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族霸图-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一落,周遭立时安静下来,众人皆知不妙。果然,本来正举杯畅饮的钟隗忽然停觞不行,眉头也皱了起来。那敬酒之人此时也发现形势不对,有些期期艾艾地道“可是可是在下哪里说得不对?”

    钟隗长身而起,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方才已然说过,如今只有妄庸无为的钟左侍,没有了纵情山水的钟妙真。劳烦各位,休要再提辞赋二字,莫的辱没了先贤!”

    说罢竟起身欲走。众人连忙拉住苦劝,这才缓了口气,似是自语般道“朝堂之中,只有腐朽之气,哪闻岑崟之声。”叹了口气,复又坐下,自己给自己倒了杯酒,一饮而尽,神情间说不出的落寞。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这是当众非议朝堂啊!谁敢接这话茬?一个不小心落到言官耳里,那就是褒贬时政,弄不好是要引火烧身的。

    正值此尴尬间,忽然一阵哈哈大笑传来。众人转脸望去,却是曹青州大人正在纵声大笑!只听曹凯笑道“钟大人果然快人快语。然以某之见,虽言朝堂之人无辞赋之作,在座的皆有官身,此言却是辩无可辩。偏偏今日却有一位人物,无官无职,自可纵情山水之间,钟大人何不诗与言之?”

    赵旻本来正抱着膀子看热闹,忽听曹凯说到“无官无职”四字,心里咯噔一下,心中暗道不好,依曹凯这小肚鸡肠的性子,多半要把火引过来。正思索如何应对,果然曹凯开口道“如今巡狩北海的四皇子北海王正在席间,钟大人何不向他垂询一番?”

    一番话说完,众人的眼光齐刷刷地落到角落的赵旻身上。确实啊,这一屋子的官吏,除去下人不算,要说无官无职的,也就赵旻勉强算是了。

    实在的说,曹凯的这番话,水平实在算不上高明,把赵旻生拉硬拽进来的意图过于明显,钟隗完全可以不搭理他的。但不知道钟隗是喝多了还是怎的,竟然真的向赵旻遥施一礼,悠悠地道“曹大人所言不差,此间唯有北海王身无官职,自可寄情山水,实在羡煞在下!”

    听到这话,赵旻实在不知道怎么接,只好勉强答道“钟大人何出此言,旻旻其实生性顽劣,哪有山水间的写意心思啊!”

    钟隗却摇头正色道“朝堂之上,终日仁孝礼仪,这般规矩那般讲究,即便所谓之士也多是附庸风雅,只顾骈四俪六,辞藻堆砌,早失了文字本身的灵性。唯有如北海王般潇洒自在,方能直抒胸臆,在不经意间挥洒灵感。”

    说完眼神逐渐暗淡下去,,像是跟赵旻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如此豁达间,时日无多,当珍之惜之。”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黯然的样子,赵旻忽然生出一股惋惜之情,虽然不太明白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但急切间脱口而出“峻高兄此言差矣!”

    此话一出,举座皆愕然。钟隗也诧异地望向赵旻,“愿闻其详?”

    赵旻话说出口就后悔了,但此时不得不硬着头皮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岂不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乎?谁言朝堂便不可以为文章?瞧那朝堂之上,也多有可纳之言可取之事,并非只有山水间才能吟辞弄赋罢!”

    话音一落,席间忽然安静得针落可闻。钟隗猛地一怔,随后眼睛越来越亮,忽地拍案而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好!好一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完竟离席至赵旻面前,深深一礼“闻君一席话,隗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数年竟荒废至斯!多谢北海王指点,隗感激不尽!”

    赵旻此时反倒手足无措,慌乱道“小子胡言乱语,哪里指教得先生!旻愧不敢当!”

    钟隗摇头道“夫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话无欺。今日之恩,隗当铭记,徐图来日!告辞了!”说完大笑三声,径直转身,竟就这么抛下一屋子人,自顾自的走了。

    众人正惊愕间,原来一直不动声色的赵铎也慢慢起身,走到赵旻身边,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嘴里缓缓吐出一个字“好。”随后转身面对曹凯,拱手道“老朽年纪大了,又一路颠簸劳顿,不胜酒力。今日多谢曹大人款待,老朽这便告辞了!”说完竟也慢悠悠地离开了。

    曹凯显然没想到形势演变成这幅模样,本意是借机讽刺一下赵旻让他下不了台,因为略有消息渠道的人都知道,当朝的四皇子乃不学无术之徒,正好趁机出一口气。哪料他随便一两句话,竟把堂堂才子说得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这酒宴本就是为两位使者接风所设,两位主角都走了,这一群人还聚在这算怎么一回事?众人一时茫然四顾,尽皆不知所措。

    赵旻眼见场面如此,心中暗爽,不过也不想再所刺激曹凯,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于是也学着赵铎的样子拱手道“多谢曹大人款待,旻也不胜酒力,就此告辞!”言罢向孟侯三人招招手,施施然地出门而去。

第九十八章 不可思议的消息() 
回到驿馆,亲卫报告说邵琦已经回来了。赵旻暂时没心思理会,随口叫人通知邵琦先等等。事有轻重缓急,并做耳目之事固然不但好歹没那么急切,现在最重要的是颁旨的结果。刚才一路上数人同行,不方便询问,这时得空,甫一进屋就扯住孟侯,迫不及待的询问接触所得的消息。

    孟侯也知道赵旻急切的心情,这次没有装神棍掉他胃口,直截了当的告知了全部过程。

    原来孟侯一早去拜访来使,谁知驿馆所在已是门庭若市,沸反盈天了。想也正常,人人这时都跟赵旻一般心思,想要提前找天使探听一点口风,也好早做准备,因此或派人打探,或是以拜见的名义亲身上阵,总之在此时想要得见上使已是群情踊跃。

    如此情景应该早在两位使者预料之中,毕竟作为朝官,也算久经沙场,对此情形应该屡见不鲜,一大早就遣人守在门外,遇来人求见,只说旅途劳顿,不宜见客,让来人统统吃了闭门羹。

    见天使闭门谢客,老实一点的只好作罢。但人生百种,总有一小撮聪明人不会循规蹈矩,于是各种拜访馆中友人啊、冒充天使亲友啊之类的戏码不断上演,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有人碰壁,也总有运气好的蒙混过关。

    而孟侯本恰恰就是这一小撮人中的一位。孟侯老早便在馆外肃立,不过却不是面对门口而是面向来人,一时间乱哄哄地,众人皆以为此人是天使随从,也无人注意。待见到有人侥幸过关,反正他孤身一人,紧上两步便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在人群中溜入馆内。而来访者以为他是天使随从,守门者以为他与来人同路,就这么让他蒙混过关。直到入馆以后,他才整理好衣冠,递上拜帖。接下来的情形也如他所料,一是已经入馆,人家总不好再轰他出去,二是北海王的名头还是有些许作用,总之最终还是成功见到了两位天使。

    两位天使本是分歇两处,所以孟侯也是分别求见的二人。首先见到的是安邑王赵铎,这位肃穆古板的老头儿当然不可能表现得有多热络,不过在得到孟侯转达来自赵旻的问候时,从他那张不苟言笑的老脸上,孟侯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一丝欣慰的意思。虽然两人总共也没谈几句话,但对于孟侯来说,所传达出的讯息已经足够。首先愿意接见他,说明至少对赵旻没有恶意其次从细微神色间可以察觉,这位宗正大人对赵旻这个晚辈还算满意。为什么满意?当然是因为他做出了实绩,给皇族长脸了嘛!同时也就是说,这次传旨的内容应该是倾向于有利赵旻的方向。至于赵旻与这位长辈的关系如何,孟侯不得而知,不过这并不影响孟侯做出如上判断,因此在略略客套几句后就告辞出来。

    接下来孟侯又求见了吏部左侍郎钟隗。这位左侍郎本是个懒散性子,见孟侯本也只打算意思一下,谁知孟侯性子颇为机巧,又兼口舌便给,加上对时政看法与时下大多士人迥然不同,倒是颇对钟隗胃口,于是本来只是一番普通拜访,最终却演变成故友之间褒贬时政、议论情势的大讨论。两人可谓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一番酣畅淋漓的攀谈下来,竟然直到日渐西斜,下人来提醒钟隗参加晚宴的时候,两人方才醒觉,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约定待正事忙完之后再行相聚,孟侯这才告辞出来。因此耽误这许多时间,害赵旻忐忑了许久。

    虽然钟隗与孟侯讨论的皆是些时政,不过在有意无意间,钟隗还是透露出了一些信息。从这些信息分析,此番对于赵旻的封赏恐怕不小。

    “先生的意思是,此番平叛的奖励,将会授予我开府之权?”赵旻听完孟侯的分析后,嘴张得足可以吞下一整个鸡蛋。好容易回过神来,这才难以置信的问向孟侯。

    孟侯捻须轻笑“正是此意,否则钟峻高不会道出千古不糜之言。”

    “这这实在是太太不可思议!”

    也难怪赵旻如此失态。所谓开府议事,并非简单字面意思上那样,盖间王府,找几个狗头军师就叫开府议事。真正的开府,是指自己组建一套文武体系,在朝廷给任的辖区内所有的人事任免、军事调动、甚至税率高低都由府衙一言以决。而且自己分封的官吏完全可以不经吏部的批准,就连绩考也不在朝廷管辖范围内。换句话说,拥有开府议事之权,就相当于在国家内单独设置一个,一切事宜都由自己说了算!而作为古代君权集中制的背景之下,这样独立于朝政之下的,对于历代君王而言都是大忌,因此历朝历代都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决议。

    虽说现今朝纲崩坏,政令难通,各地刺史、郡守同样把军政大权握在自己手里,听调不听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已经在少数地区形成的实际现象。但毕竟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而且并不占有大义,在道理上就说不通,哪怕是事实上的诸侯明面上还是以天子号令为尊。朝廷如果真同意自己开府,等于从大义层面上允诺拥有开设的权利,故此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在夏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上,拥有朝廷允许的开府议事之权倒也不是没有先例。首先,各朝太子都拥有开府之权,不过那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最多就是纠集一班幕僚出出主意,有其名而无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开府。而真正的开府议事,要追溯到夏朝立国之初,由于一部分开国元勋为夏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实在功劳大得赏无可赏,夏太祖赵启一口气分封了一十七个公国、侯国,让这些开国元勋们尽皆封王。这些被封的国王才算是真正的拥有开府之权,现在各地的国也大多都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然而仅仅三年之后,这十七个国中有九个国王悍然兴兵作乱。虽然最终叛乱平息,但也造成了举国震动,让新建立的夏王朝伤筋动骨。夏太祖一怒之下收回了所有封赏的国王,并且做出了“异姓不得封王”的决定,从此以后夏王朝再没有异姓王的存在。

    而在夏朝历史上,最终并非以太子身份开府封王的仅止两位。第一位是永德年间,孝纯皇帝的亲弟弟,平北王赵徽,在面对匈奴作战时,英勇善战,勇猛果决,率领两万铁骑,深入匈奴境内八百里,一举击杀匈奴单于,并逼迫继任单于向大夏纳贡称臣,让大夏朝近百年不受匈奴袭扰立下不朽功勋,得以封王开府,留下一世英名。

    另一位则是著名的忠烈王赵邩,在孝臻皇帝后期,天下诸侯叛乱时代,夏朝半壁江山均落入叛军之手,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连下叛军一十三郡,打得诸侯联军闻风丧胆、一溃千里,保下了夏朝国祚得以延续,可谓功盖天下。不过这位忠烈王却英年早逝,在扑灭叛乱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为纪念其不世之功,夏恒帝特恩许其子安乡王赵遂立府,以彰显其功劳。可惜这位安乡王却是虎父犬子,开府仅仅两年,就在手下的怂恿下打算自立,可惜尚未举兵就被告发,最终落得个身死魂灭的下场。最后还是看在其父的面子上,勉强追谥为安乡侯。

    以上两位皆是功勋卓著,为夏朝延续立下盖世功勋的人物。而赵旻不过扑灭了一场地方上的小小叛乱,而且还不是作为最主要的力量当然在赵旻的上表里几乎都是自己的功劳就凭这点小功就与前代两位先贤相提并论,会不会太过儿戏了一点?因此赵旻现在听闻这个消息时,脑子里完全没有惊喜的感觉,反倒是惊吓的成分更多一些。

    怀着这样的心情,赵旻送出了孟侯之后仍然满脑子官司,整个人一直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之中,连邵琦什么时候进屋来都不得而知,直到邵琦在耳边轻唤数声方才醒觉。

    赵旻茫然的望向邵琦,邵琦见他这般模样,只好简单的将这一日监控岳冀和青漪轩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汇报。

    原来那岳冀一大早出门,并没有如赵旻所想般四处走访打探消息,而是去了内城中一家典当铺中,直至午时才得出来,随即就返回了泰岳楼寻见邵琦,言说自己完全接受赵旻的建议,愿意自家出资三百万钱,投入青漪轩做股,至于轩中事宜并不过问分毫,只取每年红利即可。这样的做法应该说诚意十足,三百万钱可不是小数目,而且投入之后连具体所占份额都不闻不问,可谓魄力十足了。可惜赵旻这时候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只含混的唔了一声表示知道了,示意邵琦接着往下说。

    邵琦受命带了司闻司数名好手前去青漪轩守候,果然在入夜时分又有泼皮无赖前来打算闹上一番,幸得有邵琦带的人在,对方没讨得什么便宜,悻悻退去。不过这样一来,青漪轩的生意也大受影响,眼见得邵琦离开之时,也只有寥寥数名客人,与往常门庭若市的盛况大相径庭,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赵旻听邵琦讲述之时眉头紧皱,青漪轩照此情形发展下去逃不掉关张的下场,这就是没有靠山的悲哀。这也是这个时候所有从商之人的悲哀,商贾本为贱业,哪怕你家资糜亿,只要没有世家的背景,或者强硬的后台,在这乱世将临之际,随时可能家财尽失不说,甚至身家性命也在他人一念之间。看来想让青漪轩生存下去并为己所用,最终还是要着落在自己身上。

    这么一想,如果自己真的拥有开府议事之权,对于震慑宵小、于众立威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邵琦退下后,赵旻一个人坐在屋里患得患失的思来想去,一会儿想到成为夏朝第三个开府王侯,威风八面,良臣猛将纷纷来投一会儿想到开府以后成为众矢之的,弹劾的奏章如雨点般纷沓叠来,直到实在扛不住沉沉睡意袭来,才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第九十九章 名副其实的北海王() 
这天晚上赵旻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似乎回到前世中学课堂之上,那位面目模糊的历史老师正在上课。当讲到“凡为王者,或擅权,或叛以自立”之时,突然老师的面貌幻化成了面容刻板的赵铎的模样,那张古板的面孔忽然间须发皆张,戟指赵旻厉声道“汝有何德何能,竟敢窃居高位,莫非有不臣之心耶?”紧接着画面一转,身后冒出了数不清手持利刃全副武装的士兵,个个面目狰狞,一步步向自己逼近,手中钢刀举起,竟似要向赵旻劈下一般!

    赵旻吃吓,“啊!”地一声坐起身来,四下里一打量,才明白过来自己是在做梦。此时再一摸身上,满满都是冷汗。再瞧瞧窗外,隐约已是日出时分,想起今日便是颁旨的时日,当下也没了睡意,干脆起床练了一趟五禽戏,出了一身臭汗,这才把心头那股挥之不去的烦躁之意略略压下了少许,又去泡了个澡,待到洗漱停当,前来通禀的小吏也恰在此时到达。

    小吏所来的自然是通报颁旨的时间、地点,然后请北海王届时出席。颁旨的地方不用说,肯定是在州署之中,时间则是巳时中。

    顺便说一句,其实夏朝最早延续秦制,刺史并非地方常设职位,行政区划只有郡县两级直到孝敬皇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按地区将数郡、国统设为州,全国共计十二州,加上国都所在的司隶,并称大夏十三州,并增设了刺史一职。最初的刺史仅仅是一个监察职能,也就是类似审计署的职能,只有监察送审之职,却无临行决断之利。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业更不发达,很多所查核的情况来不及送达中央便生出事端,很是没有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刺史也渐渐有了行政处决权,权利也随之越来越大。

    到了红巾乱起后,为了方便管理、集中调度,甚至在红巾为祸最盛的冀州、兖州、豫州短暂的设置了州牧一职,不过很快就废止,红巾乱一平复就撤销了这一职务,改回刺史监察制度。不过为了避免落人口实,还是将刺史原本与郡守相同的轶两千石,调整为中两千石,虽然明面上仍然与郡守一样同为三品官,但从俸禄上就高了一头,连带着刺史麾下的各种从事,也几乎跟郡守平起平坐。其中尤其是郡国从事,本来的职责只是监察郡县有无不法,现在与郡守之间的关系演变成现代省书与省n相类似的关系了。

    不过刺史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州之主,因此办公地点也没有州衙一说,而是通常在州治的郡守府边上另起一处,称为州署,当然通常也被称为刺史府。刺史的日常行政命令就是由此发往全州各地,称之为一州之脑也不为过。因此类似朝廷圣旨之类的隆重活动,自然就着落在此处进行。

    吃过朝食,赵旻换好正式朝见的衣冠,仅带邵琦一人,前往州署而去。盖因孟侯、夏侯英等人虽然都是赵旻的臂膀,但毕竟没有朝廷承认的官身,唯一有官身的夏侯杰又留在即墨未至,像这种宣布圣旨的场合,规矩是非相关人员不得参与,因此赵旻的这一票良臣们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至于邵琦,那是赵旻的内宫官,相当于秘书的角色,要随身带个秘书谁管得着?因此此番便只有两人同行。

    到得州署,甫一进门,一股庄严肃穆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但见两侧甲兵持戟而立,甲亮戟利,皆目不斜视。一阵氤氲香气的味道冲入鼻端,那是所谓的焚香,要连燃三日而不熄,以示虔诚。大厅中已经到了不少人,但各个并不似往常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而是各自按照官职、爵位高低,规规矩矩站成两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