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则可以供应给贵族,出口生丝的话。无助于提高大明朝工业生产力。

    至于瓷器,百分之三百的关税,那都是因为要兼顾打击日本瓷器生产的目的,否则杨潮甚至可能会提高到百分之一千去。

    三倍的关税已经足以对日本瓷器产生价格优势了。毕竟日本生产瓷器,一直需要向大明进口瓷土,在断绝向日本供应瓷土之后,日本本地生产的瓷器成本达到了大明瓷器的五倍,经过这两年郑芝龙向日本市场的大倾销之后。日本制瓷工业几乎破产了,现在荷兰人没有任何选择,只能从大明进口一条路,所以杨潮坚决不让步。

    但是丝绸制品就不一样了,出口成品,第一可以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第二则是让大量工人得到工作,工业革命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就是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种产业会让人口集中。从而开始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制造新的需求,边际扩展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所以杨潮宁可损失一部分关税损失,也愿意降低丝织品出口关税。

    对拿骚来说,大明朝的丝织品技术,一向站在全世界的顶端,得不到生丝关税降低的承诺,能低价得到丝织品也不啻一个回报,因此他也接受了。用帮助雇佣铸炮工匠换取丝绸关税的降低。

    但是拿骚希望得到向大明出口粮食的特权,杨潮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表示这点可以谈判。但是需要东印度公司拿出对等的权力来交换。

    “不知道伯爵希望东印度公司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拿骚问道,东印度公司能够向东方君主提供的帮助有限,在印度是保护那些穆斯林贵族去圣地朝拜,但是中国显然不需要这种海上武力保障,郑芝龙的旗号就是中国海的通行证。

    “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或者你们所说的据点。我需要获取跟东印度公司之间的对等贸易。”

    杨潮笑着说道,说完喝了口茶,饶有兴趣的欣赏拿骚表情变得极为难看的样子。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统治可谓极不地道,说白了就是通过暴力手段,残酷的控制南洋的土著,土著只能按照荷兰人同意的方式生产香料,最后用荷兰人定的价格出售香料,当班达群岛居民把豆蔻用更高的价格卖给爪哇和荷兰以外的欧洲商人后,岛上一万居民全被荷兰人杀死,八百多人被掳往巴达维亚充当奴隶。

    通过这种恐怖威胁的方式,荷兰人垄断了香料贸易,收取了比葡萄牙人、英国人更高额的利润率,他们的香料出售到欧洲可以获取七倍的利润。

    虽然高档的瓷器和丝织品卖给贵族的利润率更高,但是香料贸易可是跟生丝、棉布一样是一种大宗商品,获取七倍利润那简直是让人热血上头的贸易了。

    相比香料贸易,利润率在百分之一百七十左右的棉布,百分之三百多的生丝,显然香料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杨潮以对等的商业原则,要求荷兰人开放香料群岛的贸易,不怪拿骚变色了。

    “尊敬的忠义伯爵,您这个要求东印度公司不能答应!”

    拿骚咬着牙拒绝了,尽管这有可能会造成谈判的破裂,他也不能答应,甚至考虑都不能,毕竟相比于握在自己手里,每年带给东印度公司五到七倍利润的香料,被中国人捏住的瓷器和生丝的贸易地位就不够了。

    “那么好吧。既然东印度公司不愿意接受我到香料群岛贸易,我想你应该理解你们要求在我国近海建立据点的要求有多过分了吧。”

    杨潮叹道。

    拿骚道:“这完全是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东印度公司建立商馆无损于您的利益。”

    杨潮道:“这个问题没有谈判的余地。今天就谈到这里,东印度公司的铸炮工匠到来之日,丝绸关税立刻降低到百分之三十。至于你说的粮食贸易,如果东印度公司能够答应我一个条件,倒不是不能谈。”

    拿骚忙道:“伯爵有什么条件?”

    杨潮冷声道:“禁绝锡的贸易!”

    拿骚一愣:“这个请允许我考虑一下。”

    谈判到此告一段落,谈判桌上杨潮是强硬的对手,但是结束谈判后,杨潮就是热情的大明伯爵了,又让人请拿骚去金钗楼观赏中国艺术,又让茶艺姑娘给他表演茶道等等。

    拿骚今天的心情就好多了,虽然主要目标没有完全达成,但是进展还是不小的。

    他之所以昨日那么沮丧,不是他不够沉稳,相反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心态不该那么剧烈波动,只是对中国太重视了,现在东印度公司收益最大的商馆是日本商馆,可是谁都知道中国比日本大了一百倍,日本有白银之国的美誉,而大明朝则是号称白银黑洞的,如果能把这黑洞中的财富敲出来一丁点,那就是巨大的利润啊。

    所谓关心则乱,昨日杨潮的强硬让他看到谈判有破裂的迹象,因此才会沮丧。

    可是今天杨潮态度稍有缓和,起码同意了用铸炮工匠换取丝绸税率降低,而且表态可以接受荷兰人切入粮食贸易,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只是拿骚还得考虑一番。

    “各位敬爱的董事:

    事情有了新的进展,在我的努力工作之下,伯爵答应降低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关税到百分之三十,但是我不得不代表东印度公司答应替伯爵在西方招募技艺精湛的铸炮工匠,我想这一点对于各位董事来说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进展是伯爵对粮食贸易有松口,但是提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要求,他要求禁绝锡的贸易。公司将锡贩运到台湾的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百五十,如果损失的话,对公司显然是一个非常痛心的损失。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粮食贸易量,应该有很大的机会弥补这种损失,所以我必须做一份详细的评估,如果评估表明粮食贸易完全可以弥补锡贸易的损失,并且大大盈余的话,我打算答应伯爵的要求。”

    拿骚再次写信将工作纪律下来,这些信件最后会一次性的寄回荷兰,等同于他的工作报告。

    中国的粮食贸易额是巨大的,因为人太多了,光是南京就有百万人口,以每年每人五担粮食消耗,以二两一担的售价计算,每年光是南京一城的粮食贸易额就打到了一千万两。

    一两银子大概是三荷兰盾,仅一年就有三千万盾的贸易额,不怕拿骚不动心。

    不过杨潮允许荷兰人介入大明粮食贸易,对自己也有好处,毕竟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可是依然无法压下粮价,夏粮已经下来,杨潮通过各种方式,也只是将粮价稳定在二两左右,远远比不上几年前的一两银子一担粮食的价格。

    关键还是湖广的失去,让江南失去了大粮仓,虽然自给尚能自足,可是价格就高多了,如果荷兰人能从南洋一带带来更多的粮食,取代湖广当初的地位,江南粮价是能降下来的。

    不过杨潮要禁绝锡贸易的要求就有些奇怪了。

    拿骚绝对不会想到,禁绝锡是因为锡是铸造铜钱的必需品。(。)

第四百一十三节 禁绝私钱() 
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难,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原因是治理国家比指挥战争更复杂。

    这一年多来,杨潮打了两次扬州之战,打了一次长江水战,打了两次太平府战役,先后跟清军大将多铎、阿济格兄弟,还有皇太极的长子多铎大战。

    但是杨潮觉得,相比起惨烈的战争,稳定江南经济,才是更让自己头大的事情。

    当时清军逼近南京,弘光皇帝朱慈烺弃城,南京顿时大乱,附近贫民甚至闯进皇宫抢劫和偷窃。

    如果把这动乱仅仅当成暴徒趁火打劫就太武断了,要知道在皇帝弃城三天之后,南京城的粮价达到了十两一担,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其实已经吃不起饭了,同时意味着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经济崩溃往往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

    杨潮回兵南京,很快就稳定了战局,但是粮价却持续了长达一个月的高价,均价达到五两一担,哪怕杨潮将四面之敌全部击退,市场依然持续了三两一担的高价长达五个月以上,搞得南京一片萧条。

    直到杨潮开始改革收税制度,从豪族手里挤出了大量的隐匿土地,收取了今年的夏粮后,才将粮价压到了二两银子。

    其中付出的辛劳,比打一场危险的战争要大多了。

    虽然粮价高企,但是在乡下,普通农民却根本无法得利,因为一条鞭法的施行,朝廷只征收银子,老百姓要交税,需要在粮食收获后先卖出粮食,然后才能交税。

    但是每到这时候,粮商和豪族就开始连手压低粮价,官府压迫农民交税,最后农民只能贱卖粮食,等他们青黄不接的时候。豪族和粮商反而开始高价向他们出售粮食,一来一回就能让很多百姓破产,土地卖给豪族,甚至儿女都要给人做奴仆。

    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有。不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问题,任何法律都有漏洞,而有钱有势的人总能利用优势获取利益,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的初衷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朝廷税收。另一个也有降低老百姓负担的目的,张居正之前大明朝实行实物税,种粮的交粮,种桑的交桑,养蚕的交茧,但是那时候官吏同样在欺压百姓,以交粮为例,他们私自用大斗收粮,踢斛淋尖搞的百姓要多交很多粮食。

    张居正本想收钱的话,官吏就没有借口踢斛淋尖了。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官府会有其他更恶劣的方法来对付老百姓。

    反正只要是法律,总是有钱有势的人占便宜,这点上永远改变不了。

    杨潮自然是知道种种弊政的,因此去收粮的时候,杨潮没有给奸商和豪族勾结的机会,在各县设置粮仓,直接征收粮食,官府的定价是一担米一两银子,这样老百姓就有了选择,如果粮商给的粮价太低。低于一两银子了,他们直接把粮食卖给官府交税,如果粮商出价高他们就卖给粮商。

    最后平抑物价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终于得到了一两银子的稳妥收益。相比往年丰收了还落泪的结局,实在是好太多了。

    以一两银子向老百姓收粮,自然不可能一两银子卖出去。

    手握八百万担粮食的杨潮,一开始没有动手,任由市场运转,但是粮商们依然高价卖粮。南京城的粮价仍然高达三两一担,这时候杨潮才不得不出手,大量将粮食运往南京,二两一担的无限量供应,这才将粮商的企图打压下去,粮价才恢复到了二两银子一担。

    杨潮也没有太过分,给他们留了一两银子的利润空间,算是他们将粮食从农田里收上来,然后运转到各个市场的管理费了。

    相比过去十两、五两的价格,二两银子也是能够接受的价格,虽然城里生活压力还是比过去大,农民却比往年收益大了一些,农民没有收益,生产热情自然不会高,粮食产量就提不上去。

    至于粮商们没有获得暴利,豪族们没能兼并土地,他们有怨气也没有办法,杨潮必须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规矩。

    稳定了粮价,就稳定了基本的经济秩序,杨潮于是就又把目光盯上另一个领域了。

    私钱!

    大明大大小小的钱庄、银号和当铺,许多都涉足制造私钱的领域,而且是主营业务。

    大明初期敢铸私钱,朱元璋、朱棣这种皇帝,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直接砍头了事。

    可是私钱的利润太丰厚了,依然禁不住,不过明初朝廷铸的制钱质量好,分量足,私钱还不是太猖獗。

    到了大明中期以后,经济更为繁荣,需要的货币流通大大增加,市场上严重缺钱,结果铸造私钱的买卖更大了。

    大明朝试图禁止,朝廷自己倒是想铸造大量的制钱,可是一来铜根本不够,而来吏治败坏,朝廷铸造的制钱质量竟然还比不上私钱,天启年间,南京铸钱局铸造的制钱竟然出现了百姓抵制,闹得沸沸扬扬,让魏忠贤抓住机会狠狠打击了一下铸钱的东林党官员。

    之后朝廷就对铸造私钱不管不顾了,反正朝廷没有能力铸钱,而市场上的钱完全不够,弄到最后就将铸币权让给了私人钱庄和银铺。

    朝廷用征收的铜,不要工钱的匠户,铸造出来的钱反而没有私人的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文官实在是太贪婪了,硬是想要从中抽利,结果朝廷靠不住他们,最后只能拱手把铸币权让给了民间。

    可是这些铸私钱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利用铸造私钱搅乱货币市场,铜钱比白银价格波动极其厉害,时而一千二三百文换一两银子,时而五六百文换一两银子,他们则利用强大的资金优势,从中套取贵金属。

    前一段时间粮价的疯长,跟混乱的金融秩序不无关系。

    老实说这些人争取到铸币权是因为市场需求,而朝廷提供不了足够的货币,如果仅仅是这样杨潮也不愿意动他们的利益,让他们继续铸币。

    可是利用铸币权力搜刮白银,扰乱金融市场,就不是杨潮能接受的了。

    这是必须坚决打击的,将铸币权收回朝廷,或者说收回大都督府,受杨潮控制。

    但是这群铸造私钱的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首先他们背后可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打死杨潮也不相信,当年东林文官铸造低劣的制钱,能够让南京百姓上街抗争。

    大明的老百姓是那么好斗的?这背后肯定跟当年抵制万历征收矿税一样,是有人指使的。

    至于指使的人是谁,杨潮都心知肚明,凡是敢铸造私钱的,都是有实力,且根深蒂固的势力,在大明朝这种势力只有两种,一种是传家百年的大豪族,一种则是与国同休的勋贵,一般商人是做不了这种生意的。

    所以杨潮又不得不打击一下豪族和勋贵了。

    至于勋贵倒是不足为虑,朝廷成了这个样子,依靠朝廷取得权力的他们,跟一般豪族也没有多大分别,因此打击的其实就是豪族集团。

    或者说打击也不对,杨潮只是要收回铸币权,反正法理上他们从来不曾拥有这种权力,只是朝廷对他们的行为不闻不问罢了。

    于是粮价稳定后,杨潮觉得时机到了,立刻就发布政令,严禁铸造私钱,违令者法办。

    大明朝的法律可是没有改变,朱元璋时候怎么对待铸私钱的,现在还是那些条纹,只是没人执行罢了,现在杨潮搬出来,让官府严格执行,有理有据,不怕豪族们不就范。

    至于豪族的反弹,武力上暂时不用怕,刚刚打击了他们一次,相信这些豪族还不敢站出来在让杨潮削他们,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也不是那群家丁,而是手里的财权。

    私钱之所以大规模流行,说到底是大明朝失去了铸钱的能力,天启之后,也就是崇祯皇帝在临清设立铸钱局,目的也不过是铸钱套取钱息,筹集军费罢了。

    现在杨潮禁止那些钱庄当铺铸造私钱,但是朱元璋用剥皮充草都无法禁绝,验钞不相信自己能够禁止,所以才跟荷兰人商定,禁绝锡贸易,打算让钱庄得不到南洋便宜的锡,那样就算他们想铸钱,也得衡量一下成本问题,弄不好铸的钱还抵不上成本,自然也就禁绝了。

    等他们慢慢收集到足够的锡打算再次铸造的时候,杨潮已经将铜钱从大明货币体系中除名了。

    这才是杨潮最终的打算,用纸币对抗铜钱,一举将铜钱踢出大明货币体系。

    让大明货币体系进一步提升到银本位阶段,就这样还落后西方一个时代呢。

    要知道西方可是金银复本位制度,金银的稳定程度显然比铜强多了,用银子作为货币,显然比用制钱更为坚定。

    禁令下达之后,杨潮就派出许多军中的探子,时刻回报各地市场情况。

    杨潮本以为钱庄们会不顾一切的继续偷偷铸钱,只是更隐蔽而已,可是让杨潮没想到的是,这些钱庄不但不在铸造私钱,反而开始大规模回笼铜钱,加上明令禁止的私钱禁令,很快市场上金融秩序就混乱了起来。

    江南一时钱贵银贱,一两银子从九百文到一千文的价格,竟然抬高到了四五百文一两。(。)

第四百一十三节 金融战() 
钱庄行业不但不铸钱,反而大肆在市场上收购铜钱,结果不到半个月,南京城的银价掉了一半,这种情况真的让杨潮始料未及。

    杨潮想过钱庄和他们背后的势力各种反抗,包括偷偷私铸到公开让人喧闹,甚至做好了他们造反的准备,可没想到他们用的方式是扰乱金融市场。

    “果然是行家啊。虽然没弄出银行来,可是玩银钱玩了几百年,金融知识不可能没有积累啊。”

    金融这玩意肯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以物易物的时代显然不需要太复杂的金融服务。

    西方人之所以银行玩的那么溜,第一是因为他们四分五裂,贸易沟通往来十分频繁,二来是因为虽然久经变乱,但是经营银行高利贷那波人总是活下来了,意大利不行了就去西班牙,西班牙搞他们就去法国,法国乱了就跑荷兰去,从基督教诞生前就开始积累知识,搞不好才是怪事。

    而中国经济规模虽然冠绝古代,可是两三百年一次的兴衰律让这种知识很难顺利传递,毕竟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想跑都没地方跑去,就是这样宋代时候民家也出现了交子那种东西。

    大明朝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宋代那种程度,但主要因素是政府管理能力的大幅度衰退,而不是经济的衰退,大明朝以两三倍于宋代的人口,经济规模就算超不过宋代,但是持平还是做得到的。

    只是大明官府的管理太过保守,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太大,但就算如此,大明朝的金融业也顺利进化到了高利贷阶段,也就是犹太人中世纪的程度,虽然还没有进化到银行业,但显然这些积累了两百年的钱庄业人士已经拥有了比普通人高的多的金融知识。

    有这种知识是让杨潮欢迎的,但是把这种知识用来搞乱秩序,用来搞杨潮。那就不能忍了。

    “李良,立马去一趟扬州,告诉乔承望,我不希望看到太多银子换铜钱!”

    乔承望那一批扬州盐商。在杨潮的支持下,最快恢复了元气,而且由于淮安很长时间都被清军占领,而淮安的海盐产地海州却在杨潮的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