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群座在底下的人,心情沉重,思考何去何从。

    这时候张松就讲到一个人,一个叫刘备的人,面阔耳垂,长手至膝,人中龙凤,大汉皇叔,屈栖新野,传闻有喻此人便是光武帝刘秀在世。

    大家一听心里就乐了,还有这么一个人。

    但是表面上不能这样讲,马上就有人当面就骂张松了,要说汉宗正统,主公刘璋才是正统,一个山野遗孤,又无名望,又无兵马,怎可相提并论。

    大小官员都纷纷附合,刘璋心里不是滋味。

    刘璋说:先这样,大家都散了吧,张松你去趟荆州,去见刘表,看他有什么想法,顺便观察一下刘备,如果有时间过江东见见孙权也行。

    张松就这样去了趟荆州,见到刘表,刘表有什么想法,没想法。

    张松见刘表,刘表问侯:刘璋还好吗?

    张松说:还好,还好。

    刘表说:找我有事吗?

    张松说:曹操平定了乌桓,接下来曹操可能会攻打您,又或者攻打我们,你有没有主意应对?

    刘表说:没有,我准备投降朝廷。

    张松说:曹操是逆贼,您是皇亲,一个皇亲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去投曹贼,是何道理。

    刘表心里想骂,你给我滚,但是嘴里不能这样说,刘表说:我正为这事烦恼,你们益州牧刘璋是什么想法,有何应对办法,想好了来告诉我,或者写封信给我,你先请回吧,最近身体不好,不能接待你。

    张松叹气一声,起身就走了。

    在驿馆住了几天,又跑去见刘备。

    刘备一见张松,客气的很,奉为上宾,喝酒聊天,刘备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张松被洗脑了,越听越过瘾,越听越睡不着觉。

    刘备说这样好了,我们睡一张床上,我给你讲个够。

    刘备讲什么?

    伟大的事业,神奇的遭遇,兄弟的情谊,诸侯们事迹。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直过着枯燥的生活,很茫然的时候,突然有那么一个人走进你的心里。

    这个人到处闯荡,有很多不凡的遭遇,现在准备创造一个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梦想,让你拥有数不完的财富,地位,美女。

    我听了都会入迷,何况张松。

    张松和刘备彻夜长谈,被刘备忽悠一愣一愣的,张松想着送什么好东西给刘备才能对得住刘备的一番盛情,干脆把西川送给刘备,以后跟着刘备混,这种主公太好了,太有爱了,天天搂着你睡觉,还有讲不完的故事。

    曹操就洽洽相反,有人想跟他睡,听他聊天,只要走近他床边,他就拿刀捅死了。

    张松回到成都后,跟刘璋讲,刘表这个人是个草包,不行,咋们跟他没办法联盟,我看刘备这个人不错,是个英雄,有正义感,如果咋们到时有难,曹操攻打我们,可以把这个人请到成都来帮我们。

    刘璋听完心想,刘备要兵没兵,经常被曹操打败,请到成都来有用吗?

    刘璋说:刘备这个人没兵,没将的,怎么能帮得到我们。

    张松说:我听刘备讲,为什么打不过曹操呢,主要是因为没有根基,主公有根基,刘备有虎将,又有能力,搭配使用,肯定能打败曹操大军来袭。

    刘璋说:只能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如果曹操出兵攻打益州,就请刘备入川帮忙。

    刘备这个人的名声在外,确实如此。

    孔融被围,请刘备,陶谦被围请刘备,当然刘表没有被围的时候,刘备自己就送上门来了,省去了很多人力成本。万一不跑荆襄避难,跑益州去了,曹操南征刘表,说不定刘表还要请人去益州请。

    为什么说张松是庞统害死的呢?

    历史上讲张松是被他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告发检举的,这说不过去。

    张松在入川前二三年就和刘备有见过面,张松暗投刘备,张松和法正,孟达都有暗通曲目,难道没有和自己的哥哥先通通气吗?

    显然肯定是有的,刘备都入川了,刘备呆在巴蜀几个月,张松才被检举的,早不举报张松,晚不举报,这个时候举报,整个张家都会受牵连,张肃有那么蠢吗?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用张肃的名义写了封信举报了张松,害死了张松。

    刘璋杀了张松后,起兵攻打刘备,这个时候刘备就有借口了,反攻刘璋,进而夺取益州了。

    谁干的,可能是庞统干的,刘备是默许的。

    作为领导者知道也当做不知道,你跟我讲,我肯定是拒绝的,但是你偷偷的干,我肯定猜得到,因为这种事情,没有那么巧合。

    

刘备传(十四)() 
    张松,法正,孟达代表着什么?

    张松,益州世家门阀,名门旺族,佐世之才,益州士大夫集团代表。

    法正,益州奇士,军事家,军事参谋。

    孟达,军中将领,不算名将,也不算匹夫,只能算是庶族将领。

    三个代表人物,代表着益州集团与刘备接洽。

    适逢乱世,刘璋暗弱无能,益州集团想请刘备入川做领导,做管理,首先是派出这三人代表人物,其他的都盯着看着。

    结果怎么样?

    张松死了,法正得重用,孟达得用。

    刘备有攻打刘璋的借口,把张松牺牲了,张松不管怎么死的,益州士大夫集团都会把责任推到刘备头上。

    刘备知不知道不重要,假如不知道,那就得刘备的首席谋士庞统来承担这个责任。为了达到目的,牺牲在所难免,在潜规则下就是这样的。

    益州集团牺牲了一个张松,荆州集团就得牺牲一个庞统,合理利益交换。法正得到首席军事参谋的位置,诸葛亮和益州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不管是后来的董和还是李严,平分政务府的位置,以达到平衡。

    刘备得益州称王,法正任尚书令,护军将军,这个位置是曹操的张良的位置,荀彧,荀攸干过的位置,足见法正对刘备的重要性。

    刘备入川后,没有进攻张鲁,反而诓了刘璋大量的军资粮草,收买人心,拢络益州士大夫和武将,刘备没有攻打刘璋的借口,出师无名,当然当璋也没有攻打刘备的借口。

    张松的死引发了刘璋与刘备的战争,刘璋攻打刘备,刘备反攻刘璋,益州的士大夫,将领纷纷投降了刘备。

    庞统在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

    为什么我们说是法正害死的庞统,可能是法正提供的线索给益州集团。

    打个比喻。

    庞统正领军攻打雒城,守城主将正指挥防守战,一个谋士跑了过来讲,将军,城下那个骑白马叫庞统,将军只需叫人将他射杀,我军必能大胜,这个人是刘备的首席军师,只要这个人一死,刘备肯定会退兵回荆州,益州之围可解。

    守城主将肯定会叫来神射手专门射杀庞统。

    庞统能活吗?很难。

    一般打仗时,很少有见对方谋士被杀,因为要给自己留后路,僻如战败被俘了,你当时杀了敌军的重要人物,你肯定也活不成了。

    这叫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刘璋的弟弟刘珍,可能是听这个谋士讲只要杀了这个谋士,益州之围便可解了。

    所以才痛下杀手,法正借刀杀人,而且庞统必须由刘璋的亲属来杀,刘璋如果有一天战败,或是投降,刘璋是不能留的,但刘备的仁德,正义不能丢,将刘璋派到荆州去做官,荆州集团会对付他,但是没有借口,怎么办,刘璋的弟弟杀了庞统,荆州系就有借口除掉刘璋了。

    益州系,荆州系,一块蛋糕,刘备来切,刘备来分配资源,分配利益。

    当然哪些事情,哪些人去做,聪明的人会考虑很多,十年后,几十年后的事情都考虑进去,都要推出来。

    借刀杀人,暗杀这种事情经常做,打击政敌,制造借口,达到某种目的,谋权上位。

    刘备也没有办法,读书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就是这么的残酷。

    我们现在讲政客,什么是政客?

    是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人。

    古时候这些人啥也不干,就想着怎么阴人,咋们又不是政客,所以是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所在的。

    所谓的奇士,大概就是跟咋们现在的政客差不多。

    刘备围成都时,又派李恢去劝降了马超,马超领着兵马就来了,接着简雍入城劝降刘璋,刘璋就投降了。

    公元213年的时候,刘璋杀张松攻打刘备,刘备反攻刘璋为张松报仇,刘备从葭萌关一直打到雒城,一路劝降益州武将,谋士,围雒城打了一年多,雒城是由刘璋的儿子刘循驻守的,能守住一年多,也是不容易。

    益州集团,武将可能早就有心投降刘备,表演一下,被刘备擒拿,顺势就投了。

    同年诸葛亮从水路入川,张飞从陆路入川,一路扫荡,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我们知道如果战争,一方攻打,一方无意降,可能要打很长一段时间,孙权攻打江夏太守黄祖打了八年都没拿下来,曹操打了孙权一辈子,也没拿下孙权。

    刘备,诸葛亮,张飞三路兵马一年多时间就拿下了益州全境,根本原因在哪?

    政治玩的好。

    刘璋无能,刘备正义,益州集团内部分化,有意投刘备,水到渠成,一年多时间也就是政治作秀的时间,划分利益,如果益州集团齐心抵抗刘备,刘备再打个一二十年都不可以得到益州。

    孙权,曹操没想到刘备这么快就搞定了益州,曹操措手不及,孙权大惊失色。

    公元214年,刘备得益州,称益州牧。

    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曹操击破汉中张鲁。

    公元215年至公元219年,四年时间内,刘备收复汉中,斩杀夏侯渊,大败张颌,

    刘备派孟达,刘封驻守上庸,上庸是个什么地方呢?从荆州襄阳到上庸入川汉中是很近的,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就是从这里逃往益州,结果孟达,刘封见死不见,导致关羽被潘璋擒死。

    曹操这四年时间在干什么呢?

    公元215年,曹操攻打张鲁,打完了张鲁就回许都称魏王,称完魏王了继续打孙权,打完孙权又回朝,孙权直接向曹操称臣,这个时候曹操的精神病犯了,多疑好杀。

    这四年曹操没有亲领大军征讨刘备的,不但没有亲征刘备,还帮助刘备拖住孙权。

    孙权这四年时间在干什么呢?

    公元215年,孙权讨要荆州不得,荆南四郡,零陵,桂阳,长沙都被吕蒙攻取。

    公元215年,张辽八百兵马大破孙权十万大军。

    公元216年,曹操亲征孙权,孙权又败了。

    公元217年,孙权与曹操联盟,结为姻亲。

    这里有几个疑问。

    曹操为什么打孙权,让孙权和刘备火拼不好吗?

    曹操为什么与孙权联盟,与曹操一统华夏的理想相违背。

    曹操最大的敌人是孙权,还是刘备?

    我的答案是曹操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是朝廷。

    曹操这个时候是很矛盾的,因为不知道怎么干了。

    那不知道怎么干,就三分天下好了,大家都不要火拼,曹操老了,曹操害怕死后,曹丕搞不定朝廷,如果曹操有生之年消灭了敌人,那么就只剩下内斗了,如果曹操默认刘备新朝廷的存在,把刘备推向另一个高度,刘秀,建立后汉的光武帝,三个朝廷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一起对外,而不是对内瓜分利益了。

    刘备的益州朝廷有官员几十个,武将上百个,这些人只有跟着刘备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曹魏军事集团有官员几百个,武将上千人,这些人只有跟着曹操才能利益最大化。

    孙权也是一样的。

    假如说大家都认为汉献帝的朝廷没有什么希望了,刘备雄才大略,最有可能建立后汉,那么曹操的内部矛盾,就会转移到外部,一同对抗刘备。

    曹操必须将刘备扶持强大,外有强敌,曹魏内部才能团结稳定,一致对外,而不是刘备软弱无能,大家都想着怎么用汉献帝来夺权上位。

    为什么打孙权呢?

    因为孙权这个地方军阀,无名无份,为什么打一半不打了呢,因为他很乖,打败了,俯首称臣了。

    大家就会问,这孙权是权宜之计。

    曹操要的就是孙权这个态度,曹操也不合法,抛开汉献帝,曹操和孙权又有什么区别?

    姓刘的汉室这个庞然大物要死了,最合法的继承人是刘备,是宗亲,是英雄,有实力,有仁德,曹操,孙权不是合法继承人,曹操非常清楚,曹操怎么避免这种不合法性?

    曹操是权力代理人,曹操靠军功得到了荣耀,这个合法,他按照汉朝的规矩和法律来,扫平四方,这个功劳足以让曹操封王立国,汉室虽有讲异姓不能称王,但是曹操军功可以破例,曹操跑到冀州立魏国就变得合法了。

刘备传(十五)() 
    非常的不好理解,刘备的新朝对抗旧朝,刘备变成了汉室王朝的权力中心,但是汉献帝没有死,刘备也不合法,但是合规矩,当然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这种所谓的规矩也会被打破。

    天下人共同认可以规矩是什么,我简单讲讲。

    一个大老板,死了,他儿子继承了产业,(汉献帝),儿子无能,但还是有权力继承的,这个产业面临关门,这时候来了一个总裁(曹操)。

    曹操将这个产业搞活了,扩大了十倍。

    但是大家认为曹操不能罢占这个产业,曹操又觉得这个继承人不行,最后的共识是等这个继承人死了,再找个有能力的同族的人当继承人,这个有能力的人就是大汉皇叔刘备。

    曹操怎么办,把公司分出去,一半给我自己,一半给你。

    刘备怎么搞,夺回产业。

    孙权是怎么回事呢?没有正式的牌照,靠什么立起来的,靠打曹操,曹操能干的事情,我们江东也能干,继承人到我们江东来,我们比曹操做的还好。

    曹操能送出汉献帝吗?不可能。

    我们看三国是看武力值,军师谋略,但是往往忽视了政治。

    我说曹操故意扶持刘备,甚至想让刘备去统一华夏,你信不?

    我说孙权故意让张辽八百兵马击败他十万兵马,给曹操称王送上一份大礼,你信吗?

    但三国就是这样的神奇,日本人他们家族企业没有合适的总裁,会外聘,去陪养,日本人不管研究三国志,还是三国演示比中国人研究得透彻一些。

    如果我们单纯的从战争角度,人物性格去看历史,会忽略掉很多精彩的政治交易,奇士的死亡,武将的死亡,甚至是联合,背叛,战争的胜负,有时候都是由政治决定的。

    如果你不是一名政客,很难解读出一个政治家的在一个历史关键时间点的决择和战略阴谋。

    如果你不是一个军事天才,你很难想象出,胜败之中的各种细节安排。

    公元219年刘备战斩夏侯渊,大败张颌,定汉中,称汉中王,夏侯渊是谁,张飞的岳父,怎么死的?政治害死的。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华夏震惊。

    而此时孙权的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潘璋,朱然截断关羽后路,擒杀了关羽。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亡。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改国号魏。

    公元220年刘备在关羽死后,誓为关羽报仇,被法正劝了下来,至于怎么劝下来的,我们在法正传里讲。

    公元220年,法正病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蜀汉,年号章武,大概也是想做东汉,后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公元221年张飞起兵攻打东吴,路上被自己手下将领杀害。

    公元222年刘备派马良联合五溪蛮,路上被蛮寇杀害。

    那这里有一大宗疑案了,关羽,曹操,张飞,法正,马良,全都死了。

    接着轮到刘备了,刘备十五万大军在夷陵大败,退至永安,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

    难道都是偶然,还是一场惊天的大阴谋?

    而这个最终的受益者是谁?

    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诸葛谨。

    孙权那边死了大都督吕蒙,大将甘宁,蒋钦,接手吕蒙大都督位置的是陆逊,诸葛谨被升为左将军,不出问题的话,下一任诸葛谨可能干大都督或者丞相。

    至于鲁肃,程普,陈武,丁奉那更是公元215年就死了。

    那是谁推动了夷陵之战,又是谁导致了夷陵之战刘备的大败。

    历史原因是吕蒙偷袭了荆州,杀死了关羽,刘备丢了荆州,就发动了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三国三次经典战役,官渡大战,赤壁大战,夷陵之战,都是谁发动,谁失败。

    发动战争者的决策失误,不跟士大夫集团合作的结果吗?

    袁绍好大喜功,不进田丰,沮授建议,曹操狂妄自大,不进贾诩,荀攸之言,刘备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董和的劝阻。

    那道理就很简单了,你是一个领导者,非要去干某件事情,身边的近臣相劝,你态度坚持,一定要去干,当你干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你的态度了,只能顺从你,即使你是错的,大家都顺应你,因为你搞独裁,最后让你失败,知道自己错了,应该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听取士丈夫给你的提的建议,达到君臣合作的目的。

    打败了,你是刘备不听劝,怪不得别人,你认个错,下次我们就继续和你合作。

    君臣之间关系很奇妙,历史上最著名的李世民和魏征,魏征提反对意见的时候,李世民很生气,一生有上百次想杀魏征,结果每次都甩䄂转身就走,没有杀魏征,等气消了再去给魏征赔礼道歉,这种君主能听进意见,结果有了贞观之治。

    夷陵之战的时候,很多人劝刘备不要打,刘备不听,开个军事会议,臣子们跪成一排,刘备甩袖就走了。

    刘备带的将领都没有什么名气。

    军师带了两个,一个黄权,一个马良,黄权还是持反对意见。

    马良半路还给人做了。

    刘备以前说干啥就干啥,说打谁就打谁,打败了就跑,现在说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