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棐让孟加拉苏丹纳瓦布接受嘉靖皇帝的领导,同时交出军队。纳瓦布明白一旦交出军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被逼无望的他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印度教徒的战斗力果然很成问题,他们居然与孟加拉军队打成了胶着状态。
孟加拉苏丹纳瓦布见正面战场很难讨到便宜,就派出了暗杀小分队。
绿教徒对于暗杀总是无师自通,杀手们伪装城印度教徒,悄悄接近了陈棐的指挥部。
当时,陈棐正盯着地图,并准备将自己手下的两万明军投入战斗。
那十名杀手开始行动了,携带武器的杀手,企图用大象冲击指挥部。结果,明军将领陈棐的卫队将大象用嘉靖式步枪打成了筛子。
手拿弓箭和火绳枪的杀手们和明军将领陈棐的卫队激烈交火。
杀手们以被杀死的大象为掩体,虽然他们被闻讯赶来的明军所包围,可是这些非常顽强,坚决不肯投降。
最后,这些杀手被被当场击毙,一名杀手在受伤后被生擒。这种卑鄙的袭击让陈棐愤怒,正好二十万明军援军长途跋涉已经到达了孟加拉。
同时,第三批大明日本行政大区送来的日本炮灰在吉大港登陆。
陈棐向嘉靖皇帝讨要了这批军队,一共五十万大军在孟加拉的平原上驰骋。
按照陈棐的部署,大明的军队五万人一队,对孟加拉军队进行压迫和攻击。这些军队将纳瓦布的主力部队围困了起来。
(本章完)
第266章 洞里萨湖的财宝()
陈棐集中了两千门火炮对纳瓦布的军队进行了炮轰,那绿教军队被炸得人仰马翻。
孟加拉苏丹这才知道原来大明帝国的军队将领个个都是精英,自己那帮绿教废物点心根本不是对手。
炮击停止之后,三万大明骑兵高举马刀,排成十队,展开成为散兵线向绿教骑兵冲过去。绿教骑兵也不甘示弱,都是骑兵谁怕谁呀!他们也纵马向明军冲来,大明骑兵在四百多米的时候,突然掏出连珠火铳,一阵扫射,绿教骑兵纷纷落马。;
之后,子弹打完后,第一排骑兵立刻向两翼散开。后面一排的明军骑兵照猫画虎,又是一阵扫射。
太欺负人了,这是骑兵冲锋吗?大明的骑兵打仗太刁钻了,本来实力就那么强大,还要玩套路,还让不让人活了?
孟加拉苏丹纳瓦布悲哀的看着自己的骑兵,自己的象兵被陈棐的比对消灭。
被砍掉的象鼻和绿教骑兵的尸体混杂在一起。十万孟加拉大军仅仅一天一夜全部化为乌有,走投无路的纳瓦布只好投降。大明军队推进,占领了东孟加拉。
接着,他带军南下又吞并了西孟加拉地区。西孟加拉邦位于印度恒河平原东部,西部与大明帝国印度大区
奥里萨省、比哈尔省、贾坎德省以及尼泊尔相连,东部毗连阿萨姆省和东孟加拉省,北部邻锡金省和吐蕃省不丹特区,南部濒孟加拉湾。
西孟加拉省分为19个县,面积88752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五十万。西孟邦主要是孟加拉人,主要语言是孟加拉语。大明帝国新建的首府加尔各答为印度大区第三大城市。西孟加拉夏季气温24…40℃,冬季气温7…26℃。每年6…9月份为雨季,年平均降雨1750毫米。北岭一角为山区,其余大部分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这里盛产的水稻、黄麻、甘蔗。
在吠陀时期,孟加拉被称作“文伽”。当时有不同种族的几个部落居住在这里。摩诃婆罗多时期,这个地区被分割成很多由不同首领统治的王国和侯国。在雅利安人迁移至孟加拉之前,居住在此地的是新石器时期的土著部落。他们是桑塔尔人的祖先。这些部落的人面部较长,鼻子扁平,身材矮小,皮肤为深棕色。现在的桑塔尔人仍保留着他们祖先的这些体态特征。
雅利安人在后吠陀时期定居孟加拉,在此后很长时间孟加拉被不同的王朝所统治。由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这个地区与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德干地区和波斯湾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孔雀王朝取代笈多王朝成为孟加拉的统治者。另外几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政权包括波罗王朝,庞德拉王朝、犀那王朝。波罗王朝的统治大约自公元800年开始直到公元11世纪,继其之后的是犀那王朝。公元13世纪初,孟加拉成为德里苏丹国的一部分,后来又被大明帝国所征服。
陈棐征服孟加拉之后,就开始建设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在2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居住。
加尔各答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湾,东面四千米处有盐湖,因而受到保护。从海上能进入加尔各,胡格利河流经加尔各答处河面宽阔,河水也深,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
此外,在大明帝国在此地建设大城之前,从上游被淤塞的萨德冈港迁来的印度商人已选定在当地的三个村子定居。
大明政府选择加尔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里出现了这批商人。大明征服此地之后,加尔各答飞速发展,印度商人蜂拥而至。
大明帝国的士兵监督当地土人在城镇北部和东部挖掘壕沟以便在陆地一侧开护城河,这道壕沟因而被称为马塔拉沟,此沟虽一直挖到城市南端,成为了加尔各答的东部边界。
大明帝国的行政。在这期间城市周围的沼泽被排干,森林被砍伐一空,值钱的树木被运回大明卖了高价,普通树木就地拍卖。
在其现地址上修建了嘉靖堡,该堡俯视着胡格利河河岸,称为大明军事优势的象征。
加尔各答被指定为大明印度大区西孟加拉省的首府,同时成为南印度的驻地。第一任南印度总督陈棐将重要的办公处从莫卧尔帝国的原省城穆尔希达巴德迁至加尔各答。
大明帝国很快征服了印度南部大片地区,孟买和马德拉斯成为从属于嘉靖堡内的南印度政府的地区。实行大明法律的最高法院开始对加尔各答行使初审管辖权,其范围远达马拉塔沟。
整个加尔各答被分割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个大明移民区和一个印度人区。大明移民区建在加高的地面上并建有排水系统,这里豪华宅邸比比皆是,陈棐总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市的增长。
随着大明势力在次大陆的扩展,整个印度南方逐渐成为加尔各答的腹地。
大明政府废除了和印度地区之间的关税,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大明皇家大道的兴建进一步加速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尔各答到白沙瓦的公路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
大明帝国的商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发展起来了。加尔各答的印度人区也成了繁忙的商业中心。从大明帝国军队的到来开始,该市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
大明政府也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大明帝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巴布阶层——印度大区最早的中产阶级,其成员通常是专业人士,阅读报纸,亲英,并且属于上等种姓的印度教团体。
大明的福庆堂药店,医院都在印度落地生根,各种源自印度的热带疾病被统计出来,由专业医生进行研究。印度本地的药方也被整理出来,通过实践的检验,有用的部分被摘抄出来。
福庆堂大药房出版的《印度疾病和救治方法年鉴》,成为了专业人士的必用书籍,也挽救了不少在印度经商大明商人的疾病。
大明的军队将主要精力用于征服德干高原上面。
(本章完)
第267章 万象群山与木头的价值()
大明军队对德干高原的五个绿教小国虎视眈眈,那些绿教小国,以及马拉塔人的好日子到头了。
1347年,巴赫马尼王朝在德干高原建立,这些人都是绿教信徒。其继承者分治为五个绿教小王国,他们不断对南部的维查耶纳伽尔进行侵扰。
桑伽马王朝的王子哈利哈拉和布卡于1336年建立了维查耶纳伽尔国,自此它就与巴赫马尼王朝不断作战。
整个德干高原和南印度都被战火所袭扰。维查耶纳伽尔最盛时,领有克里希纳河、通加巴德腊河以南广大土地。它建都维查耶纳伽尔,今大明帝国贝拉里附近。此国工商业发达,纺织、冶金及香料制造有名,与东西方贸易甚盛,有很多城市和港口,卡利卡特是当时贸易中心。
大明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此。此国在绿教势力扩张下独自保持印度教传统文化。德干高原的几个绿教国家经常联合对付它。德干高原的早期历史不详。有迹象表明此地在史前期曾有人类居住。由于雨量稀少,在水利灌溉技术普及之前耕种十分困难,但高原的矿藏资源较多促使许多统治者为之争斗。
克利希那迪瓦·拉雅三世统治时期,是南印度维查耶纳伽尔王朝的最繁盛时期。当时维查耶纳伽尔城有由重兵把守的坚固城墙。城中几条大道,长度都超过1千米。各寺庙正门的大道,是为举行宫廷仪式和宗教节日游行队伍通过准备的。大道两旁建有花岗岩拱廊。宫廷附近的罗摩旃陀罗寺庙建于公元15世纪,中等规模,却因供奉印度伟大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人公罗摩王子而格外引人注目。最北部通加巴德腊河拐弯处,建有毗陀罗神庙。它不仅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寺庙,而且还以雕刻的数量众多、工艺精美而闻名。另一座大寺庙是阿鸠塔·衍那神庙,现已几乎成为废墟。该城有50万人口,面积33平方千米,周围环绕着几条发散的防御工事,这与14世纪的德里有相似之处。其财富来源于对香料贸易和棉花业的控制。这里的旅行者如葡萄牙的努奈兹和佩斯称其为热闹集市,这里是国际商业中心。提波天参统治时期,权臣罗摩家族屡次干涉并几乎架空了国王。
同时,罗摩家族还出兵干涉五个绿教小国。五个绿教国家不得不组成联军对抗其的入侵,双方互有胜败。
嘉靖皇帝则带领大军袭击了南印度的大省马哈拉施特拉都城孟买。孟买是南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印度大区最大海港。
在孟买岛上,是南印度重要的贸易中心。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地区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南印度超过一半的货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马拉塔人的故乡马哈拉施特拉坐落在西加特的东面,占据半岛的西北部。这个地区的特征是,两面被高大的山脉环抱,即从北到南的萨赫亚德里山脉,从东到西的萨特普拉山脉和文迪亚山脉。这些山脉顶上的山中城堡给这个得到大自然守卫的地方。
马哈拉施特拉人民享有凉爽宜人的气候,但由于降雨无常,岩石嶙峋,这里土壤贫瘠,终年艰辛,聊以为生。因此,这块土地上人烟稀少。但是,这样的土地和气候也有其赖以补偿的优势。它们培养了某些道德优点,如自力更生,勇敢坚强,坚忍不拔,简约质朴。马拉塔人养成了这些品质,他们积极、勤劳、顽强和坚韧。“巴克提”派领袖们教导,要虔敬神,所有真正信徒不分等级或出身在神面前一律平等或同一。文学与语言提供了另一个团结的纽带,因为宗教改革家们用马拉塔语谱写圣歌,大量马拉塔文学产生于15世纪和16世纪。这一文学的主题取自古代经典和史诗。
马哈拉施特拉形成了一个显著的语言、宗教和生活共同体。即使在政治训练方面,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并不缺乏。他们在南部绿教统治者的统治下,获得了必要的军事和民事管理经验。高康达和比贾普尔统治者,在他们的税收和财政部门雇佣了大量马拉塔人。有时,甚至最高大臣职务由德干婆罗门担任。
马拉塔士兵自由入伍成为“西勒达尔”兵和“巴尔吉尔”兵,据说成为优秀的侦察兵。
当嘉靖皇帝将领土扩大到纳巴达河以外时,南方国家的统治者们大批雇佣这些马拉塔士兵,特别用来守卫他们的加特山上城堡。马拉塔人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推动他们的民族利益。马拉塔政治家和马拉塔武士现在控制了艾哈迈德纳加尔、比达尔、高康达和比贾普尔等绿教国家的各个部门。
几乎就在这个时刻,一个全国性的马拉塔联盟和五个绿教国家一起对抗着大明帝国。
年轻的马拉塔人苏丹军队中当兵,逐渐获得了相当的土地。那些聪颖和精明的婆罗门,协助这些印度教武士管理着地产。武士们进行着战斗、骑马和其他方面的必要训练,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组织和控制军队。
同时,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些虔诚的印度教妇女,她们熟悉有关古代《往事书》和《史诗》中勇敢与战争的传说,通过榜样与箴言极大地激发了印度教武士保卫印度教崇拜中的三个主要对象婆罗门、母牛和种姓的热情。
大明帝国的嘉靖皇帝占领了孟买,接着他亲自率军和陈棐一起亲征德干高原。
他率领的是一支马拉塔从未见过的强大队伍。
大明军队由北印度和缅甸行省的所有民族士兵组成,一支强大的炮兵队伍,战象方阵,骆驼方阵骑兵大军。
马拉塔人的城堡,在大明帝国军队的炮轰之下,迅速的被攻克。所有抵抗的马拉塔人都被嘉靖皇帝手下的缅甸士兵所消灭。
孔坎气候不利,但战役总体上来进展顺利。强悍的大明军队,对于马拉塔人来说完全是一场灾难。
(本章完)
第268章 征服柔佛苏丹的第一步()
大明打下暹罗之后,将暹罗改成了上暹罗省和下暹罗省,并从大明本土移民百万。这些大明移民的到来,改变了暹罗的人口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以及资金。
在暹罗的皇家大道建立起来了,大明的统治很快在暹罗深入人心。原因很简单,大明经济发达,光是大明百姓购买的热带水果,就让暹罗百姓大发一笔横财。而大明的各种稀奇玩意儿,他们的工业产品,餐具、医药、衣服、玩具和玩乐设备,以及各种大明官话培训班、科技培训班,商业培训班都让暹罗百姓大开眼界。
大明这时出兵十五万,由嘉靖皇帝和章项阳将军亲征吴哥王朝。吴哥王朝自公元802年年建立,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以中南半岛南端为国土主体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过今天大明柬埔寨省的领土。
从公元初至吴哥王朝的几百年间,其实已有操高棉语的民族及国家存在,在中原朝廷的文献中有记载。“吴哥“,词源于梵语,意为“都市“。它是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高棉王国的强大正是从吴哥王朝开始的。
在吴哥王朝之前,最早出现一个称为扶南国,统治当地达400多年。6世纪时,扶南被其一分支真腊消灭,之后真腊统治了两百多年。8世纪末,柬埔寨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国王被杀。9世纪初重新获得独立。前王子阁耶跋摩二世在位时802年建国,定都于近吴哥东北的考伦山上,开始了吴哥王朝的统治。
9世纪后半期到11世纪是吴哥王朝的早期,吴哥城开始建成并成为国都。在这里修建有寺庙和水利工程。11世纪初,出身于马来亚王族的苏耶跋摩一世夺取王位,并扩展势力到湄公河下游和老挝的琅勃拉耶,强令被征服地区的王公效忠,按期进献珍宝。他继续修建王宫的宫廷。
12世纪至13世纪是吴哥王朝的极盛时期,苏耶跋摩二世时代〔1113—1150〕国力强大,有战象20万头,版图“东到海,西按缅甸蒲甘,南抵马来半岛加罗西,并与中原朝廷有密切往来。其间与李朝越南争夺占婆,1145年曾一度占领占婆首都佛誓城。这一时期修建了吴哥寺。苏耶跋摩七世时〔1181—1201〕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暹罗省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北方与中原朝廷藩属国南诏接壤,东达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在吴哥王朝期间,王朝均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余座,散处于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极为壮观。特别在12世纪建成最宏伟的吴哥寨,充分表现出吴哥民族的艺术成就。
吴哥王朝积极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方便耕作,国泰民安。元朝时,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且住了很久,最后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当时吴哥的面貌。据他形容,吴哥王朝可说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中原人不愿回国,定居该处。
苏耶跋摩七世大举扩建吴哥新城,他崇信大乘佛教,广建佛寺。由于大规模的营建和对外征服,汲尽了人民血汗,人民起义和被征服地区的反抗连绵不断。13世纪中叶兴起的暹罗诸王国多次打败吴哥王朝,并于1431年首次攻陷首都吴哥。1432年,暹罗再次入侵,其国王蓬里阿·亚特弃城逃往森林。为避免泰人的威胁,1434年蓬里阿·亚特迁都百囊奔即今天的金边,柬埔寨逐渐走向衰落。
“金边”原为柬埔寨高棉语的“百囊奔”。“百囊”之意为“山”,“奔”是人的姓氏,“百囊”和“奔”合在一起,就是“奔夫人山”。据史书记载,公元1372年,柬埔寨发生大水灾。在柬埔寨首都河岸的一座山岗上,住着一位姓奔的夫人。一天清晨,她到河边提水时,发现滚滚的河中漂来一棵大树,树洞里露出金光闪闪的佛像。她立即叫来几个妇女,把树从河中打捞上来,发现树洞里有4尊铜像和1尊石佛像。奔夫人是虔诚的佛教徒,认为这是天赐之物,于是她和其他妇女便把佛像洗刷干净,隆重地将这些佛像迎回家**奉起来。后来,她和邻居们在她房前堆起一座小山,并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佛寺,将这5尊佛像供奉在里面。后人为纪念这位奔夫人,就将这座山命名为“百囊奔”,即奔夫人之山的意思。
当时,中原移民将其称为“金奔”。在广东话里,“奔”和“边”发音十分接近,久而久之,金奔在华语中演变成“金边”,一直沿用至今。
高棉国王蓬里阿·亚特于1434年将首都从吴哥迁往金边。定都金边后,他修筑了王宫,建了6座佛寺,加高了塔子山,填平了洼地,开挖了运河,使金边城初具规模。1497年,由于王室闹分裂,当时的国王又迁出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