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上了大胜关的兵册,做出一副完全听令的姿态。

    晚上还宴请八旗军官,等这些军官在宋坤的奉承下,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突然感到脖子一凉,他们的头颅就已经搬家了。

    与此同时,在各处军营中,劳军完后,醉意朦胧,刚刚进入梦乡的八旗兵同时受到了袭击,没有任何抵抗之下,竟然都交出了自己的人头。

    至此,大胜关副将才知道,宋坤根本不是南京派来带领他投降的,而是要带领他守城的,震惊的同时,也只能接受了这个结果,反正是打是和很多人都很迷茫,只要有人领头,不需要他们做艰难的选择,他们此时愿意盲从。

    当这些带着辫子的人头送入南京城后,杨潮让人骑着战马,向城中士兵展示这些人头,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杀了鞑子的人,鞑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如果让鞑子攻进城中,肯定会像扬州那样屠城。

    同时向这些士兵保证,如果他们用心守城,忠义伯一定会带领他们大败鞑子,就像忠义伯曾经在海州,在扬州做的那样。

    有人头在,又有屠城的恐惧,加上杨潮战绩的例子,城中卫兵们,渐渐升起一股对杨潮的迷信,或者说重压之下找到了一根稻草,紧紧的抓住,不敢不相信!

    城内军心为之一稳!

    第二天,杨潮有余力可以向大胜关派遣兵力了,派了一千人过去。

    但是同时通知宋坤,如果势不可挡,可以放弃大胜关,往南京撤退。

    大胜关虽然是南京最后一道门户,但是老实说这里并不是什么雄关。

    大胜关在南京著名的三山处,所谓三山,高不过二十九丈,换算下来不到百米,是三个小土包而已,不过她地理位置倒是重要,因为这三山就在长江边上,三山外有多处沙洲,这一段江水流苏缓慢,水面宽广,而且有新林浦、板桥浦等小河从山下入江,所以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判断出来,修建在三山附近的大胜关,其实是一个江防关隘。

    历史上其实他的名字叫做大城港,朱元璋从此登陆占领了南京后,取名为大胜港,接着修建关卡,就命名为大胜关。

    所以这里其实是防江不防陆,因此杨潮并不打算在这里跟清军决战。

    其实若论防御坚固,还有比得上南京城的城池吗,南京,才是杨潮最后的决战地!(。)

第三百八十一节 讨尸() 
“看看,这就是多铎的尸首!你们有什么怕的,鞑子还没影呢,一个个就争着投降。”

    午门前,文武百官被杨潮招呼到一起,看着前面一个华丽铠甲,浓眉粗脸的蛮夷汉子。

    这汉子正是多铎,而且已经死了。

    杨潮不知道此时百官看着蛮夷的大将,心里想的会是什么,是懊悔,是羞耻,还是恨。

    当然他们绝对不会恨满清,他们恨的恐怕是杨潮,恨杨潮为什么要打赢,为什么要把决定投降的他们耻辱的一面撕开,光天化日的暴露在阳光之下。

    “呜哇,先帝了,逆臣愧对您啊!”

    突然老陈王铎颤颤巍巍的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起来,一时间不能自己,有人先是劝他,发现劝不住,很快其他人也跪地痛哭起来,最后所有官员都连哭带骂,骂自己愧对先帝等。

    感觉效果差不多了,杨潮立刻下令。

    “把多铎的尸首立起来,架上花车,在城里巡游!巡游一天,然后送到大胜关去!”

    看着士兵们拉来了一辆四**货车,在上面立起木架,将多铎的尸首绑了上去,让他保持站立的姿态。

    然后两一头老牛拉着,从午门赶了出去,往南过了端门,又出了承天门,就到了千步廊,过千步廊出了洪武门,就算出了皇城,沿着崇礼街巡游前进。

    一百多个士兵保护着,前面的十几个士兵,抬着一面三尺的大铜锣,左右各一个壮汉,每走十多步,就duang得敲上一声。

    “父老乡亲,此乃奴酋多铎!我水营将士,浴血奋战,于扬州斩杀此獠。我水营大军已经回援京师,众百姓无惧鞑虏。”

    领头的士兵大声喊着。告诉旁边好奇观看的百姓。

    杨潮的目的是让百姓看看,鞑子也不是不可战胜,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连多铎这样的亲王,都被杨潮杀了。现在杨潮大军已经回援,还有什么可怕的。

    随着巡游的队伍进入中正街,从朱雀街往南,进入人口密集的城南,街道上的百姓越发多了起来。此时百姓们已经知道,巡游的是多铎,是一个大虏酋。

    还有不少百姓从崇礼街、中正街一路跟过来,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烂菜叶子,臭鸡蛋,追着往多铎身上投掷,但是多铎已经感觉不到了,可是那些士兵却倒了大霉了。

    杨潮依然在皇宫中,文武百官还在午门,一个个依然痛哭流涕着。

    其实他们未必是装的。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痛哭,未必是心里懊悔,而是情绪宣泄,他们心理压力太大了,决定投降,却不想杨潮回来了,杨潮会怎么对待他们,会不会杀了他们?

    挤压了两天的恐惧,一瞬间释放出来,没有一定时间是释放不完的。

    “好了。各位大人,既然已有悔意,就都回去吧。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放他们走?杨潮不杀他们!

    突然所有人都愣了,连哭泣都忘了,杨潮却已经转身走了,只留下一些士兵,将他们挡在了午门之外。

    这时候所有人却确认,杨潮真的是不打算清算他们了。而是要放他们回家了。

    留他们已经没用了,因为杨潮的援兵回来了。

    许多男今日一早,就率领一万士兵,赶回了新江口,并且带回了多铎的尸体。

    多铎被困在蜀冈,其实早就注定死路一条,只是杨潮顾虑伤亡,才打算困死他。

    但是南京的突发事件,让杨潮不得不选择强攻,就在他离开扬州的第二日,所有大军就强攻上了蜀冈,将多铎三万骑兵绞杀一空,多铎本人也没有逃过一死,不过他不是被杀的,而是自杀,在明军攻入他大帐之前,他挥刀自刎,算是保住了他的荣誉。

    大败了多铎,甚至斩杀了多铎,但是杨潮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伤亡太大了!

    近十万大军猛攻蜀冈,由于是佯攻,虽然一路上都有大炮开路,可是还是损失了两万士兵,伤也有两万,可谓是惨胜!

    不过也让杨潮吸取了一个教训,在往山上佯攻,没有阵型优势的时候,对上占据地利的敌军,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付出巨大的牺牲,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这种攻击坚决不能要。

    随着许多男一万大军入城,现在南京已经算是牢牢控制在杨潮手里了,所以他才决定将文武百官都放回去,现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怕他们翻出幺蛾子。

    至于南京的士兵,如果看兵册的话,南京城有二十万大军,可是实际上只有八万人,就是这八万人还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平时南京城其实只有三万人,五万人虽然在册,但大多数平时根本就不进军营,而是在城里做工谋生,毕竟就算在营中,除了自己能混个饱肚,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

    现在这八万大军都已经完全被杨潮控制了,不过杨潮不打算全要这些兵,只给他们派去了大量军官,告诉他们,不想当兵的,可以立刻走,不愿意走的,就要参加训练,然后跟鞑子打仗去。

    这些人大多数都不想打仗,于是一听这话,就是平时在军中混饭吃的那三万人,也大多数选择了回家,最后剩下的人,竟然只有一万。

    大胜关。

    清军上万马步兵已经到了城外。

    一个清军在城下喊话。

    “英亲王有令,尔等速速归降,否则大军入城,寸草不留!”

    清军完全是多此一举,他们已经注定要攻城了,因为他们派来占领大胜关的三百人没有回去,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胜关是不会投降的。

    “告诉虏酋,我忠义伯大军已经全歼了多铎,已经回援南京。让鞑子来攻吧,老子等着呢。”

    城头上,宋坤大声回应着,接着一招手。

    士兵们立刻将一个个无头尸体推了出来,挂在了城墙上。

    “你们找死!”

    清军使者冷哼一声,拍马就往回赶,宋坤也没有让人攻击他,杨潮的军队,没有杀使者的习惯。

    很快清军就开始发起进攻,大胜关不是什么大关口,但是也不是轻易能攻下来的。

    清军推着盾车,压到四十步处,往城头射箭,,其他清军抬着梯子就往上冲。

    这完全还是海州时候的攻城方式,远比不上多铎的大炮加骑兵,可惜多铎是一路追击李自成,从山西到陕西,从陕西到湖广,现在到了江南,先让他不可能携带着红衣大炮。

    清军没有大炮,可是明军有啊,虽然杨潮的炮兵远在扬州,但是南京的大炮多了去了,杨潮给大胜关调来了上百门各式大炮,清军攻城开始,这些大炮也开始轰鸣。

    没有取巧,没有花哨,清军冒着炮弹,攻打了一个时辰,而明军在大炮轰鸣下,跟清军战斗了一个时辰,互有死伤,当然更多的还是清军,他们扔下了一千多具尸体后,退走了。

    有一千守城兵力,在抵抗意志坚决,士气高涨的情况下,不是一万清军能够攻下的。

    更何况还有大胜关原先的守军千余人,总共两千多人加上上百门各式大炮,打退清军,已成必然。

    坚守了一天,大胜关外,清军聚集到了三万。

    不过夜间他们没有派人偷袭,对防守严密的大营,偷袭等于送死,更何况这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城关,更是没有死角,要么强攻,要么绕道。

    “狗鞑子,看你们的虏酋!”

    第二天清晨,清军又一次准备发起攻击,这时候突然明军在城头上集体大声呼喊,然后就是一个红色铠甲,绑在木架上的尸体被树立了起来。

    所有的清军顿时就停下来,远远看着那红色尸体。

    不久清军营帐中跑出来一匹战马,一直跑到了大胜关前,朝着关上喊话。

    “城上明军听着,英亲王宅心仁厚,愿意给你们一个活命的机会。把裕亲王的遗体交还我们,英亲王保证可以不攻城!”

    五里外的清军大营中。

    阿济格也颇为震惊,他真的没想到多铎竟然被打死了,这种情况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他的核心军队八旗士兵中,满清自从兴兵以来,还没有战死过一个亲王啊。

    作为一个宿将,一个大败了李自成,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统帅,阿济格自然不可能让多铎的死影响军心。

    所以他立刻下达军令,告诉八旗士兵们,他会要回裕亲王尸首,如果明军给了,愿意放明军一条退路,放弃攻打武胜关。

    这其实是给士兵们一个台阶,给他们一个选择,看看不是我阿济格非逼着你们去送死,而是明军不给你们机会。

    如果明军拒绝了,那么都要鼓起勇气,勇猛攻击大胜关,攻入关内杀光明军,给裕亲王报仇。

    阿济格目的很清楚,不但不能让多铎的死影响军心,还要用多铎的死,激起八旗士卒的勇气!

    虽然谋略是这样,出于个人感情,阿济格还是有些伤感的,不提多铎跟他一样都是亲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而且他们还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

第三百八十二节 非攻() 


    “哎,险棋啊!”

    阿济格内心复杂,他跟多铎、多尔衮是三个亲兄弟,都是努尔哈赤宠妃阿巴亥所生,他最为年长,多铎最幼。

    皇太极在的时候,极力挑拨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多尔衮和多铎始终表现的拧成一股绳,而阿济格则表现的跟着两人有隔阂,不是他真的对两个亲兄弟有意见,而是做给皇太极看。

    皇太极当时收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让给多尔衮担当,阿济格从此表现的恨多尔衮入骨,可是皇太极一死,阿济格立刻就和多铎一起,力劝多尔衮即位当皇帝。

    足以证明阿济格三兄弟当年演了一场好戏,而且骗过了皇太极这个狡诈的政客。

    阿济格表现的跟两个兄弟不和,皇太极就不担心这三兄弟拧成一股绳,不会太压制他们,而多铎和多尔衮则表现的亲密无间,则让皇太极投鼠忌器,不敢过分针对这两兄弟。

    不得不说,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的心机深沉,在满清众亲王中是出类拔萃的,多尔衮能掌权,正是由于谋略,而不是实力,论实力,他还比不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但是这一次多尔衮出了一招险棋。

    多铎在扬州战败,折损了三万八旗,其中的汉八旗和蒙八旗不足为体,可是满八旗士兵也超过了五千,此时影响太大。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虽然看着风光无限,看起来百战百胜,但是连续的征战,对这个小民族实在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入关之后,现在八旗丁口中。满八旗满打满算只有五万人,就算加上满八旗中的包衣,总丁口也不过二十万人。所谓二十万从龙入关。

    五万丁口中,一次就折损了五千。这如何能够承受,八旗中各大贝勒、亲王和旗主都有了理由反对多铎。

    阿济格知道,他和多铎领兵在外,代表的是多尔衮的实力,他们打的胜仗越多,多尔衮的权势就越大,他们打的败仗越多,则多尔衮受到的压力越大。

    要知道从八旗兴起后。统兵打仗就是一个肥缺,是八旗实权人物们争抢的位置,谁能带兵入关,抢到的东西越多,分到的东西越多,谁的势力也就越强。

    因此让自己两个亲兄弟领兵,多尔衮本来就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谁知道多铎竟然败了,于是多尔衮不得不出了一个险棋。

    既然多铎折损了三万八旗兵,那么久必须取得一个足够辉煌的胜利。这样才能保住多铎在八旗中的权位,才能够稳固住多尔衮的权势。

    于是多尔衮让多铎调动明军,再一次奔袭扬州。截断明军回援南京的道路,然后命令阿济格从西往东,沿着长江攻占南京。

    只有攻占了南京城,才是足以保住多铎的胜利,而多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大,事后才能更有话语权。

    但是让多铎堵截明军,必然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危险,比如可能被明军南北夹攻,比如要深陷重围。比如要孤军奋战等等,但是他们三兄弟此时别无选择。

    因此阿济格不顾军中士卒疲惫。厌战情绪高涨的情况,强行将军队留在了九江城。如果不是有多铎在扬州第一次战败一事,阿济格的军队早就调回北方休整了。

    但是强留这些士兵在这里,阿济格的压力也很大,毕竟八旗不是一股绳。在努尔哈赤时代,八旗往往都是以旗为单位,无论是军政还是出征,往往都是各自的旗在一起行动,那时候可以说八旗就是八个相对独立的部落而已。

    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极力将八旗打造成一个王朝军队,出征都是八旗一起出动,然后以一个统帅带领,最后按照功劳瓜分战利品,但是八旗中的权力构成,皇太极却一直没有能力改变,八旗大权依然握在各个旗主、亲王手里。

    所以阿济格强留大军帮助多铎稳固权力,他手下的反对声音其实很大,他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也要冒很大的风险。

    这次大家看到多铎的尸体后,很多统兵军官都找各种借口避战,希望回去休整,不得不说也有这样的权力斗争原因。

    所以阿济格才想到了讨要尸体这个办法,是为了堵住军中那些统军的额真、贝勒之口,如果明军不肯给豫亲王尸首,这种奇耻大辱可是整个八旗的,他们这些额真、贝勒就失去了一切借口。

    但是明军可能把多铎的尸首还回来吗,阿济格绝不相信明军有这种肚量,多少年了终于打死满清一个亲王,他们怎么可能舍得还回来,他们肯定会以此做足文章。

    “哎哎,这个老子做不了主,得让我家大人定夺!三天后你在来吧。”

    宋坤心里绝对不会答应将多铎的尸首还给清军,但是他绝对不会放过拖延时间的机会,所以他告诉底下的清军使者,说让他三天后再来。

    当然清军使者绝对不会上当:“明日,做多明日!”

    说完拍马就走了,再也不肯跟宋坤在这里讨价还价了,使者自然是阿济格的心腹,知道主子是希望立刻攻城呢。

    宋坤知道自己这个拖延战术失败了,但是有点不甘心,如果有三天时间,扬州就能回来更多援军,如果扬州能够调回来五万人,谁会怕这些鞑子啊。

    于是宋坤派人回去给杨潮传递消息,他告诉杨潮说,鞑子讨要尸首,明日就要攻城。

    宋坤的意思是他只能拖延到明日,但是杨潮听了后,却立刻说给啊,为什么不给。

    多铎的尸首而已,杨潮可不太在乎,虽然能够用来做文章,但是该做的他也做了。

    百官看到了,勋贵看到了,百姓也看到了,这尸体留在手里也没有什么用。

    但是还给清军。让清军都看看,他们的亲王的死状,杨潮不信这打击不了清军的士气。

    第二日一早。清军使者就来了。

    “城上明军,速速归还我大清豫亲王遗体。否则大军即刻攻城!”

    使者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宋坤则一副不满的神色:“城下鞑子听着,我家大人宅心仁厚,多铎的尸体还给你们了,接好了!”

    说完,让人将多铎的尸首扔下了城头。

    宋坤实在是不愿意将这具尸首还回去,这是多大的象征啊,一个八旗旗主,一个亲王。打死多不容易啊,怎么能还回去。

    城下的使者却愣住了,他打死都没想到明军竟然肯交还多铎遗体,他来谈判不过是走个形式,是给其他额真、贝勒看的,可是明军竟然交了,这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是也不能不管不顾啊,小心的将多铎的尸首放到马上,慢慢驼了回去。

    清军中沉默了。

    “明军既然守信,肯归还我大清豫亲王遗体。我大清将士也该信守承诺。”

    有军官是这样的意见。

    至少一半军官表示同意。

    阿济格为难了,没想到明军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