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去日本,继续加强日本的仰慕中华的风气,以日本做一个标杆,接下来朝鲜、琉球、越南一步步渗透,整个东方都应该接受中华的某些挂念和制度吗。

    很快杨‘潮’就将计划扩大了,正好这些国家都在郑家的贸易名单之上,恐怕有不少仰慕者想来中国的。

    日本人是到过中华后可以坐上席,收到乡民的敬仰,东南亚一带甚至有更特殊的事情,比如华人在当地杀人杀人可以不治罪,配一头牛之类的就能过去,大概是‘蒙’古人侵略时候强加过去的风俗吧,在国内‘蒙’古人杀汉人也是这样。

    只是这种情况在东南亚正在改变,自从西班牙在菲律宾残杀几万华侨,而大明朝廷没有任何举动之后,那些土著就开始在华人面前嚣张了,当然在白人面前依然十分恭敬,很显然西方人正在争夺中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那么除了巩固中华文化在朝鲜、日本、琉球和越南的地位之外,还需要重新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抢回来,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只是那是很就以后的才能实行的计划了,当前也就只能玩玩日本。

    跟郑鸿逵议定,他们下次出海前,通知杨‘潮’,时间大概在十一二月,杨‘潮’的人大概需要在年前就先去福建,然后从哪里启程,经过台湾海峡,顺着季风直达日本的长崎,清明节之后才会返航。

    现在才八月份,杨‘潮’还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

    文化这东西,秦淮河不缺专家,因此‘交’给康小宝找人先‘弄’着,去可不能空手,至少也携带一大批特‘色’文化物品,让日本人好好开开眼,文化品位时刻跟着大明走是没错的。

    至于人吗,倒是还没想好找谁。。。。

第三百二十三节 书画展() 
【大家可以好好的看书,但是要注意研究休息哦,我们的网站更新最快最好,免费无弹窗广告,热血:,百度xieyixs就可以了】跟郑鸿逵还达成了另一个成果,那就是买船。

    借口吗当然是郑鸿逵私自放日本人来大明,让杨潮很被动,所以需要郑家做出一点补偿,杨潮需要三百艘船。

    杨潮也不白要他们的,杨潮会给钱的,用他们的货款来抵扣。

    大明朝造船能力不是后世想象的那么差,真那么差的话,郑家还能称霸海商?

    无论是官府的造船能力,还是漕商私人的造船能力都不差,但要说到造大船,就只能数郑家了,郑家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郑家在福建打造了东方最大的造船基地。

    杨潮愿意用八千两一艘的价格,向郑氏采购三百条小船。

    不过郑氏眼里的小船,放在长江里也是大船了,全都是双桅船,至于更大的三桅船,郑家根本不卖。

    这种双桅船,料钱加工钱,基本在六千两银子,因此每艘八千两,也算是合理,毕竟杨潮要的可是现船,而且用未来的货款抵偿,分期贷款不得给利息啊。

    有这三百艘大船,杨潮的双桅船数量就有四百艘上下,配合将来的一千艘小船,称霸长江下游不成问题。

    第二天画展就开了,说是画展,其实是书画展,除了水墨、工笔等中国绘画外,还有名家的书法帖子。

    今天展出的书画,有文人们新近创作的,也有他们的藏品,比如已故董其昌的字,马湘兰的兰花,也有杨文骢、吴梅村、钱谦益等人新创作的书法字画,甚至有大量秦淮名妓的画作。

    金钗楼的书画展大概是最成功,最让人称道的事情,比之最赚钱的歌舞表演名气都大,原因是很受文人们的欢迎,他们口口相传,才办了第四届。就已经是非常知名了。

    这次不但有江南的文人作品,浙江、江西一带的文人都托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放在这里展出,对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扬名的机会,得到同道、同行的赏识。是一件快意之事。

    大早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书生,其中甚至有二立社人的影子,虽然杨潮说拒绝他们入内,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基本不可能,只是四公子这样的头目是不可能进来了。也没脸进来。

    除了这些人外,也有部分作者。

    杨潮还看到了河野的身影,在每一副书画前都一番品评后,如果作者在场,当即就会询问是否肯卖,只要肯卖多少钱都会买下。

    到了中午一些勋贵子弟也来了,杨潮还是看到了河野,他依然在孜孜不倦的赏画和收藏。

    到了晚上,大量的文官们也涌了进来,他们下班了。来这里欣赏一下佳作,同时交流一下心得,河野依然在。

    杨潮开始还为河野的土豪行为赞叹,可是后来发现那些作者,往往在河野赞誉几句后,根本就不在乎价格,十两二十两随便就卖了,而且还很高兴,杨潮觉得这是贱卖了啊。

    这些画河野拿回去,估计翻个十倍。都有人抢购。

    这些作者可以贱卖自己的劳动,但是卖给外国人不行,因为他们卖的可不是他们自己的名气,里面可是有‘大明文化’这个招牌在里面呢。有这个背书,那就得翻十倍。

    于是杨潮觉得书画展应该有标价行为,这个好办,找一些经营古董字画的商人,让他们给估价一番,省的这些人贱卖。同时私下威胁了河野一番,告诉他不能这么便宜的购买大明的珍贵艺术品,得交税,十两银子买来的,就缴纳五十两的税,税率百分子五百不算高。

    当然这些不是杨潮亲自去做的,堂堂忠义伯的身份,去找人收税不合适,是让康小宝出面的,告诉河野这是金钗楼的规矩,要么接受,要么就不要在金钗楼购买了,大概缴纳重税后还是有得赚,河野依然同意了,只是之后采购起来就小心多了,专挑精品去买。

    其实看这些名家的墨宝,杨潮也很受艺术熏陶,中国在艺术领域其实一直都很高端,中国书画的写意比之西方的印象流更有意境。

    杨潮突然心血来潮,让人将自己那些素描也拿了过来,倒也引起一番品评,但是赞誉的有,河野却一副都没有买,让杨潮觉得有些失落,看来自己还达不到卖画为生的境界,这些素描不行,估计画成油画放在这里,同样不会被欣赏的。

    书画展终于结束,看到一个个一边热情讨论着,一边离开金钗楼的文士们,杨潮就知道有多么成功了。

    可是康小宝的神色却不太高兴,一副忧虑的样子找到杨潮。

    “又有事了?”

    康小宝点点头。

    “是那群书生?”

    康小宝又点点头。

    杨潮叹道:“说吧,他们又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了?”

    康小宝道:“杨兄,我估计给你惹麻烦了,可能也给朝廷惹麻烦了。”

    杨潮不由动容:“怎么回事?书生还要造反不成!”

    康小宝道:“书生们在散布谣言,说陛下不是真的太子,是你从北方随便找了个人带回来的,因为你手握重兵,所以江南文武只能就范,而且跟你狼狈为奸!”

    杨潮皱眉:“是谁散播的?”

    康小宝道:“二立社那群书生啊。”

    杨潮又问:“官府抓到人了没有?”

    这种谣言释放出去,肯定有人会相信,在这个乱世,未必没有人借机兴风作浪,原本的历史上,太子被满清杀了,江南出现的假太子被抓起来后,许多人硬是相信那是真的,甚至连文官都认为那是真的,搞得朱由菘烦不胜烦,解释都没人听。

    因为谣言这种东西,他根本就解释不清。

    康小宝摇摇头:“没法抓啊,以为根本就找不到出头的人,四公子根本就没有出面,只找了几个微末书生,谣言散步开来后,百姓就胡乱的传,现在根本就制不住啊。”

    杨潮不由头大,没想到这几个书生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给自己制造麻烦,不过他们也给朝廷制造了一个大麻烦啊。

    果然是任性啊,根本就没有一点大局观念,难道不知道现在朝廷急需的是稳定,而这个朝廷是维护他们特权的朝廷?

    但你真的没法抓他们。(。)

    无弹窗,我们的地址

    【大家可以好好的看书,但是要注意研究休息哦,我们的网站更新最快最好,免费无弹窗广告,热血:,百度xieyixs就可以了】

第三百二十四节 谣言对谣言() 
谣言传的很凶,算时间大概是从杨潮让葛嫩娘打了那几个书生开始的,三天时间就传遍了南京城,肯定已经开始往外传了。

    “好吧。康兄,我们也找人散步谣言!”

    杨潮无奈道。

    康小宝问道:“我们怎么说,说四公子吗?”

    康小宝以为杨潮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四公子造谣污蔑杨潮,那么这边就造四公子的谣言,把他们搞臭。

    杨潮摇头道:“造他们的谣言?我没有那么下作!还是造我的谣!”

    “造你的谣?”

    康小宝一愣,不知道杨朝要干什么。

    杨潮笑道:“这叫以毒攻毒,以谣言对谣言。找个人出去说,不但太子是假的,其实崇祯皇帝不是自杀的,是我杨潮派人刺杀的。还杀了太子一家,找人冒充太子,然后让假太子当皇帝,操纵朝政!”

    康小宝张大了嘴巴:“这谁会信啊?”

    杨潮笑道:“就是不让人信,一大堆谣言混在一起真假难辨,最后就没人信了。”

    康小宝伸出拇指:“高!”

    确实高,这叫做以革命的谣言对反革命的谣言,红军曾经用过的计策。

    杨潮放出去的谣言让人震惊的还真有人信,传扬的更开了,倒是杨潮始料未及的,这种事都有人信,真是怪了去了,当然真正会思考的人是不信的。

    真正信,而且传的人,也都是是一些市井无聊之辈。

    但是接着各种谣言就相继传出来,什么当今天子不但是假太子,而且是杨潮的结义兄弟了之类的,最后传承是杨潮四散多年的兄弟,是杨潮父亲的私生子之类的。

    继续演变成当今天子是李自成的干儿子,故意装作太子,就是要谋夺大明江山的,杨潮的身份也变成了李自成早早打入明军内部的间隙。配合李闯王演这出撺掇大戏。

    显然谣言造到这种程度,绝对不是杨潮所为,他的智商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会造出这么离谱的谣言出来。完全是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的老百姓自己传播中出现的。

    虽然以平常人的智商,都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大家就喜欢传,喜欢听。

    最可气的是有人传言杨潮跟当今天子有龙阳之好,两人是那种关系。

    谣言一开始把朱慈烺吓坏了。接着的演变则把他气坏了,严令锦衣卫抓人,但是只抓到一帮市井小民,掉在菜市口打了一顿板子而已,真正的幕后主使根本找不到。

    别说四公子了,就是二立社那些书生最近也很沉寂。

    四公子因为欺辱陈圆圆,然后被葛嫩娘吊打,还脱光了衣服赶到了闹事上,名声早就臭了,根本不敢现身。而他们派出去造谣的人,恐怕早就离开南京了,追根溯源都找不到。

    官府只能贴告示禁止造谣,但是这股歪风邪气一时是刹不住的,只能等风声过去,日后变成一个笑话罢了。

    但是还真有好事的文官不嫌事大的,竟然在这时候借机弹劾杨潮,官场惯例,弹劾某人某人要暂时避嫌,放下公务。叫做待参,要么等待结果,要么上书自辩。

    杨潮也不自辩,直接回家。也不去军营,也不去朝堂,摆着一副待参的架势,按照惯例皇帝就该下旨宽慰,然后杨潮在出来工作。

    杨潮的举动让皇帝和一些文武吓了一跳,这时候正是用兵之时。杨潮这样的猛将罢工,那还了得。

    然后他们开始猜测杨潮的意图,是借机给朝廷施压吗,是因为谣言的不满吗,还是其他什么意思。

    杨潮的意图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借机退出朝堂争斗,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是手里的武力,已经打算将精力都放在军队上了,朝堂上的泥水他就不打算沾染了,反正他该争取的也都争取到了,接下来是稳定到手的利益,将这些利益转化成实力。

    同时因为在朝堂上争了几十天,已经得罪了许多人,杨潮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太深,政治就让那些文官去玩吧,杨潮还是做一个军人来的自在。

    所以杨潮这次举动并没有太多的意图,只不过是找个机会彻底离开朝堂,专心于军务,毕竟上次留在军中,打的是告病的旗号,这次借助弹劾一事,干脆表示自己没有理政能力,然后推掉议政的事情。

    但是当一个人势力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一举一动牵扯都会很大。

    所以别人就是暗中猜测,根本就禁不住。

    而且杨潮的表现又确实像是在表达不满,当然杨潮确实有不满的理由,不满有人无聊的参合他,一个兵科给事中,一个小小的言官而已,听到点风吹草动就敢无风起浪弹劾杨潮,因此惹怒了杨潮。

    而且朝中明白人都清楚,此人身后有二立社的影子,这个社团虽然还没有成气候,但是规模很大,声势也很大,掌握朝中一两个官员不算难事。

    联系到杨潮刚刚跟二立社决裂,所以杨潮此时表达不满,实际上是在向朝廷试压,要朝廷惩治这个二立社的言官,因此不少亲杨潮的大臣立刻就建言皇帝惩治言之无物的言官,以安抚功臣之心。

    因为杨潮才平安逃出北京,之后才得以当上皇帝的朱慈烺,对杨潮的感情一直很不错,杨潮的表现让他也感到很难过,他同意了朝臣的谏言,觉得言官伤害到了忠臣,第一时间下令严办了那个言官。

    接着就是怎么安抚杨潮了。

    他现在的心腹有几个人,一个是卢九德,一个是余继业。

    当即就找来卢九德和余继业商量。

    卢九德是他的秉笔太监,而余继业则封为锦衣卫千户,统领带刀官护驾。

    所谓带刀官值得是卫所中一些专门的侍卫,人数并不算多,负责在宫中轮流值勤,负责贴身保护皇帝,明初叫做带刀舍人,后来改成带刀官,并且分配给各个卫所,于上直亲卫、府军前卫置带刀官四十人,旗手等二十卫置带刀官一百八十人,轮番带刀侍卫皇帝。

    因为南京的军之废弛太久,这些卫所中确实有带刀官的名额,但是人却都不堪大用,而且也不被朱慈烺信任,而余继业一直从北京救出朱慈烺兄弟姐妹,一路保护到了江南,深的他的信任,于是就管杨潮要过了余继业,加上余家的一百个武艺高强的亲兵组成了新的带刀官,也就是所谓御前带刀侍卫,一直随护左右。

    杨潮少了一个干将,却让余继业得到了大大的前途,余承武老将军还专门派他伤残的二儿子来南京感谢杨潮,他没有亲来是因为病了,听说病的很重。

    余继业向皇帝表示,杨潮不是小心眼的人,不会为此生气,下封诏书宽慰一番即可。

    但是卢九德却想的很多,他告诫皇帝说,不能大意,以免伤了臣子的心。

    虽然这次责罚了言官,但是难保不会有下次,总不能每次都要宽慰一番。

    寻常时候还可以,要是到了紧急时刻,敌军攻来,杨潮这个武官待参去了,那大事就坏了。

    皇帝认为卢九德老成持重,请教该如何安抚杨潮。

    卢九德**了一番,告诉皇帝说,杨家给杨潮纳了一房小妾,可是杨潮不满意把这小妾赶了出去,因此才会有杨潮喜好龙阳的谣言。

    说的小皇帝一阵脸红,因为龙阳的那一头正是他。

    卢九德接下来又暗示皇帝说,皇家之中还有一个公主尚未婚配,如果能够结下一门亲事,杨潮必定感恩戴德,怎敢不出死力效忠皇上,又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证明杨潮不是龙阳之人,杨潮不用在担忧谣言,加上已经惩处了言官,杨潮就该满意了。

    而且杨家一旦成了皇亲,以后被参合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不满而罢工了。

    一番话说道小皇帝的心里去了,他虽然才十五岁,还没有孩子,皇家确实还有一个公主,那是长公主、他的姐姐,长平公主朱媺娖。

    只是有些犹豫,因为朱媺娖在北京的时候,已经订下了婚约。

    可是卢九德告诉皇帝,北京已经被占,驸马周世显生死不明,就算天家想遵守婚约,一时也办不到,而长公主依然十六,耽误不起,要是将来王师北定中原收复北京,却发现驸马周世显已经死于战乱,或者已经婚配的时候,又该如何,岂不是白白耽误了长公主。

    朱媺娖与太子同年生,比太子略大,生母难产病故,自幼朱媺娖被周皇后收养,跟朱慈烺一起长大,两人情同姐弟,朱慈烺也不忍看着姐姐等同于受活寡,而且大明君臣内心里其实认定,大明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南宋的结局,能守住江南半壁江山已属不易,想要北进中原难于登天,因此明里暗里大家其实都是打算跟满清划江而治的,尤其是在满清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下,满朝文武都觉得用半壁江山作为给满清的酬劳也很合理。

    所以如果不能放弃跟周家的婚约,他姐姐就要受一辈子活寡的。

    至于周世显将来万一没死,也没有结婚的话,卢九德表示到时候赏赐他金银珠玉,高官显爵也就是了。

    所以小皇帝心里也就没有了障碍,痛快的答应了这门联姻。(。)

第三百二十五节 双收() 
杨潮真的待在家里?

    那怎么可能。

    别的不说,光是母亲一日三顿的数落,他就受不了。

    杨潮只是暂时不处理公务,不在公开场合露面罢了。

    乔装打扮一番,去董小宛家里住了几天。

    董小宛已经是自己的小妾了,董母也知道杨潮想要将董小宛八抬大轿抬回家的心思,她巴不得杨潮住在董家呢,虽说女婿住在丈母娘家不吉利,但是女儿都沦落风尘了,还计较那些干什么,因为自己患病让女人沦落风尘,是这位母亲最大的心结。

    杨潮不介意她女儿的出身,愿意明媒正娶,这是对她一个极大的安慰,因此杨潮爱住多久住多久,董母完全不计小节。

    当然住到董家,也没有跟董小宛做什么非法之事。

    他住到董家也不光是为了躲避母亲的唠叨,而是为了商量正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