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4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远,别的暂且不说,你这份官员制度倒是很有新意啊!”曹操面带喜色的说道。

张辽对此自然是再度谦虚一下,可是他心里却对曹操的夸奖很不以为然。什么叫很有新意?这分明就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最终的大成结果。从隋唐开始,直到满清灭亡,这套制度换汤不换药的还继续延续在中国的大地上。若是此时还有人能提出与之相反的意见,那才叫见了鬼了。

程昱对张辽初步制定的这套官制也极力称赞,在他看来,这种天子旁观,官员负责,而又相互制衡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既能够限制天子和官员滥用权力,也可以更好的集中各种力量治理国家。

“文远,你这内阁诸部却和三公九卿差不多吗?”郭嘉说道。

“是差不多。不过却可以限制相权,使得君王无须担心相权过大而危及君权。”张辽笑道。张辽此言针对的就是汉武帝,汉武帝当年便是因为相权过大,虽然没有危及君权,却也使得权力欲望极强的汉武帝想尽办法削弱相权。从内廷到尚书台,再到不断更换丞相人选,最终汉武帝废除了丞相,使得自己彻底掌握了军政大权。也让君权彻底失去了牵制,最终导致汉武帝执政后期国内的种种弊端无人能为天子纠正,必须依靠汉武帝本人的自觉,方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

“文远你这可是将尚书台彻底拆散了啊!不知文若知晓后会有何意?”郭嘉笑道。

尚书台乃是汉武帝首先设置,到了如今,尚书台早已经成为朝廷处理政务的中枢,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还可干涉朝臣选举,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尚书令却职位卑微,俸禄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就是这个位卑权重的职位,皆由历代掌握实权的君王亲选心腹、干练之士充任,便于君王控制朝局。如今的尚书令正是荀彧,也是除曹操之外,朝堂上权力最大的官员。

“尚书台权力过大并非好事。我这里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写清楚,比如诏令、政令的颁布、封驳皆因上层体制未定而不好明确管辖机构。”张辽毫不讳言其中的缺陷。

话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了关键性问题,郭嘉立刻口风一转,将话题岔开。

“文远,你为何要将十三州继续缩小呢?”郭嘉问到了张辽的行省制度。

“州一级实在太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池也会渐渐增多。若还是保留着十三州的编制,那随着人口增加,州一级的官员势力便会随之加强,某些善于经营,有野心勃勃之辈便会借此对抗中央。敬爱那个十三州打散后重新划分,缩小中央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府,有利于限制地方权力,提高中央的控制力。”张辽回答。

对于这种话题,曹操等人是没有顾忌的,提高中央控制力始终是曹操在一力坚持的。张辽的这条建议曹操是十分赞赏的,而且曹操也看出了扩大地方最高一级官府数量的好处。无论是应付世家子弟还是安置寒门力量,都能使的曹操打击世家力量的手段更加游刃有余。

“我更看好文远那中央诸部中的都察院、大理寺和御史台,对于各级官吏,设置层层监督机构,确实可以让那些贪腐之辈在欲行违法之举是再三思量。”程昱那刚戾的性格在此尽显无遗。

“未必啊,仲德先生。”张辽摇摇头道:“贪腐乃是人之本性,如此层层监督的制度也仅仅是增加了贪腐者的难度,却并不会使他们彻底打消贪腐之心。而且随着他们付出的成本的增加,他们贪婪的程度也会更加厉害……唉……这东西,实在难说啊!”

张辽对单纯以制度来反贪反腐已经没什么信心了,除非……

“文远之意莫非是要再修订大汉律条?”程昱立刻明白的张辽的心思。

“事实上做任何事都和做生意一样有成本一说。战争有战争的成本,做官也有做官的成本,那贪腐也自然有贪腐的成本。若是成本极低,风险又极小,自然会有数不清的人为之铤而走险。”张辽并没有明说,但却直指反贪的弊端。

但对于曹操而言,张辽这番言论无疑是倾向于法家之言。这和曹操主张严肃执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两人尚有些对现行法令是否认可的争执。

“文远,若是法令过严,难免会有人以酷秦相比啊!”曹操皱着眉头说道。

“法令宽严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执法。”张辽对执法者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信任。“秦法确实过严,但我大汉律令又何尝宽松过?除了高皇帝初入关中后的约法三章,大汉建立后便完全继承了先秦制度,便是法令也不过稍加修改而已。挂羊头卖狗肉,骗骗老百姓罢了!”

张辽对那些汉高祖立国后尽废秦法,宽松治国,无为而治的说法始终是嗤之以鼻的。

“呵呵呵!”曹操听张辽这么一说,也不免有些尴尬,他们这些人自然知道张辽之言的真伪。这时,曹操突然看到一旁的贾诩依旧一言不发的坐在一边,为避开刚才的尴尬,曹操扭头向贾诩问道:“文和,你一直是一言不发,不知对文远这些东西有何意见啊?”

“明公若无代汉自立之心,那张将军的议会内阁制度则是明公最佳的选择。”

贾诩要么一言不发,可是一开口便是石破天惊。即便在这种私下场合,程昱、张辽也不敢随便乱说自立之事,可是贾诩偏偏就说出口了,而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对议会内阁制度的支持,这怎能不让在场的众人感到吃惊。

若非曹操很清楚的知道贾诩和张辽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结交,曹操甚至会怀疑张辽和贾诩之前是否已经早有预谋或者之前是否有过暗中的交易。

但正是因为曹操明知两人之间毫无瓜葛,而曹操却又一直极为重视贾诩的意见。尤其是一贯低调的贾诩与荀攸完全不同,没有家族牵连的贾诩,平日少言寡语却又言必中的。真因为如此,贾诩今日的态度也让曹操也对原本就有好奇的议会内阁制度更加了几分重视。

既然贾诩将话题摊开,张辽也就没有了顾忌。他对着贾诩笑了笑,扭头对曹操说道:“主公,之前辽并未将两策之后果完全言明。今日既然文和先生将话题拉开,辽也就不再讳言。”

曹操看着张辽,点点头道:“文远早该如此,操又岂是听不得意见之人。不过文远所言两策之后果该是指操之家族吧?”

“主公明见。”张辽见曹操心中也已经有数,便再无顾忌。“若代汉自立,主公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后人不重蹈汉室诸帝王的覆辙?大汉并非没有明主,自高皇帝到孝武皇帝,皆算得上一代英主。宣帝、光武帝亦是明主,但大汉四百余年,历经二十四代帝王,能称得上英明君主者不过寥寥数人,难道主公不担心自家后人?”

“若要摆脱这种帝王命运,文远的第二策便是最好的选择。文远是否如此想啊?”曹操没想到他之前的预感完全错误,张辽竟然是倾向于议会内阁制度的。

“第二策看似主公将大权分出,却能够彻底保住家族。相位最多十年便要更换,只要主公的后人有那份才略,焉知不能重现曹家威势。若是主公后人不孝,一个没有实权却势力不小的曹家也不是那些台上心怀鬼胎的官员愿意招惹的。”张辽说道。

张辽的话确实引起了曹操的深思,他不是没有想到过张辽所说的这些问题,否则曹操也无需再这几日内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了。而且曹操感觉张辽似乎还有话没有说完,他抬起头看着张辽沉声道:“文远,若还有话便以此说完,无需卖关子!”

张辽点点头,“主公,每一次中原王朝的战乱,得益之人莫过于南、北、西三面的异族之人。而为了争夺那国家公器,消耗的人力也是不计其数。秦末之战,高皇帝一统天下,全国人口似乎已不足千万。王莽窜政时,全国五千余万人,但自光武中兴后,以仅剩千万余口。黄巾之前,加上隐匿人口,全国人口应超过六千万,但此时,主公治下不过千余万,其余诸侯手下合计也就是千万左右,加上隐匿人口,总人口不足三千万。这还是算上了我军在北方融合了数万胡人,若是战争延续下去,人口还会进一步减少。之前辽就曾不止一次的说过,中原人口的减少,北方胡人必然乘虚南下,保证人口便是辽始终在努力的……”

张辽说到这里,曹操及其余三人纷纷点头,张辽的所作所为无不围绕保存人口,保存实力,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而议会内阁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将争执、争斗完全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中,可能是素有恩怨的两个家族或者两个集团,但很少会有所有的家族或者利益集团参与的争斗。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内耗。相互牵制的制度会带来扯皮和效率低下,但是却可以成为矛盾爆发的缓冲。而且效率低下和扯皮也可以通过规范官吏制度来限制解决……”

张辽说道这里,曹操突然抬手说道:“文远,莫要再说了。此事……此事容操细细思量。”

曹操如此表态,张辽自然不会再多言。但是在场的四个人全都知道,曹操确实需要细细思量一番了。张辽的话已经给曹操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于大汉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则完全取决于曹操的态度。

第629章 王符和《潜夫论》!

离开曹操的住处,张辽和郭嘉走在最前面。但是走出大门的张辽突然想起贾诩今日一反常态的表示,不禁回过头向身后的贾诩看去。

张辽回头正好看见贾诩和程昱一前一后走了出来,张辽停下脚步,转过身等着贾诩。

“文和先生……”张辽向贾诩招呼道。

“张将军,适才诩所言句句出于公心,与将军个人无关。告辞。”贾诩对着张辽说出这么一番话后,向张辽一拱手,便扭过身擦肩而过。

但是在两人双肩交错之时,被贾诩弄得一愣的张辽却分明的听到贾诩轻声说道:“竟然遇到一个比节信先生还要激进的人,实在是让人意外。”

张辽表情一愣,贾诩口中的节信先生张辽确实从未听说过。

就在这时,落在最后的程昱也走了过来,他拍拍张辽的肩膀道:“别在意。文和就是这个性子,对谁都是冷冰冰的。”

张辽摇摇头道:“我岂会在乎这个,只不过想向他道个谢,却被人拒绝了。”

“还是拒绝的好。”郭嘉也凑了过来,“文和先生自归降主公后,就一直深居简出,每日除了枢密院,便是在家中闭门不出,就连昔日的东主张绣他也从不联系,更不用说和其他人了。这才有低调的味道,哪像公达那样,说是低调,可是依旧光彩夺目啊!”

郭嘉的话有点损,但他说的也是事实。贾诩和荀攸两人不同的身份背景也使得他们各自选择的低调方式不同,都是为了生存,张辽对此还是能够理解的。

“对了,两位,节信先生是谁啊?”张辽忽然想起他刚才的疑惑。

“啊?”郭嘉、程昱同时一愣。

郭嘉更是一脸惊讶的将脸凑近张辽,仔细的看着张辽道:“你没有烧坏脑子吧?”

“这算何言?”张辽也很奇怪两人为何会如此反应。

“何言?”程昱开口了,“你小子前几年还从我那里抢走一部节信先生的书,而且还说书中见解极为精妙,皆是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怎么此时却要问节信先生是谁?”

“啊?”这会儿轮到张辽惊讶了。“我还看过节信先生的书?”

“废话?”郭嘉不客气的说道:“不就是那部《潜夫论》吗?”

“原来是他!”张辽吃惊的叫了一声。

张辽此时才知道,他所推崇的汉代西凉籍学者王符的表字便是节信。而且郭嘉、程昱没有说错,当年曹操还仅仅只拥有兖州一地时,张辽便已经在程昱那边看到了这部王符的著作《潜夫论》,并对其中很多观点大为赞赏。尤其是王符本人的思想中受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极深,这一点对于一贯倡导海纳百川的学习方法的张辽更是深有同感。

“文和先生刚才说我比节信先生更加激进,不知这……”张辽不可担心郭嘉、程昱会出卖他,而且这两人的消息极为灵敏。

“唉!”程昱叹了一口气道:“此事奉孝并不知晓,我也是略知道一点。”

“边走边说吧。都堵在这里也不像话。”郭嘉突然开口说道。

张辽立刻明白郭嘉这是要提醒他们注意影响,毕竟三人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即便是分开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更罔论他们此时还聚在一起。

“上车。”张辽抬脚就上了郭嘉的轩车,一点也不跟郭嘉客气。

马车开动,车厢中,程昱看着郭嘉、张辽两人八卦更甚于求知的神情,心中暗叹自己多此一举。但是此时突然也没有办法,谁让他自己露了口风呢。

“文和年轻时也是凉州小有名气的学子,当时节信先生早已是凉州闻名的学者,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名士相交友善。文和也曾求教与节信先生门下,虽然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据闻文和倒是被节信先生看重,似乎还有得了真传一说。只不过此事无人证实,文和也不会明言,也就成了悬疑。但今日文和与文远这句话却有说明此言似乎不虚。唉!反正节信先生也已经过世四十年了,提这些又有何用?”程昱叹道。

“节信先生我也曾在颍川书院求学时多有耳闻,慈明先生也曾言及季和先生与其的交往,哦,季和先生便是慈明先生之父,荀文若的祖父荀淑。”郭嘉对张辽解释了一句,“慈明先生曾言:节信耿介,不流于俗,学达诸子,文章华丽。不过说到这里,慈明先生就不再多言,到让我们那些同窗之人心中甚痒。难怪文和先生对文远与对其他将领不同。估计便是因为与节信先生的关系,又看到文远不但将《潜夫论》印刷成书,还到处分发之故。”

“慈明那是不愿尔等也被牵连,莫要忘记,那时慈明自己也身陷党锢之祸而不能自拔。何况节信先生不但与马融、窦章等人交好,同时也深得皇甫规的推崇,却又因为《潜夫论》遭到大部分士人排斥,尤其以汝南袁氏为主,慈明兄焉敢与尔等多说什么!至于文和……不说也罢。”程昱不过小荀爽十三岁,对这些几十年前的所谓隐秘倒也十分清楚。

“原来如此!”张辽点点头。虽然他不知道程昱所言的贾诩和王符之间的事情真伪如何,不过两人皆出于西凉,贾诩向当时盛名在外的本地名士求教应当不假。无论贾诩和王符之间有些什么关系,也无关如今的大局,这一点张辽很清楚。倒是贾诩,若真如郭嘉所言,此人也算是外冷内热之辈,绝非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漠视天下人的样子。

“仲德先生,那节信先生……”张辽笑着对程昱说。

“想知道一些节信先生的事情?”程昱问道。

张辽点点头,一旁的郭嘉也瞪大了眼睛,露出好奇的目光。

程昱看着两人,说道:“好吧,虽然我也不算知道太多,不过和你们说一些我所知道的也不算什么。那节信先生是安定临泾人氏,据传其无外家……”

张辽当初阅读《潜夫论》,虽然赞赏其中的内容,却并没有过于打探王符的情况,否则他也不会连王符表字节信都不知道。可是程昱这句“无外家”他却十分清楚,这说的是此人母系来路不清,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可是绝对会遭人轻贱的一种情况。

“无外家也就罢了,”程昱的声音继续在车厢中响起,“可节信先生同时又是庶出,庶出之子,舅家无亲,节信先生幼年生活极为不易。但苦难生活终究还是掩饰不住那过人的才华,节信先生在加冠后游学雒阳,更是与马融、窦章、张衡等当世大家相交甚厚,名声更是直达天听。但却因其生性耿介,为人狂放不羁,”说到这里程昱看着张辽、郭嘉道:“这一点倒是与你二人极为相符,若是此时节信先生尚在,必与你二人气味相投矣。”

说完这句题外话,程昱接着说道:“因为性情缘故,节信先生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故而游宦多年而仕途无门。更因其言辞犀利,颇为得罪了当世的内廷常侍和以袁敞为首的一批士人,从此便绝了出仕之志,而退居家乡,著书立说。不过至此,此老之大名也天下皆知,学问更是因为在雒阳长期与马融等人交流而更加的博学广闻,即便是隐居乡里,也是求教之人络绎不绝。当年皇甫规将军解官回乡,当地太守来了都不见,而节信先生一到,皇甫规将军竟然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倒履出迎,援手而入,同坐欢语。这才有了后来的‘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之说……”

随着程昱的叙述,张辽渐渐的了解了这位被程昱推崇备至的学者,而且结合着他看过的《潜夫论》,张辽更是能够理解一个不得重用的士人心中的愤懑。

虽然《潜夫论》这部书在张辽眼中也并非十全十美,但那毕竟是张辽拥有了后世的眼光。即便如此,《潜夫论》一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也是张辽需要击节赞叹,抬头仰视的。

王符在书中《务本》一篇明确地提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的观点;《实贡》篇提出的“国以贤兴,以谄衰。”的观点;《劝将》、《救边》、《边议》、《实边》等篇中提到的边防之论;《本训》、《相列》、《卜列》、《梦列》、《叙录》等篇中提到的反谶纬、反奢靡丧葬的观点;《赞学》、《务本》篇中提出的“正学”(重视教育)之论皆是张辽为之赞叹不已的。

“……《潜夫论》一书便是因为节信先生自隐居乡里,教学著书后性情改变,不欲章显其名,故得名‘潜夫’。但也有人认为,正因为节信先生得罪权贵,崇俭戒奢,书中也多有讥评时政得失之言辞,故而其不欲章显其名,以招致大祸,而得名《潜夫论》。不过这些都是闲言碎语,不足为信也!”程昱笑道。

“《潜夫论》一书我曾通读过两遍,确实受益匪浅。节信先生在书中对大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批判和提出了治理改良的办法。若是此老当初能得到天子重用,大汉未必会有今日局面啊!”张辽叹道。

“文远此言差矣!”郭嘉笑道:“若是此老真能得到天子重用,大汉亦未必能重现生机。当时清流、外戚、阉宦三家相互勾心斗角,此老若当时入仕,最多也只是朝堂上多一名臣,却会使《潜夫论》一书成为泡影。”

郭嘉此言倒也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