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原黑暴-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灰獍灼炱锉芡晃У侥抢铮婆徒岚酌钜怀 �

    就在色楞比在快速奔驰的马背上暗自得意时,镶白旗前方传来一阵人喊马嘶地混乱喊叫之声。稍有战场经验的镶白旗骑兵瞬间明白破奴军的埋伏在此,在没有听到火铳声的情况下,这些老道的骑兵当下就判断这是破奴军埋设的障碍陷阱。他们纷纷想勒住狂奔中的战马,即便是女真人在马背上长大,骑术再高也不可能在短距离内让战马停下来。

    也就是一炷香的功夫,突围的镶白旗骑兵近四成战马堆砌出一个麻饼。就在镶白旗后续骑兵还在暗道运气时,从西侧天空中传来锐利地呼啸声,黑云般箭矢直扑好运气的镶白旗骑兵。在箭矢尖锐的箭风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火铳声响。这是破奴军猎豹营都统领武天兴在此安排的二个斥候哨,以及猎豹营百余火铳神射手组成的狙杀小队。

    猎豹营在此伏兵不多但在于一个精字,就是武天兴考虑到张大帅虽然没有下达多抓俘虏的命令。可破奴军这些老兵都知道军功规矩,活的女真鞑子比死了的值钱,既然女真鞑子都在口袋里了何必要死的呢。武天兴算计的相当清楚,女真战兵身上都是制作精良的盔甲,特别是那些白甲骑兵更是套有三层盔甲。箭矢对这些战兵伤害不大,却能伤害到他们逃命的本钱战马,杀光镶白旗骑兵的坐骑,最后再来慢慢收拾这帮军功奖章。

    武天兴部猎豹营在快意地收拾军功,而他们的统帅张平安正忧心忡忡地望着帐篷外帅旗发呆。在北方冬季一般都是西北风或者北风很少刮东风,可这几天特别奇怪,接连不断地刮起了东风。本来张通部和赵光明部与代善带领的十余万敌军展开对峙,张平安本打算用“白磷弹”驱散代善大军。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突然转变的风向打乱了张平安的整个战役部署。“白磷弹”这个武器是一个双刃剑,要是发射时风向不稳,反而会对破奴军自身造成巨大地伤害。

第六百七十二章千里战场万里血之浑水好摸鱼(二十)() 
在遵化城的大清汗王皇太极,此时面色凝重地坐在大明巡抚王元雅的府衙内默默地看着大堂内新做的沙盘,他万万没想到草原狐狼居然亲自赶到了蓟州关外。更让皇太极没想到的是,大清派出的使者苏充阿前脚刚回来,后脚张平安就派破奴军击溃了杜度带领的镶白旗。要是说这是张平安睚眦必报的本性,皇太极打死都不会相信,张平安之所以能威震万里草原绝对不会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至于说他喜好报复对手,只不过是张平安善于伪装罢了。

    这也使得皇太极一想起他下令让多尔衮派遣使者出使破奴军遭到更改汗令一事,皇太极心里闪过一丝阴冷。大清立国后不仅仅是需要战场拼杀的猛将,更需要治理国家的文臣。大清国文馆里的读书人是皇太极花了大量心思才笼络到的人才,多尔衮不经请示他这个汗王擅自更改汗令葬送了几个有学问的汉人,多尔衮这种做法不得不让皇太极心生警惕。在皇太极眼中,草原狐狼张平安狡黠无比,苏充阿带回来的回函不但有他这个汗王一份,连多尔衮也有同样的一份。

    这事儿从好了说,这是草原狐狼在提醒皇太极,一个堂堂大清汗王发出的汗令居然会被手下有实权将领更改,皇太极的命令效力着实让人担忧。从坏了说,张平安这是在挑拨离间,故意挑拨多尔衮与皇太极之间的感情。然而,张平安回函中讲诉了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是被皇太极他们几个大贝勒亲手勒毙这个事实,多尔衮三个亲兄弟不想为他们母亲报仇任谁都不会相信。

    由此,皇太极才独自在大堂内沉思对策。草原狐狼张平安果真是个揣摩人心的高手,皇太极要是因为多尔衮擅自更改汗令而处罚他,必将坐实张平安在回函中暗示皇太极因阿巴亥的死亡,一直对多尔衮三兄弟存在戒心。要是皇太极为笼络多尔衮不对他进行处罚,那么其他代兵贝勒们有样学样今后对皇太极发出的汗令拖延推诿,将严重打击皇太极这个汗王在大清的威信。皇太极心中发苦,只要被草原狐狼盯上,不死也得脱成皮。

    对于这种反间计皇太极也很想用在破奴军身上,可皇太极十分清楚意识到破奴军将领与大清带兵贝勒之间的不同。破奴军统帅张平安在军中是一言堂,任何一个带兵将领要是没有帅令是不敢任意出兵。即便是破奴军中有对张平安不满的带兵将领,慑于张平安的强势根本也不敢起兵造反。有的时候皇太极很羡慕他的对手张平安,白手起家反而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历史包袱,不像他这个大清汗王做事总有瞻前顾后的小心谨慎。

    思考了半晌皇太极也没想出一种好的办法,来化解张平安给出的难题,皇太极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军事上。皇太极非常清楚破奴军主力已经是一支疲军,可大清入关数十万大军经过数月劫掠,同样也是疲惫不堪,疲兵与疲兵对战大清军队并不占优。别看破奴军击溃了镶白旗杜度部,可大清与辽东关外还是有二条山道相连,破奴军并未完全断绝大清的退路。

    为此,大清主力云集在遵化城附近,依旧没出现后路被断绝地恐慌。其实皇太极心里相当目明白,草原狐狼张平安所率领的破奴军,不是没有完整切断大清后路的能力,张平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地谋划。大清这次倾巢出动辽东可以说是空虚到了极点,要是皮岛上大明总兵毛文龙没有死,此时的辽东已然被毛文龙祸害成为一片白地。破奴军没有攻入辽东不是破奴军没有实力,而是他们的统帅张平安打仗从不做无谓地冒险。

    这次破奴军给大清留下后路,而且这后路几乎不能通行车辆,这就让皇太极感到难受之极。破奴军统帅张平安这是给大清主力头上套了个绳索,还系了活扣,就是要让大清军队看到逃命的希望。皇太极清楚,要是破奴军彻底断绝大清主力的退路,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突破破奴军把守的关隘。显然破奴军统帅张平安也十分清楚这点,他不封死大清主力的退路,就是让大清内部自己闹起来。不需要拼命时谁还去拼命,特别是跟强大的破奴军对战大清各带兵贝勒心里本身就发虚,更别说是他们手下这些战兵了。

    皇太极看着沙盘思考着对策,良久,他发现了破奴军的几个不大弱点。在沙盘上破奴军对熊窝头构成了弧线包围态势,击溃镶白旗后破奴军东南前线形成了一个非常显眼的突出部,对于这个弱点皇太极就有些看不明白了。多次与张平安交手的经验,皇太极非常了解张平安惯用的战法。破奴军打仗时最忌讳侧翼暴露在敌人面前,可这次破奴军进攻逃军山和都山后,不但把肚皮暴露在外,还把后背也亮了出来。

    注意到破奴军这个弱点的皇太极,怎么也想不明白一贯以狡猾狐狼著称的张平安怎么会犯如此大的错误。皇太极也收到过代善传来的最新军报,说是他主力十余万人与破奴军主力在逃兔地域对峙。按说张平安应该在进攻逃军山后不久,就该对代善部主动发起进攻,可为何破奴军没有动任何动静,这就让皇太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皇太极想不明白这个关键点时,一个白甲亲兵挑开厚重的布帘送来最新军报。

    屋外寒气随着这个亲兵进门令皇太极打了个寒颤,被打断思路的皇太极刚要发火,他突然得到了一丝灵感。皇太极张口问道:“今天风朝哪个方向刮?”

    这个亲兵当下一楞,下意识地回道:“回主子话,这几天刮的都是东风!”

    亲兵的回答让皇太极茅塞顿开,怪不得张平安没有动静,原来破奴军不敢乱动的原因在于风向不对。看样子张平安本打算对代善动手,或许就存了使用“白磷弹”的心思,可张平安千算万算就没算计到老天都不帮他。没有了有利地风向,张平安当然不敢攻打处于上风口的代善大军。想到这儿,皇太极赶紧下令代善做好反击的一切准备,同时命令败退到都山东南三十里的镶白旗杜度带领部队,在代善反击得手后进入反攻。

    其实皇太极在查看沙盘时还看到了破奴军的一个弱点,这个弱点在于破奴军拉长的阵线。别看破奴军把大清主力压缩在大明遵化附近,可破奴军在后方不是没有弱点,朵颜部虎石哈地区是破奴军大后方,要是大清击破密云后卫(如今古北口),从这里进攻虎石哈必将引发破奴军后路不稳。打击大明密云后卫还有一个好处,要是以后大清再次劫掠大明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皇太极猜测张平安不会不知道破奴军这个弱点,即便是大清进攻不能得手,破奴军张平安在前线也有忌惮之处。皇太极下达汗令斥责多尔衮为令不尊,把多尔衮贝勒降爵为贝子,同时命令多尔衮带镶黄旗主力攻击密云后卫,威胁破奴军大后方虎石哈。

    不过皇太极在下达完这一系列命令后还是留了一个后手,他再次叫来苏充阿,要他做好再次出使破奴军的准备。皇太极清楚,这个苏充阿这人或许不值得信任,但他却是大清朝唯一出使破奴军而不被张平安斩杀之人。皇太极单独召见苏充阿,就是想给出苏充阿出使破奴军谈判的底线,至于张平安开出的价码,大清朝也需要讨价还价。皇太极了解张平安地为人,大清主力待在大明地界的时间越长,大明朝廷对张平安的不满也会随之增长。

    别看皇太极只是一个大清汗王,他通过在大明的细作把大明朝廷动向把握得相当准确。在大清主力逐步撤离大明京师后,崇祯皇帝随即下旨命令各路勤王大军对建奴进行反击。可崇祯皇帝这个有些不切实际的明旨,却遭到了所有重臣的反对。当然了,这些重臣们不傻,崇祯皇帝这个旨意光明正大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谁要是明着反对就会落下骂名。在朝堂重臣们看来,大明边军中最能打的军队大同边军和万全都司骑兵,在德胜门一战中损失不小。

    太原总兵候世禄临战脱逃最后居然没遭到杀头连他的总兵职位都没撤,由此能看出山西晋商影响朝堂决策地能力。现如今各路勤王大军相互猜忌,谁也不愿意与不熟悉的友军合作。至于京师各大营的老爷兵们,朝堂上的大佬们没有一个敢让他们去追击建奴大军。这帮老爷兵在京师城墙上没逃跑,就很给朝堂脸面了你还指望这他们去追击,这本身就是天大地笑话。

    可崇祯皇帝的圣旨已经下了,总得做做样子敷衍一下,于是内阁首辅钱龙锡责成兵部尚书孙承宗谋划追击建奴方略。大明兵部尚书孙承宗接到内阁下的公文后也没有太多办法,他下令满桂为追击建奴大军主将,昌平总兵黑云龙、招练总兵孙祖寿、总兵麻登云等六万大军追击建奴退兵,而大明兵部尚书孙承宗更是主动要求成为这支大军的主帅。

第六百七十三章千里战场万里血之浑水好摸鱼(二十一)() 
大明兵部尚书孙承宗虽然根据崇祯皇帝圣旨做出了出兵方略,但他对这次追击建奴大军的军事行动并不看好。大明真正能战的部队除了大同边军外,就数万全都司骑兵,至于大明官军中战力最强的关宁铁骑,这时几乎已经成为祖大寿的私军停留在山海关,孙承宗只能对此大军望洋兴叹。现今建奴主力依然在大明境内,野战中大明边军不见得是建奴铁骑的对手,为此,孙承宗写了一个奏疏,奏请崇祯皇帝谨慎用兵。

    大明内阁首辅钱龙锡当然清楚大明官军不可能在野战在战胜敌人,可他考虑的问题不是大明官军的安危,而是他个人政治声誉能不能保住的问题。这次建奴肆虐京师必然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从本质上来讲崇祯皇帝任人不明,听信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谗言当为罪魁祸首。但在大明官场规制来说,皇帝任人不明的责任内阁也有不可推卸地罪责,承担这个罪责之臣当属内阁首辅钱龙锡。大明文官最好清名,钱龙锡即便因此致仕也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污点。

    钱龙锡仔细揣摩过孙承宗的奏折后轻轻地叹息一声,兵部尚书孙承宗出击的方略切合大明现实,孙承宗主张追击大军先寻机歼灭建奴落单部队,剪除敌左右翼不太强大的汉军旗,再利用大明官军熟悉地形据险与敌决战,孙承宗在奏章中没有说出的话就是大明官军现如今没有与建奴野战的能力。钱龙锡也认可孙承宗对敌情的判断,可他不能完全附议孙承宗的奏章。真要是按孙承宗这个方略,大明官军很有可能把劫掠颇丰的建奴大军赶出大明地界。

    因为这时的建奴主力为保护他们劫掠的财货和人口,不可能派大军与远远骚扰的大明官军决战,这样他们抢劫的物资就会被关外的破奴军觊觎,到时候占便宜的可就是破奴军。要是大明官军打了几个胜仗,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大明御史们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一天到晚没事找事,大明官军追击的胜利将会被这帮御史认定,大明朝廷早前整个应对方略存在重大失职。御史们就会追问大明内阁诸位阁老,大明最知兵事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内阁为何压制不早点启用,临到建奴鞑子逼近京师才想起任用孙承宗。

    大明御史们可不好对付,即便是内阁首辅钱龙锡选择上表致仕也会在史书上被骂成为误国奸佞,钱龙锡绝对不愿意看到这个最后结果。要想摆脱御史们潮水般弹劾,钱龙锡只能选择让御史们转移目标。前任兵部尚书王洽虽然是个很好的靶标却不是善类,王洽虽然在家罢官待勘,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钱龙锡要是拿王洽说事很有可能引火烧身。至于蓟辽督师袁崇焕,钱龙锡把所有责任推到他头上也不是不可以,可如今下诏狱的袁崇焕谁都知道是建奴扣关最大责任人,可再往下继续追究下去,他钱龙锡因内阁首辅的关系还是仅次于袁崇焕的罪人。

    钱龙锡要想真正青史留名,只能让朝野上下认清谁才是这次建奴扣关真正的幕后黑手,这个靶标就是当今崇祯皇帝。只有大家把愤怒地目光聚集在崇祯皇帝身上,作为内阁首辅的钱龙锡才能以忍辱负重的面目示人,在清史中留下美名,或者说是一个受害人的好形象。为此,钱龙锡在朝房为孙承宗是奏章,专门又上了一道奏折。钱龙锡照例歌颂崇祯皇帝在这场关系到大明生死安危的危机中,临危不乱调派能员保使大明京师不失。

    然后斥责已经下诏狱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十二条罪状,把袁崇焕这个落水狗再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能翻身。通篇描绘了大明百姓被建奴鞑子祸害后的惨状,哭诉他作为一个大明臣子对不起逝去的诸位先帝,最后以大明内阁首辅的名义承担了全部罪责。在奏章中钱龙锡没有明确反对孙承宗对敌方略,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孙承宗的谋划极为稳妥。老谋深算的钱龙锡这奏章一上,连深谙官场危险的内廷秉笔太监曹化淳,都没有看出钱龙锡奏章中暗藏地杀招。

    当曹化淳把这两份奏折上报给崇祯皇帝后,朱由检看到钱龙锡的奏章也不禁有些脸红。这几个月来,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意识到大明已经是危机四伏,外有建奴成立大清朝廷,加上这次成功入侵大明京师,建奴已然成为大明的头号敌人。在大明关外还有一个比建奴更加可怕的潜在敌人破奴军,别看张平安顶着大明破奴侯的头衔,做出一副人畜无害地模样,可谁也猜不透他真实地想法。历史书上的经验教训告诉朱由检,破奴侯这种隐藏的很好,又不经常叫唤地狗往往是最能干坏事的人。

    崇祯皇帝从钱龙锡奏章中,看到了因自己过失对大明百姓造成的伤害,被建奴鞑子掳掠走的百姓成为朱由检心中地痛楚。尽管内阁首辅主动承担了罪责,待崇祯皇帝拿起孙承宗奏折后,几乎是完全否定了孙承宗所定下的追击建奴大军的方略。崇祯皇帝再次亲自下诏,由孙承宗坐镇京师兵部统筹直隶各勤王大军。任命满桂为追击大军主将,万全都司参将常亮负责追击大军后路,内心羞愧的崇祯皇帝这个诏书,完全否定了孙承宗上奏方略,也几乎剥夺了孙承宗带兵大权。

    御史台御史不是没有明白人,这次崇祯皇帝乾纲独断的做法,极为符合当下朝堂之上一雪前耻地悲壮气氛。连内阁首辅钱龙锡都主动承担罪责,孙承宗被皇帝变相解除兵权回家抱孙子,御史们仅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在朝堂上唯一能明白钱龙锡肚子里花花肠子的人,非当事人兵部尚书孙承宗莫属。孙承宗看到大明在如此危难之时,身为大明首辅的钱龙锡为了一己私名,居然大明连残存的敢战之军还要往火坑里推,孙承宗悲愤之间不由得内心大急。

    他再次向崇祯皇帝上奏疏,阐述大明官军不善野战,大同总兵满桂虽然是一员骁将却不是一方统帅,恳请崇祯皇帝以国事为重切勿意气用事。结果孙承宗这个奏折进入大内后,被心火正旺的崇祯皇帝视为孙承宗倚老卖老变着挑战皇帝的威权,要不是曹化淳从中斡旋劝解,孙承宗很有可能被拿入诏狱。眼见劝谏无望的孙承宗,在得到崇祯皇帝把他奏折留中不发后,为保一家老小平安孙承宗不得不写辨折向皇帝请罪。

    看到孙承宗写辨折服软,心情愉悦的崇祯皇帝在孙承宗奏折上批注,孙尚书不顾年老体虚为国事操劳,着在家休养身体以待他日赞画国事。崇祯皇帝的批注在剥夺孙承宗兵权后,把孙承宗彻底赶出了朝堂,崇祯皇帝这个举动也让许多朝臣感到了寒意。大多数朝臣们认为,不管孙承宗错在何处,至少这次京师保卫战年已七旬的孙承宗带兵在城外与建奴直接对战。就算是孙承宗奏折在用兵上有些保守,也是出于一番好意。

    孙老尚书在危难之际此次接任兵部,有疲劳有苦劳更有功劳,崇祯皇帝连基本的赏赐都省略了,仅凭几句漂亮话就把劳苦功高的孙承宗打发回家,如此寡恩任谁都会寒心。孙承宗为大明国事操心费力,居然被数百里外大明破奴侯张平安看出了别地味道。人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看待一个问题的态度也家不一样。如今大明京师的最新谍报,可以通过张家口一线快速传递到张平安手中,大明朝廷最新动向不过三天就能达到逃军兔前线。

    大明首辅钱龙锡搞的小动作一眼就被极懂军事的张平安看穿,只不过钱龙锡要把祸水往崇祯皇帝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