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讲完,庞统接道:“我看这郭嘉正是用了这背水一战之谋,审配的围魏救赵就棋差了一着。”
徐庶道:“若是你乃审配,指挥大军,你当如何克敌致胜?”
庞统道:“袁绍与曹操官渡相持数月,互有胜负,我岂能一战而定?”
徐庶道:“那当如何?”
庞统道:“曹操夜半袭乌巢,定有两手准备,身边有虎将,虎骑护身,自已逃命倒不成问题,若我为审配只需叫一上将去救,扑灭乌巢大火,谎称粮草只烧了一半,军资粮草足供半月,军心倒不也会离散,再用麻袋里装石头,运到前线以充军资,以定军心,即便曹操散布袁绍粮尽,袁绍只需对外称,曹操诈计,以乱军心便可。”
诸葛亮道:“士元言之有理,虽也是有诈,袁绍粮草被烧,稳定军心乃是第一步也,只是若是无存粮,这几十万士兵与劳工第二日若是无米下锅,如何掩得过去?”
庞统道:“袁绍大营,再不济,也得备三日之粮,三日撤往延津固城而守,等上一载,再聚兵马军资三路齐出,曹操必败也。”
诸葛亮摇头道:“袁绍刚愎自用,有好计不用,你如何能说服袁绍?”
庞统道:“只是做军事推演计罢了,若是袁绍请我,我也不干,此乃袁绍命势也。”
徐庶道:“鬼才郭嘉便是从袁绍处投曹操也,足够英雄所见略同也。”
诸葛亮道:“曹操与袁绍乃是发小,曹操乃宦官之后,袁绍四世三公,绍如何当操之下?绍之嫉便是一败也,数人谋士各怀鬼胎,不能齐心,便是二败也,绍不识军务,田丰不得用,沮授言不进,此乃三败也,郭奉孝之十胜十败论,我不及也。”
诸葛亮话音刚落,一家丁走入,道:“水镜先生有请徐福,元直先生入室一叙。”
徐庶起身,向几人好友告退,随家丁去,家丁将徐庶带到司马徽书房前停下,弯腰行礼:“元直有礼。”
里屋传来声音,“元直爱徒,你且入来。”
徐庶整理袍袖,推门而入,入房十余步,拜道:“徐福见过水镜先生,见过德公,见过彦公。”
庞德公与黄承彦抚须微笑,司马徽道:“元直无须多礼,你且找位座下,我等饮酒叙话。”
徐庶见房中下位空着,徐庶走近,屈身蹲地,盘膝而座,望着司马微,讲道:“师尊,不知找阿福所为何事?”
司马徽道:“有话相问,你且如实道来便是?”
徐庶道:“师尊有言,阿福定直言不讳。”
司马徽点头,讲道:“元直跟随刘备已有两载,不知这刘备品性如何?”
徐庶思索片刻,不知师尊所指为意,刘备品性,司马徽是知道的,但知道又何必明知故问,徐庶又看了一眼庞德公与黄承彦,见二人老神淡淡,知二人不只是相问刘备德行。
徐庶讲道:“刘使君常以高祖比之,行事皆与曹操反,其谋士孙乾,简雍常以刘秀喻之其主。”
司马徽见徐庶机灵,答的也趁心,笑道:“若刘备与曹操抗衡,荆州乃是用武之地,当要助他取之,元直可有其法?”
徐庶道:“刘表若败,刘使君可与江东联盟,刘使君退守江城,孙权若能引得曹操大军渡江急战,便有机可趁也。”
司马徽道:“曹操谋士多智,人才济济,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人谋若想有功,必有一人能进言曹操,让其心生嫉妒,乱其略也。”
黄承彦道:“绍之败,可作鉴。”
司马徽扭头望向黄承彦,扼首相应,以示正是此意。
徐庶道:“刘使君有一友,名孔融,乃是曹操谋士也,常与刘使君有书信来往,若是其人给曹操些许建议,当是如何?”
徐庶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关键是曹操会听孔融的吗?
司马徽道:“曹操多疑,孔融虽有名望,有小智也,但无大略也,曹操如何会见孔融之言,若孔融激将,不定引来杀身之祸,激操之人必是曹操不敢杀之人,且需拢之奇士也。”
徐庶道:“师尊所虑极是,曹操身边谋士若有荆襄好友,可行迷离之计,若能去曹操身边带话,也是一好计。”
司马徽点头,又道:“若是曹操身边有一人,如元直如此有大略之智,又能巧舌善辨与那曹操的重臣谋士,曹操一败,你等皆有前途。”
徐庶一听,就知道司马徽所指,心中五味杂陈,叫自己投曹,做刘备的卧底,三十六计最险一计,最妙一计,釜底抽薪加连环计,为曹操攻打江东出谋划策,煽风点火,激将曹操。
备注:连环计解释为一计接着一计,环环相扣,曹操的弱点,第一:好色,第二:想杀刘备,第三:小有成就,尾巴就翘上天了,不近忠言,第四:有生之年,平定天下的理想。第五:喜欢冒风险。
司马徽有大恩于徐庶,徐庶知此乃一博之举,若是自己入曹营,这刘备胜算则大增,但不知这司马徽又图个什么,难道他也想出山辅佐刘备不成。
徐庶又望了一眼庞德公与黄承彦,叹了口气:“若再无其他事情,学生且先行告退。”
司马徽闭上眼睛,嗯了一声。
徐庶起身告退,退到门后,带上房门往后厅去,黄承彦见徐庶离去,问道:“元直会同意否”
司马徽答:“阿福乃颖川人士,少年之时杀了贪官,流落此地,幸得我收留,后遇一明主,不弃他出身,只是此主若要有为,必先有所取舍,阿福也是极智之人,定会明白其中厉害关系。”
庞德公道:“至春秋战国,七国争霸,秦灭六国,称始皇帝,项羽推翻暴政,刘邦击败项羽称高祖汉皇帝,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非人谋可左右也,汉之失鹿,七雄相争,若论势,曹操为一,若论和,刘备为一,若论利,孙权为一,或能联纵横合,以弱胜强,并非难事。”
黄承彦道:“德公是想这国立周公礼治,还是秦汉法制?”
庞德公道:“周公将国分封数小国,立君,君立制,士丈夫共治之,联邦之治也。”
备注:周朝八百年,与其说联邦之治,不如说是地域之治,现在的美利坚众合国,就是这种体制,不过人家是选举制,周朝的是爵位沿袭制。
司马徽接话道:“自汉帝武帝独尊儒术,废百家,穷兵黩武,百姓难活。”
黄承彦道:“战国七雄,连连征战,民不僚生。”
三人皆沉默不语,心中想着这国之治。
黄承彦传承墨家巨子一脉,庞德公所习乃是兵家,司马徽则是儒家,明显这三个老家伙太聪明了,学识渊博的人肯定是矛盾的人,干起坏事,都理直气壮。
我们知道周有八百年,后有春秋战国三百多年,周的建制是封地建国制,这个君都是周王儿子,这和现在州联邦自治差不多,只是州长是民选的,周朝里面的国是周王的儿子担任州长的。
周朝有八百年,美国立国有多少年历史,一百多年,所以这里我也不评论了。
春秋和战国合在一起叫春秋战国,分开叫春秋和战国七雄,春秋的时候百家争鸣,是一个科技,文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可以理解成中国文艺复兴,欧州搞文艺复兴后就进入了工业时代,咋们文艺复兴之后就发生了向统一的道路上前进。
诸候国想强大就要变法(变更立国法制,现在也叫改革),那时候的百家的学术用于变法和治国上面,通过变法强大国家的经济,社会生产力。
国家强了,干什么?
欺负弱国,通过战争吞并诸候国的土地,掠夺财富供自己的国发展,变得更强,士丈夫可以分更多产业和利益。
第二百四十九章 择主的选择,历史的方向()
秦通过变法强大,灭了六国,统一华夏,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后刘邦建立汉朝,韩信封了王,异姓封王,韩信死后,异姓就不能封王,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封王封地的待遇。
汉朝有七王之乱,是被一个叫周亚夫的人平定的,当时的皇帝汉景帝,景帝过后就是武帝,文景之治,国家财力非常强大,传言国库的五铢钱串堆的连绳子都烂了。
武帝一生征战,硬是把个国家打穷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皆是一代名将,收复河套,灭了匈奴,非常的霸气,不过武帝晚年发罪已诏,向天下百姓告罪自己穷兵黩武。
秦通过商殃变法,为政府立信,把土地归有国有,按户分配,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被车裂于市。
秦始皇用法家李斯做丞相,重建法制,只秦王朝二世而亡,原因归于秦始皇的暴政,也有人讲,最先出头的檐子最先烂,六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不同,要搞大融合,肯定会发生矛盾和战争的。
我们再说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两任皇帝,无为而治,国富民强。
文景盛景历史上是值得称赞的,汉武帝继之后,为什么独尊儒学,不承认法家,道家,墨家呢?
法家的有一条叫王子犯法与平民同罪,这条说给百姓听,真正实施起来是很难的,贵族有钱有势,是很难执行的,如果不执行,政府就会失信,还有法家容易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道家讲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那真正遇到通货膨胀,天灾**,是不是改变下政策,遇到外敌入侵,发展壮大,要不要兴兵强武。
墨家更是不为统治阶级所喜,我们很多穿越者一穿越就搞墨家那套,格物致知,发展科学,墨家不只是科学发展观那一套,甚至巅复了统治阶级,权贵的生活方式,连皇帝都要选贤德有才的人干,还要节检生活,死了连号,都不吹,直接一埋,够节检的。
儒家就简单得多,士丈夫首先要有德行,礼仪,讲尊卑,讲孝道,仁义,忠君爱国,这个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
司马徽,黄承彦,庞德公的政治理想各有千秋,百家最后归于儒家也是最符合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和必然。
士丈夫最怕外戚,宦官干政,皇帝是平衡政党的中间人,各大豪门旺族是通过这个中间人实现利益分配的,遇到天灾**,地方农民造反,皇帝或君王就得依靠士丈夫,豪门旺族,这个是一种交易,也叫一种利益交换。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关羽没事的时候就拿一本春秋来读,我们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常期以管仲比之,这又是为什么?
政权不合法,汉室正统只有献帝,献帝又在曹操那搁着,而且寒族只有推翻政权,才能利益最大化,封侯列将,称王称霸。
战国七雄,士丈夫需要找一个国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强大国家,吞并其他国家。
七个国就是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我们看看这七个国的地理位置。
楚国面积最大,大概包括扬州,荆州,豫州三个州,其次就是秦国,大概包括益州,司隶,并州,再其次就是赵国,包括兖州,冀州等等,燕国大概就是幽州那么点,魏国大概也就是兖州和豫州那一块位置。
当然当时的七国国土面积和三国时划分州郡是不同的,所以也只是大概的讲讲。
天下大同后,就不分什么国人了,地域文化和差异却一直存在。
这天下乱了,曹操迎了献帝,后来杀了名士弥衡,杀了孔融。
曹操不杀人,说不定早被人杀了,很多人名士是不愿意投靠曹操的,曹操的名声也不好,好猜忌,由着性子杀人,不过你老实本份,曹操还是不会乱杀的,像贾诩就活的老死的。
天下最有势力的老板是曹操,最有人脉的是刘备,占地利人和的军阀孙权。
水镜先生,黄承彦,庞德公给学生们归划的另一条道路,改朝换代。
汉室颓败,没希望了,兴复汉室是不可能的,稍有点见识的士丈夫都知道,只是有些家族打着兴复汉室的口号想做权臣,劫取最大利益,甚至哪天做皇帝。
第一点:辅佐刘备,荆州士人集团可以进入权力中枢,组建上层建筑,投降曹操最多做个县令,太守,封候列将也是希望渺茫。
我们知道封候是要立战功的,天下太平,武将立战功是非常困难的,地方士丈夫想进中枢也是困难重重,要讲财力,要讲关系,一个州能有二三个官员能进中央都是非常运气的事情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辅佐刘备就是一个通往权力中枢的阶梯。
我们现在人的想法,搞国家分裂是反派的,曹操统一天下,百姓不用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七雄争霸的年代那基本上每天都是在打仗的,打仗就要死人。
我们促成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都看成好人,把搞国家分裂的都看成坏人,能不能这样分?
这个问题,我也没搞懂,诸葛亮是坏人,刘备是坏人,孙权也是坏人,周瑜也是坏人,因为他们阻拦曹操统一天下,这天下统一了,不就不用打仗了,不打仗也就不死人了,百姓也能搞生产了,多好的一件事情。
这种逻辑对不对,对,也可以说不过。那怎么来区分历史上的好人,坏人,里的正派跟反派?
我们再讲智慧这个东西,他首先是一个矛盾体,诸葛亮把曹操定义为窃国贼,曹操刘备定义逆贼,阻挠国家统一,置百姓于战乱之中,大家都可以长论一篇,大家都可以说的很有道理,这就是立场。
历史就是这样的,所以简单的评论一个人的好坏,忠奸是不准确的。
第二点:刘备仁义,和善,曹操多疑,奸诈,作为士丈夫选君主,肯定要选一个好说话的,不好杀的,听得进意见的。
第三点:刘备尊重士丈夫,曹操不尊重,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曹操用火烧逼名士出山为他服务。
我们再说一个节点,荆州有个名士叫刘巴,少时而知名,刘表多次举荐,刘巴皆不应,(大概看出这刘表是个漂亮的草包,不能成事),曹操征讨荆州,荆州士人都去投了刘备,而刘巴独自北上投曹操。
曹操叫刘巴去招降南三郡,曹操兵败赤壁,随后南三郡又被诸葛亮拿下,刘巴不能复命,又不能北上,只能先跑到了交趾,准备找机会再北上。
当时诸葛亮在临烝,刘巴写信给诸葛亮道:“我刘巴乘危历险,本想应天顺民,让荆州诸郡归顺曹公,让天下重归一统。可众人太看重道义,要么考虑私利,这不是我的智谋所能规劝的。实在没办法的话,我就浪迹天涯,乘舟游于大海,再也不管荆州的事情了。”
诸葛亮追书劝说刘巴道:“刘公雄才盖世,已据有大部荆州土地,众人莫不归心,天意人事,孰去孰就,已经十分清楚了,你还想到何处去呢?”
治国安民平天下,这种事自己来干,最放心。
像诸葛亮这种有理想的人,可能是想建立一套儒家加法家的一种新的制度,而曹操和曹操的儿子们可能最终会进行篡汉,彻底的将这个国家最后的一点忠诚打碎,这也是司马懿能顺利篡魏的一种必然。
第二百五十章 江东来使鲁子敬,孔明定赌相劝诱()
公元207年秋,曹操平定乌恒,大军返回许都,郭嘉途中病死。
公元207年冬,曹操令宛城的曹仁进攻新野刘备,曹仁兵马在博望坡遇伏,刘备兵马三路齐出,大败曹仁。
以近新年,徐庶回颖川接其母来新野,走时叫刘备去隆中请诸葛亮来顶替其职位。
公元207年冬,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公元208年正月,司马徽访学生诸葛亮,见刘备后,留了一句,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公元208年正月,孙权起兵攻打江夏黄祖,用甘宁之计策反苏由,诱出黄祖,擒之,刘表救援不急,黄祖被擒。
刘表派邓先出使江东无果,孙权杀了黄祖祭父在天之灵。
刘表大病一场,三月才复,封刘琦为江夏太守,统兵一万,镇守江夏,以防孙权入侵。
六月,曹操以献帝名义发讨诏,将刘表定为逆贼,并指出刘表十大罪状,起十万大军南征,刘表见其诏,吐血倒地,一病不起。
七月,刘表亡,有遗诏立刘琮继其位。
八月,曹操十万大军集结完毕,屯于宛城,准备攻打新野的刘备,刘备用诸葛亮计诱敌,火烧新野,入樊城驻守。
九月,曹操写信蒯越,蔡帽,许以厚利,叫二人劝刘琮举城投降。
蒯越,蔡帽接信后,又联系数人流亡北士,一共十余人,在朝议之上,劝解蔡夫人与刘琮投降曹操。
九月底,刘琮举城投降,刘备得知消息后,带樊城十余万百姓及家眷南迁,在长坂坡被曹操亲领数千兵马追上,张飞领兵垫后,关羽护送家眷转小路而行,赵云,陈到护刘备逃命,关羽一队被夏侯惇骑兵追上,关羽护阿斗逃走,糜夫人投井自尽,徐庶老母被曹兵所擒。
夏候敦伏获家眷,问清身份,知有一人乃徐庶老母,请命曹操,曹操将徐庶老母奉为上宾,并叫程昱写信给徐庶,劝降徐庶。
徐庶告别刘备,只身一骑前往曹营,其母不耻,自尽身亡,自此徐庶便少有讲话,徐庶悲伤,厚葬其母,带孝立于曹营,徐庶从此一张苦瓜脸,不再颜笑,曹操不用不答,在军事会议上,只作闭眼倾听。
同月孙权派鲁肃前往夏口会见刘琦,刘琦本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只叫他去找刘备谈,刘备当时正在当阳驻扎。
刘备大营,数人正在开军事会议,帐外报鲁肃求见,刘备喜出外出,讲道:“果如军师如言,孙权派使者到也。”
诸葛亮道:“主公且随我去一迎。”
刘备道:“善。”
刘备,诸葛亮,一前一后出了军帐,鲁肃见二人迎出,便知是刘备与诸葛亮,前行二步,行礼讲道:“见过刘使君。”
刘备道:“鲁子敬到来,失礼。”
鲁肃叹:“刘使君,怎这般狼狈。”
刘备道:“曹操数十万兵马攻来,能逃到此地皆乃万幸,祖上保佑也,里面请。”
鲁肃道:“请。”
刘备将鲁肃请进军帐,三人座好,刘备望着四周,却不看诸葛亮,眼扫三人讲道:“二弟,简公,陈将军,你等先行下去,我与鲁子敬有要事相商。”
军帐中座着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