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乌江战纪-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虎安宫的女奴。

    (二)

    楚军驻夷城(今湖北恩施)的主将养明(史上最著名箭手之一养由基的后人),施“死间”计,引起驻防枳都(今重庆涪陵,巴国旧都、重镇)的巴国二公子巴西安、六公子巴平安的内讧。

    巴平安用大夫鄂仁的借刀杀人之计,剪除了对自己成为巴国世子的有力竞争者、二兄巴西安。

    (三)

    本卷第三部分主要写“五龙”之一的荼天尺的故事。

    枳都卿大夫郑桓到虎安山大部族催缴因战事频繁而欠下的赋贡,荼氏部族奉命采集贡品之一的神龙茶(神茶)。

    荼氏部族有名的武士荼天骥(后改为天尺),率领荼氏兄弟和少女历经穿过野人区等数处威胁,采集到天然生的神龙茶,并且全部安全返回,打破了荼氏部族每次为采神龙茶都要死人的先例。

    采茶少女茗花(后来成为瞫梦语侍女的如云)一直爱慕表兄荼天尺,而荼天尺却心属句氏部族首领句思祖的女儿句菊花。

    本部分中,嵌入了当地一个神话传说——丁公乘白马成仙,金巴山因此改称“白马山”。

    (四)

    号称巴国第一剑的红面虎樊云彤表面上是跟随和护送大夫郑桓到虎安山催缴赋贡,实际上是巴平安担心在剪除巴西安过程之中,樊云彤站在巴西安一条阵线而使的调虎离山计。

    在虎安宫中,夫人巴永秋口头约定下樊云彤与“仙女”之一的瞫梦语的婚约。

    而樊云彤却仍处在与枳都第一美人鄂桂花的感情纠集中。

第055章 巫咸国●庸国() 
不表春沛、梦龙一行还草原的细事。

    正是二人去共氏路上,丹涪水来了一家闲人,盘家带口共四人。

    却说这家人氏,父亲巫贞,时年四十五,母亲斗姓,时年四十一。巫贞先祖是巫咸国一支部族的首领、贵族。

    巫咸国,是又一个与盐如血肉不可分割的古老国度,与巫殴⒀嗡癫孔宀⒊莆豆畔拷厍蟛孔澹诮裰厍焓形紫竽右淮U庖淮褪俏咨健

    巫山、大巴山一带,称为“巫巴山地”,被称为南方文明之源,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在巫山,距今201—204万年,就有古人类生存,称为“巫山猿人”。  远古人心中,巫山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最早的巫师就是在这里接受神的旨意。

    巫山,又称灵山、丹山。《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意是说:登葆山有群巫上下的通道,巫师们左手握着一条红蛇,右手握着一条青蛇,常常从登葆山(宝源山)上到天庭,把百姓们的意愿传达给天神,随后又从那里下来向百姓转达天神的意旨,顺道他们还沿途采集一些名贵的仙药,替民间百姓治病。

    巫咸国不仅因为巫师而天下闻名,还以多盐闻名,拥有后来巴国三大盐泉之一的宝源山盐泉。

    多盐即富,巫咸国因此也是远古时最著名的富国之一,不种而食、不织而衣、鸾鸟歌舞的幸福富裕国度,原因同样是有盐。

    因为有盐,成都平原、两湖盆地、汉中盆地等各地的商民,不畏路途艰难,带着本族的五谷、兽肉兽皮、水果慕名前来,与巫咸国人交换食盐。

    常言说:“家中宝贝,不可示人”。巫咸国的盐远销各国,声名远播,无人不垂涎三尺,自然要引来虎狼。大约到殷王祖乙之后,此时已接近商代中期,巫咸国为庸国所灭,宝源山盐泉落入庸人手中。

    巫咸国灭亡后,巫咸国人为纪念故国,多以巫为姓,巫贞祖上降归于庸国。

    庸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

    早在商末周初,庸国集团地盘之大超乎想象,包括其附属国,大约含:今湖北汉水部分地区、今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也算是庸国所属;还包括今荆州市、荆门市一部,甚至后来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原本也为庸国所属;更还包括今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洲、开县、梁平以北各县。

    总之,  庸国是长江、汉水流域中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历史比诸多后来的大国长,当然其架构形式有所不同,以部族联盟为主,算是一个超级联盟部落——百濮联盟。

    庸人不庸。中化民族有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近年,有学者开始提出一种观点,长江文明之兴早于黄河,而长江文明中心之一就在庸国境内。百濮族群是多个族群的前身,包括其后的巴人,以及其前的巫咸人及更早的人类。正是百濮族群四方迁徒,与同样不断迁徒的氐羌族群、百越族群三大族群融合,形成了同源、异流、汇合的中华文化。

    庸国文明最直接的继承者是巴国,还有蜀国、楚国。巴国国土与庸国国土多有重合,因此有学者毫不迟疑地直接称为“巴文化”,或“泛巴文化”。  这无疑是巴人的骄傲。

    巴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通婚是文化融合最原始、最有效方式之一,黄帝也受巴文化的强烈吸引,他的正妃为西陵氏的嫘祖,名女节,据有人考,“节”就是“巴”,也就是嫘祖是巴人(有人考证说是宜昌姑娘)。或许,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更是一场文化婚姻。

    可惜,“泛巴文化”这个荣耀被淹没,准确说是被删削了。最先做这件事情并被传承下来的,不是一般人,是圣人孔夫子。出于“尊周攘夷”、恢复周礼的需要,孔夫子删《书》,腰斩五帝,断自唐虞。有学者考证,删削的或许主要是“巴史”。老夫子不相信或者说不愿意相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会在“夷蛮”之地。

    两千四百多年后,来自欧州的学者走马观花,便“科学地”证明了“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且被学界所接受,这当然不是错的,但如果被有人加上“唯一”、“最早”,就不一定了。

    地质学家研究,大约在新生代第四季之初(大约200…300万年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冰河时期,我国除西南一带外,黄河以北地区均为冰河所覆盖。也就是说,巫山这一带的部分动物,没有被第四纪的冰川所灭绝,应该包括人类的前身。

    “巴文明”被埋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虽然她是那样的真实、古老和灿烂,仍然那样沉默,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静静地观看时代的变迁,最多在考古学者从她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时发出一丝微笑。

    庸国,还曾经是一个军事强国,周武王曾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讨伐商纣,庸国名列于八国之首,在泛巴联盟中坐第一席,是仅次于商、周的大国。

    春秋时,庸国地盘缩水,但仍是巴、秦、楚三国之间一个较大的国家,建都在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新陈代谢,自古皆然。当楚国、巴国、秦国后来居上,逐步蚕食庸国。至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装过傻b三年的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将庸国灭亡。

    庸国被**,巴国扩充了地盘,走向鼎盛时期。

    历史的车轮将庸国的光辉淹没,楚国继承、发展了庸国文明,也掩盖了庸国文明,后人但知有楚,不知有庸;另一个继承者巴国,此时在自求生存。

    庸国  灭时,巫贞祖上时为庸国贵族。

    因此,巫贞虽是楚国人,从血源而言,他实为大巫山人,也就是后来巴人的一支,具体属于龙蛇巴人、鱼凫巴人、鳖灵巴人,还是其他巴人中的哪一支,无法细考。

    庸国  破  后,巫贞祖上迁徒躲避,后在楚国境内安定下来,家族又慢慢复兴。

    巫贞祖父巫元,为楚国右领,相当于中级将领;其父巫亨,武功出众,以军功累职,为楚国将军。

    巫亨只有巫贞一子存活。

第056章 背井离乡() 
巫贞此人,自幼聪明,会武艺,但武艺平平,最喜读书,却不喜专攻一门,老子、孔子、法家、兵家学说均涉猎,博闻强记,擅于治典,且有谋略,为楚王所用,任为史官,有权能读记载三皇五帝及九州地理典籍,但楚国史官的社会地位远没有西周时期高,《左传》杜注说:“右领、左史,皆楚贱官”。

    巫贞娶斗缗氏之女为妻,后因妻家人获罪,受到牵连,罢去官职,赋闲在家。

    楚王爱其才,数次欲再用他,巫贞或是以为不得志,或是安于平淡,均以有病为由婉拒,好在家有田产余财,不愁吃穿。巫贞与斗姓女生育二男一女。

    巫贞常对二子道:“天下群雄并起,已是乱成一锅粥,乃大丈夫立名万世之时”。

    两兄弟却各有一套理论。

    长子巫方,聪明灵秀,能言善辨,与父母的想法正好相反,不愿早娶妻,发誓要像当时巧舌如簧而博取功名的人一样出人头地。

    巫方曾说:“武能定国,文能安帮,不要看当今世道,群雄争夺,一旦天命所归,就是君子大用之时。何况,大国之兴,岂能仅靠武力?管子、晏子、百里数人,立德立功立言,谁可比拟?就是歧山之兴,也以文王之功为大。一介武夫,我不耻为也。”

    巫方学业有成,为楚国位高权重的右尹所用。

    次子巫城,恰恰相反,性直体壮,这年十八岁  ,身高九尺,长面长颈,面色微青,背直胸宽,英俊中带有嬉皮,眼神闪光,时常轻笑,因常颈子左歪,人称“偏颈鹿”。

    此人生性耿直,最不奈烦的就是动脑筋,最厌读书。

    一次其父教训他,他道出一通自己的道理:“听说老聃、孔丘等人肚皮头的书可装好几车,没见得在几个大国出将入相?孔丘四处流落,哪个肯待见他?听说他周游列国,在陈蔡被围断粮,差点饿死,真是羞死读书人。可见读书越多,越无屁用。我要当就当万人敌,打死也不做书生辨士!”

    巫贞性情温和,又有自己的教子之道,居然无奈二子之何,因材施教,长子学文,次子学武,飞禽走兽,各有其长。

    次子巫城,只喜于习武,颇有其祖父之风,巫亨生前最喜此子,深得巫亨真传,武功精湛,在他仅仅十四岁时,楚国名将养明喜欢他武功超群而又毫无心计,用作侍卫,倒也芭蕉叶烧火,才尽其用,果然忠心耿耿,常侍左右,养明十分喜欢。

    女儿巫妮,其出生第一晚,其母梦见一位女巫师对她说:“你女儿若是一笑,可令大灵山所有花儿增颜色,若是一哭,可令大灵山所有花儿失颜色。”

    次日,巫夫人讲与丈夫听了,巫贞笑道:“但愿她多笑少哭,让花儿都有好颜色。”因之取小名“颜色”。长大后,美丽聪明,心性乖觉,耳濡目染,虽不算精通,也识得一些书,此时年十五岁零八个月。

    出卖一个人的,常常不是他的敌人,而是熟人,甚至朋友。有楚国将军屈容,又名屈庸,“容”、“庸”相通,乃是古国庸国国君的后人,与巫贞多有交往。他怀疑有一件被传为“庸国虎符”的宝物在巫贞手上,想套取出来,献给楚王,以求发达,几次试探,巫贞装聋作哑。

    两年前,屈容等得不耐烦了,心生一计,趁楚王召见之时说起庸国的旧事,于是对楚王道:“巫贞人才难得,但有异心。”

    楚王吃惊道:“此言从何而来?”

    “方城山,是旧庸国的都城,其山顶上平坦,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而巫贞为两子取名,一个叫巫方,一个叫巫城,一文一武,足见其时刻未忘故国庸国。”

    楚王不悦道:“你是认为转背便忘了故土、故国的人才堪大用?”

    屈容惶恐,伏地请罪。

    让奴才惶恐,是主子快乐的事,楚王大笑:“快起来,放想放的屁。”

    “下臣曾禀报过庸国虎符之事。当年庸国灭亡时,布下一支由庸国贵族子弟化整为零、隐姓埋名组成的秘密军队,那虎符可调集那支军队,准备适当时机造反,重建庸国。虎符为两个半片,一半在庸国主后人手中,一半在一个将军手中。臣料有一半虎符现在巫贞手上。他拒绝为我王做事,便是有图谋复国之心。”

    “庸国灭了多年,那些化为散民的庸国武士早成泥了,虎符就是两片废物,除了换得几瓮好酒喝,并无任何用处。”

    “不然。共王十七年,舒庸人(住在今安徽舒城一带的庸人),不忘复仇,趁我国鄢陵战败,勾结吴人伐我,险酿大乱,臣料领头者正是庸君后人。”

    楚王轻轻笑道:“寡人听说你也是庸国君后人,何出此言?”

    “  微臣身世,不敢隐匿。然而,大浪淘沙,以仁代暴,乃大势所趋,商代夏、周代商,莫不如此。以楚之仁德,六国早晚归一于楚,更不用说巴、蜀两个顽皮小国。

    “当年,楚、巴、秦共灭庸国之时,庸人就已经成了楚人、巴人,乃至秦人,这是天意,岂能人为,逆天而行,只有自取灭亡。微臣不智,也闻识时务者为俊杰。”

    楚王大笑:“肝胆可见。”

    “当年,见过那虎符的人,都发过血誓,世世代代为庸国尽忠,见虎符如见庸国君。他们现今多数后人一无所有,若是聚集,其祸难说。,

    楚王不表态。屈容进一步道:不仅如此,巫贞与来自庸国故地的官员交往密切,不怕一万,只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者,吴起在时,二人亦引为知己。

    楚王终于道:“光脚的不怕穿履的,总是个隐患,你可继续寻找庸国虎符。”

    屈容对楚王说了上面的话两年不到,已是最近。

    巫贞长子巫方随主使出使秦国,其间有同缭好友派人密报他说国中发生一件大事,右尹因事下牢,明知是权力之争,自己身为右尹身边红人,不免牵扯其中,若是归国,必为政敌所害,一片光明前途蒙上阴影,甚而有性命之忧,巫方一念之差,竟然借机潜逃,投了秦公,秦公赏识他的才学,用为客卿。

    当时,雄辨之士只为前途,不讲节操,朝秦暮楚的事并不鲜见,然而一国副使在出使期间投奔他国,也是一大丑闻,楚王得报怒骂。

    楚左尹进宫,对楚王馋言道:“此前巫贞自以为文武兼修,堪为大用,仅列史官,多有怨言,后又罢官,怨气日重。当今世道,文人无节,巫贞虽曾学过一点武,其骨子里仍是个文人,其子投奔秦国,应是巫贞所使。我料他一家必然将要潜入秦国。还听说,他隐藏有对我国不利的重要秘密。”

    楚王盛怒:“寡人待巫贞为贤者,并不勉强他出山,他却心怀异志,睡着楚国的榻,做着秦国的梦,暗使其子投走他国,实不可恕!拿进大牢!”

    楚大夫庄直与巫贞交情深厚,得此消息,正在想办法去通报巫贞,突然想起上午才见到将军养明回宫中陈事,他的侍卫巫城必然是一道回来了,于是暗中通报巫城,巫城借故急还家通报巫贞。

    巫贞此时住在楚都郊外五十余里之小邑,刚得到巫方决定投秦前让心腹传回来的口信,意思是让家人赶快离楚入秦,此时正在思考如何应对,是逃跑还是求见楚王陈情,二心不定,如热锅上的蚂蚁,当天半夜听报楚王派人捉拿的消息,大惊,连夜收拾细软,一家人逃出楚国。

    为避免直接入秦被捉拿,曲线救命,转道巫咸国、庸国故土,过神龙架边缘,兜了一个大圈子,再进巴国境内。

    巫贞喜欢游历,手上又有足够的硬货,想到到了秦国,自有养活一家人的办法,于是一路考究名胜古迹,在流亡中仍不忘想让儿子、女儿长些见识,途经巴国平都,本欲到江洲、蜀都,再到秦国,改了主意,对家人道:“巴属有丹涪水,风景如画,是一条鳖灵巴人向西迁徙到蜀国的旧路,不如顺便考证考证,再转道赴秦国”。

    其子巫城道:“丹涪水离楚国千里之遥,难道还有什么亲戚、熟人不成?”

    巫贞道:“你懂什么!”

    夫人道:“事已到此,也不必多说,好在几经周折,总算出了虎口。”

    于是,一家人先到了巴国枳都,再转入丹涪水。

    这一日,巫贞一家出了枳都地界,与人合租一条当时人看来的大纤舟,属于当时丹涪水上最高档次的,价格自然要贵得多,逆江而上。

    他们乘坐的这条要船,首尾上翘,舷墙较高,在几个外地人看来,这木船最怪哉的是船尾向左扭曲,实则是后来乌江上常见的歪屁股船的雏形。

    歪屁股船是常行于急流险滩中的民族才会有的奇特而智慧的发明,目的是保持船的稳定性,含有力学原理。当地传说,距此时八十余年后,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十万船只,入自岷江入长江,转进乌江,夺取已经属于楚国的黔中郡,就有很多歪屁股船。

    但看沿途江水湛蓝,时为湍急,也有静水,两岸青山峭壁,高耸入云,纤夫在那峭壁之间,弓腰赤体,身上只有一条火烧短裙,还有的**,如铜人一般,喝起歌谣,喊起号子,在两岸之间回荡,拉动舟儿上行。

    乌江古纤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是人类不断迁徙,不断拓展,二是与外族的战争。

    乌江两岸,多为峡谷,难以行人,巴人是一个离不开江河的民族,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船只,顺水而下,当然省力,但没有机动船只的乌江巴人,船儿要在激流险滩中上行,非常困难,于是他们及他们的前人、后人在岸边的悬崖上开凿了一条狭长的纤道。

    从江面舟上望去,纤道犹如一条长龙走过留下的深深足迹。纤道约有一人高,有的地方则要躬身而行。当然,在铁器未普遍使用的巴人时期,乌江纤道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一些坚硬岩石他们还啃不动,远远比不上后来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下令开凿整治的乌江纤道。

    对巴国武士来说,乌江纤道就是一条兵力和粮草的运输线。

    他们每一次大规模出征,要让死在纤道上或者不幸摔下悬崖的的先人和同伴享受隆重的供品,虽然他们曾经是奴隶。

    乌江纤道上,每一寸岩石,都留下巴人及其后来者的足迹,留下纤夫的血和泪,也留下无数的故事,供后人感动和感叹,成为乌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