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组团穿越到晚明-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于发藻是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三甲进士,与韩敬、钱谦益同科,先任知县,三年任满,因考绩卓异,升为知州。

    “说话言简意赅,办事雷厉风行,这是位能员。”王兴心里评价道。

    两人叙完年契,于发藻道:“王大人,下官本想请大人到景州做客,奈何大人有伤在身,行动不便,只好带来一些土仪特产,还望大人笑纳。”

    王兴道:“如此就谢谢于大人了,于大人跟简与兄、受之兄是同年,所幸王某跟这两位都有同僚之谊,于大人如果进京,王某一定请那两位老兄做陪,与于大人把酒言欢。”

    于发藻闻言大喜,王兴肯收自己的礼物,同时又暗示以后可以私交来往,这就算搭上线了?

    王兴虽然年轻,但自入仕以来已连升三级,明眼人一看就知此人前程远大,能傍上这样的人物,对自己的仕途可是大有好处的。

    嗯,狗日的杜老八,也算薄有微功,要不是你胆大包天行刺钦差,老子还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呢。

    于发藻很会做人,知道自己做的事入了王兴的法眼,公事私事已了,就不多呆了,呆久了怕是不美,看不见钦差大人已面露倦色?遂提出告辞。

    王兴因不便行动,令蒋华代为相送。

    送走于发藻不久,洪林进来报告:“老爷,那杜老八也不知道林师爷真实身份,只知道是从京里来的。林师爷前天把银子交给杜老八,把你的行踪交待完就离开了,现在不知去向。”

    “线索断了?看来我们的对手不简单啊。老薛,让程强、刘建在京城加紧侦查,看哪府里有姓林的师爷,或者最近哪府有人出京。”王兴命令道。

    “是,主人,不过,这姓林的怕也是化名。”薛义道。

    “我也是这样判断的。不过,还是查一查吧。”

    “是。”薛义答道。

    “主人,那姓于的送来三箱土仪,一箱是吃食,不值钱,一箱是千两黄金,还有五千两白银。”洪林继续汇报。

    “于发藻的确会做人,千两黄金是京城给杜老八的赏银,他自然会吐出来。另外的五千两白银,怕也是从杜老八家搜来的,这是给我分赃啊。哈哈,金银可是好东西,不要白不要。把箱子抬到我房里吧。”王兴吩咐道。

    洪林让人将箱子抬进王兴房里,王兴将金银收进魔盒,让洪林把那箱土仪送到厨房,让安氏看着处理。

    天渐渐暗了下来,一天眼看就要过去了,各种势力、各路人马、明的暗的一齐行动,黄一友的消息却是没有一丝一毫,王兴不由得感到奇怪:“莫非这黄一友逃出吴桥了?还是真有奇能?可以不吃不喝?”

    “老爷,有个叫吴有德的乡绅送来一份大礼,这是礼单。”王兴正在琢磨黄一友,洪林进来禀报。

    “我看看。”王兴接过礼单一看,就见上面写着:紫貂皮十张,百年人参一支,名人字画各一,绸缎十匹,宋版书一套,黄金千两,珍珠玛瑙翡翠玉石一箱。

    “妈的,本以为这家伙只是一个县里的土财主而已,不成想真有好东西啊。”王兴看完礼单说道。

    “收下吧,不要寒了乡绅的心。”王兴吩咐道。

    待洪林把箱子抬进来,王兴如法炮制,全部收进魔盒。

    “我有伤在身,不便见客,就请吴乡绅回去吧,告诉他,施粥济民,是做大善事,我一定奏报朝庭旌表,倘再有为富不仁之举,定不饶他,望他好自为之。”王兴吩咐道。

    “是。”洪林转身出去了。

    

第231章 山东道上(十一)() 
“老爷,老爷,黄鼬抓住了!”

    当日夜,王兴正在熟睡之际,就听洪林唤他。

    “什么?抓住了?”王兴一下子醒了,连忙问道:“在哪呢?谁抓住的?”

    “老爷,刚才有人抬了一口箱子扔到店外,箱子上还压了一张字条。现在人还在店外边,被潘金他们控制住了。要说抓住他的这个人,老爷,你可能想不到,还是咱们的故人呢。”

    “哦?莫非是林秭河故人?”王兴心头一动,连忙问道。

    “正是。老爷,你看,这张纸条上面的字。”洪林小声说着,递给王兴一张纸条。

    王兴接过来,就着油灯昏暗的光看去,就见上写:“昔日识君在梁山,烟波渺渺常思念。今奉黄鼬畜一只,他日江湖再相见。”

    “哈哈哈,还真是故人啊。”看完字条,王兴确定,将黄鼬抓住又暗中送给自己的肯定是于弘志无疑了。

    看来,官府的大肆搜捕,肯定也让于弘志感觉到了危险,“闻香教”可是朝庭明令禁止的,如此折腾下去,弄不好就会把“闻香教”的事情扯出来,而现在还不是起事的时候,必须尽快平息自己的怒火,才能让官府的搜捕行动停止。

    如何将黄鼬抓住的不知道,但于弘志碍于两人的身份,一来怕给自己带来麻烦,二来恐怕也担心王兴翻脸不认人,将他供了出去,所以不能相见。

    将黄鼬送给自己,一来是想让官府的搜捕行动停止,避免“闻香教”暴露;二来也送自己一个人情;三嘛,从于弘志称黄鼬为畜来看,他对黄鼬的所作所为是很不赞成的,正好借自己的手除了他——一举三得啊。

    难道他不怕自己动用官府的办量,剿灭了他?是了,自己要是想为难他和徐洪儒,哪能等得到现在?早在梁山脱险以后就可以做了,这么长时间不告发他们,他们当然也领情的很。

    “这就是心照不宣罢。”王兴想。

    黄鼬行走江湖多年,经验丰富,轻功又高,怎么落到于弘志手里的?虽然于弘志也有武功,当年林秭河上,王兴也见识过。

    但以王兴的眼光来看,与黄鼬相比,于弘志还是差了一个档次。

    按下心中的疑问,王兴思考了一会儿,与薛义商量道:“老薛,这个黄鼬如何处理才好?”

    “明正典刑!景州、吴桥县、包括蒋华等人都能分一些功劳,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主人何乐而不为?”薛义建议道。

    “好是好,但可惜了他一身本事。你也看到了,这次遇袭,洪林江湖经验还是严重不足,更别提潘九等人了,要是收了他,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些短板了。”王兴道。

    “主人真起了爱才之心了?”薛义问道。

    “是真的爱他那身本事。”

    “也好。主人虽有程强等人的情报网络,但暗中的力量还是不足,刺探、暗杀、窃密,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以后少不得要用,我准备个这方面的鬼,让他以后负责这一块,当然,暗中保护主人还是第一要务。”薛义道。

    “好,就这样办。吩咐洪林,让他做好准备。”王兴拍板了。

    第二天一早,王兴就请来吴国华,告诉他三件事。第一,自己的伤已无大碍,今日就从吴桥码头上船,走水路去德州,跟钦差仪仗汇合;第二,搜捕黄一友的行动可以明松暗紧,撤回大队人马,不要扰民;第三,设粥棚赈饥的事切不可停,勿使饿死一个难民。

    当然,他最后还是安抚吴国华道:“吴年兄,吴桥的事小弟会尽力遮掩,还请年兄以爱民为要。另外,小弟此次得安顺客栈苗思顺夫妇之便甚多,还请年兄照拂一二。”

    “多谢贤弟,愚兄定按贤弟的意思办。”吴国华自是非常高兴,连声答应。

    听王兴的意思是不想深究了,不管是吴有德送的礼物起了作用,还是两人同年的关系起了作用,反正他是不打算追究了,那么自己的官帽子这回算是保住了——这是一喜。

    王兴一日不走,自己就一日不得安宁,时时刻刻担着心,生怕一个伺候不到,就会惹王兴不高兴。压在头上的这块乌云终于要走了,这岂不又是一喜?

    王兴走之前,又留了五十两银子给安氏,对苗思顺和安氏说:“苗兄,相聚即是有缘,我跟你和大嫂也算是有缘人。我提个建议,你们还是雇个人吧,你还是要以读书为主。你也看到了,一个人要想为百姓做个善事,力量总是有限,能照料到的范围也有限,只有有了官位,才能更好地为百姓谋福利。苗兄把精力用到学业上,三年后未必不能取得功名。”

    苗思顺冲王兴深施一礼,道:“大人所言甚是,苗某一定专心苦读,以不负大人所望。”

    苗思顺在王兴走后,果然专心于学业,万历四十七年还真中了三甲进士——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安氏,这两天赚了不少银子不说,王兴临行前又赏了五十两,当然兴奋异常。更令她高兴的是,她的小客栈竟然住进了钦差大人,这以后可有的吹了。

    “大兄弟,不,钦差大人,这两天托大人洪福,也挣了不少银子,够我们两口子吃一阵子的了,你又赏我们五十两,真没见过大人这么心善的。老天保佑,大人一定功侯万代,子孙满堂!”

    “哈哈哈,大嫂,谢谢,就借你吉言了。”王兴听着她这不伦不类的祝福词,心怀大畅。

    说实在话,这安氏真是对他口味,泼辣爽利,嘴硬心软,比之小家碧玉型的女人强多了,尤其居家过日子,还就得这样的女人。

    “大人,你走以后,我们把客栈名字改成‘钦差客栈’行不?”王兴想不到安氏还有如此奇葩的想法。

    “胡闹!”苗思顺喝斥道。

    “怎么胡闹了?我就是要显摆显摆,我的店就住过钦差大人,怎么了?看那些人还敢欺负咱们不?”安氏回嘴道。

    “哈哈哈,大嫂,牌子不用换。你的店住过钦差,不用换牌子,别人也会很快知道的。况且,我已经托吴县令照看你们,没人敢欺负你们了,包括那个吴有德,只有巴结,绝不敢欺负!”

    “真的?”安氏闻言自是喜出望外。

第232章 山东道上(十二)() 
钦差大人王兴乘船离开吴桥码头,谁也没有注意,随行队伍里多了一个身材瘦小、眼睛很大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外号叫作“黄鼬”的黄一友,不过,此黄鼬已非彼黄鼬,壳没变,芯已变。

    洪林给家丁和锦衣卫蒋华他们介绍他叫黄浩,外号“耗子”,是从京里赶来保护老爷的。

    锦衣卫对这个说法没有怀疑,家丁们素知老爷行事隐秘,暗中另有高手保护也算合情合理,所以都没有怀疑到黄鼬身上去。其实就是怀疑,他们也想不明白,怎么死敌竟成忠心耿耿的属下了?

    有人说黄鼬不是眼睛很小么?怎么眼睛变大了?其实,黄鼬精擅易容术,大眼睛才是真面目,那小眼睛只是伪装而已。

    黄鼬究竟是如何落到于弘志手里的呢?

    原来,黄鼬成功脱逃后,想在县城躲到天亮,天亮后再想办法出城。不成想天还没亮,四个城门就加强了警戒盘查,衙役敲着锣四处吆喝:“各家各户注意了,奉县太爷钧令:捉拿行刺钦差要犯黄一友一名,胆敢窝藏黄犯者全家抄斩;凡举报有用线索者,赏银百两;凡捉拿有功者,赏银千两!”

    黄鼬听了大惊,没想到自己行刺的竟然是钦差!

    黄鼬作为独行大盗,他可没有想过要行刺钦差。

    王兴等人一进城,就让他盯上了,不因为别的,就因为王兴等人锦衣怒马,一看就是有钱的主,所以就起了盗银的心思,实在不行,偷匹马卖了,也值不少银子呢。

    他先是在酒里下了蒙汗药,又趁王兴等吃饭喝酒的空当,潜到王兴房梁上,等到他发现王兴是官而不是商以后,其实就已经歇了偷盗的心思,自已做这无本的买卖,最怕就是惹上官府,你不惹他们,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看不见,你要真惹上他们,怕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挖出来——这个道理他当然是懂。

    可没想到,那王兴非常警觉,竟然发现了自己的行踪,姓洪的功夫非常厉害,要不是有人插了一杠子,突然行刺王兴,自己要想脱身是难上加难。

    这下好了,本不是自己行刺,那行刺的罪名也落到了自己身上。躲躲吧,此时要是露出行踪,他相信那些穷急了的百姓,为了巨额赏银,敢豁出命来捉拿他。

    衙役、里长、甲长,一拨又一拨的人,一遍又一遍地搜,黄鼬仗着身手灵活,四处躲藏,最后躲到了一座桥下,总算没露出行踪。

    到了晚间,一天没吃没喝,加上桥下蚊子太多,他实在受不住了,就趁着夜色溜下城墙,向于家庄逃去。

    之所以逃向于家庄,他知道于家庄主是“闻香教”骨干,平时也注意结交江湖中人,最是豪侠仗义,再者说了,自己是盗不假,他的身份也不光彩,大家一般黑,谁也别说谁。

    不出所料,于弘志见了黄鼬,确实好吃好喝款待。没想到,等他吃饱喝足了,于弘志趁他不注意将他拿下,为防他逃脱,竟然还用渔网将他紧紧网住,黄鼠纵有一身本事,在渔网里他也无计可施。

    “于庄主,你这是甘为朝庭鹰犬,不怕江湖上笑话吗?就不怕我把你的底抖落出去?”黄鼬被擒后质问于弘志。

    “呸!你也算江湖中人?江湖中人行侠仗义,惜弱恤贫,你呢,专门祸害老百姓,于某大好男儿,岂能跟你这等人为伍。早就想抓你为百姓报仇了,没想到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还想倒打一耙祸害我?做梦吧你!我敢保证,等把你交给钦差,恐怕你连开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于弘志斥道。

    于弘志在听到黄鼬行刺的钦差是王兴时,早就把事情盘算好了,也算定了王兴不会让黄鼬有攀咬的机会,所以根本不吃他那一套。

    道理很简单,王兴要是想跟他于弘志过不去,哪能等得到现在?过去不会跟他过不去,现在就更不会了。

    从林秭河上相遇,到梁山莲台寺遇袭,虽然没有宣之于口,但他能感受到王兴对他们“闻香教”的同情和理解。

    除此之外,“闻香教”此际正是积蓄力量之时,绝不能因为收留一个声名狼籍的采花大盗引起官府注意。

    所以,他只能赌上一把。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事。

    王兴把于弘志的心思算透了,于弘志也赌对了,两人真算得上心有灵犀。只是有一条于弘志没有想到,“黄鼬”没有死,却是变成了一只“耗子”。

    王兴本来打算到临清再跟山东的官员见面,现在既已露了行藏,就不好再遮掩,只好在吴桥码头上了官船,顺水路奔德州而去。

    陆路本比水路快,因在吴桥耽搁了两天,所以,王兴与李忠竟几乎是同时抵达德州。

    因有锦衣卫来往传递消息,李恩虽比王兴早到了半个时辰,却没有急着靠岸,等接到王兴,上了大船,换上官服,这才让船只靠岸。

    岸上以巡抚钱士完为首的山东主要官员早早就候着了,此时见钦差仪仗陆续上岸,最前边是对旗,后面跟着对锣、对牌、对伞、金瓜、月斧、朝天镫,执仪仗的全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个个仪表堂堂,精神十足。

    仪仗过完,就见一着青色官袍的青年官员在一名太监陪同下,款款走了过来,钱士完知道这是正使到了,连忙率众官跪地迎接。

    “山东巡抚钱士完率山东各有司官员恭迎钦差大人!”

    王兴见跪了一地的绯袍官员,再看看自己身上的青袍,不由一笑。

    明朝的官场规定有的很奇葩,比如他这小小的监察御史,官阶只是正七品,却能以下御上,令正四品以上高官跪地迎接,皆因为监察御史“品卑而权重”的缘故。

    还有六科给事中,官阶很低,都给事中才是七品,给事中不过才从七品,却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受理冤讼等——也是典型的品卑权重。

    

第233章 赈饥平乱(一)() 
官员跪迎钦差,这是朝庭规矩,倒不是因为王兴“品卑而权重”的御史身份。其实,王兴的另一个身份——翰林院编撰、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才更让这些官员敬重。

    “钱大人请起,各位大人快快请起。”王兴连忙上前扶起钱士完。

    自有明以来,其实是没有省这个行政区划的,而是在全国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后沿用元朝的习惯性叫法,称为省。

    而巡抚一职非常设官职,而是代皇帝“巡狩”之意,严格意义上说,是朝庭派往某地的常驻钦差大臣。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钱士完作为巡抚,其实也是钦差大臣,也有王命旗牌,也能先斩后奏。只不过,他作为巡抚,其实已经是山东一地最高行政长官,身上的钦差身份逐渐淡化了。

    王兴一扶,钱士完顺势起身,拱手道:“王大人,一路辛苦!”

    “怎敢劳烦老大人亲自到省界来迎,王某惭愧啊。”王兴还了一礼,客气地说道。

    “王大人,来,我给你引见一下众位大人。”钱士完半转身,作了个请的手势,开始介绍几位主要官员。

    “这是左布政使李大人。”布政使司设左右两位布政使,左布政使管钱,右布政使管粮。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叫李长庚。

    “见过王大人!”李长庚冲王兴深施一礼。

    “这位是右布政使曹楷曹大人。”

    “这位是提刑按察使沈演沈大人。”

    “这位是都指挥使杨国盛杨大人。”

    “这位是济南知府汪有功汪大人。”

    “这位是德州知州朱期昌朱大人。”

    王兴一一跟这些文武大员见礼,都是虚应故事,自不在话下。

    “这位是”介绍完这些人,钱士完将目光看向最后一名武官,却是不知如何介绍。

    王兴笑了:“钱大人,不用介绍了,这位是我的老熟人,临清卫千户田有良田大人。”

    “见过王大人!”田有良听王兴说到自己,连忙过来,行了一个军礼。

    田有良品级是五品,比王兴还高半级,可武官地位低,别说王兴这样的钦差,就是寻常一名七品文官,田有良也不敢摆谱,别说是他了,提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