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政是清政府自己推行的改革。大致包括从体制内各项改革到体制本身改革即预备立宪的两个阶段,立宪运动则是立宪派士绅阶层领导的宪政改革运动,虽然其兴衰起落与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大体而言,代表士绅阶层利益的立宪派士绅阶层总是走在清政府的前面,在推动立宪详运动的同时,也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进入政治改革阶段,而清政府以新政之名而进行的政改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立宪派士绅阶层牵引前进。
在庚子事变中逃亡西安的清政府于内外交困之中被迫发布新政改革上谕,从此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在清政府新政改革的过程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传统士人的晋升阶梯,不少旧士绅转向新式教育,新式学堂的骤兴与留学风潮的高涨,为他们开辟了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便利渠道,旧士绅由此开始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
在这些正在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士绅中,又有不少人积极投身于兴办工商实业的热潮中,而成为近代新式商人与实业家。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绅商群体。这个群体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之后,便很自然地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展。立宪政治是他们的理想追求,而所谓立宪派实际上就是绅商群体的政治代言人,是作为中国历代统治基石的传统士绅阶层的进化模式,具有天然的左右国家政治走向的强大属性。
与此同时,经过戊戌变法的思想洗礼和庚子之变国难磨砺的清政府体制内人士,也逐步意识以宪政改革为核心的新政势在必行。视新政为巩固皇权,永保社稷的灵丹妙药。
五大臣出洋考察列国宪政,归国之后,在回答慈禧的询问时,明确主张立宪。效法日本,大臣戴鸿慈、端方不仅当面告诉慈禧立宪利国利民,而且联名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提出宪政变革的初步方案。
一时间,在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之下,立宪思想陡然成为潮流,立宪派也就在此立宪思潮滚动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颇具社会影响的政治派别。
在立宪派士绅阶层成为清末重要的政治势力之后,觉醒的新型士绅们便以立宪运动为口舌,大力鼓吹立宪思潮,发出自己的政治声音,在推动了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同时,竭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对于体制内一般的各项改革,立宪派士绅阶层与清政府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分歧,他们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宪政改革方面。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虽然都主张君主立宪,但是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模式,而立宪派士绅阶层则更倾向于英国模式。
在清政府看来日式立宪模式,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内阁对皇帝负责,议会由皇帝控制,宪法由皇帝钦定,其基本精神是君权至上,更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利益。
立宪派士绅阶层所中意的英式立宪模式,虽然承认君主的权威合法性,但是主张对君主的权力予以应有的限制,内阁只对国会负责而不对君主负责,宪法由内阁与国会协定,即由政府起草,交议院协赞。
立宪派士绅阶层认为,内阁与国会是宪政的根本,立宪派士绅阶层是要以国会与内阁来削弱君权,以实现自己参与国家政权的愿望,维护和扩展自己所代表的新型士绅的权益。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士绅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而选择了不同的立宪模式,双方的矛盾冲突终归是难免的,所以清末新政和立宪的政治体制之争最终化约为权利之争。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都认同新政和立宪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宪法政治,但在以何种国家结构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分歧。
简而言之,清政府认为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宪法政治的实施,有利于其主导的改革的进行与深化,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立宪派士绅阶层则主张地方自治的国家结构。认为地方自治才是宪法政治实行和改革继续深入的保障。
暂时放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优劣与两者谁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不论,可以看出,与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在立宪模式的争执一样,双方在不同的国家结构取舍上,同样是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同样是权利之争。
在这一系列的权利之争。清政府和以立宪派士绅阶层为代表的新型士绅们几乎同时发现,在全新的宪法政治下,清政府所代表的皇权与立宪派士绅阶层所代表绅权可以抛弃对方,清政府通过中央集权政策的执行,可以将新教育、新官制等新体制下所培育出的新型知识分子代替旧的官僚体系,甚至有可能结束权不下县的封建国家结构怪圈,进一步收回原本属于士绅们的诸多特权。
而立宪派士绅阶层通过曾经为清政府所推动的地方自治,掌握了一些权力,使士绅们的社会影响增强。成为对政府权威的强有力的制衡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为自身所在的阶层牟取利益的最大化。
当聪明起来的清政府发现以立宪派的面目活跃于新式政坛的新型士绅成为肘制其施政的政治势力之后,便更加紧了实现中央集权的步伐,其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进一步军权把持。
摄政王载沣上台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刀阔斧地进了军事改革,改组军事机构,以军咨处、陆军部、海军处等组织。将军权一步步从地方督抚手中集中到中央的陆军部,再由陆军部集中到以自己为核心的皇族亲贵手中。
载沣所代表的清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清政府的手中。以期形成对实力不断增张的立宪派士绅政治势力的反制衡,通过刚性维稳,将新政改革和立宪运动的进程控制成自己手中,用军队为新政和立宪向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推进保驾护航。
然而,满清政府和立宪派士绅阶层背道而驰的利益追求让双方在国家的政治改革中越走越远,然而面对强大的满清政府。立宪派士绅阶层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果断抛弃他们的统治者,与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联合在了一起。
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一方面是袁世凯的纵容,另一方面则是立宪派士绅阶层的倒戈,也正是因为士绅阶层的倒戈使得满清政府在地方上的统治在不足十天的时间轰然倒塌。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也是袁世凯和这些士绅阶层。
就目前中国而言,士绅阶层占有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资源,而这些人除了极少数拥有爱国情操之外,大多数都是贪婪无度、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一方面在上层社会争权夺利,另一方面用从上层社会争取到的权利残酷剥削下层人民。
对于这次的长沙抢粮风潮,徐卫给他的父亲在电报中说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决不能对这些士绅阶层妥协,满清政府固然是一帮子自私自利的寄生虫,但是这些新兴的立宪派士绅阶层也不是什么好鸟,决计是不容与任何统治者的。
“诸位不用在我这里哭穷,我手里有一张单子,主要是对各位家中存粮的汇总,不知道诸位看看有没有什么误差?”徐麟说着掏出一叠纸张递向王先谦,然后接着说道:“王院长刚才说你家的粮食之前全部被饥民抢光,家中的食用是从亲朋处借来的,但我这份资料里面显示你老在城外的庄园还存有六千石粮食,难道这些粮食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你竟然派人调查我们王家,简直目无王法!”王先谦接过那份清单,不过三页的清单第一页第一行赫然就是王家的存粮数量和地点,于是对徐麟怒斥道。
“被调查的并不是王院长一人,包括在座的所有人,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份清单。”徐麟不仅不惧王先谦的怒火,反而将范围扩展到所有的人。
徐麟给王先谦的清单记录的非常简单,无非是谁家存有多少的粮食,并且存在哪里,拿到单子的王先谦很快就从第一张的第一行找到的自己的位置,其记载之详细已经精确到升,完全不比他账房的清单差到哪里。
王先谦看了一眼就递给坐在自己下首的人,这样一番传递下来,这一份不过三页、记载了近五十人的详单很快就被在座的所有人都看了一遍。
“徐贤侄,就算我们家中有粮食,我们不想出售,也不想借出,你总不能明抢吧。”王先谦的语气相当的不快。
“就是,你们徐家这是什么意思!”其他的人看到王先谦率先发难,也跟着怒斥道。
“不瞒诸位,不管你们同意不同意,为了长沙数十万的饥民,徐某这次借粮是借定了!”徐麟看着下面群情激奋的情况,也收起了自己的笑脸,非常强势的说道。
“徐麟,这长沙不是你们徐家的长沙,官府还管不得我们借不借粮,你们徐家凭什么强制借我们的粮食?”一直与王先谦保持共同进退的叶德辉在会议桌上狠狠地拍了一下,站起来对徐麟训斥道。
“我便强制借你们的粮食你们又能怎么样!”徐麟在将这份请帖送到各家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与长沙士绅决裂的准备,现在面对叶德辉的指责,也勃然大怒道:“我现在就讲话给诸位放在这里,明天我会派人向各家去借粮,但凡有敢阻拦不借的,不要怪我徐麟不让你们在长沙立足!”
“徐麟,你这样做可是要与我们长沙所有的士绅为敌,老夫劝你要想清楚。”王先谦非常恼怒的对徐麟说道。
“为了长沙数十万饥民,我们徐家不惜与任何人为敌!”徐麟在这些代表着长沙士绅界最顶层的士绅们的身上扫视了一边,坚定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七章 联盟()
就现在的形势而言,日本政府已经没有了战争的潜力,沉重的外债足以让政府当掉裤子也付不起应该支付的利息,而国内民生凋敝,连仅有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如此情形让任何意志不坚定的日本人都对最后的胜利失去了信心。
以陆军三长官之一的教育总监本乡房太郎为首的反战者联盟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在中午的时候联袂拜访了正在部署作战计划的徐卫,通过长达三个小时的谈判之后达成了日本新政府的组成方案,同时日本反战联盟还同意为进攻的军队提供必要的行政人员。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战争就是如此,一旦抢占先机就要顺势而上,在动作上讲究快、准、狠,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垮敌人。
在与日本反战者联盟达成协议后,徐卫立即命令已经集结好的军队分批次进攻日本各个军事重地。
在进攻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方面,徐卫命令已经补充完整的机械化步兵第一师第一团和摩托化步兵第一师第一团铁路线进攻,其目标是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宫城县。
宫城县位于日本东北地方的中央,距东京三百公里,东临太平洋,西连奥羽山脉与山形县为邻,南接福岛县,北连秋田县、岩手县,是日本著名的农业、畜牧业地区。
从徐卫对日本宣战之后,宫城县就成为了本州岛东北地区预备役军队的集结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聚集了包括青森县第八师团预备役在内的五万多名士兵,这些士兵在昨天徐卫进攻东京的时候就接到内个逃亡前的最后一道命令。全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仅靠机械化步兵师第一团的兵力虽然能够将宫城县那些没有重武器的预备役击溃,但依然无法做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机械化和摩托化军队进攻的时候,整装待发的第三师也已经踏上了前往宫城县的列车,这趟列车与前行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同步,其作用无非就是接收俘虏和地方政府罢了。
在进攻日本本州岛中部地区方面,徐卫命令补充完整的机械化步兵师第二团和摩托化步兵师第二团进攻中部地区的军事重镇石川县,这里是第九师团预备役所在地,根据情报人员从石川县发来的电报显示这里已经集结了超过两万的预备役士兵,并且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与此相匹配的是,徐卫还派遣了第四师乘坐火车跟现在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的后面。以便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
其实,在本州岛中部地区还有一个比石川县更重要的军事重地,那就是有“中京”称谓的名古屋所在地爱知县,这里不仅有建制完全的常备第十五师团,还有超过四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同时从爱知县情报人员传来的消息,这里的第十五师团以及预备役部队已经与退守京都府的大本营组成了联合防线。
根据情报显示,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虽然没有能力兼顾东北地区和石川县两地的预备役防御,但却凭借广岛县的第五师团、爱知县的第十五师团、京都府的第十六师团在爱知县、滋贺县、京都府沿线组建了一条完善的防御线。
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凭借本土优势在短时间内从近畿地区征调了很大一批民夫来修建这条防线。企图用这条防线将徐卫的军队拖延到主力军队的回防,然后再主动出击,将徐卫这个侵略者赶下大海。
日本的常备师团不同于紧急征调的预备役,那是一支拥有强大重火力的部队。在有防备的情况下纵然徐卫集结了自己所有的坦克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支部队击溃,反而会将自己的机动部队深陷入这条防线,这就是后世德军深陷苏联的翻版。
徐卫的第三路军则是命令机械化步兵师第三团和摩托化步兵师第二旅连同第一和第二师向京都—名古屋沿线逼近。不过这支部队并不是用来进攻日本政府的京都—名古屋防线,而是要在这条防线的北面再建一条防线。与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军队形成对峙状态。
徐卫并不怕与日本形成对峙,更不怕日本主力军队的回防。他的海军虽然没有完全将九州岛和本州岛的海上运输线切段,但这也仅仅是凭借着天黑用小船绕远道运送一下军队而已,这样还时不时的被巡逻的军舰发现击沉到海底,根本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海上航运。
等到真正全面开始的时候,日本政府根本无法凭借这种少量的运输支撑起海上运输线,甚至连沿途损失的船只也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而且九州岛虽然是日本目前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但却缺少重工业所需要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在没有海外支援的情况下只能坐吃山空。
在没有推翻满清取得中国政权的情况下,徐卫在军事上最大的短板就是兵员的不足,他无法像后世的美军那样制定一个要损失数百万军队的一路横扫日本的军事计划,受兵员限制之下只能以消耗日本军事潜力为目的的稳扎稳打,甚至还可以效仿后世的皇协军在占领区组建一支由中国军官领导的日本军队。
徐卫的第六师虽然同第一师一样都是在横须贺登陆,但却没有像第一师一样全部在东京集结,而是沿途击溃地方警察部队之后顺势占领了这些地区,到目前为止除了在东京的一个团,其余的部队都在关东地区各县,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管辖之内。
凭借日本国内优良的交通环境,三路大军在夜里十二点之前全部到达作战地点,不过现在的坦克还没有可供夜战的装备。只有等到天亮之后才能对日军预备役防线发动进攻。
徐卫手中的生活委员其实更像一个有序的文官系统,这个系统掌管着除了军事指挥之外几乎所有的事务。其在职务上虽然比军事指挥官低半级,但在权力上要大于只能掌握军事指挥和部分人员升迁权利的军事指挥官。
在接管日本政务之前。徐卫的生活委员系统已经有了处理朝鲜朝政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朝鲜内阁以及其他重要部门都有着一定比例的军队生活委员在任职,所以在占领东京都以及关东地区其他各县期间并没有太多劳烦徐卫伤神的地方。
在军队出发之后,徐卫便在村田正雄的带领下来到东京市区内一处非常豪华的府邸前,不过这处府邸与东京大多数高官、富商的府邸一样都是大门紧闭,通过大门的铁珊兰可以感觉出里面凝重而又恐惧的气氛。
东京高官和富商们的惊恐其实还要源自昨天一直持续到半夜的那场波及整个东京市区的抓捕、抄家事件,这场行动直接导致日本政府和财阀在东京所有的物资被抄没,超过半数的贵族和高官受到牢狱之灾,家产自然也在抓捕的过程中被查封。
当然。徐卫在东京组织的这场劫掠活动并不是盲目进行的,他在进攻日本之前就已经将日本政府内所有贵族和高级官员的情况摸清,所有遭受兵灾的人员都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这些人是徐卫统治日本的最大障碍,至于那些不足半数没有遭受兵灾的贵族和高官都是徐卫合作、拉拢的对象。
徐卫面前这座宅子的主人在一年之前还算是日本高级官员的一员,不过自从徐卫与日本的第一次战争爆发后这人就被迫辞去政府的所有职务,如果不是他的家族在日本倒幕运动时立过大功,并且在日本政府内拥有不少的亲朋故交,他或许已经被日本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清理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宅子的主人生了一个叫井上晴子的女儿。
“砰!砰!砰!”村田正雄一边用手拍着院子的铁栅栏大门,一边用日语向里面喊道:“井上叔叔,我是正雄,请您开一下门!”
其实院子的主人早就听到了汽车和军队士兵脚步混合的声音。在昨天的时候也就是这两种混合声音过后自家两侧的邻居都被进入东京的军队陆续抓走,而宅子内的财务也在经过清点之后被装车拉走,所以在听到这种混合声音过后。宅子内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厄运最终将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爸爸,外面的军队都是村田正雄引来的。没想到这个畜生竟然卖主求荣!”透过房子的玻璃,宅子主人的大儿子井上达荣一眼就认出大门最前面穿着一身军装的村田正雄。很自然的就将他当成了门外军队的始作俑者。
外面村田正雄的叫门声还在继续,屋子内却因为井上达荣的话而陷入了一片安静,片刻之后大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