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ā!毙煳涝谂炖肟罂偶系乃档馈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成立一个中央政府,只是不知道阿卫有什么打算。是要扶植一个皇室的傀儡,还是另外组建一个政府?”井上武问道。
“日本天皇掌权虽说是明治维新这四十年的事情,但皇室在日本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日本民众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逐渐降低皇室在日本百姓心中的影响,所以日本皇室我是不打算再用了。在我的计划中,现在的日本中央政府只是一个过渡政府,等到我推翻满清取得国内的政权之后就会主导中、朝、日三国合邦,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我会就任中华帝国的皇帝。”徐卫解释道。
“这个……”井上武一边震惊于徐卫的宏图大志,一边组织者自己的语言:“如果想要达成日后的合邦,那么现在要成立的中央政府就不能太过正式,像帝制和共和这样明确国体的中央政府就要摒弃在外,以我看不如就叫执政政府如何。”
“执政政府?”徐卫对这个词汇倒是不陌生,以前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早期就是实行的执政治国。
“对,就是执政政府!”井上武对自己突然想到的这个词汇非常满意,再次强调了一遍之后接着说道:“执政一词从古就有执掌国事的意思,古罗马更是有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的先例。这种官制现在用来明显带有临时政府的意思,为以后的取消合邦省下不少的麻烦,同时用这个官制更容易让百姓想到临时托管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顾忌到了国内百姓的感情。”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注意,那新的中央政府就叫执政政府,我出任日本执政国执政一职。”徐卫非常满意井上武提出的想法,这让他想到了后世日本在东北的行为。
当时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成功占领东北后并没有直接统治,而是炮制出满洲国,把溥仪扶上元首之位。因为这样做可以欺骗、愚弄、麻痹东北人民,易于使东北人民服从伪满洲国统治。而日本人则通过操纵、控制傀儡溥仪及伪满政权来使东北人民服从自己的统治,不过徐卫并不想像日本对待伪满洲国一样将执政的位置拱手相让。他更想通过自己出任执政让日本百姓培养出对自己的服从心理,纵然这在执行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确定出日本的国体之后,徐卫又与井上武商议出一套大略的行政机构,将执政府下属机构分为政务院、立法院、监察院、法院,在名誉上算是四权分立,同时为了能够让井上武更积极的拉拢一些旧时同僚为新政府出力,徐卫还将政务院院长的职务许诺给了他,同时还为他的大儿子井上达荣和在英国使馆任武馆的二儿子井上真濑都许诺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徐卫在井上武的府邸停留的时间并不长,而在徐卫离开后。井上武父子就分别拜访了井上家的其他成员以及以前父亲以前的门生故吏,其一方面是为徐卫在日本的统治摇旗呐喊,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家以后再新政府的地位提供保障。
当天晚上,徐卫在首相府邸最大的会议室内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会议,参与会议的不仅有受命协助参与日本政务的生活委员,另外还有已经决定投靠徐卫的前日本政府高级官员,不过由于日本明治天皇将首都迁到了京都府,真正投靠徐卫的政府高级官员并不多。
这场会议与其说是新政府的成立会议,不如说是一场对新政府权利的分赃会议。为了能够取得这些有投靠自己意向的日本政府高靉官的支持,徐卫在会议中做了不少的让步,在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谈判中新的政府成为了生活委员、反战者联盟、井上家族势力的三国鼎立局面。
总的而言,通过这场会议徐卫和自己的生活委员取得了新政府的军事和财政的权利。并且染指了新政府的行政和司法权,确定了新政府中绝对的话语权,而反战者联盟和井上家族势力则瓜分了剩余的权利。不过相对于影响力比较薄弱的井上家族而言,反战者联盟取得了剩余权利的大头。
第二天的黎明时分。徐卫的三路大军分别向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在宫城县、石川县、京都—名古屋防线发动了进攻,宫城县和石川县的日军虽然反抗顽强。但在弹药匮乏、重武器奇缺的情况下依然无法阻挡徐卫军队的进攻,军队在交战一开始就在徐卫军队猛烈的炮火下伤亡惨重,随后被迅速突进的坦克部队轻松的突破了防线。
与此相反的是,徐卫的第三路大军在京都—名古屋沿线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其一方面是这一路军队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是担任佯攻任务,而另一方面则是防守在京都—名古屋沿线的日军拥有三个师团的常备军队,并且在武器弹药方面也比较的充足。
这三处的战争打的急促而又短暂,进行到中午的时候就已经进靉入了尾声,防守在宫城县和石川县的守军在全线告破的情况下被逼到城内仅有的几个坚固岩体之内,随后便被进攻的军队通过无线电定位用重炮摧毁,至于京都—名古屋沿线的战争则在试探完守军火力之后便偃旗息鼓。
这两地的战争进行的虽然顺利,不过依然造成了大量败兵的逃亡,而日本又是一个山地众多的国家,一时半刻之间很难对这些残兵败将完全绞杀。
战争结束之后,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都没有在宫城县和石川县多做停留,随后便在徐卫的命令下开赴到京都—名古屋沿线,至于第三和第四师则以营为单位拆分到日本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各县,完成对整个北本州岛的完全统治。
日本维新政府自倒幕运动之后便开始实行废藩置县,初始成立东京、大阪、京都三府和三百零二县,规定原为旧藩主的知藩事,其家禄和华族身份得到保证,本人移居东京,各藩的年贡移交政府,债务也由政府承担,中央任命府知事掌管东京、大阪、京都三府,任命县令治理各县,以代替以前的知藩事,从而使权力集中于中央。
在废藩置县中,明治政府规定府县同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国内的省单位,如此一来三百多个一级行政单位委实有点太多,无疑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负担,所以在废藩置县之后维新政府又实行了所谓的改置府县,对国内的府县进行废除合并,共设三府七十二县。
不过维新政府或许感觉三府七十二县也有点太多,在随后的行政中又相继合并了几个府县,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一都、两府、一道、四十三县的局面。
现在问题来了,在日本府县是一级行政单位,而在国内府为三级行政单位,县为四级行政单位,就算徐卫取得国内的政权废除道这个二级行政单位也无法使两地的行政系统相互统一,这无疑增加了合邦的困难度。
在日本动荡未定的情况下,中、朝、日合邦的事宜决计不适合太多的人知道,就连获悉这个消息的井上武父子也被徐卫下达了封口令,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他自己独自解决。
于是从新政府的分赃会议结束以后,徐卫便开始在正常的行政工作之余仔细阅读日本全国的版籍书籍,以寻找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
通过阅览日本各地的版籍,徐卫了解到日本在合并成三府七十二县之后各县虽然有大有小,但总的而言是面积比较小的县人口密度比较大,而面积比较大的县则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单从人口上看其实与国内的县级单位的人口并没有多少的区别。
有了这方面的依据,徐卫便想到了不再去理会县级行政,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市这个更下级的行政单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行政单位已经没有了之前府番县三级统治这样的明确等级划分,除了都府道县这个明确的一级行政单位外,二级行政单位比较混乱,所有的独靉立行政机构都是二级行政单位,包括市、郡、町、村,这些机构不论大小都是平行机构,都有自己的议会,而市、郡、町这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内还有一些非独靉立的机构,包括非独靉立的区、町、村。
这么混乱的行政机构在徐卫看来是无法接受,他在统一日本之后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些地区的上下级关系,将小的地域规划到大的地域领导之下,如此更有利于他之后的独靉裁统治,而新的机构在城市为町、村两级,在农村为郡、村两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九章执政政府:
第三百二十章 保甲制度()
在掌握日本版籍之前,徐卫本打算将日本按照地域分成八个一级行政单位行省,而原来的一级行政单位县改为二级行政单位府或者市,但现在看来这样的一级行政单位相对国内的行省来说委实太小,索性就保持日本原有一级行政单位县的称谓,将其行政单位改为第三级,之上再设置八个府市,最后形成单独的日本行省。
当然,在日本完成统一之前提出更改行政单位的计划还为时太早,不过当前却有一件事是势在必行,那就是在日本建立一套完整的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
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
及至满清统治中国,这种制度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远在京都府的维新政府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民意基础,这让他们能够快速征召治下的青壮入伍,在短时间内武装出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而他们的劣势在于武器弹药资源紧缺,在没有外购的情况下其钢铁生产不足以供应军队弹药的使用,而且在失去了关东平原新潟平原浓尾平原这三处日本最大的粮食生产地,紧靠狭小的大阪平原不足以维持太大的军事力量。
相对来说,徐卫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他最大的优势就是钱多。这让他在武器弹药和辎重补给方面可以任意挥霍,但是在经过一年多的大肆移民之后,皮尔巴拉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它所能够承受的极限,这也预示着军队的兵员也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在不考虑从朝鲜征兵的情况下他的军队只能保持不足二十万的规模。
这场统一日本的战争徐卫并没有打算用于日本有着血海深仇的朝鲜士兵,这主要是防止朝鲜籍士兵在进敱入日本后出现二战后期苏联在德国的暴行而激起治下日本百姓的激敱烈反抗,所以为了补充兵员,招收日本籍士兵是当务之急。
现在的情况是招收日本青壮入伍比较容易,但能够保持这样的军队在进攻维新政府时拥有一定的战斗力非常困难。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这些日本籍士兵临阵倒戈的境况,而控制这些日本青壮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治下建立一条完整的保甲制度。
徐卫在军队击溃宫城县和石川县预备役军队后便派军队以营为单位进敱入各县,每县安置两营,以团长和副团长为军事长官,负责消灭各县反抗的地方守备部队和警察,然后再在各县将军队分成以连排为单位的先遣队,各县治下大的地方用连级军队,小的地方用排级军队,县治则留一个连的预备队。
现在徐卫治下的日本各地与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非常相似,被击溃的预备役士兵在回到家乡后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时刻想着推翻政府的统治。在最初的时候着实为进敱入地方的部队带来不小的伤亡,不过好在反战者联盟和井上家势力及时派人到地方拉拢了一部分愿意投靠的士绅充当各地的官员,随后在这些本地官员的带领下军队实现了绝地反击。
在军队日渐强势的情况下,各地的反抗势力逐渐偃旗息鼓,等待军队撤离后再东山再起,于是乎整个执政政府的治下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景象,随后徐卫趁势发出了他自担任执政以来的第一道执政令,命令地方官员在军队的配合下建立完成保甲制度。
执政令规定,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町郡村界址编定,或并合数町郡村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町郡村一部编入他町郡村之保。
当然,这种保甲编制并不是非常的严格,在普遍的大家长制度下一个大的村落也不过有百户千多人左右,不过这种大的村落都是少数。更多的是十几户或者二三十户为一个村落,这就需要就近合村并甲达到一百户上下为止。
保甲之上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由保长互推一人为联保主任,而保长联合办事处之上设区,区的最高长官为区长。
执政令还规定,各地户长基本由家长充任,而其上的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县长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更换必要时,得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至于各区的区长却不是由联保主任推荐产生的,而是由县长推荐,经徐卫和政务院院长签字才能生效。
这份执政令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规定了保甲连坐制度,强制命令各户户长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甲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保证书,用官面名称为切结书,切结书声明如有为匪通匪纵匪等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
其中,保甲长受联保主任指挥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联保主任受区长监督,负维持各保安宁秩序总责,但各保应办事务仍由各该保长负责,而区长则直接听命于县知事。
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教养卫,其中管包括清查户口,查验枪支,实行连坐切结;教包括办理保学,训练壮丁;养包括创立互助合作社,实施土地测量;卫包括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
保甲制度规定保长受县知事区长联保主任之监督指挥,办理下列事项:监督指挥甲长之执行职务事项;执行保甲规约事项;复查本保户口及统计报告事项;关于船户寺庙及公共处所之编组事项;壮丁队之督率及平时训练事项;辅助军警搜捕匪犯事项;保甲武器之保管支配事项;其他依法令应届保长之职务事项。
甲长受保长之监督指挥,办理下列事项:执行保甲规约事项;清查甲内户口及编定门牌事项;壮丁之抽选及役务训练分配事项;盘查甲内奸宄事项;辅助军警及保长搜捕匪犯事项;斟酌地方情形,办理互保连坐及监视未经结保之各户行动事项;其他依法令应届甲长之职务事项。
各户户长还有下列情事。应即报告甲长:出生死亡或婚嫁迁徙,致生户口上之异动者;知有窝留匪犯或寄藏赃物者;知有形迹可疑之人潜入时;水火灾害或疫病发生时。
保甲制度的建立是徐卫统治日本的第一步,其第二步则是发放良民证,这是在后世抗战期间日本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证明。现在徐卫非常恶趣的还给了日本人,不过他的这份**青年的欢乐注定是无法与其他人分享了。
徐卫规定凡是治下十五岁以上的居民都要由当地保长作保到指定位置办理各自的良民证,不过办理良民证的照片徐卫到没有像日本人在中国那样规定必须自带,为此他还专门调拨了两千万中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办理照相业务。
等到良民证全部发放到治下居民的手中以后,徐卫便开始着手实施他统治日本的第三步。规定凡是行商人员出行经商不仅要携带一份自己的良民证,还要携带一份盖有本地保长和联保主任印鉴的路引。
同时行商人员如果沿途需要住宿,还要在住宿之前凭借自己的良民证和路引到当地保公所在路引上加盖一份当地的保长印章,然后将这份印鉴出示给想要居住的旅馆,以便让旅馆人员做好备案。
等到这三步计划全部实施完成以后,徐卫所需要的保甲制度才算真正的完成,到时候新的执政政府在地方上不仅拥有了足够的青壮武力围剿不肯归附的预备役败兵,还能够从这些青壮中择优招募拥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日本籍士兵。
徐卫相信在完整的保价制度的保障下,那些被招募的士兵在与维新政府作战的时候顶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像诸如临阵脱或倒戈之类的情况是很难发生的。然而在大战之时参战的士兵既不想出力又无法临阵脱逃和倒戈是非常危险的,其结局不是被督战队杀死,就是被对面飞来的炮弹或子弹打死。
在保甲制度实施期间,驻扎在当地的军队还派出教官为当地训练了一批保公所卫队和联保公所卫队,其中保公所可以拥有一支手枪和两支步枪作为防护力量,联保公所则拥有一支十二人的全部抢卫队,不过这些枪械的子弹都是定量的,每使用一颗都需要做好备注。
从保甲到保障联合办事处,所有的武装人员都属于民兵编制,其款项按照所需花费由地方直接向下辖百姓征收。而在县和区则设立正规的警察机构,所需费用也由政府一力承担。
保甲制度实施了一个多月才差不多全部完成,随后徐卫便撤出了分布在地方上的军队,只在每个县保留一个连的守备部队。
在徐卫命令各地实施保甲制度期间。京都名古屋沿线也连续发生了数十起交锋,期初的时候是徐卫的军队主动挑衅京都名古屋防线内的日本军队,试图将防线内的日军引出来歼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主力常备师团逐渐从九州岛偷偷潜回本州岛,也让日军在防线内的势力超过徐卫的军队。于是主动权便回到了日军的手中。
当然双方的对决并不是仅限于京都名古屋这条防线,在徐卫忙于在统治区组建保甲制度的时候,维新政府陆军部曾经秘密组织了一个旅团的军队对执政政府统治的地区进行偷袭,希望凭借精锐部队在执政政府的后方建立一片根据地。
那是在徐卫实施保甲制度半个月之后,日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