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出厓山-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元军此次北上,也就把淮南苏北一代的大片土地留给了宋军,宋军自然毫不客气。径直北上,很快把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从汉水,安庆一线朝北推进了几百里,这样一来,等于宋军光复旧土千余里,不消说,沿路百姓自然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虽然萧统早就有话,说不能太过计较一城一地地得失,而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过这次,元军既然不是诱敌,而是战略性放弃,宋军自然没有弃守封疆的道理。而且这一地区本是比较富庶的战略缓冲区,人口稠密而物产丰富,宋军自然不能放弃,当然,不会为了这里留下重兵。不过,萧统的圣旨很快来了,就地募兵,就地取材,控制当地,并且逐步向北蚕食,尽可能大的扩大占领区。

受到鼓舞地宋军将士自然不怯于北上。毕竟连续作战的胜利。已经让他们信心爆棚,昔日在他们心中战无不胜坚不可摧的鞑子。如今已经如野鸡土狗一般不堪一击,收复故土这等功劳,可是不要白不要。

自此,元军原本通过集中兵力对宋廷发起的南征战役,宣告结束,从战略上说,宋军获得了全胜,完全粉碎了元军三路精锐同时南下,彻底消弭宋廷势力的企图,同时还击溃了元军一路,逼退了两路,在战术上也是完胜。

总体看来,宋军以阵亡受伤约六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八万人,俘虏玉昔帖木儿这样的战果,可以说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虽然说萧统自己很忙,根本无暇庆祝,可是,他却指示下去,务必要把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宋朝已经不是昔日那个积弱的朝廷,如今的宋军已经有能力守护国土和百姓,如今的宋军,要为驱逐鞑虏而奋战到底!后在众人的错愕中,走到文天祥地面前,轻声说道:“文先生。”

文天祥傲然的偏过头去,不理会阿合马。

阿合马笑笑,道:“文先生,自从你成为俘虏以来,阿合马一直主张将你明正典刑,如果不是……不是某些人阻挠的话,五年前,你就身首异处了。”

“那这么说,是不是文某人还得感激您没有对我痛下杀手,还让文某人苟活了几年呢?”文天祥不屑的哂笑道。

“不,你错了。”阿合马正色道,“我主张杀你,是各位其主,是政见不同,只是阿合马认为,不早点杀掉你,对于大元的江山不利而已,如今看起来,阿合马是对的。”

说到这里,阿合马意味深长的看了真金一眼,先前还豪气干云地太子这时候大口的喘着粗气,显然是受创不轻,不过面对阿合马投来的目光,真金还是颇为优雅的一笑。

可以输局,却决不能输场子。

突然,阿合马凑到文天祥面前,低声说道:“你可知道,你如果死掉,不仅有利于大元,其实对于宋朝也是有帮助的,这一条,天下除了阿合马看出来以外,其实陛下和赵小儿也是知道地,只是那赵不忍让你寒心,才没有说出来。”

“这……”文天祥虽然冷静,可是还是禁不住如此重话,可是还没来得及反驳,阿合马那阴恻恻的声音就接着传来:“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今天来的三个人,绝不单单是救你,能把你救出去,固然很好,可是阿合马敢保证,如果救不了你,他们三人,一定要让你死的壮烈,放心,是他们亲手!”

说罢,阿合马便大刺刺的朝真金走去,留下文天祥错愕不已。

第一百二十一章 血仇(9)

“太子殿下”,阿合马微微一躬身,朝真金行了一礼,却不等真金说话,就接着说道:“如今接下来的事情,就让阿合马来料理了吧。”

说罢,阿合马突然重重一跺脚,有些肥硕的身子居然拔地而起,轻灵异常!同样让真金也感到震惊的是,他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政敌阿合马居然也是一身好功夫!看起来这一天注定不会平静了。

很明显,阿合马是冲着后来去的玄衣人去的,在他看来,僧道尼三人早就受创严重,不必多虑,眼下还是先把此人拿下比较好。

而手持弓弩的玄衣汉子不敢怠慢,双手急策,只听“嗖嗖”几声,三枚铁箭齐齐飞出,呈品字形直趋阿合马的胸腹,箭矢急迅,距离又近,阿合马又在滞空,看起来根本连闪避都没有机会。

难道一代权臣阿合马就这样被无名之辈杀死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阿合马突然大喝一声,身子不退反进,不闪反迎,竟然奋力朝那三根铁箭撞了上去!难道,这是自决么?

“当!”,“当!”,“当!”三声大响,铁箭就像碰见了铁壁一般,力道全消,颓然坠地,而阿合马却像没事人一般,连身前的凹陷都没有,不是身着重甲,就是功力精深了。可是不论哪一种,敢用肉身抵挡极近极猛的铁箭,就足以让众人咂舌了。

不依不饶地阿合马在稍微调整了片刻后。怒喝道:“贼子敢尔!”说罢接着朝玄衣人冲去。

而玄衣男子等人显然也不是易于之辈,在阿合马双手张,扑向玄衣人时,身侧两名护卫同时举出铜管火器。动作若行云流水,很快火光突现,两声枪响,他们是试图在弓弩无效的情况下,用火器直接击杀阿合马!

而反应极快的阿合马在火器管子露出时,便突然刹住身子,同时急速向左偏去。其势若奔马流星,总算恰好躲过了夺命的子弹。

只是,这子弹他是躲过去了,可是弹丸却准确地贯入了真金的身体里!剧烈难挡的疼痛,终于让硬汉子真金痛苦的呻吟了一声。

“太子殿下!”先前一直被勒令做壁上观的亲兵们终于一拥而上,将真金围住,而匆匆赶过去的阿合马,稍微检查了下,确定真金没有生命危险后。才稍微松了口气。毕竟,真金现在是储君,二人虽政见不和,可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真金死了,他自己也不好过。

“这就是你们引以为傲的火器?”阿合马地神色并没有什么意外,就像见惯风雨一般淡淡问道,可是在场其他人早就神色大变,就连捂着伤口。强自站起的真金,也是关切的看着玄衣人。“不,这仅仅是最次的一种,对付区区野鸡土狗,又何须神兵利器?”玄衣人傲然说道,见文天祥神色大喜,嘴唇都有些颤抖。不由接着说道:“文丞相,你且宽心,当朝天子少年英雄,百万雄兵枕戈待旦,军容甚盛,装备精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光复河山,就在旦夕啊。”

“好。好啊,好。”文天祥陡然见到如此威力的火器,已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此时的他心中只知道,自己念兹在兹的光复大业,终于有了指望,至于其他,哪里还放在心中呢。

“咳咳,巡城军说话就到。”真金推开了及时上来搀扶他的亲兵,毕竟先前地事情只是个意外,虽然说起来很繁芜复杂,其实就是半刻钟的事情,大都毕竟是中枢之地,首善之区,自然由不得人家如此嚣张,看真金的手上虽然已经是血渍斑斑,不过真金说话中气尚足,看起来并没有生命危险。

见其他元军已经渐渐将此地包围,玄衣人和道僧尼等人,以及后来杀进来的蒙面人都退到垓心,真金心知已经无事,接着说道:“你们的火器很厉害,真金必须说,宋廷还是有人的,可是,你们来到这里,也是自投罗

果然,还在说话,密集的脚步声已经响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大股士卒前来地前兆,很明显,这个地区已经被元军控制住,后来进入的人也成了网中鱼笼中鸟了。

文天祥的脸上,再次出现了先前那种慷慨赴死的坚毅之色,而神志已经渐渐恢复的不平道人,在僧尼二人的搀扶下,也总算站稳了身子,默默的看着阿合马和真金。不平道人,哦,这时候应该叫柴光复,他地心中很挣扎,固然这时候,已经到了舍身取义的当口了,可是说实话,他还不想也不愿死啊!他还没有给多代单传的柴家留后啊!众人并不知道,除了国仇家恨背负在身上之外,他还有另外一项重大的使命那。

可惜,这些大概已经和他没有干系了,远处身着亮甲的大队元军已经赶到,下面将要发生什么,是显而易见的,看起来,自己躲过了许多危难,这一次,却是终究躲不过去了。

只是先前那个玄衣男子,此时却是神色矜持,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难道,他还有后手?

今天是2009年3月19,大家都记得什么日子么?是山日落730周年!是一个民族地古文化被彻底摧残,一个民族被彻底奴役地纪念日。是枪击案5周年!一群岛民龌龊的践踏民主成果,公然上演自肥丑剧地日子。国耻日啊!大家茹素了么?大家穿白了么?一切,只希望我堂堂中华,永远不要再被外族奴役,只希望我华夏能在今年这个注定是多事之秋的年份里,振衰起弊!

第一百二十二章 血仇(10)

“勇士,你若投降,本王可让你实行你之固愿。”真金在被亲信简单处理了下后,便捂着伤口,站起身对玄衣男子说道。

“当真?”玄衣男子倒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懒洋洋问道。

“真金愿指诚山河为誓。”这时候真金自然一口答应下来。

“余生平所愿,就是陛下说过的八个字: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玄衣人慨然说完,突然一把掀开冠瑛,朗声喝道:“大宋镇北将军张世豪,特来拜会蒙古大汗忽必烈,难道你们仅仅是派出一个太子就像来糊弄天朝上国的贵客么?”

真金的脸色终于变了,可是还没等他做出反应,张世豪身边的士卒同时放枪。

“砰!”,“砰!”几声,真金周围的亲兵应声而倒,与此同时,张世豪突然将一个铜管抛向天空,随着一声尖锐的鸣镝声,这次连阿合马的脸色也变了。

远处突然再传来一声枪响,接下来便又是“啊”的一声惨叫,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枪响声便此起彼伏,几乎是眨眼的功夫,张世豪的身边便汇集了百余人,这些人俱都一样装束,手持火器,背负弓弩,看起来很是彪悍。

张世豪得此奥援,不由放声大笑道:“如何,有此雄兵,就是横行天下,又有何人可阻?今日,文丞相我们是一定会请回去地。真金太子,对不住你了啊。”

说罢,宋兵同时将火器对准真金,另外几人便上前去了。就准备带走文天祥。

“等等。”一直没有说话的蒙面人突然开口了。

“怎的,你还有话说?”张世豪脸色一沉,此时如果还有人胆敢阻止他的话,自己一定下令齐射,也要将其诛杀。

“我还要做一件事情。”蒙面人地声音很沙哑,很明显是为了掩饰声音,“与你们无关。可是你们得做一个见证。”

“是什么?”张世豪丝毫没有放松警惕。

“我要杀了他!”蒙面人突然指着真金,朗声说道!

长安城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

沿路北上的宋军,虽然主要*着火器的精良和战术的巧妙在野战里大量歼灭敌军,可是,在长安城下,算是宋军登陆以来的头一遭攻城战,昔日孙武早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也就是说在那种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攻城地,毕竟要攻城就得动员远远多于守城部队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面对长安洛阳燕京这样的大城池,一般没有数十万人和极其充足的粮草。是没有任何可能攻下的。更何况,古往今来,但凡顿兵于坚城之下的,基本没有好下场。

可是这一次却偏生不一样,宋军是明知攻城有难度,却三军用命,一定要强行攻克长安。其中固然是因为长安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虚弱,不过,更重要的考量,是给全军乃至全天下立威。

如果古都长安都能用区区兵力一鼓而下,天下还有什么坚城攻不克?

其实战斗过程没什么可以赘述的,在士气高涨,武器装备有绝对优势。又有内应地宋军的日夜强攻下。阿什本很快身受重伤,昏迷不醒。元军士卒受创严重,无奈之下,只得趁夜弃城逃跑。

穷寇勿追的道理邱寻还是很清楚的,而一个长安城的价值自然远大于阿什本的脑袋,因此邱寻首先选择先进取长安。

祥兴八年腊月二十八,沦陷百余年的古都长安,终于光复,长安城的百姓这一次是真地箪食壶浆,以待王师。而张世杰和邱寻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自然是整军勒卒,昂首进入长安城,尽显军威。

长安城打下来以后,宋军却丝毫不能歇息,毕竟,长安作为八百里秦川的核心,既然落入宋军手里,自然须妥善守卫,而基于先前宋军的部署,邱寻还必须迅速领兵以图汉中,那么整个关中的担子,也就落到了张世杰的身上。

关中四塞,可谓险固。但纵观历代保据关中者,但凡有进取之心者,都不以四塞为限,而采取更积极的态势。相反,那些无所作为,胸无大志,闭关自守的政权军队,则虽有四塞之固,也只是作茧自缚。

若采取更积极地态势,则武关方向当进取南阳盆地,蒲坂方向当进取晋西南之地,散关方向当进取汉中,萧关方向当控制陇西,潼关方向,当进取河南三川河谷,尽控崤函之险。

这是以关中而争衡天下的最有利的态势。这种态势犹如关中面向中原拉开的一张巨弓,其势能之大,无以言喻。这种态势,以守而言,是四方都有缓冲地带;以攻而言,则是在后方稳固的前提下可以积极进取。如今虽然宋廷根基在江南,不过,既然数万宋军浴血奋战打下了关中这片地盘,自然也不能放着如此有利的形式不去利用。而且皇帝既然把张世杰这等重臣和邱寻这样的国士派到关中,显然至少也是把西线看成一个重要地战略方向。而毕竟,历朝历代,以关中为基地,进而一统天下地也是不少。

提及关中,不可回避的,自然是秦汉了,秦和西汉都是在保据关中,窥测天下有变这样一种有利态势下统一天下地。秦在秦孝公的时代取得晋西南之地;在秦武王的时代,占领宜阳,打通了中原三川通道;在秦昭王的时代,取得南阳、荆襄。到秦发动统一战争前夕,秦已据有极有利的战略态势,当时已有人谈到秦对东方的这种态势,说:“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

西汉的统一也基本上是循着这种态势。楚汉相争时,刘邦本人出函谷关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相持,另遣韩信入山西,灭魏、平代,东下井陉,自己还不时由武关出南阳,以分楚军之势。后来这种态势更发展成为:北面,韩信破赵、降燕、下齐;南面,促英布背楚归汉,令汉之势力延伸到淮南,从而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接下来,就算项羽能躲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甚至厚着脸皮回了江东,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咳咳,说下,昨天激愤之下,写下了“岛民”的字眼,这是我的不是,给受到伤害的人说个对不起了。本人绝无偏执狭隘的大陆意识,也对那个事件中得利的人没有偏见。小白愤懑,是因为他破坏了程序正义,而不是他的统独倾向。事实上,作为草根阶层,某人不仅仅是台湾梦,台湾之子,甚至是华人圈里一个奋斗的典范。当然,其贪腐是另外一码事情。

总之,台湾是大中华的灯塔,大陆人民是爱台湾的,台湾要做的,就是厚植民主,落实人权,改善民生,相信09,海峡两岸都能振衰起弊。

第一百二十三章 变徵(1)

如果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说,汉初娄敬、张良、田肯等人,皆可视为国士,他们对于天下山川格局形势的判断和关中地位的认识,就算是到了今天,也对宋廷的决策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昔日刘邦初定天下,在选择都城时,娄敬建议入都关中,并且慷慨陈词,说出了那段注定将要载入史册的话:“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在刘邦还在迷糊时,另一个人站了出来,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他旗帜鲜明的支持娄敬的意见,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田肯说:“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在张良都说话的情况下,刘邦不再犹豫,马上下定决心。虽然说刘邦个人的水准很一般,可是他最大的优势知人善任,最要害的是善于决断,这也是他能战胜霸王的根本缘故。

如果是古人,自然会把张良等人的说法用“神机妙算”来形容。可是萧统不一样,他可以很明白的知道,娄张二人在考虑时,取得战略主动上的考虑是主要的。将东方潜在地反叛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力制天下”、“东制诸侯”的思路在后来汉朝的政策中有着相当的烙印。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念念不忘“山东之忧”,苦心积虑防备东方“大诸侯之有异心者”;汉武帝时,还在武关、蒲津关设关官以讥行旅;汉成帝阳朔二年。关东地区发大水,成帝下诏“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这说明,这些关卡平时还起着限制东西部人口流动的作用。西汉时,已是“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对于东西部之间的人口流动尚有一定地盘查和限制,在秦代就更不用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显示出秦、汉的统一中还包含着相当的脆弱性。东、西方之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一有机会便显现出来。西汉前期的异姓诸侯王叛乱、中期的同姓诸侯王叛乱便是这种隔阂的显现。秦、西汉的统一主要是*武力完成的。至于历史更深刻的整合,则是在后世地历史中不断完成的。那么,在这种整合最终完成之前,对于天下的统治,仍有藉武力加以控制的必要,也仍需凭借关中的地理条件。

在以关中为政治重心的时代。在战略上居枢纽地位地是一个以关中为重心、向两翼展开地弯月形地带。这个弯月的内侧。北起燕山山脉与渤海的交汇处,向南循燕山山脉南麓、太行山、嵩山、方城山、大别山,接长江,直至东南的京口,弯月的外侧,循燕山山脉北麓、沿山西北部、接关中西北外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