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杀破唐-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大局,将来谁就有很大的胜面做孤山镇之主。

    李茂笑道:“是监军使和段司马临危不乱,诸将军同心协力,才能平定尚何来作乱,某只是出出苦力,算不得什么。”周阳摇摇头,叹了一声,道:“你虽年轻,思虑却很周全,你既然想清楚了,我就不劝啦。”周阳答应李茂和文书丞所请,来到军院主持升厅。

    循例军中主将缺位,由监军使主持大会,诸将公推资历深厚、功绩卓著、德望服众者暂摄主位,以待上峰正式任免。

    一般而言,除非有特殊情况,众将共推之人即是将来的主将。毕竟不论是天子还是节度使都不愿违逆一军将士之意。

    段赢崖得知李茂推他出来主持军务,连忙摆手道:“茂华,使不得,这场功劳是你和书丞的,我什么都没做嘛。”

    李茂道:“时当艰难,军中唯公可镇抚三军将士,公若不出面,只恐孤山镇乱局难平,军心难安。”文书丞也道:“茂华和我只是方面之才,镇抚三军者唯公一人。公若不出面,乱局难平,百姓难安,也给外人以可乘之机。”

    话说到这个份上,段赢崖不好再推辞,便道:“我且暂充堂上的泥菩萨,受受香火,唬唬人,出力管事还得靠你们二位,你们千万不要再推辞。”

    二人应命说是,段赢崖原是于化隆乡党,二人自幼就熟识,及至成年二人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于化隆因家境贫窘无力读书只能下海为盗,段赢崖家境稍好读了两年书,应募到军中为书记,由书记转粮草官,又转判官,三十岁不到即升任行军司马,但此后却因出身微贱,再无力前进一步。反观早年下海为盗的于化隆却混的风生水起,一时威震三海,成了淄青两任节度使的心头噩梦。

    于化隆接受招安改编为清海军后,李纳欲在其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于化隆抢先一步聘段赢崖为行军司马卡位,段赢崖在行军司马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年,深得于化隆的信任,但始终未能成为于化隆的心腹,自然也就被排斥在清海军的权力核心之外。

    他在清海军中资历甚老,在将吏中威望却不高,但因他办事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在低级军官和士卒中名声不错,很有些人望。

    而今孤山镇人心浮动,李茂推举这样一个老好人出来主持军务,更利于安抚人心。

    孤山镇大局宁定后,久未露面的赵菁莱忽然出现在孤山镇城局李茂的公廨里,与他同行的还有久未露面的马军副将董何。桌凌天率“骷髅面”从军院大牢里救出尚何来发动叛乱后,董何即不知去向,有传言说他在军院大牢里刑讯尚何来时被桌凌天撞个正着,尚何来恨他用酷刑折磨自己,便把自己在牢中受过的诸般酷刑加倍用在他身上,董何熬刑不过咬舌自尽。

    李茂不相信这个说法,董何是铜虎头安插在尚何来身边的一颗棋子,做完他该做的事后自然会有所安排,在军院大牢里折磨尚何来的是陆汝的胞弟陆休,此人和胞兄陆汝一起都遭到了灭门之祸。这点李茂通过安插在军院大牢的耳目打听的一清二楚。

    赵菁莱此行是受李振可、杨元饮所托来探听孤山镇的虚实,铜虎头在孤山镇安插的最高级别的暗桩就是董何,在春阳楼诱捕尚何来后董何的身份即已暴露,不可能再接触到孤山镇的核心秘密,此刻他们能用的筹码很少。

    董何的一条胳膊打着封闭吊在胸前,脸上也有几处擦伤,李茂心里咯噔一下:“难不成他也遭到了刺客的刺杀?”

    李茂并不打算对赵菁莱隐瞒什么,以铜虎头的实力,孤山镇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不久就会查个一清二楚,当面撒谎十分不明智。

    “尚何来图谋叛乱,业已伏诛,其党羽已被肃清。赵和德被刺,陆汝被灭门,黄风莱孤掌难鸣,掀不起大风浪,实际掌握军权的朱振远、李昹、张定芳、陈万春都在可控之列,城中大局已定,但军心民心依旧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

    赵菁莱对李茂的这番回答很满意,他手中所能动用的筹码的确所剩无几,却并非睁眼瞎,把自己掌握的情况与李茂说的这番话相印证,赵菁莱知道李茂说的是真话。

    “以你的资历和功劳,本该由你来主持孤山镇军务,为何推段赢崖为留后?据我所知,此人在军中并无根基,他何德何能能镇压三军?”

    李茂道:“清海军看似铁板一块,实际有于、赵、陆、黄四大派系,于派虽实力大损,却仍是各派之首,赵派已近分崩离析,陆汝全家被杀,所部已溃不成军,黄风莱实力犹存,但孤掌难鸣。我先与董将军联手诱捕了尚何来,后又杀了他,于派对我并不放心,若我推举文书丞出面主持军务,黄风莱心又不安。眼下只有段司马这样与人为善的老将,才能让黄风莱和那一般狐疑之辈宁定下来。”

    赵菁莱道:“黄风莱这个人老谋深算,追随者甚众,终究是个麻烦,我替你除掉他。孤山镇谁来主持军务,我可以不过问,但实权必须掌握在你的手里。数万大军云集曹州,不是闲着没事来打猎的,孤山镇、清海军都必须拿下。而今城中军心民心不稳,郓州要想拿下孤山镇易如反掌,你若不想孤山镇血流成河,就不要再行那妇人之仁,早日把实权抓在手里才是正道。若是错过了时机,只怕他追悔莫及。”

    一股巨大的压力裹得李茂喘不过气来。

第120章 你就别矫情了(续)() 
赵菁莱当日即离开了孤山镇,董何却留了下来,充当李茂和赵菁莱之间的联络人。李茂问董何:“你的手是怎么回事?”董何笑笑道:“被蚊子叮了一口。”李茂道:“那这蚊子该有多大?”又道:“我也差点被这样大的蚊子叮了一口,你知道这些蚊子的来历吗?”

    董何笑道:“叮你的蚊子跟叮我的的确是一家,从何而来我也知道,但我不能说,说了是犯忌的。”

    李茂直勾勾地望着董何道:“你不必唬我,那日入我宅中行刺我的刺客是你派的吧?”

    董何笑问道:“何以见得?”

    李茂道:“因为我不想孤山镇陷入混乱,而你们希望孤山镇越乱越好,杀了我正可以达成你们的目的。”

    董何道:“你不必试探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若是上峰要我杀你,我绝不含糊,可那两个刺客真不是我的人。淄青只有一个铜虎头,可铜虎头里并不只我董何一个人,就像清海军,看似铁板一块,其实暗分四大派别,这四派虽是一家,却也势同水火,有些时候甚至不惜兵戎相见。铜虎头里有的人如赵将军和我,和你一样也不希望孤山镇乱起来,可另有些人就不这么想了,他们肚子里想些什么,许多时候我们也难测高深。”

    李茂道:“这么说鼓动桌凌天救出尚何来的不是铜虎头?”

    董何笑了笑,道:“也罢,而今你也不是外人了,我不瞒你,是铜虎头,但不是我们,赵将军和我本意是扶你做孤山之主,里应外合为节帅摘掉这心头之患。但有些人却不想善了此事,他们想借尚何来这个疯子激怒节帅,驱狼斗虎,狼死虎伤,他们好得渔翁之利。”

    李茂道:“这些人难道连节帅的账也不买?竟敢公然抗命?”董何道:“他们不买账是真,可没有抗命。大军云集曹州,是要拿下孤山镇、肢解清海军,这个你应该很清楚,至于用什么手段,是智取还是力夺,得看怎么方便,怎么划算,这个并无定法。我在清海军这么多年,故旧朋友众多,甚至我的妻儿也在城里,我怎忍心两家兵戎相见,孤山镇血流成河?赵将军宅心仁厚也不愿用这等酷烈手段,可那些人却根本不顾惜这些,他们一心只想鼓动尚何来把事情闹起来,让两家兵戎相见,孤山镇是安然无恙还是灰飞烟灭,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能咯掉郓州一颗牙,就不枉他们辛苦一趟。”

    李茂深吸了一口气,这个解释可以成立,铜虎头始创于李正已时代,迄今已传三代三十余年,这样一个庞大而神秘的组织若说铁板一块只听命节度使李师古一人,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州刺史李师道在与兄长李师古的斗法中已全面处于下风,却危而不倒,根本原因是他的身后站着李氏家族的几个重量级人物,而铜虎头正是他们权力的源头。

    铜虎头中支持李师道的势力不想李师古在孤山镇胜的太轻松,他们顺势利导,派几个刺客杀几个人,策动保守固执的“骷髅面”营救尚何来,继而发动一场兵变,把孤山镇这潭水搅浑,让李师古深陷其中或至少咯他一下牙,投入极小而受益极大,何乐而不为?

    至于董何,不过是李家的一个走卒,如果妨碍了他们,“叮”他一下又有何不可?

    李茂不再去计较是谁派人刺杀了他,西军营那个被他刺杀的使者是否真是李师道的人。董何说的不错,如果有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向自己下手,在李氏兄弟的这盘棋中,他李茂不过是颗无足轻重的棋子,是留是舍,完全视情况而定,这里只有利益,哪来的公道?

    借口孤山镇出现兵乱,三州招讨使李振可令驻守在曹州和成武县的平卢军拔营开赴孤山镇协助清海军平乱,三万大军云集成武县境内,距离孤山镇三十里处下营。

    孤山镇重新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是“和”是“战”诸将争论不休,段赢崖无力决断,这个时候,城局使李茂力排众议建议与平卢军媾和,这个建议遭到主战派的一致讨伐,李茂与众人在议事厅舌辩一上午,驳的主战派哑口无言。

    嘴上斗不过李茂,主战派便给李茂出了个难题,让他全权代表清海军去平卢军大营,说服李振可、杨元饮三日内撤军三十里。和战之间文书丞犹豫不决,此刻见主战派这样为难李茂,便站出来为他说了话,在他的争取下,主战派将撤军期限由三天增加到十天,十天内若平卢军主动撤退三十里,则孤山镇与其媾和,否则便兵戎相见。

    李茂回到城局后,当即召集属下将吏,拿出了两个重大举措:其一,以城局的名义出安民告示,晓谕城中百姓平卢军此来是为协助清海军弹压地方,并非市井间传言的要拿下孤山镇,肢解清海军。

    其次,他动员城中士绅商户,在三天内筹措一万贯赏军款,用这笔钱购置了羊酒,亲自领队出城赴平卢军营犒赏将士。

    平卢军都知兵马使杨元饮亲自出迎,副将以上随行人员达百人,规格之高,令孤山镇士绅富豪瞠目结舌。杨元饮收下礼品后,大摆宴席,招待地方领袖,席间将士献上刀盾舞,数百将士以刀砸盾,空空之声惊天动地,气势极其雄壮。

    李茂就在席间提出平卢军后撤三十里,以消除城中的恐慌,杨元饮起身向孤山镇众士绅谢罪道:“某思虑不周,令父老受惊,有罪,有罪。”当即下令次日拔营后撤三十里。

    杨元饮如此做派,无疑是给了李茂极大的面子,赴营慰问的士绅回到城里,便添油加醋地宣扬起众人进入平卢军大营后所受到的礼遇,在抬高自己的同时也将平卢军此行的浓浓善意传播了出去,不过一日,孤山镇里便流传起郓州亲睐李茂,将要任其为孤山镇之主的小道消息。

    二日一早,有好事少年八人出城查看平卢军动静,太阳升过树梢时,众少年飞奔而回,沿街大呼平卢军已拔营后撤的消息,

    消息一传开,城中百姓齐声欢呼起来,蚁聚在城局大门前齐声怂样李茂的功德,由此城中民心大定,军心不乱,主战派无言以对只得同意由李茂出面与平卢军媾和。段赢崖眼见此景,便正式授权李茂出面与平卢军协商共同剿匪事宜,协商期间孤山镇驻军调动情况必须报李茂知道,李茂若认为不妥有权提请制止,实际上是将孤山镇的兵权交给了李茂。

    得知李茂已经实际控制了孤山镇兵权,三州招讨使李振可即下令征调清海军朱振远部、黄风莱部出城征剿活跃在草湖东岸的几股盗匪。

    草湖岸边的几股盗匪都不成气候,官军旌旗所指,顿时土崩瓦解。令人惋惜的是黄风莱在剿匪途中不慎感染了疟疾,竟是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在了军中。

第121章 大变局() 
被诸将共推为留后的段赢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待孤山镇中盛传李茂将出任孤山镇城主后,他就主动向李师古上表请辞孤山镇留后一职,并举荐李茂自代。辞呈摆在李师古的案头,李师古看也没看,和它摆在一起的还有一份没有署名的表报,其中详细记述了于化隆走后孤山镇发生的一切,这份奏报全文只用白描手段如实记录,叙事平实详尽,无任何主观倾向。

    身居高位多年,李师古已经极少亲自去看这么长的文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费眼,遇到军州上报的事项,他多半会让掌书记或几个参谋先看,择其精要禀报,但这份表章他必须得亲自去看,这是铜虎头对孤山镇事件前因后果的调查报告,不论是掌书记陈静生还是参谋李公度,甚至是判官高沐都不宜先看。

    李师古只花了一盏茶的功夫就看完了这份表章,却花了近一个时辰来思考对策,孤山镇和清海军一直是他的心头大患,海州未平之前,他腾不出手来解决,对于化隆和他的清海军只能以笼络为主,尽量予以钳制。

    一年前他接受赵菁莱的建议,暗中资助雀易在海州作乱,再以平定匪乱为借口趁机出兵海州,经过一番较量,海州已经成功地被他从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手里夺了过来。三个月前,他接受李公度和高沐的建议,利用沂州刺史杜轩的贪腐案再下一城,拿下沂州。海州、沂州讨平后,李师道的势力就被他紧紧地限制在了密州一隅,乘胜追击拿下密州是不明智的,淄青节度使是他李师古,淄青的十万大军和十二州七十三县却不都是唯他李师古马首是瞻,李氏宗族中有人对他咄咄逼人的态势很是看不惯,叔伯长辈们纷纷出面劝他收手,他的异母兄弟李师道也突然开了窍,不再跟他拧着干,他从密州跑到郓州主动请罪,声称愿意辞去本兼各职在郓州读书。

    读书,读个屁书,这分明是以退为进之计,他李师古果真答应密州刺史辞官来郓州赋闲,一个不能容人的恶名是铁定逃不掉的,有了这个借口,李家宗亲中那些跟他不对付的人不知道要做出多少篇锦绣文章来。

    李师古退了一步,他没有接受李师道的辞呈,厚赠金帛美姬,打发他回密州去了,李师道心满意足地走了,暂时稳住了,至少一两年内不会再大肆折腾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师古便将目光投向了孤山镇,此刻不拿下于化隆实在是对不住老天爷的恩赐。清海军中有他预先埋设的暗桩,孤山镇周围也都在他的掌握中,这盘棋只要开始下,于化隆的败局就是注定的。王志邦在曹州跟刺史米如龙闹了点不愉快,这让李师古很感意外,他没想到的是一贯老于官场的米如龙会如此折节巴结一个卵毛没长齐的混账小子,这老儿肚子里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李师古已经没有兴趣知道了,曹州是淄青的西大门,欲取孤山镇,必先拿下曹州。

    你米如龙不是跟王志邦有过节吗,好啊,我来为你报仇,不过报仇前先借你人头用用,想必你也不会太介意,于是米如龙的人头就到了汪洵和梁成栋的手里,曹州发生兵乱,清海军有义务出兵平乱,你于化隆出兵还是不出兵,出兵,我分了你的势,不出兵,我出兵。总之,曹州这个西大门不能让外镇驻了兵。

    两万大军往曹州一摆,于化隆明白过来了,李氏宗族里那些跟他过不去的人也明白过来,在于化隆尚未有什么不满前,他们这些人倒先闹了起来,他们鼓动他立即与于化隆决战。孤山镇城高池深,清海军四千大军乃是百战精锐,要一口吞下去谈何容易,欲拿下于化隆只能温水慢炖,慢慢耗尽的他的精气神,等他精疲力竭了再一口吃下。

    李师古忽然面临着巨大压力,肢解清海军符合淄青李家的共同利益,但是方法有所不同,李师古一直主张软硬两手,其底线是解决清海军不能大伤自家的元气,他还要与邻道争雄,还要对抗朝廷,还要镇压内部形形色色的反对者,绝不可以因为清海军而大伤元气。

    但他的软硬两手在李家宗族老辈们看来就是软弱,他们的理由是清海军与平卢军实力悬殊巨大,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卢军完全没有必要和于化隆媾和,大丈夫做事应当干脆利索,不趁机一股荡平孤山镇,灭了清海军,终将是淄青李家的大患。

    持这种论调者多和密州李师道走的比较近,他们巴不得李师古跟于化隆在战场上干一仗,最好是两败俱伤。李师古识破他们的险恶用心,顶住压力,一面向孤山镇施压,一面让赵菁莱安排赵和德带话给于化隆,要他主动交出孤山镇,解散清海军。

    人就是这样,往往喜欢把敌人的敌人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虽然这个“朋友”可能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李师古在对待清海军和于化隆的问题上,最终还是背离了初衷,他接受了于化隆的输诚,答应只要于化隆和尹牧离开孤山镇,清海军接受改编,则往日的恩怨一笔勾销,于化隆旧部不仅可以保全身家性命,有功有德有能者还可以得到重用。

    话通过赵和德传了过去,于化隆立即兑现了他的承诺,带着尹牧来到了郓州,他主动留在郓州风风光光地做起了阶下囚,又打发尹牧离开淄青随天使进京,此时已被派往蜀中,在骄横跋扈的节度使韦皋麾下苟延残喘。李师古也在兑现他的承诺,身为三军十二州的主帅他不能言而无信,但是他现在心里又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对大势的判断和对于化隆和清海军的放纵,因此当赵菁莱向他报告铜虎头中有人意图资助尚何来发动哗变,控制孤山镇时,他告诫赵菁莱听之任之。

    放任的后果是什么,李师古不愿去多想,铜虎头中那些人借此想达到什么目的,他也懒得去揣测。在淄青他自认已经可以做到一手遮天,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管天底下发生了那些狗屁倒灶的勾当呢。

    “让他们折腾去,看看他们能搞出什么花样。”李师古曾跟他最亲信的三个人说过这样的话,李公度、高沐、李长山听完表情各异,但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孤山镇折腾了一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