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路首长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位首长似乎来头不小,所以,房东执意让常山住进自己的住房——那间好像比较起来还似不错的东房,常山婉言谢绝了房东的热情。

幸好院内还有一间房东放杂物的小棚子,常山安排警卫班两个战士分上下半夜轮流警戒,其余人员和自己就聚在杂物间休息了。

多年的戎马生涯养成了常山灵敏的反应,在睡梦中也好像总是睁着一只眼睛。

常山自幼从军,识字不多,但在洪湖和湘鄂边根据地,贺师长听周逸群政委讲兵法时,常山作为首长的警卫员,没少旁听,记忆最深的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在宿营之时,常山慎重的叮嘱警卫班长和两个警卫战士,要打起精神,密切注意一切非正常声音和现象。

警卫班战士虽然来自根据地,但不是出自共产党的根本部队——红军,大都是聂荣臻司令员到晋察冀后扩编而参军的青年农民,参军基本才半年多时间,真正的战斗和独立的作战基本没参加过,更何况是这种敌后的任务呢?

上半夜还算平安过去,下半夜就出了事。

应该说,负责警戒下半夜的战士还是很负责的,接岗后他一直非常警醒,怒目圆睁的注视着夜色黑暗中周围的一切,但他的经验还是太少了,他只注意了面前的夜色空洞,而忽视了背后。

樊雨天的弟兄们已经有相当的偷袭经验,他们行动一开始,就发现了门前那个忠于职守的哨兵,樊雨天带来的二十几个兄弟首先隐藏在一片柳树叉后,两个拳脚上有一定功夫的兄弟分两边悄悄从矮墙后绕过去,一个兄弟故意轻轻发出一些动静——引来八路哨兵的关注与察看,另一个兄弟则悄悄跟到背后,抬起右臂,掌握成拳,对着哨兵后脑的天突穴——只一下,轻轻扶着哨兵,慢慢无声倒下,不过哨兵只是暂时昏迷,并无性命之忧,岗哨的警戒保卫则全然消除。

下一个过程应该就简单了,樊雨天在夜色中轻轻打了一个手势,二十几个兄弟悄然跟进、鱼贯而入,进入小院,按照预先安排,十几个兄弟看守住院内杂物间,樊雨天亲自带着十个兄弟奔向正房。

按照樊雨天的看法,跟踪了好几天的这个小队伍,不管是姓“伪”还是姓“共”,抑或真是像他们装扮得那样是商人,那个气质不凡的领头的绝对不会和手下的住在一起,肯定会住在这所院落中最为“豪华”的东屋,所以,樊雨天还是把自己的心腹主力用于对付正房居住的领头人。

这种普通看法一般来说是对的,可用之于常山来说则完全错了,对于樊雨天来说是致命的败因,而对常山来说则又是起死回生的关键。

从哨兵的遇袭那一声沉闷而又微弱的声响,常山就瞬间惊醒,倏然自地上弹起,精致小巧的比利时七音手枪已经握到手中,手枪机头在身体弹起时已在大腿上蹭开。常山枪口朝地,背身到小屋门侧观察,注视院内发现二十几条汉子的身影,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尽管还不能判断对手是谁,但常山已经可以判断院内人群中那个身材颀长的汉子就是偷袭人的首领。

已经来不及叫醒沉睡中的警卫班战士——唯恐在叫醒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和忙乱对于应对危局更为不利,常山决定自己一个人动手。

门口显然不能出去,樊雨天的十几个兄弟正在门口守卫,即使在对抗中暂时不会吃亏,但行动起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常山的行动就不能顺利了。

杂物间是北方平原上农家很常见很普通的结构,四根白杨木撑起茅屋主体,屋顶抹上掺入大量碎茅草屑的黄泥,这种原料的防雨效果还是不错的,而茅屋的四壁则是傍上一些细树枝同样抹上这种黄泥。

这就给常山的行动提供了方便,他先选择了靠近正房和樊雨天最为接近却又相对远离杂物间门口的茅屋北墙一侧,略略看了一下门口的土匪,深吸一口气,撞破土墙冲了出去……

据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迟晓文少将回忆说,当年他们十几个兄弟跟随大头领樊雨天闯荡也有相当时间了,大家基本都是练武出身,对于偷袭、格斗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见过遇到身手好、身手快的对手也有几个,但从没人能在他们的合力监控下脱身,更不用说能够袭击自己人了。可那个夜晚的情形他从没见过,也终生不能忘记…

守卫杂物间门口的十几个兄弟仅仅注意门口了——他们犯了刚刚被他们解决的八路军哨兵一样的错误,而樊雨天也太重视这个小队伍的领头人了,同时也太相信守卫院内的十几个兄弟了,他把全部注意力完全放在正房里。

常山当时的行动只是突出了一个“快”字,用迟晓文的话讲,那就是“象闪电一样”。

大家只是微微听到一种土屑滑落的声音,接着就看到不知哪里窜出一个黑影,黑影柔柔的,象一团轻巧的乌云,但乌云却飘的很快,象闪电一样,迅速飞到大首领樊雨天身后,大首领樊雨天就被控制住了。

应该说,自幼习武的樊雨天拥有非常灵活的应变能力,他在受制的瞬间,还是做出了反应,但身形尚未行动,立刻感到脑后一阵冰凉——樊雨天知道,那是一只短枪枪管,马上明白了,失败了,那一切也就结束了。

二十几个兄弟刹那间呆住了,迟晓文也是过了片刻,才失声叫了一声:“雨天大哥…”

下面的场景不仅樊雨天的兄弟没有想到,就连樊雨天也没想到,突然,常山顶在樊雨天脑后的枪管落了下去,机不可失,樊雨天来不及去细想原因,迅速一个“霸王卸甲”,挣脱了控制,一个左侧前滚翻,翻倒墙角,两支德国造镜面匣子枪已经握在手中,机头张开,瞄向刚才制住自己的人——常山,这是二人的第一次面对面。

看到常山,樊雨天更加奇怪了,面前的青年人好像比自己略大几岁,手中一支小巧的比利时七音手枪也张着机头,但垂在腿侧。

对面的青年人面带微笑,首先答言:“是樊大头领吗,刚才冒犯失礼了。”

樊雨天应道:“不错,我是樊雨天,请问你是……”

“八路军平原纵队津渡河分区司令员常山。在来之前,就听军区的同志说起‘反天下’杀富济贫的大名,不想还没到分区,就见到樊大头领了。”常山答道。

樊雨天十分诧异:“八路军也知道我樊雨天?”

常山道:“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是天下穷苦人民的队伍,谁为人民做了好事,我们都会记住的,樊大头领打鬼子、杀汉奸,劫富济贫,我们怎会不知道呢?”

樊雨天道:“那你们八路军到底是干什么的?”

常山答道:“让穷苦人民想种地的有地种,想做工的有工作,人人能吃上饱饭,住得上房子,自己做这个国家的主人,就目前来说,就是带领人民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樊雨天哧道:“吹牛皮又不上税,你说的那都上了天了,刚才你放了我一码,我领你的情,只是常司令你别说大话,抗日抗日,我怎么没听说过你们抗过几个日本人。”

常山并不介意樊雨天的刻薄,说道:“樊大头领是不是也太孤陋寡闻了,别的不说,可你总该听说过一个月前在大清河南的四战四捷吧,那四仗下来,我们八路军干掉一千多鬼子,伪军还不算数,这能说不抗日吗?”

樊雨天反驳道:“听说那是国军什么几路军干的,领头的叫贺胡子,听说那是一个真抗日的,贺胡子可厉害了,我樊雨天活了二十几年,还没真服几个人,这个贺胡子我是真服了。可和你们有什么关系?”

常山听罢哈哈大笑。

樊雨天怒道:“有什么好笑的?!”

在二人谈话之际,警卫班战士也都出来了,樊雨天的兄弟见樊雨天和常山两人说话,虽然还没能化敌为友,好像也打不起来了,就没阻拦。双方就各站一方听两个头领说话。

听到此刻,警卫班张班长忍不住插话道:“你真少见多怪,什么国军第几路军,那正是我们八路军,全称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你说的贺胡子,那是我们贺龙贺师长,我们常司令来分区之前,就在贺师长手下当团长。在红军时期,常司令就给贺师长当警卫员、当师参谋长,你服贺师长,就不服我们常司令?”

常山斥道:“张班长,别乱说!”

此刻樊雨天却没理会警卫班长的刻薄,反而冲到常山面前:“真的?”

常山没有说话,只是面带微笑注视着樊雨天。

樊雨天看着常山忠厚的面孔和诚实的双眼,慢慢由疑惑转为肯定,突然扔掉匣子枪,几步上前紧紧握住常山的双手:“原来你们就是贺胡子的队伍,我可找到真正抗日的了。让我们也参加八路吧!?”

樊雨天目光中满含期盼。

原来,樊雨天拉起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后,由于这批人装备好,会功夫,战斗力较强,日伪、国军、地主武装等各方面势力都想把它收编过来。日军派了两个汉奸找到樊雨天,被樊雨天杀了,国军的省府、游击军和一些号称救国军、会道门的头头脑脑也想尽各种办法,指天发誓、赌咒许诺,答应给樊雨天什么什么好处,甚至派人打入樊雨天的队伍,拉拢分裂,都被樊雨天发现后解决了。

樊雨天时刻没忘记日本鬼子的灭门之仇,但感觉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同时发现拉拢他的都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只是想扩充自己势力,没有一个真正打鬼子的,不能帮自己报仇。为了防止各方面势力绞尽脑汁的收编诡计,打消他们的幻想,樊雨天才自号“反天下”,传出一个“水火不侵、自成一系”的名声,暗地里,樊雨天却一直打听抗日部队的事。

前几天,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两个兄弟回来说起大清河南四战四捷和贺胡子的事,让樊雨天动心不已,刚商量好去投奔贺胡子,正想联系时,贺胡子的队伍回山西了,使得樊雨天懊丧了好几天。今天看常山的作派和身手,樊雨天确信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抗日队伍,终于有一种放松而释然的感觉了。

常山在小柳庄等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樊雨天把自己精选的五十几个兄弟召集齐了,来到小柳庄,常山才带着这六十多人的队伍出发。

吸收樊雨天这个好汉到八路军来,使常山非常高兴,樊雨天手下的五十几个兄弟一看就都是练家子,个个身体强壮,尤其是樊雨天,正直义气、有勇有谋,今后多加强一下军政素质的培养,绝对是一名将才,更可贵的是,樊雨天对日本鬼子有着刻骨仇恨,不受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的引诱,立场十分坚决,将来到抗日战场上,绝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路上,常山的心情格外好。由于心情好,这三十几华里的路还没走上什么感觉,当天下午,常山一行人就到了目的地——河源县武平庄。

第三章 分区

 这几天,津渡河分区政治委员金岩的心情一直很兴奋。

自从卢沟桥事变,金岩和燕京大学的同学一起随着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人转移出北平城,金岩的心里就一直充斥着一种愤慨、无助而且悲壮的感觉。好不容易参加了地下党员身份的燕京大学老师和进入到平西游击区的八路军部队组织的北平学生军,一颗心才稍微有所平静。不料,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军政训练,自己就被组织调到平原军区津渡河分区任政治委员,一介书生投身抗战救国,除了一腔义勇和抗日救国的决心,金岩自己感觉没什么可以依靠的。更何况,情况还未熟悉,分区司令员就在一次作战中牺牲了,金岩是军政一起抓,这让对军事战斗从未参加过的金岩一直非常战战兢兢,紧张异常,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管辖四个县份、具有三百万民众和两三千作战部队的分区呀,稍有不慎,自己死不足惜,对党和人民、对抗战大局带来的损失就无法计算了。所以,金岩一只向上级申请,要求给派一个优秀的军事主官来领导分区,可申请打上去了,几个月也没什么音信,金岩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终于,十几天前,平原军区传来命令通报,说原红军二方面军的师参谋长、八路军一二○师现任主力团团长常山将到津渡河分区任司令员。听到这个消息,金岩终于长出一口气,感觉压力小了许多,常山毕竟是老红军出身,一直在红军著名将领贺龙将军麾下,有着十几年的战斗经验,绝对是一员虎将,他来领导分区肯定游刃有余,这样,分区的军事工作就好抓了,自己的压力就会小了许多。

听到常山已经出发在赴任途中的消息后,金岩马上把分区警卫连派了出去,到分区边界接应司令员常山——金岩对于常山的到任已经到了渴望的程度。

这天清早,金岩组织分区几个县的领导就根据地建设、反扫荡斗争工作开了一个长会,会上就反扫荡工作争了一个不亦乐乎,也没形成什么决议,昏头脑涨之下,金岩只能宣布散会,出来一看,会议已经开到下午四点钟了。

会后,金岩来到自己住处——堡垒户贫农李二锁的后院三间茅屋,准备休息一下,开了半天多的会,金岩感觉确实有点累了。躺到那张废旧木板搭成的小床上,尽管很是疲累,金岩却怎么也无法入睡,索性坐了起来,坐在房东提供的两个木箱搭就的办公桌前,思考分区纷繁复杂的事情。

分区目前确实事情很多,周围敌情复杂,根据地创建困难,部队作战能力偏低,部队和根据地群众补给困难,金岩想得头都大了,感觉也没什么好办法。同时,金岩也为常山担心,四百华里的路程,走了十几天了,按说早该到了,也不知警卫连和司令员会合上没有,毕竟从军区通报上得知,司令员只带了一个仅有十个人的警卫班呀,遇到大股敌人,太难对付了。

正在烦闷之际,警卫员小胡闯了进来,这个农家孩子今年才十七岁,慌慌张张的一进院子就喊:“政委,政委!来了,来了!”

金岩一阵紧张,迅速站起来:“什么来了?敌人吗,有多少人?”

小胡马上意识到政委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不好意思地挠头说道:“政委,不是敌人来了,是警卫连把常司令接回来了。”

金岩听完放心的坐下,轻声斥道:“你这个小胡,都十七岁了,毛毛糙糙,还是这么慌!”

接着又问道:“司令员在哪?都顺利吗?”

小胡答道:“司令员在村口,马上就到这了。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事,司令员还带着六十多人呢!”

“什么,六十多人?不说就带了一个警卫班吗。”

金岩也顾不上思考什么原因了,听说司令员马上到了,赶紧带着小胡迎了出去。

村口,常山和警卫连长一起走向李二锁家,樊雨天和他手下的兄弟以及警卫班的人员由警卫连带着安顿到几个堡垒户家里去休息。

武平庄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全村才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口人,从村头到村尾不过五百多米,几分钟后,常山两人就到了李二锁家门前。金岩早已迎了出来,警卫连长介绍双方,两人敬礼后,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金岩首先开口:“司令员,可把你给盼来了,一路上还顺利吧?”

常山道:“挺顺利的,政委,让你们担心了。”

金岩道:“这下可好了,司令员来了,分区就好办了,你是老红军、老八路,今后分区就靠你了,咳,这些日子可把我愁死了!”

常山道:“政委,咱们两个今后就搭伙计了,哪能总这么客气,我一个人有什么本事,今后要靠大家的一起努力,主要要靠根据地群众的支持,更要政委的支持呀!”

两人说着话,走进小北屋,警卫员沏上两杯水,让两个人单独聊起来。

休息一晚,第二天上午,金岩组织军分区司令部和分区部队主要军政负责人在武平庄司令部驻地村北小庙开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分区参谋长闻敏学、独立一团团长岳子林、独立二团团长赵平和津渡河游击大队大队长王尚明等主要军政首长参加了见面会。

简单寒暄一番后,常山提议,大家先别急着回去,马上开一个军事会议,分析一下军分区的情况和周围敌人的情况,常山首先要了解目前敌我双方的态势。

金岩有些犹豫,心想:这个司令员还是个急脾气,有心缓一缓,怕马上驳司令员印象不好,于是对参谋长闻敏学说道:“还是由参谋长先说吧,不要太具体,大体上介绍一下就可以,反正司令员以后有的是时间来熟悉,是不是,司令员?”

常山含糊的应了一下,心中想道:这位政委可能对自己还是有些不太信服呀,于是向参谋长闻敏学示意说吧。

闻敏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先看了常山一眼,得到常山肯定后,站起来拿了一份平原地图,铺在桌上,说道:“好吧,那我就先说了。首先,我先向司令员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情况吧。”

津渡河分区位于冀中平原中部,管辖着河源、永安、林县、柳河四县,方圆六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余万,是一个经济、政治和位置都很重要的地区。

自从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吕正操司令员在平原举起抗日旗帜组建游击军后,为了组织津渡河地区的抗日工作,派遣闻敏学、王尚明等几人到河源县农村组织敌后抗日工作。

抗战之初,平原各地涌现了大批地方武装,闻敏学等人在当地地下党的帮助下,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同时动员一些当地农民参军,也趁着日军正忙着进攻比较大的城市和交通干线区域,还顾不上向农村扩张,分区就建起来了,成立了两个独立团和一支游击大队,下面还有几支小游击队。

架子是搭起来了,可战斗力太差,几乎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毕竟差不多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马上拿起枪来,不可能迅速成为正规军。再说,队伍的装备也太差,一共才有七百多只枪,多是从民间收集的汉阳造、老套筒一类,机关枪等重武器只有两挺,弹药还不足,所以虽然竖起三个团的架子,也不敢多扩军,部队的编制很小,一团算是主力了,只有六个连,七百多人,二团有四个连,五百多人,游击大队只有三百多人,战士们有一多半拿着大刀片和扎枪。

最困难的是军事干部太少,只有闻敏学、岳子林是从东北军里过来的,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其余的大都是地方干部和地方武装里出来的,纯粹靠着一腔勇猛。这半年来,主要靠着闻敏学和岳子林训练部队,差点把二人累吐血。

再说敌人吧,虽说分区拥有四县之地,但县城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