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都会怀疑自己的才华只是昙花一现,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与努力,就无以为继。

爱的初体验

刚到威斯康星大学时,哈洛原本打算以老鼠为研究对象,后来却选择了体型娇小、灵活敏捷的猕猴来做实验。哈洛受特曼的影响,以猴子的智商为研究主题。之前相关研究都认为灵长类动物只会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哈洛设计的实验让我们知道了猕猴的智商大致介于什么范围,而且也证实了它们是可以处理更复杂精密的问题的。

这项实验让他声名大噪,学生陆续投入哈洛门下,校方也特别为他提供了实验用的场地,那里曾是箱子工厂。因实验需要,哈洛将幼猴与母猴及同伴隔离,而这种做法让他的声誉蒙上了阴影。他不仅研究猿猴的智力,而且也观察到它们的内心,有些现象还让他很纳闷。

被隔离的幼猴的兽笼地上铺了一块毛巾,孤零零的幼猴变得非常喜欢那块毛巾,幼猴躺在上面,细瘦的手掌紧抓毛巾,若有人要强行取走,幼猴会大发脾气。有些小孩如果发现钟爱的破毛毯或填充玩偶不见了,也会出现类似反应。幼猴喜欢毛巾,为什么?这个问题牵涉广泛。

先前心理学界多以获取营养的观点来解释依恋现象。我们喜爱母亲,因为母亲给我们奶喝。婴儿看到母亲丰满的胸部、深色乳晕和突出的乳头,感觉到饥渴,所以会攀附在母亲身上。赫尔(Clark Hull)与斯宾塞(Kenh Spence)认为,人类一切依恋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1930—1950年,心理学界盛行用满足欲望来解释有关爱的现象。

然而哈洛开始质疑这种说法。他拿塑料奶瓶喂幼猴吃奶,然后把奶瓶拿走,幼猴顶多舔舔嘴唇,用爪子抹去嘴边残留的奶水,但一旦他要把毛巾拿走,小猴子就会尖叫嘶吼,好像遭受酷刑。幼猴用瘦小的身体压住毛巾,双手抓紧毛巾不放,尖叫个不停。

哈洛见状大感惊讶。哈洛看着幼猴尖叫,想到了爱。哈洛想起,小时候看着母亲站在窗前,两人相隔咫尺,但母亲冷淡的神情让人畏惧。他只能在脑子里空想她怀抱里的温暖。什么是爱?其传记作者布鲁姆这样写道:“心碎了,就知道心是什么!”哈洛于是着手进行这项既残忍又美丽的研究。

有奶不一定是娘

猕猴和人类基因相似程度高达94%,换言之,人类等于94%的猕猴加上6%的人。至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相似程度更高。人类和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为98%,与黑猩猩的相似程度为99%。因此历来科学家都偏好以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灵长类的学者福茨(Roger Fouts)说:“猿猴具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及综合多样的智力。然而我们受成见所限,往往不去研究。”福茨也许很了解猿猴的灵性,但哈洛则不然。他说:“我只关心这些猴子有哪些特殊之处可以作为我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一点都不喜欢猴子,从来都不喜欢。我不喜欢动物,我讨厌猫狗,更不可能喜欢猴子。”

这个实验需要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软布。哈洛先用铁丝差不多缠绕出猴子的轮廓——四四方方的躯干,腹部上方有个形似乳房的物体,尖端嵌着钢制的乳头,上头穿了小洞,可以让奶水流出(如图6—1)。

图6—1 小猴子与两个代理母猴

接着哈洛把厚纸圆筒套上绒毛布巾,做出另一个触感柔软的假猴子。他依据人体工学原理,制作代理母猴……乳房的数目减少为一个,位置移到胸口中央,这可以增进幼猴的肢体动作与感受能力。他所完成的代理母猴,触感柔软温暖,永远不会不耐烦,24小时有求必应……

实验随即开始。哈洛把一群刚出生的猕猴放进笼里,里头有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食物取之不尽;另一只是布做的母猴,乳房里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研究助理详细记载了这项实验所造成的创伤。母猴发现幼猴不见了,一边尖叫,一边以头撞击笼子,幼猴各自被丢进封闭的笼子里,看不见其他同伴,不停发出啾啾叫声。

它们害怕极了,一连几个小时都静不下来,实验室里只听见小猴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声。焦躁恐惧的幼猴蜷缩成一团,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软的粪便不断从肛门流出,喷得笼子里到处都是。臭味弥漫,久久不散。哈洛在实验记录中写道,幼猴的这些反应显示其情绪极度不稳定。

后来情况出现重大改变。几天后,幼猴知道母亲不会出现,便把感情转移到布制假母猴。它们爬到布制母猴身上,趴在它胸前,用细瘦的手抚摸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在它腹部背部磨蹭好几个小时。不过布猴无法供应奶水,幼猴如果肚子饿了,会跳下布猴,冲向铁丝缠成的哺乳机器,吸取源源不绝的乳汁,吃饱后又回到布猴柔软的怀抱,享受安全感。

哈洛统计幼猴在吸奶和拥抱上所花的时间,并将结果绘成图表。哈洛想必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候结果揭晓,因为这个结果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这点并不让人意外。我们没想到的是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两者悬殊之大,让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爱着母亲,因为他们感受到爱,保有被爱的记忆,只是形态改变了。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于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该亲吻还是握手

1930—1950年,流行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著名小儿科医生斯波克(Benjamin Spock)建议母亲定时喂奶。斯金纳以强化的观点解释幼儿行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哭,就不应该去抱他们,这样才不会强化这种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宣扬这样的教养方式:“不要溺爱子女。睡前不用亲吻道晚安,如果非要道晚安,宁可向他们鞠躬,握手致意,再熄灯就寝。”

哈洛打算把这些荒诞言论丢进垃圾桶,告诉世人真相是什么。你不该和婴儿握手,而是应该毫不迟疑地抱起他。肢体接触很重要,这么做不会宠坏小孩,而能让他们安心。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该这样做。“幼猴对生母的爱与其对代母的爱,并无显著差异……根据我们的观察,幼猴对生母的感情极为强烈,对实验用的布制代母,感情也一样深厚。”

当时哈洛实验室里弥漫着兴奋的气氛,他们找出了一项影响爱的重要变量,而喂食的重要性则大幅减弱,他将这些结果皆以图表展示出来。麦迪逊市正值隆冬,外头只见荒凉的冰天雪地。学生们看着雪花飘落在实验室的窗台上,心中欣喜若狂。

哈洛与研究同伴已经确认,“接触安适”(contact fort)是爱的重要成分。不过爱应当还包括其他要素,比如动作与面部特征。刚出生时,母亲的脸是一连串晃动模糊的影像,倒三角形的是轮廓,纠结一团的是头发,突出的小点可能是鼻尖或乳头。睁开眼睛,抬头一看,这位女性仿佛沐浴在月光中,柔和的光芒洒在我们身上。

哈洛假设这可能是另一个变量。一开始,哈洛用两个自行车车灯充当假母猴的眼睛。后来,他打算再做一次实验,让幼猴与面部较为精细的假母猴共处,观察会产生什么样的依恋关系。他要求实验助理曼森(William Mason)制作一副几乎可以乱真的猴子面具。然而面具还未完成,被试幼猴已经出生,所以哈洛连忙将它与未完成的绒布母猴一起放进笼子里。

绒布母猴没有五官,但这不影响幼猴对它的喜爱,它依然做出亲吻、抚触等亲昵的举动。后来哈洛为无脸母猴戴上了精美、逼真的面具,但幼猴似乎无法接受。研究员为无脸母猴戴上面具后,幼猴见状相当害怕,不停尖叫,跑到笼子一角,身体剧烈抖动,紧抓裸露在外的生殖器。

研究员把戴上面具的假母猴慢慢移往幼猴身边,幼猴伸手转动假母猴的头部,转到没有五官的那一面,幼猴才肯向前,开始玩耍。研究员一把面具转过来,幼猴就把面具拨回去,最后它甚至把面具扯掉,恢复原先无脸的模样。幼猴显然比较喜欢最初看到的模样,或许是印刻效应已经在幼猴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许多人批评哈洛的做法残忍,为实验所需而断然将母猴与幼猴分离,用铁丝缠成冰冷尖锐的哺乳器,听着幼猴难过地哭喊,看着它们别无选择地攀附在模型上寻求慰藉。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亲密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向冰冷无情的母亲寻求温暖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哈洛着手进行爱的研究。在此之前,他刚刚遭遇婚姻问题。哈洛几乎都待在实验室里,很少回家。聪颖慧黠的克拉拉,总是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哈洛流连于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猴子实验。某个严寒的冬天,哈洛发生了婚外情。两人的长子罗勃说:“那是我父母分手的主因。很简单,我爸爸有外遇了。”

克拉拉留下两个孩子,并嫁给了一名建筑工人,以拖车为家,游走于美国西南部。这对哈洛似乎没有任何影响。他的心另有所属,没有人确知是谁,一开始也许是学生,后来则是他称为“铁娘子”的女性。这个“铁娘子”是哈洛设计的代理母猴。它会突然射出钉子,或喷出冰冷的强烈气流,幼猴无力抵挡,撞在笼子栏杆上,它们趴在上面无助哀嚎。哈洛宣称这是要测试恶毒的母亲对幼猴有何影响。

哈洛自此招来恶名。他从科学走向童话。“铁娘子”宛如格林童话中恶毒的继母。哈洛为什么想研究这些?动物保护人士说,因为哈洛是个不折不扣的虐待狂。我不清楚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但我并不认可动物保护人士的说法。难道哈洛的母亲也是这样凶狠残暴?这样说也许太轻率了。他的本性有异常倾向吗?有可能,但这样说也失之武断。哈洛在军中服役时,曾被派往新墨西哥州,去监督士兵试爆原子弹。他看到了爆炸后的蘑菇云、掉落远处的灰烬、巨大骇人的强光,但他对这些都只字未提。

不过谈起“铁娘子”,哈洛倒是兴致勃勃,记载详尽。他设计了多种不同的铁娘子,有些会喷出冰冷的水柱,有些会刺伤幼猴。哈洛发现,不管受到怎样残酷对待,幼猴都不肯放弃,依然毫不迟疑,投身假母猴的怀抱。天啊,爱竟如此顽强!即使遍体鳞伤,幼猴还是拖着踉跄的步伐回头,即使身躯已经冻僵,它们依旧向冰冷无情的母亲寻求温暖。

强化作用无法解释这种行为,我们只看到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一旦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然而仍有若干让人宽慰之处。我们眼见人类的信仰是如此坚定,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筑起沟通的桥梁,让彼此更靠近。

镁光灯下的“铁娘子”

哈洛和米尔格拉姆一样,都有戏剧天赋。哈洛将这股异常热烈的情感,投注在实验中。通过实验录像,我们看到幼猴紧抓着铁丝缠成的代母,或被“铁娘子”刺地不停哀嚎。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清楚地呈现出绝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哈洛从不怕公开播放这些影片,他知道科学若要普及,必须带有些许艺术成分,甚至得有几分娱乐性质。

1958年他获选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这可是相当难得的荣誉。雀跃不已的他,带着猴子实验的影片前往华盛顿特区,准备发表演讲。当时他已再婚,妻子是同为心理学家的屈恩(Margaret Kuenne),他亲昵地称她佩琪。他站上圆形会议室的高台,面对众多学者,神情严肃。他开口说:“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深沉微妙,值得投入。爱具有亲密与私密的特质,因此许多人认为,爱不适合作为科学实验的主题。姑且不论个人观点,我身为心理学家,本着自己的职责,理当深入分析人类与动物行为的所有方面,找出影响因素。然而当今的心理学者,至少是编写教科书的心理学者,丝毫不关心爱与情感的起源,也不知道这些感受的存在。”

哈洛与猴子

哈洛显然深知自我推销之道,因此才会在这样盛大的场合发表这篇铿锵有力的演说。他在演说中穿插播放了几段宛如科幻小说般的黑白影片,让听众目睹了幼猴对代理母猴的强烈依恋。他将这篇演讲题目定为“爱的本质”(The Nature of Love),后来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

如果这些实验结果能有所贡献,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曾仔细想过这些结果可以适用于哪些层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妇女极有可能取代男性在科学与产业领域的地位。这一趋势若持续发展,那么我们的孩子能否得到适当教养将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从实验可知,不论男性女性,都能胜任养育婴孩这项重要工作。反观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这项发现着实振奋人心。女性已不需要待在家中专职哺育照顾子女。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哺育新生儿的工作不再非得由母亲承担。届时亲自哺育幼儿可能成为某种炫耀摆阔的行为,只有上层阶级才时兴这么做。但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我们都可以确定,人不能没有爱。

我可以想见,当时全场陷入死寂,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镁光灯闪个不停。哈洛举起双手,宣告演讲结束。再多讲一些吧!

哈洛发表的研究结果证实,布制母猴比只能喂食的母猴更重要,小猴逐渐“爱上”布制代母的柔软身躯,喜欢在它身边游戏玩耍,几乎和亲生母亲在一起时没有差别。演讲后不久,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发表声明,宣称“养育子女是母亲的天职的说法,已经过时”。媒体也竞相报导。哈洛又有何反应?看来他的事业已经从专业学术领域,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他接受《实话实说》(To Tell the Truth)节目专访,CBS电视台以其实验为主题,制播了一部纪录片,由知名新闻主播科林伍德(Charles Collingwood)担任旁白。然而其中传达的信息对妇女而言不啻是沉重的打击:小孩不需要母亲的照料。既然如此,母亲们完全可以去寻求自由。这些复杂纠结的信息,不仅在嘲讽女性主义,同时也反映出爱与渴望,确实撼动人心。

哈洛和第二任妻子佩琪育有两名子女。佩琪拥有心理学学位。她和克拉拉一样,离开职场,专心养育孩子。哈洛晚年时曾说:“我的两任妻子都很聪明,没有成为妇女解放者,她们都知道,丈夫、家庭是最重要的。”

两人的子女,现在已届中年。女儿潘蜜拉住在俄勒冈州,从事金属雕刻工作,这是相当特别且耗费体力的工作。儿子强纳森则是木工艺品制作者,制作小型松木礼盒,卖给礼品店。他说:“就是一般的盒子……”

自闭、自残,残缺的爱

问题开始浮现,情势急转直下。布制代母跟亲生母亲毕竟还是不同。哈洛在心理学界同僚面前大胆宣称,肢体接触关系到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几年后,他却发现,与布制代母共同生活的幼猴,成长并不顺利。哈洛将这些猴子移出隔离的笼子,与其他猴子共处。这些猴子出现极度反群体的行为。母猴不仅会攻击公猴,而且不知道正确的性交姿势。有些猴子甚至出现类似自闭的症状,如,不停摇晃、啃咬等自残行为。毛茸茸的手臂到处是溃烂的伤口,血流不停,乍看之下,好像鲜红果肉。伤口很快发炎。有只猴子甚至咬掉整只手臂。哈洛此时才发现,情况超乎预料得糟糕。

哈洛的传记作者布鲁姆说:“他很失望,这是一定的。他自认为已经找出影响养育后代的重要因素:肢体接触。这个变量并非不可变换,换言之,只要能提供肢体接触,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胜任照顾后代的工作。但隔年随即发现这些猴子的情况一团糟。”《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前来麦迪逊市,对这些触感柔软的代理母猴进行追踪报导。哈洛带他进到实验室,只见一群猕猴坐在笼子里,身体不停摇晃,不时以头撞击栏杆,拼命啃咬手指。哈洛说:“我承认我错了。”

罗森布拉姆(Len Rosenblum)当时是哈洛的学生,现在已是学有专精的知名猿猴专家。他说:“我们终于知道,什么是影响后代养育的变量,它不只是接触,不只是面貌。我们推测可能与动作有关。所以我们做了一只会动的代理母猴,这样,幼猴的表现几乎与一般猴子无异,虽然还是有些许差异。我们后来让幼猴和会动的代理母猴一起生活,此外幼猴每天可以和一只真的猴子游戏半个小时。这样一来,幼猴完全正常。这表明有三个变量与爱有关,接触、动作、游玩。如果能提供上述三项事物,那么就能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需求。”

罗森布拉姆再度强调,“这些小猴子”每天只需要和真的猴子玩半个小时。他说:“真的很神奇,没想到我们的神经系统只需要这么一点点改变,就能恢复正常了。”

听他这样说,我心里稍微感到一些安慰。因为这表示要毁掉一个孩子没那么简单。轻微的晃动,柔软的触觉,和真人互动30分钟,任何母亲都做得到。不管勤劳或懒惰,不管是职业妇女、家庭主妇,或是人工母亲,都做得到。

如果哈洛的这项发现是可信的,那么说明他已完全掌握了爱的内涵,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才能领悟这些道理?为什么在深入探究感情之后,我们会对呈现的结果不寒而栗?不只你我,哈洛自己也开始动摇。他再度发生婚外情,他就是无法忠于一个女人。

当哈洛发现与触感柔软的假母猴为伴的幼猴竟有自闭倾向时,他开始酗酒。威斯康星州的白昼很短,日照微弱,才刚傍晚,已是一片昏暗,只有杂色玻璃反射出昏黄的光线。哈洛感受到极为沉重的压力。他最早的发现赢得了肯定的喝采,他必须维持下去。1958—1962年,他拼命努力,发表多篇报告,勇敢地宣布由代母养育的幼猴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他更加投入,找来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