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当时身在何处,并加以记录。“我当时站在电话亭前”、“我在厨房里煎蛋,收音机放在窗台上”。3年后,奈瑟等人再度对这些受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明显发生了改变。原来在煎蛋的变成在切肉;原来在厨房的变成在海边;原来在电话亭前,摇身一变跑到博物馆里。受访者看到自己当年事故发生时的回答后,都大感讶异,反而认定此时的叙述才是真的。这一现象显示,虚假记忆渗透到被试的内心,改变了他们对真实的感受,在这混乱颠倒的世界里,明明是杜撰的,反而让人觉得是事实。

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时,我和姐姐正在塔夫茨大学的学生餐厅里吃着鲔鱼三明治,棕色面包边缘露出些许新鲜生菜。落地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与耀眼的天空形成了强烈对比。我印象中一直都是这样,不过现在我也不确定了。搞不好我其实是在老家客厅里,地上铺着粗呢的地毯,我看着电视画面中航天飞机的尾部冒出浓烟,分为两截。不过,似乎有点不对!那天好像还下着雨吧?搞不好我其实是和爱尔兰男友在酒吧里喝啤酒。

我问洛夫特斯:“挑战者号爆炸时,你在哪里?”她说:“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我想像她独自待在办公室里,洛夫特斯说:“我丈夫离开我是因为我放不下手边的工作。他想过正常生活,希望偶尔度个假,而我却只想坐在电脑前想事情。”

洛夫特斯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这让她深感遗憾。她说:“我们开始尝试,但为时已晚。那时我已经36岁了,每次看到月经来潮,失落感就更深一层。”我想像她独自在办公室和家里的模样。多数时候她都专注于追寻真理。我不禁思索,洛夫特斯如果是男性,她的观点是否也会受到质疑?我倒不认为性别有损其可信度。尽管她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重点是大势已定后,洛夫特斯似乎无法掌控全局。她似乎茫然无头绪,言辞总不得体,但她的记忆实验的确令人赞佩。

生活中的洛夫特斯

洛夫特斯打电话给我,却挂了电话,随后又很难为情地打电话来说:“天啊,我太没礼貌了!”她没多做解释,真怪!她说:“我就是想让因为不实记忆而分裂的家庭恢复完整,回到从前其乐融融的状态。”这位失去母亲的女孩,20年后又离了婚,到现在,客厅里还放着前夫的东西。她对我说:“我想让一切恢复完整。”但她似乎没有发现,一直以来她所有的尝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某种因素造成了她的分裂矛盾、悬而未解、抑郁寡欢、日益偏颇。她自己历经创伤,却还质疑创伤是否属实。这是她最大的盲点。

不过洛夫特斯的重大贡献不容抹灭。她力排众议,另辟蹊径,带给我们许多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我问她:“什么力量支持着你?如果记忆不可信,我们能相信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我们需要一些美好的记忆,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信仰。然而要是你在洛夫特斯的世界里待上片刻,你会不知道该将信仰寄托何处。洛夫特斯没有回答,她只说:“我前几天写了一封信给我母亲!”她拿给我看。

亲爱的妈妈:

今天是星期天,外头下着雨,天空阴沉沉的。今天醒来,只觉得郁闷。你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我想告诉你,过去40年来我所做的一些事。最近我到芝加哥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发表了有关记忆的演讲,主办单位是美国国家司法受害者协会。我遇到26名男性、两名女性,这些人曾被误判死刑,差点冤死狱中,他们拥抱痛哭……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得以接触到这些饱尝社会不公不义的受难者。

我不做研究,也不上课的时候,就去研究受不实指控的案件。我不敢确定我要帮的这个人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遭到误解。但想到这些指控可能是编造的罪名,我就无法置之不理。我一定得帮忙,不应该有片刻的犹豫。

我为什么这么沉迷工作?是想逃避某些痛苦的想法?还是想借工作弥补从前失去的重要事物?我现在忙着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去想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家庭的爱与亲密,这也是我想念你的原因。

永远爱你的女儿

贝丝

最后,洛夫特斯还是没说出什么力量支持着她,不过她倒是说出心中的失落遗憾。最后我们只看到她灵光乍现的远见及全然的痛苦。记忆不可靠,只会不断退化,那我们该相信、依赖什么?或许我们应该效仿洛夫特斯,堆叠过往的记忆,站上顶端,这样就能触及某个目标。

* * *

'1' 1977年,Kenh(Alessio)Bianchi与表亲Angelo Buono于加州犯下多起强暴谋杀案,受害者死前皆曾遭受残酷凌虐。1979年洛杉矶警方将两人缉捕归案。——译者注

'2' Lyle Menendez与Erik Menendez,加州洛杉矶富商之子。两人于1989年8月24日,冷血谋杀双亲。1990年遭逮捕,两人被判无期徒刑,不得假释。——译者注

'3' 1992年,雷根政府爆发了非法的对伊朗军售丑闻,诺斯中校在国会听证会上,一肩扛下所有责任,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译者注

'4' 横行于20世纪70年代,诱骗多名妇女,强暴后予以杀害,1990年判刑后处决。——译者注

第9章 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洛夫特斯根据“事实”,断定没有一种神经反应机制可以产生压抑记忆的作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坎德尔(Eric Kandel)则不认同洛夫特斯的观点。他进行了多项实验,为沉寂多时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论带来了一番新气象。

坎德尔1929年11月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二战期间随家人移居美国。坎德尔原本打算专攻心理分析,尽管后来醉心于人脑生理的研究,但仍使心理分析荣景再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热烈思辨。

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找出记忆运作的模式,了解到脑部细胞错综复杂的机制。坎德尔现年81岁,依然活跃在心理学界,他也是本书介绍的心理学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他采取最新颖的研究方法,率先探究最不为人知的领域,为心理学指出了未来走向。他倡议寻求最简便可行的方式,来研究复杂神秘的人类心智。

1953年,手术这天天气炎热,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哈特福德市。年轻的亨利患有严重的癫痫,频频发作,生活几乎停顿。他如果不是在癫痫发作中煎熬,就是在回想尚未发病前的生活:那时他双手稳定有力,还能到森林里射击打猎。亨利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他的家人都难以置信。他发病口吐白沫时,家人总要很使劲才能抓得住他。吃药、运动、祷告都没用。后来哈特佛医院的斯科维尔医生(Dr。 Scoville)建议这家人参与一项医疗实验。他们答应了。

亨利一家人不认识斯科维尔医生,也不知道他热衷于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他曾带着截断脑叶的工具前往附近多所精神病院,总共为300多名病人进行了这项手术。斯科维尔外貌俊俏,斯文有礼,想必这家人都感受到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位即将为亨利动手术的医生有时候相当胆大妄为。空闲时他喜欢开着红色跑车,在康涅狄格州的宽阔公路上超速急驰,后头还有警车穷追不舍。他出手阔绰,曾跳上行驶中的雪佛兰轿车并攀附在车门边的踏脚板上向女友求婚。“他是个发明家,永不满足现状。他外表看似胆大妄为、贪得无厌,其实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做事方式。”这是一位同事对他的描述。

亨利就要把大脑交给这样的人动手术。斯科维尔心中另有打算,但亨利却一无所知。他认为亨利的癫痫频频发作可能是大脑颞叶深层受到刺激,此处即海马回,一般认为这是脑部的即时反应区,只需片刻,零星火花就能引发燎原大火。斯科维尔建议亨利割除海马回,并表示他之前为若干癫痫病人实行过同样的手术,术后都未再发作。斯科维尔只告诉了亨利手术的疗效,但没有告诉他,先前接受手术者都是重度精神病人,这项手术对正常人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还不得而知。

粉灰色形似海马的物体

当时,学界对脑部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有位精神病医生发现,精神病人乘坐颠簸的火车时会平静下来,于是他尝试摇晃病人,并逐渐将时间拉长,以此治疗精神病。有些医生相信,疟疾可治愈精神分裂症。1929年,知名心理学家拉什利(Karl Lashley)移除活鼠脑部的不同区域,发现其记忆似乎不受影响。他因而认为,脑部并没有掌管记忆的专区,整个大脑皮层均具有记忆的功能。斯科维尔也接受这种说法。

斯科维尔根据这项假设,毫不迟疑地决定移除亨利的海马回。手术室很冷,亨利意识清楚地躺在手术台上。因为脑部没有神经,所以手术进行时病人意识清醒,只有头皮局部麻醉。麻醉剂从针头涌出,注入亨利的头皮。斯科维尔走近手术台,拿起手术器具,在享利眼睛上方钻了两个洞,再将细小的手术刀伸入洞里,探触到亨利的大脑,掀起前额叶。亨利可以感受到手术的每个步骤。

手术室很安静,偶尔听见斯科维尔叫护士递送用品。此外,一片寂静。

斯科维尔注视着亨利,仿佛看到了头盖骨下的大脑,珊瑚礁般粉灰色的大脑皮层包覆在脑膜里,无数细胞成簇聚集,形成宛如风信子的角锥体,里头满是微小的神经元。斯科维尔将一根银色导管缓缓插入,深入亨利的大脑。还在规律振动的脑部,两侧各有一个粉灰色形似海马的物体,斯科维尔将这两块组织吸出,整个海马回就此移除。此时,他大脑内部出现两个边缘参差不齐的空缺,那里曾经是海马回的所在。

斯科维尔摘除海马回时,亨利的意识很清醒,反应还很灵活,不知他有什么感觉。当时还没人知道,海马回是人脑储存记忆的主要场所。导管一吸,亨利是否也感觉到记忆随之远去?他是否发现自己已进入遗忘的国度?是突然一阵寒意笼罩全身,还是逐渐滑入无底深渊?喜怒哀乐、甜蜜温存、伤痛心酸,一切化为乌有。

手术过后,亨利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记性也越来越差,几乎完全记不住事情。护士刚把名字告诉亨利,随后离开几分钟,亨利就不记得对方了。他认得自己的母亲,但手术之后才认识的人、知道的事,没多久就忘光了。50年后,亨利还是这样。他年事已高,目前住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安养中心。他母亲于1960年去世,但亨利每次听到别人提起这件事,他都以为母亲刚去世,一再失声痛哭。他一直认为美国总统还是杜鲁门,他没办法和安养中心里的人交朋友,因为他记不住对方的长相或声音,也无从获得情感慰藉。相关医学文献中,亨利简称为H。 M。,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却爱莫能助。

手术后几周,亨利心智错乱的情况仍未改善,斯科维尔医生这才发现,他的确移除了引起癫痫发作的源头,但也在无意中截断了记忆的源头。他应该感到些许内疚,然而手术结果在科学上的意义更让他有兴趣。这项胆大妄为的手术指出,拉什利错了,大错特错!尽管当代科学家也认同,脑部各处皆能进行记忆,但海马回显然是记忆的宝库,没有海马回,亨利只能活在无所依靠的当下。尽管斯科维尔怀有雄心壮志,但实验结果却如此难堪,不过他还是将结果公诸于世。斯科维尔碰触到的既非抽象的心理作用,也非迷离虚构的内容,而是承载记忆的实体组织。记忆在海马回里,在大脑皮层下,在斯科维尔的金属导管中。

记不得自己的相貌,但还会骑车

米尔纳也许是世界上最了解亨利的人。她和我谈起了亨利的案例。1957年,斯科维尔发表了手术结果,手术过程让米尔纳惊骇万分,不禁想亲眼一探究竟。米尔纳当时追随知名外科医生彭菲尔德研究记忆。彭菲尔德以电极刺激癫痫病人脑部的不同区域,逐一观察是否产生触觉、嗅觉、视觉,从中归纳出哪些部位掌管哪种知觉。

米尔纳也许有意自立门户,也许她已厌倦了繁琐的纸上作业。据她说,她一听到亨利的案例后,便顺手抓了一叠记忆测验,搭第一班火车前往哈特佛。她看过许多记忆丧失的病人,但亨利则是研究失忆症的最佳对象。

米尔纳想知道亨利失去了哪些心智能力,不过她更想知道亨利还剩下哪些能力。例如,亨利记不得五分钟前的对话,但他还会走路,这也算是某种型态的记忆。亨利早上起床后,不会主动去刷牙,但只要把牙刷塞给他,他自然而然就会动手刷牙。这种情况很像陶醉在音乐中的演奏家,无须思索,旋律就从指尖流淌而出,手指仿佛自有意志和思想。

米尔纳针对亨利进行了多年的测试与观察。她以亨利为证,提出了若干有关记忆的重要观点。海马回显然贮藏了个人经历的重要细节,甚至可称之为意识的核心(the core of consciousness)。但脑部另有一个记忆系统,米尔纳称之为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即使我们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或长相,但依然知道怎么骑自行车,怎么抽烟。亨利说不出自己几岁,也不认得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但如果带他回老家哈特佛市,他可以在巷道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以前的住所。这些他都记得,但却说不出所以然。亨利的案例证实,人脑神经中枢的确存在着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反应。但神经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还不得而知。

米尔纳提出的记忆理论并非直接来自于观察神经元对记忆的影响,而是来自间接地观察亨利的记忆反应,并加以归纳推论的结果。米尔纳根据长期追踪亨利的研究结果,得知记忆至少分为两个层面。此后有关记忆的研究也多以其研究结果为基础,陆续找出脑部其他类型的记忆系统。另有学者甚至认为,不同类别的记忆各自储存在不同的记忆区块里。水果的记忆由某条神经主管,蔬菜的记忆由另一条神经主管,猫的记忆在这里,狗的记忆在那里。由此看来,我们的世界似乎全都压缩在大脑皮层里。

黏腻的海蜗牛和我们一样学习

坎德尔从不避讳自己喜欢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现象转化为简单的描述。他认为要了解记忆的奥秘,必须先知道细胞如何传递信息。坎德尔原先专攻心理分析,但他在医学院四年级听到亨利的案例后,大为震撼,因而决定转赴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观察并记录猫的海马回细胞的状况。72岁的坎德尔表示:“我蛮适合从事研究工作,我不知道这方面的天分从哪儿来的!”

坎德尔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玩具工厂的负责人,他童年的生活相当优渥。1938年,希特勒出兵攻占维也纳,情势瞬间改变。坎德尔曾经历“水晶之夜”事件(Kristellnacht)'1',他还记得当时满地玻璃碎片,后来德军甚至强迫犹太人拿牙刷把马路刷干净。

这次事件对坎德尔决定终身致力于细胞与记忆的研究有何影响?坎德尔说:“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仍在逃避这起事件。我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告诉你我发生的每一件事。我很幸运,虽然被送进集中营,但现在仍能在这里跟你谈这件事,而且心里丝毫不觉得害怕。”

1939年,坎德尔举家移民美国,定居纽约。在80英里外的康涅狄格州,住着与他年纪相仿的亨利,两人的童年却极不相同。坎德尔相当聪明,后来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尽管幼时遭受创伤,但这没有影响他的心智发展,他不断吸收新知识。此时亨利癫痫开始发作,还因此辍学。亨利和坎德尔素昧平生,但两人的生命也许曾在某个时空中交错,那是人类心灵或肉体所不及的境界。

大学期间,坎德尔醉心于精神分析,但进入医学院后,神经科学让他转移了目标。坎德尔说:“精神分析与神经学竟然如此契合,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弗洛伊德毕竟也是神经学的专家。精神分析着重于记忆,而我则试图解释记忆的运作机制。我认为一定可以找到神经学上的证据,印证精神分析的各项论点。”

坎德尔外表迷人,系着鲜红的领结,穿着背带裤。将精神分析与神经学这两个独立领域相互结合是他的兴趣,而非首要目标。他最重要的职业是从40多年前进入国家健康研究院的实验室开始的。他致力于研究海马回的神经细胞,试图找出记忆的生理学基础。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因为海马回包含数百万个神经元。坎德尔要耗费数年才能彻底了解整个精细复杂的结构。他势必得另辟蹊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要研究人类学习行为,不能依赖简化的动物实验。但我认为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凡是神经系统会随经验增长的生物,学习型态大同小异,必能从细胞与分子的作用分析出学习的基本型态。所以即使是只针对无脊椎动物进行的研究,其结果也能有效适用于其他动物。”

系着红领结的坎德尔

坎德尔秉持此一信念,寻找适合研究的动物,最后选择了海蜗牛。海蜗牛体型略大于一般蜗牛,只有两万多个神经元,大部分以肉眼即可看见。坎德尔说,海蜗牛不仅容易研究,而且其神经系统与人类相同。坎德尔说:“要了解极端复杂的心灵,需要高度简化的研究方法。”看着海蜗牛略带紫色的黏腻躯体,他决定以海蜗牛为研究对象。

坎德尔的做法如下。海蜗牛会从腹足的黏液腺分泌黏液,对其施以电击,腺体开口就会收缩。坎德尔和同事随即发现,可以通过习惯化(habituation)、敏感化(sensitization)、经典条件反射这三种学习方式,改变海蜗牛的这种生理反射。早在20世纪初,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便发表过类似的结果,当时泛称为“学习理论”,20世纪末,坎德尔称之为“记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包装。同样的观点,不同的呈现方式,世人的观感与理解也不同。

比起斯金纳的鸽子实验和米尔纳对亨利的观察,坎德尔的研究更有突破性。他观察到海蜗牛学习记忆新事物时,神经元产生了何种变化。那么神经元在记忆形成时有什么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