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1275-第7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这就进宫去,从皇后那里打探一下。”

    “那就静候佳音了。”

    丁应文说走就走,大掌柜将他送出去,回头看着桌上那杯没有动过的茶水,招手叫来一个伙计。

    “你跟在后头,看看他究竟是不是进了宫门,然后守在那里,有什么异动,赶紧回来报个信。”

    伙计沉默地一点头,出去的时候,正巧碰上匆匆赶回来的解呈贵,他身着一袭极为普通的灰色皮袍,大半张脸被皮帽子遮住,见他也不打招呼,径直闯了进去。

    由于跑得辛苦,当看到桌子上没人动的茶水,端起来“咕噜”便往嘴里灌。

    等他喝完,大掌柜才开口问道“慢点,什么事跑得这般急?”

    “他们在造火枪,有这么粗,这么长,差不多一百斤重,需要两个大汉抬着,还要一人上药,使用极为繁琐。”

    大掌柜收敛了神色“数量呢,有多少了?”

    “近千枝,每天至少能出过百,只是铁料的供应跟不上。”

    “难怪他们全城在搜捡铁器,连门锁都不放过。”

    大掌柜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敌人越是疯狂,就说明他们越是接近灭亡,你要做的就是继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必着急回报,只需要记下来就好。”

    解呈贵松了一口气,看来这点数量,并没有放在别人的眼中。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北伐(六十九)() 
“一百多斤?确定不是炮。”

    接到消息,刘禹饶有兴致地看着纸上的图样,机宜司的探子显然花了很大的心思,画出的图栩栩如生,甚至还有使用详解,他敢肯定,仅仅是这个图样就能在后世当成文物来卖。

    杨行潜凑过来看了一眼:“这不就是突火枪的放大之作?”

    刘禹深以为然,突火枪的全套图样如今已经摆进了故博的档案馆,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宋版图,专家们得以真正了解这一领先世界的武器全貌,没有熟悉的枪柄和扳机,药室呈葫芦状,火绳从尾部牵出,甚至还留有爆炸时产生的烟气排孔,说明当时已经将这种武器制程化了,可毕竟是个初始的发明,存在太多的缺陷,在实用性上比不得弹臂弓这类的远程武器,或是由于火药、铁产量的限制,没能大规模列装。

    如今元人在自己的启发下,竟然将它做出来了,最大的难题枪管一项也得到了初步的解决,比起竹管,铸铁卷管显然更可靠一些,不过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为了防止炸膛,他们使用了很厚的铁板,卷的圆管直径极大,刘禹粗略估算了一下,至少有2公分,这正是枪与炮的分界线,再加上一步半的长度,难怪整枪重达百斤呢。

    看到图的一瞬间,他甚至有些欣赏这些人的脑洞,毕竟他们没有得到实物的参考,所依据的只有那些侥幸逃回去的荆湖、河南、河北等人守兵的描述,口口相传加上恐惧之下的夸张,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出色了。

    由于距离足够近,类似的消息每天都会从大都城传过来,在河北路的第一座通讯塔建成之后,这个速度被无限加快了,差不多达到了即时通讯的水准,大大提高了情报的传输效率。

    如今的琼州军,无线通讯配备到了每一个都,这种老式的装备是后世压箱底的库存,被他捡破烂一样地扫了个干净,连现役的极少数大功率团属无线通讯器都没放过,这一举动被陈锐戏称:是为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通讯卫星一天不能上天,他就只能靠着原始的手段在地面上建设基站,可是解放区太大了,电力又跟不上,想要普及也没辙,保证军队的供应线已经是个极限,谁让人手就这么点呢?

    好在装备虽然老旧,效果却是不错,本来就是为大规模战争甚至是核战条件准备的,用料十足抗干扰能力强功率大,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成了优点,唯一的麻烦就是有点重,团属器材得用马车拉,班用的也需要几个军士扛着,特别是那种蓄电池,哪怕从镍镉变成了铅酸或是锂离子,也有差不多五十来斤重,赶上鞑子半枝火枪了。

    云帆一点也不觉得有多重,因为他的人配备了特种山地车啊,这种车子比起之前的那种脚踏车又前进了一步,整个车子在轻便性、坚固性和抗震性都做出了巨大的改进,更关键的是,这种车子的后座上挂着两个锂离子电池组,坐板下安装着一台小型发电机,当脚踏转动的时候,会同时带动连杆给电机提供能量,也就是说,它能一边前行一边给蓄电池充电,这可太方便了,云帆专门安排了两名身强力壮的军士轮流侍候它,以保证通讯器的指示灯时时都能亮起。

    “喂,第二指,怎么搞的,还没有突破城防?再给你一刻钟,看不到城头上的旗帜,你这指挥使就别干了,去后头当马夫吧。”

    “第三指,郑老福,你他娘的跑那么快干嘛,扫清了沿途街垒没有?”

    。。。。。。

    借助天上的飞行器,他可以实时掌握手下五个指挥的进展,并进行即时的反应和调整,这种好处只有一线的高级指挥员才能体会,整个战场变成了一付巨大的棋盘,他便是那个奕者,一种掌握一切的快感由然而生,打这样的战斗,不就是兵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么?”

    与云帆的快意相反,身在前方的郑福不只不觉得好,反而有种说不出的烦燥,因为他的指挥权相当于被上头给剥夺了,能做的只有极少的事情。

    看着通讯兵背着的那个铁皮箱子,恨不能一脚给踢进河里去。

    当兵这么多年,何尝有过这么憋屈的时候,连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借口都找不到了,一旁的张德全将千里镜递给他。

    “老郑,军指是为咱们好,你看看,别的城门还没有实现突破,咱们孤军深入,虽然能拿下头功,可伤亡肯定小不了,第三指已经被主君点过名了,你老郑是个不怕死的,可将士们的命精贵啊,咱们可就这么点子人,你还想不想打进大都城了?”

    郑福一言不发地看了又看,终于相信了他的话,前线的指挥使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片,哪有军指掌握全局,敌人的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急切之下增加伤亡没有任何必要。

    “张教员,老福是个老粗,比不得你们文化人,日后还要多提点才是。”

    “都是同僚,你客气了。”

    张德全淡淡地说道,文化教员可不是教书先生,担负着掌握一军思想动态的重任,他们的任务就是深入到每一个都、队、伙里,切实了解每个军士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在发生枪击案之后的举措,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军队的掌控力,前所未有地大。

    这一点,郑福也是心知肚明,发发牢骚可以,但绝不能玩真的,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战场纪律,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会站在他那边,哪怕是平日里称兄道弟的几个将校,因为他们同样受着制约。

    “各都加紧肃清残敌,遇到躲在壁垒后的,按照野战条例,可以呼叫炮火支援。”

    速度放慢没什么,郑福毫不客气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分配给他的炮兵都成了最繁忙的一群人,随着一个个壁垒被攻克,他的指挥开始慢慢向城中推进,后营的保障人员在几个城门之间川流不息,将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来,以保证火力的持续性。

    清苑县城的战斗持续了两个半时辰,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半,原因是敌人获得了一些防御火枪的办法,如果不是炮火的支援来得又快又准,伤亡可就难说了,毕竟是巷战,敌人有可能从任何一个地方射出冷箭。

    与其他城池一样,云帆没有摆出“围三阙一”的打法,而是以四个指挥分别攻打四门,留下一个指挥做预备队,力求全歼守敌,结果与他的战前设想相去不远,守城的敌军一万余人无人漏网,守将张弘略在保定路总管府放在了一把火,赶在炮弹落下前将自己烧成灰烬,当枪炮声渐渐平息下来,胆大一些的幸存百姓走出家中,看到形同废墟般的城中升起了一面赤红的旗帜,上面的国号让他们既感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

    漢

    就在步卒一座座拔除那些顽固的钉子时,得到补充的姜才所部骑军已经跨过徐水,绕过釜山,直直地插向易水之滨,易州,这个曾经大宋的心念之地,就在他的眼前。

    而越过易州便是鞑子的都城,大都路所在。

    “老总,前方施厢指来电,他们已经顺利接管定兴县城,解氏旧属在我方人员的带领下打开城门,他请示是否要在城中驻防?”

    军部的通讯员同样背着那种沉重的铁皮箱子,箱子上头撑着两根细细的铁线,据说是用于接收信号之用的,姜才接过话筒,朝着里头大吼道。

    “施彪子,赶紧告诉老子你究竟到哪了。”

    “嘿嘿。”话筒里传出一阵干笑,然后便是施忠的大嗓门。

    “什么都瞒不过老总,我的人快到祁沟关了,请了解家的子弟带路,那里只有一个百人队守着,我打算让人骗开关门,一举拿下这个大都路的门户。”

    姜才又是好笑又是好气:“既然你都行动了,为什么还来请示什么驻防县城?”

    “那是关教员的意思,依老施,先把关城夺下来再说,战机不可失啊,咱们只有这点子人,不可能封锁所有的消息,鞑子一旦听闻易州有失还不赶紧加强守备,那样一来,还有什么法子,只能当真驻防县城了呗,某是想先干了,可关教员说必须的得告知你一声,请老总指示。”

    “你他娘的先斩后奏了,老子有个毛的指示,就按你说的办,出奇不意拿下祁沟关,打开大都路的门户。”

    “遵命。”

    施忠兴奋的答道,他的手中有一个军二千五百人,装备又是一等一地好,姜才并不担心有失,眼下步卒还在徐水对岸,指望他们赶上来,战机肯定会错过了,也就枉费了解氏倒戈带来的好处,他带着骑军往直插,可不是来当步卒用的。

    打发走了施忠,前方也传来了好消息,同为汉军世侯之一的何家在多方权衡下交出了易县县城,再加上同为解家控制下的新城县,易州在一日之内全数反正,向他们打开了通往大都城的最后一道屏障。

    既然如此,姜才也不着急进城,他看了一眼身后那面新制的大旗,一扬手传下令去。

    “电告后方,我军已经拿下易州,正向大都城挺进。”

    在易州百姓战战兢兢的目光中,他们只是简单地补充了一些吃食,便沿着官道浩浩荡荡向前方开去,整齐的阵列、壮观的军容和那面火红的旗帜,无不令人心生感慨,汉人的军队终于再一次踏足这片故土,这一等就是将近。

    四百年!

第二百一十二章 北伐(七十)() 
“去海子斜街。”

    走出宫门,丁应文快步走近自家的马车,低声吩咐了一句,便钻进后面的车厢。

    车夫应声挥动马鞭,在长长的吆喝声,健马缓缓前行,丁应文靠在车厢壁上,回想之前的所见所闻,依然有些不敢置信。

    虽然他的商队打着皇后的旗号,可在此之前,根本没有见过那位皇后的面,这次不光见到了,还说了好一会儿话,从他西去的经历到一路上的风土人情,事无巨细一一垂问,语气温和毫无盛气凌人之感,若是换作三年前,他只怕会感激涕零受宠若惊,如今有了些经历,自然不会再那么天真,反而看出了些许端倪。

    自己身上有着三大汗国的加成,固然会让人多看一眼,可是以大元的威势,双方又是敌对的关系,顶多算得上是个见识广博的商人而已,哪里值得皇后亲自接见?这么想来,其中的深意就值得多想上一层了。

    回到海昌盛总号,将这些消息告知大掌柜,后者也有同感。

    “你是觉得他们与西边的三大汗国有和解之意?”

    “从道理来说也当是如此,咱们已经兵临城下,若是在此刻海都等人提兵东进,威胁他们的故地,那便会断绝了退路,听皇后说,近在咫尺的辽东,他们也不再追究乃颜所部的罪过,反而要与他们联姻,不过十来岁的年纪便以夫妻相称,还将抢来的土地人口牛羊尽皆归还,不就是害怕他们在东边夹击么?”

    大掌柜点点头:“这个消息要立即上报么?”

    “不,如今还只是推测,我需要更多的实据。”

    “你想怎么做?”

    “调集人手,盯着宫门的动静,我再从旁打探一番,看看还有什么蛛丝马迹。”

    不知不觉,丁应文已经有了些说一不二的决断,做为机宜司在北方最大的头目,他的话就是命令,城中所有的人手连同丁家的亲信全数出动,连他本人在内,每日都是四处打探,尤其是几家主要的关系。

    内侍省王都知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外城的宅子还是当年丁家亲手送上的,经历过一番起伏之后,也算得上是患难之交了。

    “丁大官人,咱家听闻你返来,正想上门拜候呢,你却大驾光临,这怎么好意思呢?”

    嘴里说着不好意思,眼睛却在他身后的礼物上打着转,丁应文微笑着一拱手。

    “早就该上门的,先是进了趟宫,蒙皇后殿下看重,有些要紧的差使要办,一时便没有来寻都知,万望见谅。”

    “哎呦,瞧你说得,咱家能同皇后比么,你能抽个空子来家坐坐,就是天大的恩情了。”

    王都知没有揭穿他的谎话,从对方入城伊始,去了哪里停留多久都有耳报,在宫里的那些谈话,前脚踏出门,后脚便送到了府上,前后不超过半个时辰,什么要紧差使自然是不存在的,不过如今身份不同了,要摆摆架子罢了。

    像他们这种侍候人一辈子的内侍,凭得就是一张嘴和一双眼睛,但凡有一点差池,哪里活得到现在,更何况如今是他有求于人家,两人心照不宣地虚应了几句,一齐在堂上坐下。

    “大官人这趟回来,想必收获颇丰吧。”

    “小有所获,当年若不是都知引见,如何搭得上宫里这条线,今日上门便是答谢而来,些许微薄之物,还请都知莫要嫌弃。”

    王都知听他说得谦逊,无论是真是假,心里都是高兴的。

    “好说好说,你一跑几万里,又是那等蛮荒之地,辛苦了。”

    “辛苦是真辛苦,几个月不见人烟也是有的,好在一路平安,总算活着回来了,正要同都知说,昨日进宫,皇后特意过问商路之事,是不是国库缺了银钱?”

    一说到这个,王都知就垮下了脸。

    “如今最不缺的就是银钱,而是铁料、硝石,你是不知,咱家这些天让人折磨得快要疯了,天天去找哪里有铁器可用。”

    说到这里,他突然间想起来,大都城原来可不只这点子铁料的,原因全都在对面这位汉人的身上。

    “大官人。。。。。。”

    这个称呼一出口就被丁应文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都知要再这么叫,某转身就走。”

    “老丁,你当年拿着皇后批的诜呈从内库一次领走了二十二万斤精铁,装了数千驮马,是何等的庞大的一支商队,沿途又有官军保护,出得关去,人人皆当你是大汗与皇后的使者,这才能通行万里无阻啊。”

    “可不是,不过你说得夸张了些,某家前前后后领走的铁料四十三万斤,那是两年里分八次送来的,用这些铁料,某家换回的良马、毛皮、珍宝不计其数,这回是最后一批,刚刚送入内库,皇后殿下赞不绝口,对某家许了一个什么官儿,可惜忘了。”

    王都知苦笑了一声:“这便是了,某家分明记得当年光是内库便有精铁不下百万斤,结果你一张嘴便分去了一半,余下的这两年也耗去了许多,如今连三十万斤都凑不齐,火器监那边天天催着,咱家家中又没有矿,上哪里与他弄这么多铁来?”

    “喔?”丁应文故作惊讶地说道:“这个容易啊,你把某呈与皇后的帐本拿去与他们看,难道他们还能揪着皇后殿下不成?”

    王都知白了他一眼,许是觉得不妥,又软声说道:“丁老弟,你就不要消遣咱家了吧,能说到皇后替某家背书?那得多大的脸,再说了,此事大汗都未必知情,这会子要是知道你拿这么珍贵的铁料去换马匹珍玩,咱家与你的人头都不知道保不保得住呢?”

    “你莫要吓某,此事可不是某家的首尾。”

    丁应文竭力作出一个害怕的样子,站起身便欲离去,王都知哪里肯放,一把拉住他们的衣角,低声恳求道。

    “是咱家的不是,你如今是什么身份,大汗纵然知晓也断断不会加罪,可怜咱家就要倒霉了,看在党_国的份上,好歹拉兄弟一把。”

    丁应文本就是故作姿态,来回拉扯了半天,最终推托不过只能顺势坐下。

    “老王,你意欲如何,不妨直言吧,咱们多少年的交情了。”

    “可不是咋的,当年咱家也没少帮你吧,这会子救命的关口,你丁老弟若是不伸把手,可就当真只能去跳永定河了。”

    见他提到当年,隐隐含着威胁之意,丁应文面色有些不悦,说话也不怎么客气。

    “当年如何?”

    “当年。。。。。。”王都知顺嘴一说,猛然反应过来,他竟然也拉得下脸,反手就给了自己一耳光。

    “是咱家嘴贱,我是说当年咱们也算是过命的交情,好歹给指条活路。”

    这还差不多,丁应文见他服了软,不急不徐地开口说道。

    “你老王是个上道的,咱们才会有那么长远的交情,可这人呐,目光得放远些,才能活得长远,你是说吧。”

    王都知看着这个当年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小子,似乎变得十分陌生,更让他不解的则那些话,好像听懂了,又好像不明白。

    无论听没听明白,丁应文还是给了他一些救命的铁料,那是交易中的剩余,数量虽不多,怎么也能交下差,而从王都知的嘴里,他能打听到许多秘闻,这种交易还是值得的。

    原来察必召见自己,并不是为了那些珍宝,而是另有目地,这个目地在第三天便从王都知的嘴里得到了印证。

    “什么?连夜出城了。”

    听到丁应文的回报,大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