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河血-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大国的地位抵消了。以货物装卸量计算,民国十六年日本进口量3700万吨物资,但只出口了1300万吨物资。除了英美两国,日本进口商品的重量超过任何国家。显然,日本越依赖进口,把自己作为政治抵押品的风险就越大,因为它的原料供应国显然处于能提出要求的有力的地位。如果不希望受制于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控制供应来源,这就是日本必然走向扩张的根本之一。”
    当李璜分析日本走向扩张的根本原因时,管明棠只是偶尔的将视线投向他,日本必然扩张的观点并不新鲜,实际上国内高层对日本亦有同样的分析,甚至这也是当初制“苦撑待变”的根本原因。
    “而相对应的还有国内外的市场,因国内50%的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因此日本也无法通过扩大内需的办法走出困境,国内市场日益狭窄的同时,外部市场亦受到冲击,民国十八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结束了自由贸易的黄金岁月,先是危机导致美国的经济全面下滑,使日本生丝出口遭受严重打击,在民国二十年,英国放弃了其长期坚持的自由贸易,转而与它的自治领和殖民地签订了关税同盟。这使得日本失去了另一个对他十分重要的市场,此前,日本一直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向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大量出售工业产品,因为这些贫穷的殖民地不愿意买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的英国同类产品。世界贸易形势的恶化使得日本更加看重中国,甚至可以说,经济危机是其对中国的入侵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这正是石原莞尔的短视之处。”
    石原莞尔的短视之处,李璜的点评让管明棠的眉头微微一跳,石原莞尔可是近代日本唯一具备战略眼光的人,相比于东条,石原的政策更隐蔽、更加恶毒,而且可能性更高。
    “主任,就资源需求而言,日本只从满洲进口五种商品:煤、铁矿石、盐、小麦和大豆。其中,只有前两种商品对日本较为重要。但是中国本身落后的现实,并不能满足日本的资源需求,它为此付出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偿失,只是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放弃抵抗,这个矛盾才未能充分暴露。毕竟,轻易到手的战利品并没有消耗太多的成本。”脸上带着些嘲讽之色,李璜又接着说道。“原本,东北就一直是日货的倾销地,如果他们不打下东北,完全可以照样利用在东北的投资获得东北的煤铁,从而将其转化为日本的工业力量,且即不会引起各国的警戒,同样亦不会引发我国的抗日浪潮,而而影响到日货在华销售,原本能用市场解决的问题,石原偏偏冒险用占领作为解决,最终全面激化了中日矛盾,如果当年日本不这么做,而是全力修实因济南事变而恶化的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又岂会如此?可以说,石原那个人,表面上看似一个战略家,其实不过只是一个披着战略皮毛的日本军人罢了!”
    手指朝着桌面上那列为绝密的《国防国策大纲》轻轻一点,李璜的脸上带着十足的轻蔑之色,那种轻蔑甚至是发白骨子里的。
    “如果没看到这份大纲,我会觉得石原还是一个隐患,但现在,看到这份大纲,”
    抬起头,直视着主任,李璜的神情却是突然一变,用不无激动的口吻说道。
    “我只能说……天佑中华,现在终于让石原那个家伙掌权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日本?中国的机会
    “天佑中华,现在终于让石原那个家伙掌权了!”
    李璜的话声落下时,几乎所有人无不是惊讶的看着他,而管明棠同样诧异的盯着他,看着他靠在椅背后,用手指扶着眼镜框,一副不以为惧的样子。幼椿这是什么意思?盯着茶几上的《国防国策大纲》,管明棠整人都显得有些迷茫,在后世不是很多人皆称天佑中华,幸好石原没有掌权吗?
    怎么现在,幼椿却庆幸石原掌了权?
    在管明棠陷入沉思,李璜只是静静的端着茶杯喝着茶的时候,无论是杨永泰或是杨杰,亦或是曾澈,无不是盯着几上的《国防国策大纲》,所有人都在沉思着,只的李璜一个人在那悠然自得的品着茶。这茶应该是“管将军”吧!品中杯中的茶,李璜知道这茶是福建茶商推出的品牌,每隔几个月,其总是会用上千斤茶叶支付“权益金”以至于主任不得将茶叶分给公署各个办公室。这广告打的……隐约的,他甚至有些佩服那个茶商,现在谁不知道公署喝得的是“管将军”茶叶。
    怎么?
    还是没想明白?
    一杯茶喝完了,注意到他人还在沉思中,原本看似悠然自得的李璜却显得有些急切了,正是因为没有具体事物,他才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日本这个对手,而越研究,他越就越发现,中国完全有战胜他们的能力,而这会看到《国防国策大纲》他更是激动的差点没跳起来,因为他看到了机会。
    思及此,他便将视线投向杨杰、杨永泰以及曾澈,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他们三人的眉宇间看到了些许喜色,显然他们已经想通了原因,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说?将目光投向主任,在这一瞬间,他方才明了原因,不是他们没有看出来,而是,他们在等着主任挑出来,这恰恰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幼椿,你是说机会!”
    吐出这句话时,眉头依然紧锁的管明棠询了一声,李璜提到了“机会”自己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偶尔性太多。
    “是的主任!”
    见主任终于开了。,千言万语一直压在心间的李璜连忙说道。
    “从日本整个崛起之路来看,可谓是充满了机会主义,表面上看似战略上的胜利,但是本质上却是典型的投机主义,以自身虚弱的国力,在时机对自己最有力时,断然采取行动,可以说日本的所有国策战略,都是立足于这种投机主义上,而这正是日本人最大的不足!”
    只有研究对手,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手,与其它人研究日本的方向不同,李璜在最近更倾向于研究日本的历史,而日本的近代崛起史,给他留下印象的并不是日本的崛起,而是其中“冒险主义与投机主义……”的相结合。
    “甲午战争是、日俄战争是、直至1j918、77仍然还是,可以说,以抓住机会为中心的投机主义以及冒险主义于日本来说,根本就是的如影相随的,完全刻入了他所有的战略计划之中,以这份《国防国策大纲》而言,日本把美苏列为最危险的假想敌,同时把中国和英国列为次要的假想敌。这样就涵盖了日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面上,看似有石原的稳扎稳打在里面,但在另一方面却又充分反映出日本扩张过程中的机会主义态度。而就现在的国际局势演变来看,在国际上似乎确实有这样的机会。”
    “确实如此!”
    点点头,了解历史走向的管明棠出言赞同道。
    “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慕尼黑条约的签定,无不在表明德国已经走向了再次扩张之路,而英法的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政策,促成了这一切,但希特勒是绝不可能满足于此的中,我个人预计在今明两年内,欧洲一定会爆发大战!”
    “对,先生,这就是机会!”
    主任的赞同让李璜整个人都变得激动起来。
    “在“77事变”前,欧洲对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的担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盛行;苏联虽然已经越来越强大,但是尚未彻底摆脱国际孤立地位。所以日本意识到这是它在中国采取冒险政策的好机会,因为受困了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逼人列强不可能为了中国而对日本采取行动,正如民四年,日本威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一般,那时,日本的肌肉尚不丰满,所以不能完全借助武力解决问题,而这一次,日本却孤注一掷。而这正是石原所反对的!……当“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虽然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最富饶的城市,并且还封锁了中国全部的海岸线,但与六年前入侵东北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就此屈服。日本军队发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交通系统、经济结构既分散又落后,使得日军无法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战役将中国彻底击败。而要想完全征服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则是力所不能及的,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本身的资源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道路、也力、机械、基础设施都不支持日本快速攫取资源“收回成本”。占领区的中国民众也首次表现出了全民范围内的不合作,甚至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抵抗,而中国在日本全面入侵的催化下,迅速从中古国家状态向近代民族国家状态演变,同时,我国的军事抵抗不断加强。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日本无法在中国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持续扩张。相反,这场战争在不断消耗日本有限的国力储备。”
    将自己的茶杯、杯盖、杯碟分置于茶几上,李璜又继续说道。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的三环战略第一次卡壳。工业化、军事扩张和资源掠夺,这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是脆弱的。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必然产生连锁反应,过去,日本可以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解决资金,但欧美的经济危机却使日本根本不可能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获得资助。而同时战争的长期化迫使日本所需进口的原料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战争的确使日本军队扩充了它的实力,但这是以削弱经济基础为代价的。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持续5次追加临时军费,累计高达100亿日元。这是日本近代以来的4次对外战争费总和的2倍有余!受此影响,日本的出口产业则因原料不足而使产值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出口减少。这又进一步造成进口原料的大幅度减少。日本经济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去年年上半年,日本的进、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2。9%和l9。6%。为了弥补贸易萎缩造成的物资短缺,日本只好动用国内的黄金外汇储备,但是日本的黄金储备亦随之被消耗一空,”
    日本长期积累下来的388吨黄金储备仅剩下25吨,管明棠在心里默默的念着这个数字,持续一年的战争,日本几乎耗尽了他的外汇。
    “日本在中国得不偿失的冒险不仅使自己陷入困境,也恶化了它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更进一步恶化了他们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解决资金问题的可能,军事上的受挫、经济上的重创、得不偿失的冒险,可以说,这三者正是日本最终选择停战的原因。”
    此时的书房内,似乎只能听到李璜一个人的话声,而管明棠则是兴致盎然的听着他的分析。
    “现在停战了,日本看似从中国这个耗尽日本财力的战争泥沼中抽身而出,从而令日本可以重新恢复其经济,进而增强其实力,但是一切真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吗?”
    面上带着笑容,李璜迎着主任的目光,慢声说道。
    “主任,您是否记得,去年在日本国内,“卢沟桥事变”刚爆发时人们到火车站欢送军队出征的热烈场面已经消失了,人们现在更加关心的是越来越糟糕的经济状况。军方感到现在需要一个替罪羊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狂妄辩解。最终,军方指责除了德国和意大利以外的所有西方列强再加上苏联,称它们要为他们在中国遭受的挫折负责,他们指责苏俄的对华军事援助,是其军事上失利的主要原因,指责英美用贸易勒卡迫使其被迫停战,总之,一句话,不是皇军无能,而是欧美列强太阴险,这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对欧美列强以及苏俄的敌意,当然这只是民众的心理,暂时尚左右不到的日本的军界,但是……”
    话声稍顿,看着若有所思的主任,李璜的脸上的笑容变得越发的灿烂起来,最后甚至用一个悠然自得略带喜意的话声说道。
    “日本看到了国际的契机尚不愿意放弃,但若是当机会真正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以其石原那种以机会主义为中心,实则投机心理结合冒险精神的“战略思想”又岂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在话声落下的时候,李璜的双眼却再次投向管明棠,此时他脸上的笑容却消失了,取而带之的是凝重与严肃。
    “所以,主任,我才说,这是天佑中华,这是日本的机会,但,就本质上而言,却是我们中国的机会!因为……”
    话声稍顿,望着面前的主任,神情严肃李璜吐出一句话。
    “中日现在停战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创造机会
    “中日停战了!”
    终于,在李璜的这句话中,一直处于对未来担忧中的管明棠,突然意识到,自己被什么给束缚了,自己是被历史所束缚。
    在另一个时空中,之所以认为石原莞尔是唯一的战略家,是因为中国当时极为贫弱,根本不可能在那个世界浪潮中得到任何利益,一但石原的计划成功的话,损失最大的就是中国,即便是在对中国最有利的情况下,中国也极有可能失去东三省,甚至亡国。
    但是,现在的局势却与历史上的局势截然不同,在另一个时空中,39年正是抗战的进入相峙阶段,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而现在,中日早已停战,而且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国力的根本性变化,完全改变了一切,在中国国力激增的同时,石原莞尔的计划,甚至可能会变成对中国崛起的助力——一个全新的未来向中国敞开了,而开启这扇大门的,不是中国,而是石原莞尔。
    “幼椿、幼椿!”
    激动的站起身来,管明棠来回的走了两步,他走到墙边,盯视着墙上的地图,然后看着李璜说道。
    “没错,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所以,主任,我才会说,天佑中华,让石原掌权了!”
    见主任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璜有些激动的说道。
    “自日本明治维新后,对于日本政府以及民间而言,其长久以来的担心,即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必须受制于其资源供应国家。亦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日本的侵华,依靠武力占领中国,一举实现资源供应的自给自足。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却触犯了几乎所有列强的利益,所以遭到了列强集体抵抗。但初期受因于我**事上的衰弱以及各列强的自顾不暇,因此,对于日本的抵抗只停留于口头上,而最终,我军在山东的反攻,却促成了列强的介入,而此时的日本地位不稳,尽管它占领了我国许多国土,但仍未能控制其自然资源,身陷中国的战争泥潭,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加之经济上的困顿,迫使日本只得接受各国调停,从而中日达成停战。但即使其能够从中国顺利抽身,也无助于解决资源问题。而且身后的苏联仍然是一个现实威胁。”
    在李璜又一次提及日本的资源问题时,管明棠只是略点下头。
    “而对此,认识最为清楚的就是石原莞尔,与其它燥动而不知战略为何的日本陆军高层相比,石原莞尔应是少有的具有战略思想的日军高级将领,所以,他能够看到苏俄两个五年计划后,其国力的日益增强,而亦正因如此,才使得石原意识到“日本与苏俄的远东军备对比中,日本与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其主张从中国撤兵,进一步增加强关东军的力量并加快军备建设,同时全力实施所谓的“满洲经营”,以加强“北进”的实力,并进而奠定“最终决战”的战略基础,因此,这也就有了石原莞尔主持起草的一系列对苏备战计划和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但在此之前,石原的方针只是起指导作用,作为整个方针的起草与制定者,他既无法左右关东军的军备,又无法主掌伪满的工业建设,尽管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伪满的建设,但实际上影响并不大,而现在石原莞尔主持关东军的直接结果就是……”
    “就是他能够主持伪满的全部工业经营,并按其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快伪满的工业建设,比如实现其计划中的在……嗯,应该是民国30年伪满的工业体制达到最小限度的战时生产能力,也就是钢铁1000万吨,汽车三万辆、特别是飞机和战国的年产量均达到3000架、3000辆的生产水平……”
    在杨永泰复述着“伪满第二个五年产业计划”时,杨杰却皱眉说道。
    “如果说这个建设计划成功的话,日本的肌肉自然也就结实了,这无疑会增强未来我军反攻的难度!”
    作为军人,他必须从军事上考虑问题,如果石原莞尔的计划得已实现的话,未来华北集团军群将不得不与一与用战车、飞机武装起来的关东军进行作战。
    “这是不利的一面,同样还有有利的一面!”
    将视线投向主任,李璜没有继续说下去。“有利的一面方,应该是在石原看来,在对华战略上,日本应该力主“日华亲善”政策,尽可能的修复对华关系,而另一方在,在所有的工业建设计划完成之前,日本绝对不可能进行战争,所以,在未来的几年内,应该说……嗯,北线无战事吧!”
    北线确实无战事,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不可能有放弃对战争的准备,或者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实际上从停战那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邯彰军看似进行了裁军,但是部队的战斗力反而因重火力提升进一步增强了。
    而这场军备竞赛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此,按照参谋部的计划,在未来的几年中,华北集团军群将会成为一支完全机械化的、实施大纵深作战的机械化兵团,而这正是为了应对日本的军备建设。
    想到中国与日本的军备竞赛,管明棠的心底略叹口气,看似的良机,在走了一圈之后,又绕了回来。
    “主任,在我们盯着日本人的时候,日本人也在盯着我们,我们进行军备建设的时候,日本也要进行军备建设,所以,我认为,既然石原出任了关东军参谋长,伪满的第二个五年产业建设,不可能像第一个那样,除去煤铁基本达标外,其它皆未达成计划,因此,伪满作为战争大本营的完成,是极有可能的,而随着备战计划的完成或者接近完成,这时,日本会把视线投向何处?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的考虑的问题……”
    提及日本未来的视线,李璜的刻意朝管明棠看了一眼,不过只是短短的几个小时,在他的心里一个压抑很长时间的计划,已经慢慢的形成了,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国家的名义”。
    “北进、南进,在日本内部早就形成了两大集团,无论是北进也好、南进也罢,或者南北并进,中国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