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霸道大当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这是一本明末种田碾压流小说,且看现代流氓重生的杨文礼,带你进入晚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最终成就干古一帝。
 117528

第1章 茅山()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湖广武昌府蕲州,年仅六岁的杨文礼正在长江边的茅山山梁上远望浩瀚的长江。

    此茅山非道教圣地茅山,而是蕲州治下一座普通的山岭。杨文礼的家就在山的那一边,背靠长江。

    六岁的杨文礼并不简单,他是重生者,从2003年的未来重生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他前世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底层小混混,因与其它帮派械斗,混乱中被人捅了一刀嗝屁了。

    重生原因已不可考,连杨文礼自己也莫名其妙,可能是牛头马面喝多了,让他未喝孟婆汤投错了胎。总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重生者,自从他三岁知事以来,就一直在想办法想改变自己未来悲惨的命运。

    他虽然只是一个混混,读书不多,但也知道就在去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远在辽东的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并创立满州八旗制度。这意味着他没有几年少爷好当了,说不定在今后的乱世之中他就又要嗝屁了,所以他以六岁幼龄就来自家的后山察看长江,目的是想寻找退路。

    杨文礼说是少爷,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地主崽子,家里只有三百多亩田地,佃户不过五十家。仅管这样,整个茅山冲也数他家最大,因为整个茅山冲都是他家的地。

    杨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家以前住在蕲州城里,祖上开了一间饭铺。蕲州历来是州郡治所,地处长江北岸,商旅繁荣,自古有药都之称。著名的李时珍就是出生在这里,因此才著有享誉天下的《本草纲目》。

    蕲州又是文人辈出之地,仅明一朝,就出了42位进士108位举人,可以说是文风鼎盛,独步天下了。

    有文人雅士、有商贾富翁还有荆王府的治所,扬家的饭铺生意很好,祖上着实赚了不少钱。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家不是官宦之家,仅仅是一介商人,虽然钱财丰厚,但也守不住犹如摇钱树的饭铺,被别的豪绅找了借口强占去了。于是杨家就找到了茅山冲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买了田地安了家,老老实实当地主老财了。

    有明一朝,除了官绅,普通人想当地主老财都很难,因为明朝的税收主要就是农业税,其中还有大半的田地是免税的,可想而知其它的田地要承担多重的税了?

    自从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以来,把农业税统一折算成银子,这可坑得普通百姓不轻。

    普通百姓哪家有钱啊!再多就是有点余粮,就这可能还是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于是就造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庄稼收割之后粮价就大降,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就暴涨。总之是把普通农户一年割几次,个个刮得没几两油水了,普通农户都再也不敢做自耕农了,一般都是出卖田地,或者带田投靠本姓的进士举人老爷家里。

    杨家之所以能当小地主,还是因为家里钱财丰厚,可以庄稼收割之后不急着出售,用钱纳了税,等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开始出售余粮,所以杨家才能一直安安稳稳地当小地主。

    杨文礼家世简单,他是家中独子又是满崽,他上面有五个姐姐,他父亲叫做杨荣广,母亲是杨陈氏。严格来说,他母亲是生了八个女儿才最终生了他这个宝贝儿子,古时候医药不发达,有三个姐姐夭折了,所以他父母其实年岁已高。去年他父亲就去世了,现在是他母亲当家。

    当然啦!他父亲在世时也是他母亲当家,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母亲连生八个女儿才生下他,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罕见,还不是因为他母亲厉害?换了别人早就讨了几房侧室了。

    同时这也算是杨文礼的幸运,杨家诺大的家产都是他的,没有兄弟与他分润。

    ……

    “哎哟喂!我的满崽,你到哪里去了?”杨文礼回到家,他母亲杨陈氏就赶紧把他拉到怀里仔细地察看道。他是杨家的独苗,他母亲把他看得宝贝似的,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怕是离开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她也担心得不得了。

    “我到后山去看长江了,长江可壮观了。”杨文礼装成孩子样的天真地回答母亲道。

    “你敢一个人到后山去啊?山上有老虎野猪,我的乘崽,你以后再也不能一个人去后山了,知道吗?”杨陈氏语气严厉地警告他道。

    “嗯!”杨文礼重重地点了点头答应了。他母亲也不是吓他,古时候山上确实有老虎野猪,他一个六岁的小孩,真的不能一个人随便上山。

    就这样,自此以后杨文礼就被禁足了。闲极无聊的杨文礼就只好锻炼身体,打熬筋骨,他知道一个好的身体将来一定会受益无穷。

    除了常规的跑步之外,杨文礼主要练力。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古代是冷兵器战争为主,舞弄刀剑、搭弓射箭都需要力。他现在年纪还小,筋骨没有固定,不适合练兵器。再则他也没有名师指点,胡乱的练也无多大作用。

    杨家是小地主,只有长工佃户,家里没有下人。伙食比21世纪的普通人家也远远不如,除了节日,一年到头吃不到肉,也没有多少油水,吃白米饭都是难得的伙食。

    俗话说穷文富武,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习文的穷习武的富,而是指习武就必须得家境富裕,而习文贫寒之家也可以。

    习武锻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就需要充足的营养加以补充,这样才能炼出强健的体魄,否则会损伤身体。

    从21过来的杨文礼当然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于是他就得想办法改善伙食,增加肉蛋摄入量。

    茅山冲离州城有几十里之远,有钱也没法天天去城里买肉蛋,只能自己想办法养殖。

    还算好,万历年间,至后来的天启年间,还算丰调雨顺,民生安定。要是到崇祯朝,天灾人祸不断,他想搞养殖可能也做不到了。

    ……未完待续

第2章 生态养殖() 
养殖莫过于鸡鸭鹅猪牛羊,还有池塘养鱼、塘坎栽桑,这是古时候所能做到的生态养殖。

    奈何他年纪尚幼,这些计划无法同母亲说,否则一定会引起母亲的怀疑,于是他只好向母亲撒娇要吃好东西。

    杨文礼虽然是扬陈氏的心肝宝贝,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紧着他,奈何家里实在没什么好东西。

    家里喂了两头猪是要过年杀的,几只生蛋的母鸡也不可能杀鸡取卵。平时最好的伙食无非是炒两个鸡蛋。牛是耕田的,官府都不准宰,羊干脆就没有。小地主嘛!还想有什么大家业。

    杨文礼反正也无事可干,于是他就央求母亲买点家禽牲畜回来他自己养,一切靠自力更生。

    杨家是商籍,士农工商,在明朝商籍是四民之未,被剥夺了考取功名的资格,因此杨陈氏也不指望儿子读书,只要他健康成长起来就老怀大慰了,所以杨文礼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当然,到了万历朝,商人已不太遵守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了。因为商人往往是豪富之家,与官府有深交,所以敢违逆皇旨。但是杨家不行,扬家是小商人之家,没有官员保护,只要有人告密的话,绝对会有杀头之罪。

    ……

    “老四叔,麻烦你帮我到州城里去买点鸡鸭鹅苗,还有几只猪仔羊仔。”杨陈氏被儿子哭闹着要吃肉,只好把家里的长工赵老四找来吩咐他道。

    杨家小的太小,大的也都是女流之辈,无法去州城买家禽牲畜,只得让长工去买。

    长工与下人基本类似,也是一天到晚帮主家做事的人,只不过有人身自由,但主家也只要招待午餐一餐,晚饭长工还要回家去吃。这在当时很不划算,因为古人过日子也就为了一日两餐。因此基本上所有人都愿意当下人,当长工只是像杨家这样的小地主之家才有,大户人家都是买的下人。

    买来了家禽牲畜仔苗,杨文礼就有事可干了,他把后世都不太普及的人工养殖蚯蚓技术拿了出来,用蚯蚓喂鸡鸭鹅苗。

    养猪的话,在明代是禁止的,正德皇帝曾下旨捕杀养猪的人,盖因老朱家姓朱,朱与猪同音,因此禁止民间养猪杀猪,非常荒唐。

    但官府禁止不了民间养猪之人,有陈姓人家就掘穴养猪,保留了宝贵的猪种。现在是万历爷当朝,养猪当然没什么问题了,因为官绅贵族也需要吃肉。古代禁止宰牛,这一点是全民约俗而成,如果没猪肉和牛肉真的没什么肉可吃了。

    光靠羊肉不现实,南方天气炎热,不能养绵羊,而山羊又是吃草根的动物,对草地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出肉率也不高,所以南方养山羊并不盛行。

    自隋唐以后,古代已知道圈饲养猪,半牧半饲,春夏秋三季水草丰盛时期就将猪散养,任它去吃肥美的水草,到了隆冬季节,才用备用的草料加糠混煮喂猪。

    杨文礼养猪当然不会这么干,他划了一块山坡地,安排长工用木栏杆圈起来,釆取圈饲法。既让猪有宽大的活动场所,又一日三餐人工喂食。

    圈饲法能得到大量的猪粪可以肥田,虽然成本高过散养法,但是可以提高出栏时间,基本上是半年一批,而散养至少需要一年以上。

    养猪也可以人工大量养殖蚯蚓喂食,蚯蚓是高蛋白的东西,猪吃了也能长膘。

    还有要大量种植红薯,红薯可以煮猪食,就是给猪生吃也可以,总之是最好的猪饲料之一。

    明代已经基本引进了红薯、玉米、辣椒、土豆、西红柿等外国优质物种,只不过还只在南方沿海少量地方引种,刚好方便了杨文礼的生态养殖大计。

    纸上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实践却最费时间,杨文礼科学化的生态养殖计划一搞就是三年。

    因为初期规模较少,每年还要吃掉一批,在三年过后,杨文礼的生态养殖才终于有了些许规模。

    在这三年中,杨文礼还积极过问种田的事情。他前世是农民,虽然是混混,但每逢家里农忙时也要回家干农事,因此懂点农业知识。

    杨家虽然有佃户,但是自家也保留了十亩好水田,请长工操持照料,目的只是想多得点粮食,正好方便了扬文礼的科学种田计划的实践。

    现代种田有农业专家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改良,比古代种田,农民自己摸索,再通过口口相传要强上许多倍,这从每年的粮食产量不同就能窥见一斑。

    古代水稻最高亩产不过三百多斤,而现代常规稻的亩产能达到六百至八百多斤,平均每亩相差有一倍以上的差距,这全都是科学的功劳。也就是说,只要通过科学种田,在古代也能做到较高的亩产。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明未乱世,出现过异子而食人吃人的情况,科学种田更是难能可贵,杨文礼比谁都看得清楚。

    古代中国,除了海南其余地方都是种单季稻,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解决早春稻种的防寒保暖问题,那时候没有地膜。

    一般是油菜水稻两种作物轮种,有时冬季也只播中草籽,用来肥田。这一点,古代和现代没什么区别。

    科学种田首先就要科学育种。选取颗粒饱满,色呈金黄的稻种。首先要给稻种消毒杀菌,现代一般使用强氯精,那是化学品,古代没那东西。杨文礼使用了在古代可以买到的天然硫磺代替了强氯精,效果可能要差一些,但总好过不杀菌消毒。然后再是温水泡种,提高稻种发芽率。

    下一步就是选用水源方便的稻田育种,古代一般是散播,由于是单季稻,气候温暖的关系,也没有多大差别。但专门的小块稻田育种能够给田地杀菌消毒,能显著提高秧苗的生长率,得到强壮的秧苗。如果秧苗再选一次种,效果则更佳。

    做什么都怕专业都怕认真,可惜一般人就是做不到这些,杨文礼恰好知道其中的关键,因此他比现代农业专家都较真,整个种田步骤详细到极致,一丝不苟,他想尽最大可能提高单位亩产。

    ……未完待续

第3章 选家丁() 
种田非常枯燥繁琐,但杨文礼却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在古代能让人吃饱饭才能干别的事。饿着肚子搞不了革命,那样的理想是空想。

    杨文礼也没有什么大志向,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安稳稳地在茅山冲当他的少爷。

    就是这个小目标,他也必须种田,家里才能养家丁护卫,必须多嫌钱才能买更多的地,再用更多的地养更多的人,只有那样,他才有了初步保证自己安危的资本。

    乱世可不是说笑的,随便一般流民就能将茅山冲毁灭,更不要提李自成、张献忠、后金那样庞大的军事组织了。

    退一万步讲,就是将来他退到海外,身边也少不了得力精干的护卫。所以是时局逼得杨文礼不得不老老实实种田,要是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他才懒得这么辛苦种田呢?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过了,如今已是万历四十八年,在这一年,神宗老人家就要仙驾了,明朝就要开始进入长达七年的激烈党争时代。

    但这些离杨文礼太远,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只想在将来的乱世能保住家人和自己的性命。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他犹如一只蝼蚁般的弱小,顾不了那么远的大势。他即使清楚地知道明朝会灭亡,以他目前的能力也是无力参与将来的天下逐鹿。

    干什么都得有实力,前世身为混混的杨文礼比谁都心有体会。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种田只是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今家里有了充足的肉蛋鱼供应,他就想进行自己的下一步工作了。培养自己的武力班底,是的,怕死的杨文礼想开始培养亲信实力了。

    已经九岁的杨文礼虽然依然年幼,但是通这几年的实干,他获得了母亲的肯定和认可,他已经能向母亲提一些自己比较荒唐的想法。

    “母亲大人,儿子想买几个和我年纪相佑的少年和我一起练武强身,将来就作为家里的护卫家丁,母亲您认为怎么样?”在晚餐过后,趁母亲喝茶消食,最是遐意的时候,杨文礼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历史上曾有万历中兴的说法,但是经过万历三大征以后,国库空虚几可跑马,又加上万历爷大封几个儿子,赏了大量的皇庄田地,这就严重侵占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万历中后期就暴发过山东农民起义事件。又加上边关与后金常年征战,屡屡溃败,已显出些许乱世气象,杨陈氏也觉得儿子养几个护卫的主意不错,于是就答应了。

    “吾儿你放心去做吧!只要你是干正事,娘亲都支持你。”杨陈氏话不多,但是话里是满满的慈爱,温暖了杨文礼这个异世之客的内心,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好家人的安危,在乱世中,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重任。

    ……

    杨家这几年经过杨文礼一番改造,家畜兴旺,五谷丰登,已经有能力养几个家丁了。

    买家丁费不了几个钱,在青黄不接的时节,基本上是白送没什么分别。那些买儿子的人家无非是实在活不下去了,想给儿子一条活路,并不是想靠买儿子发财,任何父母都没有这种狠毒心肠。

    十岁左右的少年还干不了农活,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贼多,杨家想买就更容易了。都不需要去州城,杨家只露了个口风,十里八乡的人家就争相带着儿子来杨家上门推销了。

    “礼少爷,我儿子诚实肯干,吃得也不多,请你买下我儿子吧!”十里八乡的人当然相熟,等杨文礼出来,大家就围着他七嘴八舌的卖力推销自己的儿子。

    买到附近给人家当家丁是为人父母最好的选择,这比给大户人家当长工都强,由于离得近,儿子还是时常可以回家探望,实际上等于是把养儿的重担给了别人,等儿子大了,他儿子还是他儿子,这是多么合算的买卖呀!

    挑选家丁由杨文礼亲自把关,因为这次就是他选伴当的名义买家丁。杨文礼选家丁是为了培养武力班底,实际上和选军人没什么分别,因此挑选条件比较严格,他是严格按照戚继光选兵的标准选家丁。

    于是他大声吆喝道:“大家不要乱挤,也不要忙着自荐,我会公平公办,按我的标准来选伴当。

    大人请散到一边,让竞选家丁的小孩站到我面前,我要现场公平挑选,其它多说无益,不听我劝告的,取消竞选资格。”

    杨文礼虽然年纪幼小,但他语出成章,条理分明,又落地有声,各个家长不敢违逆他的意志,老老实实地散开到一边,让各自的儿子留在扬文礼的面前。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一大群或兴奋或悲伤或希冀或落魄的同龄小孩,杨文礼双手交背,站着不丁不八的站姿,挺直腰杆,他眼神凌厉,扫视着面前每一个小孩,久久不发一言。

    他是富家少爷,将来可能就是他们其中某些人的主人,他的眼神在小孩们看来有不怒自威的气势,因此每一个小孩都不敢与他对视。

    不过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人生下来就性格各异,这决定了他们将来的成就。有些人天生适合当兵,有些人注定了一事无成,不一而足。

    按照戚宫保选兵的标准,那些目光闪烁,神情雀跃的人反而不适合当兵,还有那些目光凶悍,桀骜不顺的人也不适合当兵,再有那些目光躲闪,性格懦弱的人也不适合当兵。只有那些目光沉稳,性格坚韧的人才可堪造就。

    选了性格之后,还要选筋骨。杨文礼的锻炼方法与别人不同,他只想选那些筋骨粗大的人,是否强壮倒无所谓,他自有方法让他们强壮起来。

    杨文礼挺直腰板,一动不动,过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终于开始点名“你、你、还有你……我刚才选到的人站到一边,其他的人就都回去吧!

    我杨家是小户人家,暂时只能养这么多家丁,还望各位乡邻海涵。”

    杨文礼语气森冷,礼貌中又带有距人于千里之外的意味,完全不似一个小孩该有的说辞,倒像是一个中年人的语气。但他毕竟贵为富家公子,在场的乡邻都是升斗小民,天然就不是一个阶层,哪怕杨文礼再年幼,落选的众人也不敢造次,只怪自己远气不好,一个个摇头叹息着离去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