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嗳硎盗ι先ァU庖彩遣懿傩廊唤邮懿镁⒓涌炝耸嗝茉旱慕ㄉ璧脑颉

当然,这种心底的秘密曹操不会告诉任何人,即便是郭嘉这样的亲信也不例外。可是郭嘉和张辽却都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些端倪,只不过老大不开口,大家做小弟的也都闭口不言,闷头做事就是了。

“此事不为难你吧?”郭嘉暂时抛开心结,自然又恢复了那个伶牙俐齿,活泼好斗的郭奉孝。

但是郭嘉也知道,张辽这里接受了曹真等人,名义上是让他们接受培训,实际上因为张辽这里也是人手不足,曹真他们根本就是培训加实践放在了一起。而且这批人数量超过了张辽的部下,若一下抽空,张辽这里就有点麻烦了。所以曹操在他临行之前曾叮嘱过,此事只需交待给张辽,至于怎么放人,则由张辽自己根据幽州实际情况决定。

不过郭嘉此时却并没有将曹操此言托出,他也想看看自己的这个朋友究竟会怎么做。现在的局势不同以往,人心也是会变的,郭嘉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出什么意外。虽然郭嘉明白以张辽一贯的心性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可是长时间不见面,郭嘉觉得还是先看看清楚的好。

郭嘉抬起头看着张辽,此事的张辽虽然没有眉头紧锁,但也确实面容严肃,一看便是正在考虑问题的架势。郭嘉心中倒是有一个办法,不过此时他还不准备立刻揭开。

确实如曹操所料,张辽现在的确有点为难,若一下子将数十名军官抽走,幽州枢密司的工作虽不至于瘫痪,但其他人的担子立马就要加重数倍。而郭嘉的心思张辽虽然不知道,可是若是拒绝会发生什么后果,张辽心中比谁都清楚。或许曹操不会介意,然而某些人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离间曹操与其麾下重将的机会。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张辽不能不好好想想。

“奉孝,此时将这批军官一起抽走会使幽州枢密司的日常事务陷入短暂的停滞,不过既然主公有意要从速建立枢密院,这也是紧要之事,却也容不得反对。”张辽顿了顿,接着说道:“这样,我有个建议,你看看是否可行?”

郭嘉微微颌首,心中暗道:这才是张文远!既没有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刻答应,也没有以困难为由断然反对,却依旧是尽力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个张辽依旧还是那个顾全大局的张文远啊!

张辽此时可没心思管郭嘉的想法,他在开口前又将自己的想法顺了顺,然后才字斟句酌的说道:“奉孝,枢密院是为了军队和战争而存在的,而今年我军必然要参加的战争就只有幽州边境的大战。我的意见是这批军官不动,而让主公迅速调集枢密院的官员将领北上,在幽州会合这批军官,首先搭起未来枢密院的架子,立刻投入到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准备工作中去。我这里也在两三个月后就要有一批军官补充入枢密司,如此一来既不耽误枢密司的日常事务,也等于枢密院已经建立,同时还让枢密院提前介入了战事准备,在实践中检验了枢密院人员的能力。你看如此安排是否可行?”

“好!”郭嘉闻言不由得抚掌叫好。

张辽处理事情总能够面面俱到,一举多得,而张辽时常挂在嘴边的“双赢”一词也让郭嘉能够理解其中意味。而郭嘉自己之前想到的解决之法也正是将枢密院暂时移到幽州来组建,反正大军北伐曹操是一定要前移指挥的,枢密院这样的军事机构自然也要随行,如此不就等于他们提前来给曹操打前站嘛。等北疆的战争结束,有了实践经验的枢密院再跟着曹操回去就是,也根本就不耽误事。只不过郭嘉和张辽的想法虽然不约而同,但思维方式却不太一样,对于此事的解释也就不大相同,郭嘉的理由就未必有张辽这般详尽明白。

最关键的是张辽的理由冠冕堂皇,同时还给枢密院就近挖幽州枢密司的墙角提供了便利。郭嘉可不认为以张辽的头脑会看不到如此大的破绽,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张辽故作不知。这样一来,即便有人想在其中寻找问题,也不能随意发难,否则得罪的人可不是张辽一人,连曹操以及那些被曹操任命的枢密院官员都会一并得罪。再加上一直和张辽交好的自己以及曹军中的元老重将,这股力量不是如今那些豪门望族能够轻易得罪的。

“如此处理最好,两边均不耽误。文远,嘉以为此时就可以禀报主公,请主公立刻派人北上,接着幽州枢密司的架子,将枢密院先行组建起来。你看如何?”郭嘉问道。

“此事宜早不宜迟!奉孝可即刻行文,我自附名其后,以待主公决断!”张辽欣然同意。

第434章 立足自身,苦练内功!

“好!奉孝、文远果然不会让孤失望!”

曹操接到郭嘉和张辽联名的回信后心中大喜,同时也对自己的部下能如此为自己的大业着想而欣慰。

曹操行事一贯是雷厉风行,如今曹军虽然占据天下八州之地,但却依旧未能扫平诸侯,曹操也还没到松懈的时候,对郭嘉、张辽的建议自然是立刻命人执行。

刘晔、董昭以及夏侯尚和一批军中抽调出来的军官和谋士们迅速被集结了起来,他们将提前赶赴幽州,在蓟县为曹操未来掌控军队的机构枢密院打下基础。而曹操同时还将已经转迁为执金吾,但实际依旧留在自己身边参赞军务的贾诩也派去蓟县,在还有先期到达的郭嘉,他们将一并参与到此事中去。

曹操如此的举动,所有人都明白了曹操对枢密院这个机构的重视。曹操的几大谋士中,除了镇守雒阳的荀彧、程昱以及远在豫州的陈登之外,就只剩下留在他身边的荀攸了,其余人全部被曹操送到了蓟县。这让那些之前就看好枢密院,早早的就将自己的子弟派到蓟县的家族感到欣喜。自然也免不了有那些事先未曾重视的家族有些后悔。不过这已经无济于事,枢密院的建立已经不可阻挡,他们只能再等待机会了。

在曹操眼里,张辽幽州整军之后的枢密司的结构是最合理的,所以他毫不客气的原样照搬,只不过将主管官员的级别统统提了一级。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不能随便说话,毕竟枢密院、枢密司的职能虽然是掌握军队,但同时还受到文官在军需粮草上的制约,又避免了武将直接掌军有拥兵自重的弊端,如此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情,没人敢冒大不韪出头反对。就算是杨彪等人虽感到希望不大却也依旧有借此来制约曹操在军中实力的期盼,毕竟人多了就好从中谋利,万人一心这种话在官府机构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现的奢望。

可惜的是他们这些文人在亲身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乱后虽然对军权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却依旧对武将、对军队的特有的气质丝毫不了解。曹操对于张辽极力主张以出身军旅的将领担任枢密院主官的理由深为赞同,枢密院自成立伊始便彻底归到了军方一边,这也埋下了保皇派未来在决定冒险一搏,军中却根本无人无人响应的结局。

曹操的这些动静同样没有对外界隐瞒,那些个各自拥兵的诸侯对曹操此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北方的态度是相当的“欣慰”,再加上曹操之前的裁军行动,这让那些诸侯顿觉压力大减,最起码他们不会在短时间内面临强大的曹军。在他们的算计中,北方的胡人是相当难对付的,那来去如风,无影无踪的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战兵种的汉军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曹操能将自己的力量集中的北方,这对于他们在曹操回过头前整合南方势力,提升自己的实力确实是个机会。

不过人的需要总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南方还有两位进取心相当强烈的诸侯存在,这让即便已经不愿再大动干戈的刘表也不得不命令蔡瑁等人加强战备。要知道,江夏郡可是已经被孙权祸害过不止一回了,虽然那里是黄家的势力范围,但大家毕竟还都属于荆州集团,平时闹闹家务没事,关键时刻还需要精诚团结。

不过曹操的用意也并非无人能看清,至少大部分明白人都知道曹操这不过是为了解决北方的边患,然后便于其腾出力量来挥兵南下。要知道,单单一个幽州就集中了曹军十一万主力,若是以强力打击让北疆获得数年平静,这腾出手来的幽州军一旦加入南下集团……

可是能了解曹操裁军意图的人就不多了,至少在那些巴不得兵力越多越好的诸侯眼中曹操这纯属犯傻。也只有韩遂、周瑜这极少数的个别人才能猜到一二。可是韩遂困于凉州,自身也饱受缺粮之苦,他本人也年逾六旬,没什么心思折腾了。周瑜却因为他那特殊的地位,深受继承了孙策之位的孙权暗中猜忌,只能躲在鄱阳湖练兵避祸,可他通过鲁肃提醒孙权也未有结果。

孙权难道真的不清楚周瑜的提醒有多么重要吗?能在历史上在继承父兄基业后稳定江东并大力发展江东,随后又击败了南下曹军的孙权显然不会如此短视。他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周瑜的提示,并着手要在曹军南下之前让自己的实力再提升些,巩固些。但对于周瑜这位自己兄长的左膀右臂,要想建立自己权威的孙权绝不可能轻易向周瑜低头。何况那谣言虽然没有让孙氏分裂,可是已经在孙家势力中引发了裂痕。不但孙氏兄弟之间有个分歧,周瑜对孙权同样也有猜疑,只不过外界的压力太大,而使得孙家还能保持团结。孙权就是要在这种压力消失或者进一步加大之前彻底的解决内部的问题。

为了大大这个目的,孙权的目标只能是他领地两边的刘表、刘备这对宗室兄弟,北面的豫州他是没胆子下手,不说惹得曹操直接南下,就是曹仁和陈登也不是好惹的。

挑柿子自然是要挑软的捏,孙权深得其中道理。刘备地盘不大,可兵精将勇,关羽、张飞、太史慈,这三位拉出来放到如今天下所有的将军中也算是排名前列,孙权没事不会自找麻烦。只有西边的荆州,兵力数量是不少,可将是庸才,兵自然也勇不到哪儿去。如今的江夏郡犹如孙权自家开的银行,被他欲求与取,人口、钱粮都没少捞,算是给先天有缺陷的孙家好好的输了血。

孙权也明白,要想一口吞并江夏确实有点麻烦,且不说刘表一定会联络东面的刘备,但就是荆州全部兵力压过来,他也会难受。倒不如如今的小刀子割肉,一点点给荆州放血并强化自己,争取在曹操南下之前让自己的力量变得足够强大。

“父亲!”曹昂走进曹操的书房。

曹操此时正在翻阅这一年幽州那边的军粮储备情况,听到曹昂的声音抬起头问道:“子修啊!有何事?”

“这……”曹昂有些犹豫。

曹操见状不由得失笑,那年曹昂大婚时还有些心中不爽,可是婚后却和甄宓感情极好,两人琴瑟和谐,好的蜜里调油,让曹操及丁夫人和曹嵩老夫妇俩真的是老怀大慰。曹操曾不止一次的在心腹重臣面前称赞甄宓“此真乃吾儿佳妇也!”而曹昂婚后也被曹操任命为北军中侯,常驻雒阳。这次到邺城,也是曹操让曹昂护送一批物资。看着自己已经成年的长子有些扭捏,曹操不觉想起了曹昂儿时那温馨的时刻,也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柔和的笑容。

“子修,有何事便直说就是。”曹操知道能让自己这个已经相当成熟的儿子为难的事情一定不会太轻松,可是他此时还是决定要帮自己的儿子一次。

曹昂也是真刀真枪的见识过的,若非此事涉及亲人,他也不会如此为难。但既然已经开口,半途而废也非曹昂的性情。

“启禀父亲,是子桓、子文向去幽州,但又唯恐父亲反对,故而便让孩儿前来探探父亲的口风。”话既出口,曹昂也就不会拐弯抹角了。

“他们……”曹操没想到是此事,但很快他就决定了该如何做。

“子修你如何看?”曹操反问。

“我?”曹昂语气虽然惊讶,但并没有惊讶的表情,似乎他早就知道曹操会如此询问,“父亲如今已经将天下平定大半,威加四海。但我曹家子弟却依旧需经历沙场磨练,方能真正体会父亲创业之艰难,故而孩儿支持二弟、三弟北上。反正幽州有姑丈在,父亲不日也会北上,两个弟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倒是在幽州姑丈那边,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是。”

“呵呵呵!”曹操的笑声中充满着欣慰之情,他对曹昂的态度很满意,曹家子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业下睡大觉,待到年龄合适时参加历练是必须得,这也是世家子弟必经的一道程序。能否成才,便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而曹操创下的如此基业也是必要有人继承,虽然曹操此时还不是皇帝,可世家、皇室基本上殊途同归,在继承权上同样争夺激烈。唯一不同的是世家在家住的控制下没有皇室那般势力纠结,以至于皇子都保不住性命。曹操也要培养接班人,虽然如今看来长子年龄、阅历以及能力均十分出众,又深得自己那班老弟兄的爱护,继承自己的家业是稳稳当当的。可是曹操却担心兄弟阖墙,因为这种事而衰落的家族实在太多,曹操不得不小心行事。

但曹昂却非但没有阻止自己的兄弟去历练,还欣然赞同,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兄弟会在军中拉拢属于各自的势力,这至少说明曹昂对自己的兄弟不但没有戒心,还是相当爱护的。

不过曹操也有些疏忽了,曹丕他们要去的是幽州,那是张辽的地盘。张辽虽然没有对曹丕有什么成见,可是他对待曹丕和曹彰、曹真、夏侯尚他们一视同仁的态度就足以让曹昂明白张辽的态度。张辽治军不但强调实力,也最讲究服从,曹丕他们毫无寸功又如何能够服众。

心眼,曹昂不缺,只不过他始终记得张辽曾对他说过的话:“立足自身,苦练内功!”

第435章 枢密院、枢密使!(上)

曹操对枢密院的重视从人员的调动速度上便可见一斑,从蓟县到邺城,快马不过两天的功夫,若是用上接力,不到两天就可以将消息送到。

而当张辽和郭嘉的信送出后的四天,为枢密院打前站的人就已经赶到了蓟县。张辽看着十几个从有气无力的马背上爬下来的官吏,不由得对护送他们的士兵说道:“你们也太着急了!这一下还得让他们先养几天精神才行,否则哪有精力做事?”

“不!不!”张辽话音刚落那些官吏就忙不迭的叫了起来,其中一个领头的走到张辽面前躬身说道:“回禀张将军,我等是曹司空派来做事的,所以用不着休息。”

“哦?”张辽从此人的话语中听出了一股倔强的味道,他饶有意味的打量着面前的家伙。

此人年纪应该不大,张辽从他嘴唇边的绒毛便可断定这家伙应该还不到二十岁。一身文官的袍服,腰间却挂着一把武将才会使用的长剑,以张辽对兵器的敏感,他自然不会认错。身材不算魁梧,但即便是隔着衣服,张辽也能感受到此人应该是受过训练的,至少经历了长途奔驰的他不像他的同伴一样很受伤。

“你的姓名?”张辽“挖掘”人才的恶趣味又上来了。

那人一愣,随即有些欣喜,“卑职鲍勋!现为郎官!”

鲍勋身为曹操属下,当然知道张辽这位曹操的爱将有什么喜好,喜欢培养、提拔年轻人如今已成了张辽的招牌,他的出身虽然亦是不凡,可毕竟还不是家中长子,能得到张辽的看重还是相当让人眼馋的。

“鲍勋?”张辽搜索了一下他的记忆,却没有发现此人的名字。也就是说,或许此人历史上有过名望,但绝不会是什么惊采绝艳的主。

不过就在张辽想笑笑便随便说两句话然后离开之时,他忽然感觉鲍勋腰间的那把长剑似乎在哪里见过。

张辽的眼神并没有隐藏,故而非但正对着他的鲍勋看了个清楚,就是一旁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而此时鲍勋却苦笑着对张辽说道:“想是张将军见此剑眼熟,呵呵,此乃家父遗物!”

“你是允诚公之子?难怪……”张辽此时已经明白此人是何出身。

原破虏将军、济北相鲍信之子。鲍信可是曹操的挚交好友,当年迎曹操入主兖州,鲍信便是首倡之人。此后迎战黄巾,鲍信又和曹操并肩作战,终因勇猛厮杀而过于深入敌阵,兵尽力竭之下阵亡。曹操得到消息可是悲痛欲绝,张辽当时赶到时可是亲眼目睹了曹操抑制着疼哭低声啜泣的样子。而后全军着孝,大军举哀,再行出战,这完完全全表现出曹操和鲍信的感情。不过此后曹操却没有亲自将鲍信家人接到身边照顾,以鲍信的家世,估计也用不着曹操操心,不过张辽却没想到此时鲍信的后人也出仕了。

张辽提起鲍信,鲍勋眼中也流露出意思哀伤,但很快就收敛了起来。他的表现让张辽暗自点头,深叹鲍家家教优秀。

“你可有表字?”以鲍信和曹操的关系,对鲍勋张辽怎么也要照顾一二,何况鲍信叶酸和张辽同僚一场,这点官场上的香火情是一定不能丢的。

“卑职表字叔业。”鲍勋回到。

“你还有个兄长吧?”张辽一听这个表字便知道,鲍勋一定还有个表字伯业的兄长。此时他倒是觉得表字有时候还能让人分析对方的家事,倒也有趣。

“家兄邵正留在家中照顾老母。”

“好!”张辽点点头,他拍了拍鲍勋的肩膀,以他的资格自然不算过分,“主公既命你前来,自是对你的信任。好好干,有事可来找我。”说完,张辽便转身离开。

张辽的话也是要细细琢磨的,至少此时张辽不过是给去世的鲍信和曹操一个面子,否则他应该说“有事可直接来找我”。鲍勋能出任郎官,又被曹操抽调出来,自然是有些才干并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张辽可不想太过于和这些人接近,否则这些年他的自保手段就算白做了。

枢密院出现于历史上的中唐时期,但自汉代到唐代,无论中枢相位的名称如何改变,但文官对于军队的控制权始终没有放弃争夺。虽然有时候武将也能担任最高军职,可是转眼间文官便能翻云覆雨般将军权夺走。甚至在东汉时,武官最高职位的太尉常常是文人,以至于不得不将大将军一职拿出来交给武将。张辽对文武之间的争斗是相当的反感,可他也没有办法,这就犹如自然界的天敌一般无法避免。何况他们的身后还有了皇帝在参合,否则也不至于如此对立严重。为了让曹操这个未来的最高统治者放心,也为了解除,或者是缓解文官、武将之间的对立,张辽这才将后世的国防部、参谋本部冠以兵部(兵曹)和枢密院(枢密司)的名头拿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