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科、吏科和礼科当然不可或缺,不过杨潮打算选拔社会人才。

    工科不用说,这个职位最重要的是大型工程的管理和设计能力,比如如何设计和管理修建一条运河,修建一座港口等等。

    显然像白磊那样的拥有管理数万人进行工程建设的大匠头非常合适,他或许四书五经读的没有文人精通,或许道德文章做的没有那么华丽,但是这种管理大型项目的能力,比文章更有价值。

    所以杨潮心中已经有人选了,建设了新江口码头,管理南京城恢复建设工作的白匠头,显然就是一个最佳人选,当然为求公平起见,还是要进行全社会招募,同时进行考试的。

    吏科是选拔人才的,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最合适的是那些管理成百上千伙计,纵横天下的大掌柜合适,当然也可能是东家,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庞大的产业,拥有几十上百座店铺,如何选拔人才,自然是重中之重,最为合适。

    所以杨潮打算向这些掌柜的和直接参与管理的东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与吏科科举,只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并且曾经有管理过数量庞大的人员的,都可以参加科举,当然底线是一百个人,少于一百个人没有参与的资格。

    礼科呢,大明朝的礼科比较奇怪,他主要任务有三种,第一种是掌控各种礼仪制度,比如皇家的丧葬等事,比如皇帝的登基,祭祀天地等等,可是他还兼顾着管理各级学校,科举考试的权力,最后则是负责接待外宾,出使藩国。

    掌控礼仪制度这点还很后理解,很符合这个部门的名称,管理教育机构和考试,就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了,兼顾外交更是有种乱点鸳鸯谱的样子,但是如果了解古人的观念,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古代国家来说,“礼”这个字代表的,可不仅仅是礼貌,而是大的礼仪,或者说叫做制度,从组织丧葬仪式,到组织国家运作,儒家都归于礼仪制度中,而教育是为国选拔人才,是管理国家的最重要内容,归于礼部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对于国家来说,科举考试牵扯到千万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这种考试的重要性,不低于举行祭天的仪式。

    至于监管外交,这就是儒家对外交的理解问题了,对他们来说,对外交往最重要的是,不要有辱国体,至于会不会损失利益那只是其次,所以必须派这些懂得礼仪的大臣出使,让番邦见识见识什么是华夏礼仪。

    但是针对礼部的考试就有些困难了,而且杨潮也不想真的把外交部,这个后世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一群老夫子,杨潮认为中国最适合做外交官的,是懂得兵法韬略的纵横家,而不是满口礼仪的儒家夫子。

    因此礼部的选拔,只需要考虑教育一项,反正孔子在后世就是老师的代表,他最大的贡献也正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那些理想化的施政纲领。

    于是杨潮的礼科考试,就只向各个教书先生开放,这些教书先生一般都是多次科举不中的秀才,一边教书为生,一边默默努力。八股文章这些人可能做的不是太好,但是教书经验吗,还是有一些的,尽管也没有多么出彩,就是给童子开蒙等,但总好过什么经验都没有的人。(。)

第四百六十二节 让对的人做对的事() 


    这些考核的内容,去年就已经制定出来,跟黄凤府等几个文官商议过数月,向他们讲明自己的选拔方式和目的,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理解,并且吃透之后,今年一过年立刻就开始施行,相关政令已经在山东、江南、江西等地宣示出去,三月就要进行考试,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士积极参与报名,并且努力准备。

    而这些告示发出去后,引起的反响极为激烈,首先是缙绅阶层对此大肆抨击,简直如同亡国一般悲愤,但是商人、工匠和老夫子们,则热烈回应,报名的人物极多,筛选工作十分艰辛,据目前统计上来的数字,吏科参与考试的人数达到万人,礼科都有八千人之多,工科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千人。

    显然商人阶层和老夫子们的知识水平和自信程度要高过工匠阶层。

    作为商人,尤其是大商人,除了白手起家的那一批人外,基本上都有条件接收教育,读书识字必不可少,也懂得一些商业知识。而他们也有对权力的强烈渴望,无论是官商勾结,还是徽商赚钱后就开始大力培养子弟读书科举,都是这种情节作祟。

    那些老夫子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就是教书为业,除了极个别淡泊名利的夫子外,其实大多数都是迫于无奈才一直教书,有机会谁不想当官,多少头发花白的老夫子跟自己的学生一起走进考场的情景让人感慨万千。

    而工匠阶层文盲率还是很高的,杨潮的父亲杨勇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铁匠,这样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符合考试条件的,但是像白磊那样,世世代代都是工部都水司的匠户,要掌握一些水利知识显然是读过书的,起码认字不成问题。

    因此虽然既得利益集团缙绅阶层对杨潮的科举制度大肆抨击,很多人都悍不畏死大发诋毁之言论,可是在三个阶层,尤其是商人和老夫子们的欢呼声中。这些诋毁兴不起波澜来,不提财雄势大的商人了,如果那些缙绅真敢阻挠科举,这些老夫子恐怕能活吃了他们。

    至于工匠阶层。则气弱了许多,他们自己都很不自信,几千年来始终没有掌握过权力,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能够掌握权力的阶层,只以能够靠手艺吃饭为满足。

    这让杨潮有些伤身。

    要知道杨潮最重视的其实是工匠阶层。这个阶层将来会分化出工业资产阶层,那才是能够真正强国的阶层,是下一个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阶层,可这个阶层此时显然还没有底气。

    至于商业阶层,也是另一个工业资产阶层的来源,但是这个阶层作为一个附属权力阶层的附庸已经数千年了,他们自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转化为工业资产阶层前,可以说只会一直是附庸而已。

    不过杨潮也知道,培养一个新兴阶层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他先给这些阶层松绑。

    中国古代的管理方式,有先进的一面,中国社会被后世称作超稳定的社会,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可是时代变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竞争的时代,西方人借助这股热浪正在野蛮的超前发展,此时迎头赶上都有些嫌慢,在保持稳定就是罪过了,后世的屈辱正是这时候落后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杨潮时不我待的要将这种超级稳定状态打破。给已经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活力,首先就是要打破过去的管理方式,或者说从过去的选拔人才方式着手。

    过去的选材方式,从唐宋开始。就变成了科举,而科举的内容选拔出来的人才,只有极强的文字能力和天赋,当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挑选出来的人才智力程度较高,可是却不能够量才而用。

    杨潮正是要尽量让合适的人才管理国家,也就是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让老夫子管教育,让工匠(项目经理)管营造,让商人(经理人)管理人力资源。

    整个三月,江南地区的热度都持续高涨,北到山东,南到浙江,西到江西,东到大海,每一个府县都热闹异常。

    因为科举开了。

    不同于旧时的科举,统统聚集在一地举办,杨潮考虑到让各地的老夫子、商人和工匠,千里迢迢赶到南京,这种花费实在是不菲,对于商人来说,这种花费当然消费的起,但是对于老夫子和工匠来说可能就有压力。

    于是杨潮将考场直接设在了各个县府。

    不过商人还是最先到达的一批人,甚至有的提前一个月就抵达了。老夫子是第二批人,他们往往提前十天半个月就到达考点,在附近租住下来。工匠则是最后一批到达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工匠,或者是附近村镇的,很多都是半夜起身,然后带着一种希望,还有忐忑踏上了考试的征程。

    考试日期一到,大量的车船,在杨潮亲兵的押送下,同时抵达各个县府,这种运转本身就是一种高精度的管理,显然对这个时代来说做不到同时抵达,但是杨潮给了三天误差,基本上只要不出意外,都能在三天前抵达。

    如果遇到了意外,某些车船没有到达,那么将对该地的考试采取备用考卷来考核,尽可能防止考题泄密,做到公平公正。考官也是军中最为严格的军法官,这些人将在开考前一刻才拆开卷子,之前他们会一直跟考卷待在一起。

    考试完后,考官又将卷子收起来,封卷,糊名,然后装车、装船运回南京,在这里统一阅卷,一切过程在理论上来讲,都是绝对保密的,除非出现徇私舞弊,否则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情况,当然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善于钻营的国人肯定能找到漏洞,但是这第一次他们显然还找不到。

    录取率是相当高的,一万名商人考生,录取了一千名,这种比率比考秀才都搞多了。

    八千名老夫子中,也录取了一千人。

    工匠阶层的知识水平确实差了一些,杨潮算是咬着牙录取了五百名,其中一小半都是粗通文墨,只能勉强能够条理清楚的表达想法而已。

    录取榜单已经发放,顿时整个江南等省沸腾了,商人阶层欢声雷动,老夫们喜极而泣,工匠们也傻愣愣的发呆,他们这么简单就做官了!

    一时间几省的烟花,几乎同时脱销了。

    很多商人大摆筵席,过路人强拉过去吃喝,倒是让一些乞丐美美的报餐了数日。

    老夫子们则纷纷献祭孔庙,在孔老夫子庙前又哭又笑。

    工匠们还有些难以接受这种身份的变化,在前来道喜的一些当地头面人物面前,还有些别扭。

    录取之后,立刻就是安排职位,当然基本上依然是基层职位,依然指挥安排到州县中,一个县至少有一个老夫子做教育官,官职七品,位比县令。一个县也至少有一个吏科主事,他们将负责考核该州县官员的官员。一个县也必须有一个工科主事,负责疏通道路,运河,以及维护公用设施,比如城市排水系统。

    这三个科自然是提高了许多商人和工匠的地位,可是缙绅们倒也没有真的有什么反弹,因为最后的结果让大家发现,竟然还是缙绅阶层得利最多。

    这个结果也让杨潮很无奈,只能感叹这个国家的缙绅力量远超自己的想象,没想到在自己这种明显是留个商人等三个阶层的保留地中,还是让缙绅子弟给杀了进来。

    没办法,除了工匠之外,缙绅阶层融入商人阶层太多了,有管理一百人经验的大掌柜,在缙绅子弟中竟然也是比比皆是,因为许多大缙绅本身就是大豪商。至于老夫子阶层,这本就是读书人阶层,许多豪族乡下的家塾、私塾,其实都是本族的读书人在教育本族的子弟,这些人自然也是符合要求的老夫子。

    最后统计,在吏科和礼科中,竟然有超过七成是缙绅或者有缙绅的背景,单纯的商人只占到不到三成。

    当然工匠阶层,向来君子动口不动手,向来不屑于身体力行的缙绅阶层就插不进去了,但是他们也不太在意这个工科,毕竟即便是朝廷的工部,也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是最没有地位,最没有权力的部门而已。

    反倒是不限身份的刑科、兵科和户科,这三科缙绅阶层参与的少了些,因为这三科要求必须当过兵,其实是仅限于军中进行的选拔,虽然军队中也有上万名缙绅子弟,但是相对于百万大军还是太少了。

    而这些年杨潮坚持不懈下,还是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的,这些人从扫盲开始,一步步读书,总有一些天赋异禀和智力上等的人物借此机会脱颖而出,仗着庞大的数量,他们硬是从军中的缙绅子弟手里,抢过了超过六层的份额。

    “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构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更遑论培养一个新兴阶层了。”

    杨潮也只能叹息一声,不过他早已有了后续计划,随着这些新阶层的官员就位,下一步就是该增强一下新的阶层力量了。

    ————————————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名《大国崛起1900》,记得收藏啊。(。)

第四百六十三节 教育牛顿的教育体系() 
科举是为政治改革选拔人才,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核心,毕竟政务说到底还是要人来施政的,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这就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是政治改革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完成了第一步,后续的改革才好顺利实施下去。

    比如第一步的经济改革,这次的经济改革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货币纸币化、收税调整等内容,而这一次则是开始深层次的革新,激发生产动力。

    具体内容就是彻底将大明朝不合理的各种经济制度革除,比如大明朝最大的制造业,全都在官府手里抓着,造船业的代表是龙江船厂这样的官办场子,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场子,就是现在官府在龙江关、清江浦等地也开办着大量的官办船厂,主要用来打造漕船,归工部都水司管理。

    龙江船厂杨潮前年就卖给了姚匠头,一年多的运作,姚匠头已经还了杨潮的借款,现在龙江船厂每年能向杨潮提供十艘大战船,另外还能打造上千条大小漕船,每年利润超过十万两,其中大多数都是杨潮的战船提供的。

    姚匠头现在已经开始修复宝船厂,准备将产量和规模扩大一倍,不但能够打造大量的船舶,还要雇佣超过五万的木匠,比现在三万人几乎翻一番。

    当然龙江船厂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里过去经营的就不错,虽然在官方管理下,但是保留了大量的工具,最宝贵的是数万经验丰富的造船工匠。

    卖给姚匠头后,他也很争气,当然也赶了一个好时候,江南经济越来越稳定,战争又摧毁了大量的船只,因此商船的市场很大,经济的稳定和商业的繁荣也让更多的商人参与到了运输业中,打算采购商船跑长江运输。甚至跑海洋运输。

    但是姚匠头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杨潮将他的事迹通过报纸大肆宣扬,此人俨然已经是明星人物了,别的不敢说。至少南京城是无人不知了。

    免费的宣传也给姚匠头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但这绝对不是杨潮的目的,否则杨潮就得收他的广告费了,杨潮是拿他做一个标杆,目的其实是希望千万个姚匠头这样的人物出现。

    杨潮需要这样的人物。因为杨潮打算大规模出售官产。

    将官吏管辖下的,没有效率的各种官产变卖出去,收回一笔收益是一方面,激活这些产业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

    大明朝庞大的官产不亚于后世的国企,几乎所有大型的作坊都是官办的,比如纺织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织造局,瓷器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官窑场,兵工生产则是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兵仗局、军器局等等。

    首先从南京开始,以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 等八局为核心,将南京城大大小小的本来是给皇宫生产的作坊招募商人承办,价高者得。

    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没有人敢接手,这些局、作坊过去都是给皇家生产的。谁都不敢保证能盈利,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忧虑,因为这跟皇帝挂钩的,商人有些心理阴影。

    杨潮不得不采取妥协。找熟人承揽,当然将来或许会落人口实,但是只要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也算是公平公正,将来没有抓住机会的人最多说些风凉话。

    兵仗局让跟杨父关系不错,过去还算帮助过杨家的李太监接手。杨潮允许他打造各种兵器出售,免费给他办了工贴。

    银作局交给了姑苏银铺,邀请他们在南京开设分号,给予了大量的保证,比如绝对不会收回等等,甚至写了盖着大都督府大印的信条。

    内织染局给了南京城中最大的纺织作坊家,针工局交给了给金钗楼做活的一个老绣娘,巾帽局说服了局里的老裁缝接手,酒醋面局卖给了金钗楼让康小宝管理,但是浣衣局实在是找不到人接手,毕竟给人洗衣服,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免费给了浣衣局中一个老妇,他曾经是宫中犯过错的宫女,十来岁就被打发到了浣衣局做苦工,什么活都会干,熬了一辈子也成了浣衣局的女官,管理经验丰富。

    相比这些作坊,其他产业变卖倒是容易了许多,最容易找到买主的,还是南市楼、旧院这样的官办青楼,因为金钗楼的大掌柜康小宝就积极参与,这些年金钗楼也积攒了大量的银子,不缺购买的资金,康小宝花了三万两银子,才将南市楼从几个勋贵手里抢了过来。

    南京之外,接着向其他地方推广,苏州、松江是第二批,浙江、江淮是第二批,苏州的丝织局,松江的棉纺局,杭州的丝织、江淮的盐场和造船厂,都在变卖之列,一年时间杨潮要将所有的官产卖掉,然后将其中的冗员都分配到其他衙门,或者任由他们辞官。

    甩掉这些官办产业,官府才能够轻装上阵,而且激发了这些产业的活力。毕竟作为官办作坊,这些手工工场的规模都堪称庞大,也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设备也是最大型的设备,最有可能发展成现代工场的就是这些作坊了,只可惜在官办之下,文官、吏员和太监三驾马车监督,贪污**,倒空卖空,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也不能保证,价格还十分昂贵,宫中采办的费用往往比在民间采购要高许多倍。

    第二步经济改革和教育培训改革是同时进行的。

    首先杨潮鼓励乡下的豪族人士自办家塾和私塾,并且希望他们招收贫贱人家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杨潮愿意支付他们的束脩,对于一个孩子一年一两银子的私塾束脩费用,杨潮认为实在不值一提,每年一百万两银子,就能让他在十年后收获一百万识字的一代人,这笔买卖很值的。

    对于这些配合的缙绅家族,杨潮自然也要给与一定的利益,比如允许他们用自家的赋税来抵消办学的经费,对于有的诗书家族来说,将自家的税赋变成办学的资金是用来教化,显然比不情不愿的直接交给官府更让他们能够接受,起码他们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