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862-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挽救了他‘命运’的人是个神秘来者,现在挽救他‘命运’的人是光明正大的英国人。(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如果换做自己是石达开() 
同治十一年五月,湘淮军在元江城下大败而溃。

    轻师突进的上万名清军被太平军骤然凶猛了无数倍的火力直接揍趴下。超过三十门后膛炮的轰击,上万杆后膛枪的攒射,重火力全都拉在元江北面的湘淮军根本无力抵挡。上万部队一遭崩溃,云南提督冯子材重伤,铭军大将黄桂兰、副将胡衡章阵亡,湘淮军折损愈五千人。

    元江惨败瞬间震动了整个中国。

    无数人把目光放在了先前都不在意了的太平军身上。石达开什么时候多出了那么多的先进枪炮?他是自己买的?还是得了谁的资助?

    如果是买卖军火,那卖他的人是谁?

    如果是资助,资助者的目的又何在?

    一切的答案都是那么的红果果。英国人的算盘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石达开!”刘暹神情有些黯然,一代英雄,英名扫地,现在已然成了无数国人口中的卖国贼。但是真要平等的看待问题,思之度之,石达开就能答应英国人再多的条件,比之满清的《北京条约》,比之满清的对俄各款条约,又真的能超过去吗?至少英国不会要求云南的土地吧?

    缅甸王国现在还依旧存在。两次英缅战争,缅甸虽然皆是败北,丢掉了大片国土——整个下缅甸。可该国的精华核心地带——上缅甸,还依旧掌控在贡榜王朝敏东王的手中。

    这个敏东堪称为缅甸史上的一代英主。登基二十年始终都在进行着政治改革,他废除采邑制。改革税制,迁都曼德勒。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加强缅甸同欧美国家的联系。他派使团出访欧美各国。为学习西方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更亲派九十多人出国留学。还从国外购回机器,兴建了五十多个工厂。组织人力编制缅文电码,开办电报通讯业务。在曼德勒创办了第一份缅文报纸。建立常备军,办起兵工厂,聘请外国教官训练军队,在法国技术员帮助下建立铸币厂……等等。

    如果缅甸能有日本那样好的地理位置,缅甸真的未尝不能在日后的时间里大放光彩。可惜。缅甸始终是英国人嘴边的一块肥肉。在垂涎欲滴的英国人面前,敏东再是发展自己的力量,也只能勉强维持着缅甸的独立。

    而且在六年前,也是西历1866年,贡榜王室发生了激烈的宫廷争斗。因为不满父亲敏东王指定了叔叔加囊亲王为王储,敏东的两个儿子于八月里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加囊亲王。敏东的王位是趁着第二次英缅战争结束的当,与弟弟加囊一起推翻了国王蒲甘王,自立为王的。

    先前其的诸多改革措施主要就是依靠他弟弟和王储加囊亲王。加囊亲王就是缅甸王室中类似中国的恭亲王一般的人物。有能力有魄力,在西历1853到1866年的13年间,他辅助哥哥推行改革,使得国势大有改观。但是。贡榜王朝从建国时开始,就没有确立稳固的王位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及嫡庶相继都是王位传承的方式。因此每当王位更迭之时总有血腥的宫廷政变。敏东王立加囊亲王为王储。引起了自己两个儿子敏贡和敏孔登的不满,而王室频频政变的传统也使得他们敢于铤而走险。终于在1866年8月。两位王子发动政变,杀害了加囊亲王。虽然这场政变很快被敏东王镇压了下去。但加囊亲王的死,不但使得敏东王自己失去了最得力助手和最称职的继承人,也造成了王朝内部的大分裂——敏贡王子政变失败后流亡印度,但他在缅甸宫廷内外还有很多支持者和同情者希望他卷土重来。而因为惧怕再立王储导致新的争端,敏东王迟迟不宣布立加囊亲王的儿子为王储,又引起了忠于加囊王的军官的不满。敏东王只好大规模的购买枪械,自己组建部队,来制衡军中的力量。

    缅甸十多年改革的大好局面被一遭颠覆,敏东政局不稳,英国以允许敏东从印度购买军火为诱饵,迫其在次年签订了商约。敏东为稳定政局被迫同意降低关税,放弃许多产品的外贸垄断权,给在缅的英国人以治外法权。

    这样的处置使得敏东自己的统治危机四伏,改革便持续不下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年。对于一个危在旦夕的国家,六年时间是弥足珍贵的。缅甸却白白的浪费掉了。可以说,眼下缅甸的实力和军力,都比不得六年前加囊亲王未死的时候。但是,缅甸依旧具有相当的实力。它不是印度的小土邦,英国说吞下就能吞下。

    所以英国人在缅甸运送个军火,还是很方便的。可隔着这样的一个国家,英国人对云南的土地,真的没什么需求。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刘暹坐镇广西两年有余,对中南半岛上的那些国家情况,不说了如指掌,也是知之甚多。与缅甸的敏东王,与暹罗的拉玛四世、拉玛五世来比,越南的嗣德王,真就是一纯粹的废物。

    刘暹内心的感触很复杂。在天京陷落,中原平定的情况下,石达开之所以在西南能兴盛起来,刘暹的作用,或是说从中的推波助澜,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当年为了让石达开掌握铸炮的能力,甚至都派出了自己的绝对心腹,表哥霍广成去办。

    时间走到去年,在石达开局势日艰的时候,刘暹却从来没再动过帮他第二把的念头。不是因为石达开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石达开能一直闹腾到自己起兵的时候。而是因为太平军的局势真的恶劣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乱伸手,自己都可能掉下去的。

    或许现下的刘永福,就是将来石达开最好的结果。缅甸、暹罗可都比越南强的多了。

    那个时候刘暹这么的想过。甚至他能想到石达开隐姓埋名跑去东南亚,就是没想过英国人横插一杠进来。

    “如果换做自己是石达开,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刘暹来说,这是个分外艰难的选择。现在石达开选择了前者。(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七章 老夫给大人开一道方子() 
就在引起全国轩然大波的‘元江惨败’结束后不到两个月。一大两小三艘德国货船组成的船队抵达了鸿基港口。

    船队在鸿基港停留了两天时间,一批采煤设备被运送到了岸上,同时下船的还有一小队德籍工程师。鸿基煤矿的煤质让所有的德国人都要为之赞叹。在船队离开鸿基港的时候,每艘货船的煤仓中当然也装满了高品质的鸿基煤。

    采煤的这些机器,是临到启程时刘暹发电报给霍广正,这才置下的。因为炼钢铁需要用焦炭。还好这些机器很普通,在德国随随便便就买下了。花费了不到十万两银子。

    船队用一天的时间航驶到了钦州港,上千人的便衣武装将整个港口戒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刘暹满心的激动,迎接机械机器的到来。这是秦军的工业之基,也是他理想绽放的依靠。

    从钦州港口到钦南的厂房,这一路上又布置着密密麻麻的秦军士兵。钢铁厂建好的库房,没存进一块铁矿石,先住进来了一台台机械和机器。

    钦州知州眉头皱了又皱,下笔斟酌再三,没敢下太确定的结论,对广州的公文里只说了‘机器众多,洋员愈百人’。问广州拿个主意。至于那送递公文的差官刚出了城门不到十里,就拐进了路边一座小饭店,毕恭毕敬的把公文交给军情处的探子过目,这却就不是钦州知州所知晓的了。

    钦南工地以及钦州港的建设,就像齐大林在海南岛开发石碌铁矿一样,给小小的钦州带来了无尽的震动和影响。有太多的本地人在秦军手下吃饭了。对于秦军要在这里究竟建什么厂房。除了那些官儿和士绅大户,才没老百姓去关注呢。他们的眼睛都盯着每天到手的钱了。一日工。一日钱,一个月下来都能抵得上往年一年的闲钱了。

    广东巡抚张兆栋、布政使邓廷相对钦南的事情不以为意。刘暹这些年办的机器厂多了。钢铁厂在炼钢炉、炼铁炉和烟筒建起来之前,谁也看不出那高高的厂房会是炼制钢铁这种国之重器的地方。所以说,刘暹都已经把器械、机器都运到家了,清廷这边还不小的那是钢铁厂呢。

    倒是齐大林在海南岛的动静太大了些,都把广州的目光吸引过去了。而且很多人都脑子糊涂,表示不明白了。几个月的时间,齐大林招揽的这些劳力已经把石碌的道路和房屋等都初步疏通和修筑了起来,石碌究竟有什么东西,当然也就挡不住广州这些大人物们‘雪亮’的眼睛了。

    ——只是一座铁矿石而已。秦军就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太小题大做了吧?

    中国南北东西,铁矿山这东西真心不稀罕。张兆栋等实在不明白,秦军究竟看重石碌哪儿了。

    至于石碌挖了铁矿石后怎么办,张兆栋、邓廷相、瑞麟、长善等都很想当然。以秦军的力量,想要半个制铁局,那还不是顺理成章吗?这点连刘暹都没想到过。

    范德榜已经从上海回来了。南洋船务公司这半年里,真正插进去了广沪航运一脚,有官府的照应,南洋船务公司虽然始终在跟太谷、旗昌、怡和三家洋行在拼价格。盈利微薄,却能生意不绝,一直坚持着。

    现在徐唐二人已经正式进了轮船招商总局工作,李鸿章去年还只是限于宏图上的轮船招商总局。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面显人前。唯一可惜的就是,南洋船运公司虽然介入了广州至上海航运,却实在无力再插手长江内河运输。而长江内河运输又是支撑洋商铁三角之一——旗昌洋行的最重要一环。前文写了,旗昌轮船公司开通上海-汉口航线。占有长江航运80%的份额。】

    建立钢铁厂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历史上汉阳铁厂用了两年十个月,秦军的钢铁厂没那么大的规模。再由先前准备工作也已经开展数月,诸多库房都已经建好,只等一座座高炉建起,所有的设备安置完备,那就可以了。估计要半年到八个月。

    秦军钢铁厂一共有日产80吨(200立方米)的高炉2座,10吨平炉1座。为生铁厂和马丁钢厂,并设钢轨厂(设800毫米轧机)、铁货厂、熟铁厂共五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五金厂四小厂。从炉机到地脚螺栓全部是从德国引进。预计完全投产之后,每年可产生铁四万吨,钢一万吨,以及相应的钢轨和熟铁料。

    钢铁厂设立所在的尖山镇,临靠钦江【下游】,而钦江从北向南是一直流入大海的。其下游江面宽达五十丈,水深五尺左右,足能够通行载重五百石的中国旧式沙船。日后运送铁矿石和焦炭的船,在钦州港卸船,然后以老式沙船载运,就可以一路把矿石燃料运进钢铁厂。相比起外国的钢铁厂,秦军的钢铁厂虽然没有那种铁矿、焦炭全都聚在一块的煤铁联合企业成本更便易,但成本真心也不大。至少比起历史上的汉阳铁厂,比起小日本的八幡制铁所,那是便宜的太多了。

    刘暹在钦州直直呆了半个月,才回柳州。钦州、廉州府视若不见,广州也跟是哑巴了一样,一个字没说。刘暹本是想在钦州继续待下去的,但是两年多时间里,面都没见过两次的右江镇总兵李士恩又要出兵云南了,他不能不回柳州。

    李士恩是福建人,武进士出身。于左宗棠手下发迹,虽然出身有疑,但也可算是湘楚一系的人。入云南则在刘长佑、刘坤一手下听调。

    这位是年初才从云南率军折回来,刘暹那时候才见了他第一面。印象还可以,为人知道进退。李士恩为刘暹备了一份大礼,因为刘暹初到广西的时候,那一批枪炮给了他不小的助力。

    李士恩是被一脚从云南‘踢回’广西的。太平军日渐落寞,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可是狼多肉少,西南太平军不够湘淮各位大佬和底下诸将们分润的。那么就只好先踢出去一些人,而只能算是楚军外系的李士恩,就成了牺牲品中的之一。

    现在石达开榜上了英国人的大粗腿,大批后膛枪械、火炮和火药的补给送到,令太平军绝地反弹,元江州一战后士气大涨。并且有了充足的后膛枪炮与弹药在手的太平军再打起防御战的时候,湘淮军再想突破,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湘淮军现在又把李士恩调过去,刘暹怎么看都觉得是做炮灰用的。

    “到军务处去,领走五百杆新枪和弹药。自己悠着一些,现在枪弹不比之前,打的远,别把性命丢在云南了。”

    雪中送炭,饥寒时送上温暖。刘暹再不会笼络人,也不会放弃这么个机会。不过他依旧没提一句笼络的话。

    李士恩也不知道是真的感激,对湘淮军寒心了,还是做出的表演,在刘暹面前是感激涕零。“军门大恩,末将铭记在心。”

    “待到西南平定,末将愿追随军门左右,效犬马之劳。”

    刘暹对李士恩并不怎么看重。但好歹也是一镇总兵官,自己日后起兵的时候,也能壮一下声势不是。

    李士恩带着所部六个营头再次踏上了西去的路。刘暹的事儿,就告一段落了。除了继续关注钦州,就只有汉中与柳州之间的新老营头调换,能让他提一阵神。

    清廷的绿营兵几乎是终身职业。只要你不遇到裁军,那一直能干到五六十的。所以清军不存在退伍这一说。

    秦军制度不一样,新疆之战结束后,刘暹就下了规矩,士官以下三年就可以退伍,士官、低级军官五年也能退伍。只不过这个退伍讲究一个自愿。

    现在,广西各部的秦军退伍空缺的兵额达到了两个整编大队。那就需要汉中的新兵来补充了。只是这事已经不需要刘暹亲自出面了,下面的人自己就能干好。

    一转眼刘暹就到广西两年了,李楹却还继续窝在汉中府里,头上仅仅是多了一顶记名道台的帽子。这两年汉中的发展很好。只要没有战乱,没有过分的各捐杂税和天灾,中国老百姓的自我‘治疗’功能向来是很棒的。只要能有口吃的,那就行了。现在随着汉中各工厂的发展,许多老百姓已经从有口吃的,晋升到了吃得饱阶段,那就是‘很好’。太平年景,好日子。

    “大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舌淡红、少苔,脉滑……”

    提督衙门的后院,一个发须斑白的老大夫正细细的为刘暹把着脉。眼睛眯着,足足大半刻钟,缓缓道出了这一连串的中医用语。刘暹啥也听不懂。

    “黄老先生,刘某如有患证,无须隐晦,还望能直言相告。”如果不是眼前的老先生,人品医德皆是一流,刘暹真就直接喝道:“给老子说人能听得懂的。”

    黄曹云沉默了半响,细细看着刘暹的脸色,似乎是在做最后的诊断。然后终于开口道:“大人这是湿热伤精之症也。”

    “老夫给大人开一道方子,滋阴补脾,疏导肾之精道,益气……”

    刘暹的脸色都僵硬了。脑子里全是:伤精,伤精,伤精……,在无限循环。(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童子军的口号() 
时间很快走过了同治十一年的盛夏晚秋。

    云南的战事陷入僵局,轮船招商总局还在继续筹备,钦南的钢铁厂正在逐渐的完工……

    此时已经是初冬的十月,昨晚的汉中下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踩在雪后的地面上,虽然天气寒冷,街上往来的人却依然密集。对于现在的汉中来说,那完全就是陕南、东川、陇右三地的一个中心。赫赫然成为与重庆齐名,仅是比西安逊色一筹的商业重镇。

    战后汉中六年的时间,外来人口数以万计,整体户头恢复到了战前的八成许。而每年的税赋,却比之十年前翻了一番。若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只李楹这样的光辉政绩,就足够他早早的迈进三品大员的门槛了。

    在府城南郑往南的青石关,往日的军事重地,现在早已经熄了兵戈。如果不是秦军的新兵营还设立在这地儿,青石关早就交还汉中衙门负责了。

    只是随着刘暹的南下,汉中这里的新兵营规矩也变了。训练不会消减太大的作训量,纪律要求就宽松很多了。

    战争‘结束’了。刘暹不能再肆无忌惮的扩兵。新兵营的作训必须从战前训练转移到‘民兵’性质的‘兴趣、自愿’训练。李楹主导衙门,办下一个个团练、乡兵的名头。

    从青石关到兵营门口有一段路程,两边已经建起了连绵的商铺。新兵营长年人来人往,并且只要训练就有补助,李楹虽根本没规划过这里的发展。但消费力很强的兵营自己就驱动着一些商家在这里修起了商铺。这些年下来,这里已经成为了汉中府最繁华的商业区域之一。

    张守训和张树平看着接到两边热闹的食店和商铺。感慨着利益的驱使性,人性逐利。真的抑无可抑。

    他们都是无棣张家的人。张守训字念曾,为张衍重长子。张树平就是刘暹的正牌小舅子,张妙彤的亲弟弟。

    两人虽然差着一辈,却年纪相当,交情甚好。这次山东乡试,二人一同应试,科场也都是不如意。本来张守训是要去张守岱那里的,后者为河南巡抚,手下多的是让张守训历练的地方。但最后张守训跟着张树平一块来到了汉中。

    他们要去广西。先来汉中是为了看一看秦军的根基之地。

    感慨着汉中的繁华,胜过山东不知多少。自从太平军崛起,运河断绝之后,山东一直到四年前才彻底没了打的战乱。四年的休养生息也根本不够山东恢复往日的旧貌。况且今日漕粮多走海运,眼下山东沿运河的临清等地,比之二十年前元逊。张守训左右看着店面行人,没注意脚下,踩着了什么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身后的跟随连忙扶住他。稍稍的有点惊魂未定的张守训,人还没站牢稳。就看到旁边的张树平一脸好笑的捂鼻直往一旁闪裂。跟随在身后的两个便装警卫中的一个,更是破口大骂,道:“狗日的,哪家的牲口在大街上拉粪。抓到了非打你三十军棍不可!”

    张守训这才似闻到了一股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