政爱民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伸着脖子看监正李祖白是如何测量这降雨的。

    李祖白也不含糊。

    又奏道:“启禀陛下,臣要测量这铜盆的口径,大小,需要工具,请允许臣取来。”

    杨改革迫不及待,想看看这明朝的人士是如何测量这降雨量的。立刻道:“大伴,立刻叫人速度取来。”

    “是,陛下,老臣这就叫人去取。”王承恩立刻答应道。在这正是的上朝的时候,王承恩自称了“臣”,杨改革由于没注意,也没在意这个。

第二十二章 春雨贵如油(二)

    不一会,钦天监历科李祖白的测量工具就拿来了。

    一个木箱子。

    打开木箱子,里面有杨改革“熟悉”的东西。

    直尺,三角板,貌似还有圆规。这些东西,可都是以前上数学课的时候必备的工具啊!这样杨改革想起来自己小学时候数学老师的那个木制三角板,木制的尺子,如果再有粉笔和黑板,嘿!这不是回到小学时代了吗?

    杨改革是看得发楞了。心想,这明朝的数学难道已经牛B到如此程度了。和现代工具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杨改革心里已经是翻天的巨浪啊!历史课不是说明朝很黑暗吗?

    本来不过是想用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超越时空的知识,调戏、戏弄明朝的这些士大夫一下,没想到明朝就出来一个如此牛B的人物,给自己开眼界。

    杨改革实在忍不住,于是开口问道:“李爱卿,你手里拿的是何物?”

    “启禀皇上,臣手中所拿,名字以此唤作,直尺,三角尺,圆规,计算铜盆的面积,和水的数量,还需要用到称,斗,纸和笔,臣皆备好。”李祖白正儿八经的给杨改革解释着。

    “呔……这……”这回轮到杨改革目瞪口呆了。半响,又说道:“李爱卿请继续。”

    李祖白用手里的直尺量了量,然后取出纸,蹲在地上写写画画。

    杨改革看了,觉得他这样不方便,于是又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大伴,看他蹲这不方便,送个小凳子给他用。”

    王承恩亲自跑下去,给李祖白搬了一个小凳子,方便李祖白计算。把李祖白感动得……,也得到了大臣们的嫉妒,红眼病发作。我们都站着,你却又小凳子

    一会功夫,李祖白就算好了:“启禀陛下,臣算好了,这铜盆为圆口,直径一尺,面积大约为七十八平方寸……”李祖白很快就算好了。【也不知道古代是不是叫平方寸】

    这让昨天复习了半夜圆面积算法的宅男杨改革不敢相信。

    “七十八平方寸?你这是怎么算出来的?根据什么?”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臣是根据圆面积公式计算的,以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就可得出这铜盆口的圆面积了。”

    杨改革吓了一跳,“公式”,卖糕的,明朝就有公式了,自己还准备在这大明朝好好的秀一番呢,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公式明显就是昨天杨改革梦回百度,重温的圆面积计算公式(圆面积=圆周率X半径的平方)。

    杨改革对这个来了兴趣了,问道:“李爱卿,既然你能算出这盆口的面积,大约也就能算出这有多少水吧。”

    杨该给还准备考一下这李祖白的其他本事。

    哪里知道李祖白却说:“启禀皇上,这水的重量,只要称一下,就可以得出重量。”

    称一下就行了?杨改革无语了。就这样简单那。自己还准备根据水的密度算体积算重量呢。

    “那,李爱卿,你继续。”杨改革无语,自己准备露一手的,还专门梦回百度查了一下各个公式,自己还默写下来,打算好好羞辱一番明朝士大夫的,没想到,还有一个懂行的。自己这下是显摆不成了,郁闷的很。

    说着李祖白就拿出了一杆小称,又用了一个容器,称起水的重量来。

    “启禀陛下,这一盆里的水重约八两二钱。”李祖白说道。(明朝是16两合一斤。八两就是半斤……半斤八两,是不是有点晕,其实是一样重的。)

    “是吗?也就是说,这一尺长的圆盆,从昨天晚上到现在装了八两水?”

    “启禀陛下,是的,大约有半斤多点。”李祖白正经的说道。

    “呃……八两……怎么变成半斤了?”杨改革越说,声音越低,闹不明白这到底怎么了,是自己耳朵有问题吗?还是这个人脑袋有毛病啊?半斤和八两一样重?

    在一边的王承恩听了皇帝的自言自语,正闹不明白这八两和半斤的问题,也有点意外,连忙小声提醒道:“皇上,这一斤就有十六两重啊!”

    “切……叱……一斤十六两??这……”杨改革够郁闷,这怎么明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