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好女婿-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满鞑再次从青石口入关该如何是好啊,坤兴每天都在为陈越担忧,而就在今日,雀儿又打听到,陈越擅自抢掠商队,弹劾他的折子已经摆满了内阁案几。

    这可如何是好,他又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父皇最近心情不好,若是迁怒于他,那可怎么办?坤兴焦急的走来走去,最后下定决心,不顾禁令来到了乾清宫,向王承恩哀求能够见到父皇。

    看着坤兴公主憔悴的面容,王承恩忍不住有些心痛,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进殿通传。

    “坤兴来了,让她进来吧。”这一刻,脆弱的崇祯特别希望能够得到亲人的慰藉,早已忘记了对坤兴下的禁足的旨意。

    “父皇!”坤兴跪在地上,看着日益憔悴的父亲,忍不住流下两行热泪。

    “好孩子,过来让父皇看看你。”几月没见最疼爱的女儿,崇祯的心这一刻柔软无比。

    “父皇,你,你可得保重身体啊。”看着崇祯额头的白发,坤兴无比的心痛。

    “好孩子,是父皇没用啊,没钱为你造公主府,没法让你风风光光的出嫁。”看着日渐憔悴的女儿,崇祯的心也很痛。

    “父皇,听说,听说很多大臣弹劾陈越,。。。。。。”坤兴吞吞吐吐,怯生生的说道。

    “别和我提那竖子!”一听到陈越的名字,崇祯突然暴怒了起来,若不是陈越,他的宝贝女儿怎么会声名狼藉,想选个合适的驸马都不好选。本来他对陈越寄予厚望,哪知道这根本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整日里就会惹事端。抢掠商人财物的事情都敢做的,哪一天说不定就敢四处杀人放火!

    发了一通脾气以后,崇祯脸色缓和了下来,看着战战兢兢的女儿,心又软了下来,好言抚慰了一般,便让女儿离去了。

    “那竖子可有什么消息传来吗?”崇祯冷静了下来,便决定先处理陈越的事情,这些天弹劾陈越的奏折摆满了案头,若不是年关他早就派遣锦衣卫去青石堡把陈越革职查办!可是让他有些惊讶的是,这些天过去了,那竖子竟然连一份辩解的奏章都没有。

第210章 罪己诏() 
弹劾陈越的奏章已经连续上了半月,加起来也有几十本,可是陈越却没有一封自辩的奏章,难道他抢掠商队的事情是真?这竖子竟然如此丧心病狂!

    “皇上,陈越倒是上了一份奏章,今日才由通政司转来。”王承恩想了下,从一大堆奏章的底部扒拉出来一份。临近元旦,文武百官们都纷纷上了贺表恭贺新春,王承恩知道崇祯根本没有心情看这些,便把他们放在一边,而陈越的奏折就夹在这些贺表中间被送了过来。

    崇祯把陈越的奏折接了过来,仔细的翻阅着,王承恩在一旁侍候着,就见崇祯脸色变幻着,由愤怒到释然,然后叹了口气。

    “给,你也看看吧!”崇祯把奏折扔给了王承恩,自己在大殿里慢慢的踱起步来,每当有犹豫不决的事情时,他都会这样踱来踱去。

    这一刻,崇祯是非常的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对陈越处置的轻率,只不过因为害怕流言而发配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若是陈越被委以重任,和白广恩一起派到陕西配合孙传庭一起围剿闯贼,则当不至于有此大败!这个念头在崇祯心里萦绕着,如毒蛇一般吞噬着他的心。

    “原来陈越是为了攻打归附满鞑的蒙古部落,这才借商队掩护行事,我就说嘛,看那陈越也不像是鲁莽之人,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情。”王承恩知道崇祯对陈越是又怒有爱,而陈越又是大明难得的将才,便小心的在一旁敲边鼓道,他真心希望崇祯能够重用陈越。

    “哼,攻打蒙古部落是真的,抢掠商队也是真的,这竖子只不过是害怕人家的反击,这才说是范家和他配合!”崇祯冷哼道。

    “那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置?”王承恩小心的问道。

    “把这份奏章抄发内阁六部,让他们都看看,看看有些人还有没有脸面再弹劾陈越!”崇祯怒道。一点小事就蜂拥而上,而面对闯贼摧城拔地却全无对策,他对这些朝臣们已经厌烦透了。

    翌日,早朝。

    这是崇祯十七年第一天,按例京城四品以上文官、公侯伯各级勋贵、驸马都尉,都要上朝恭贺新春。

    崇祯端坐在宝座之上,接受了文武百官的跪拜祝贺。按照惯例,作为皇帝,他要发表一番感言,感慨过去的成绩,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然后给百官们赏赐些财物,这个早朝就算结束。

    而今日,崇祯根本没有按照惯例行事,而是脸色阴沉着,说出了一番让群臣汗流浃背的话。

    “……朕嗣守鸿绪十有七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托付之重……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秽,贻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谁任其责?

    所以使民罹难锋镝,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积成丘,皆朕之过也。使民输驺挽栗,居送行赉,加赋多无义之征,预征有称贷之苦,又朕之过也。

    使民室如悬磐,田卒污莱,望烟火而无门,号泣风而绝命,又朕之过也。

    使民日月告凶,旱潦存至,师旅所处,疫蔓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丛室家之怨,又朕之过也。

    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皆朕抚驭失宜……忠君爱国,人有同心,雪耻除凶,谁无公愤!……”。

    这哪里是恭贺新春,分明是一道罪己诏,向天下忏悔他这个皇帝的过失!在痛悔自己识人不明的同时,而又言辞激烈的发出对满朝大臣们武将们指责!

    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就是指着满朝文武的鼻子大骂,一个个尸位素餐不干正事!国家陷入如此境地,朕背负责任,你们也脱不了干系!

    “臣有罪!”在首辅陈演的带领下,所有文武都跪在阶下,去掉官帽,齐声称罪。

    “朕有罪,你们每个人也都罪责深重,以后当戮力同心、为国效劳、为朕分忧。”崇祯疲惫的靠在龙椅上,看着这满殿的大臣,若有可能,他真想把这里大部分人都赶出朝廷!可是若不用这些人,又能让谁来替自己治理国家?

    文武百官纷纷从地上爬了起来,各自归班站立,对这个喜怒无常的帝王,他们已经习惯了。

    “陛下,民生凋敝,反贼四起,山河动荡,皆臣之责也,恳请陛下准许老臣辞去首辅之职,并治罪!”首辅陈演却跪倒在阶下,把官帽放在了面前的地上。皇帝下了罪己诏,就必须有人为这动荡的局势承担责任,除了他这个首辅又有谁能承担?

    崇祯深深的看了陈演一眼,淡淡的说道,“准了!”

    看着陈演蹒跚离去的身影,殿中很多大臣都生出了兔死狐悲的心思,一朝首辅就这样被罢职,连一句挽留都没有,君王之无情可见一斑!

    陈演罢相,次辅魏藻德顺位升为首辅,站在了左手第一位。大学士范景文、李建泰升迁为次辅、三辅。

    “众爱卿,如今李闯流贼已经打破了长安,占据了关中,朝廷该如何应对?”崇祯迫不及待的问道。局势已经如此危机,他哪里管今日是否元旦。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大部分官员们都眼观鼻、鼻观心,站在那里默默无言。新任首辅魏藻德同样是一言不发,拿不出任何办法。

    “回陛下,臣以为当命令山西守军,各地府县,整饬士卒,严防闯贼渡河。”兵部尚书张缙彦站了出来,勉强说道。别人可以不说话,他这个兵部尚书不能不开口。

    “嗯。”崇祯点点头,闯贼攻占陕西之后,下一步肯定会渡河攻打山西,进而攻向京师。命令山西守军严加防备是应有之义,“然后呢?”

    “然后,然后可命令平贼将军左良玉,命其率军攻打荆襄四府,以攻闯贼后路,同时可以往中原各地派出使者,联系各地心向朝廷的缙绅,命令其起事,推翻各地闯贼统治,使其没有精力觊觎京师。”

    不得不说,张缙彦作为兵部尚书,提出的应对之策还是很有调理。可是崇祯知道,只凭借这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陛下,臣建议迁都南京,以解朝廷之危!”有人突然站立出来,说出了让崇祯心跳不已的话语。

第211章 南迁之议() 
迁都南京,恐怕是历代大明君王心中愿望。说什么天子守国门,若有选择哪个天子愿意呆着这北方苦寒之地,往北几十里外就是草原,时刻担忧着草原上的鞑子破关而来。

    南京多好,六朝金粉之地,有长江天险可据,即使北方陷落,也可以凭借守住江淮,效法前宋保住半壁江山。更何况南京有秦淮河之风流,又有鱼米之乡之富庶,正是作为国都的最好地方。

    如今外有满鞑虎视关外,内有闯贼盘踞中原,大明已经到了败亡的边缘,若是能迁都南京,据守江淮,保住半壁江山当无问题

    !

    崇祯怀着激动的心情定睛看去,说话的乃是左中允李明睿。

    “陛下可带着太子诸王以及百官迁都南京,北京只需留一重臣留守。南京六部齐备,可以江南的税赋征募士兵,如此只需数年,即可回师北伐,与闯贼决战中原,恢复故土。有南宋之故事在前,陛下可效法之。”

    李明睿侃侃而谈,把迁都的好处一一说出。崇祯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的听着。

    “诸位爱卿,左中允之言如何?”崇祯微笑着看向了自己的辅弼们,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不管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六部的尚书侍郎,乃至詹事府翰林院光禄寺的九卿高官,一个个低着头,没人肯发言,没人站出来附和李明睿的话。

    崇祯的心一下子冷了下来,如同当头被浇了一桶凉水。

    “元辅,你的意见呢?”崇祯问向新任首辅魏藻德。

    “陛下,迁都的事情乃是大事,不可不谨慎,不可不想清楚,臣以为当思虑清楚当迁不当。”魏藻德说了一通,却没有明确表示出是支持还是反对。

    “你们的意见呢?”崇祯又问向了其他大臣,让他失望的是没人站出来,附和迁都之议。

    “陛下,臣以为李中允所言甚是,应该迁都南京!”一个声音突然响起,崇祯闻声看去,失望的发现说话的是驸马都尉巩永固。巩永固只是一个无一丝权力的驸马,即使赞成又有何用?

    其实也不能怪大臣们不言,盖因为崇祯的行为已经伤透了大臣们的心。在位十六年有余,崇祯已经换了五十个首辅,平均每个首辅任职不到四个月。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在崇祯朝当官,每个人都得战战兢兢,有功了不说,若是稍有过失肯定会受到严惩。

    拿迁都来说,恐怕大部分人都认同迁都这个建议,能在温暖富庶的江南为官,当然要比北京这苦寒之地好得多了。可是却没人敢附和,迁都的同时肯定会有大臣留守北京,若是自己附和迁都却因此被留下来,不就成了替死鬼!即使自己不留下而是随同前往南京,可一旦北京陷落自己因为附和过迁都之议,说不定也会替人受过。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还是老实闭上嘴巴,让他人出头吧!

    于是,便出现了满朝大部分官员都内心赞同迁都,却无人敢出声附和,这一奇葩的现象。

    关键时刻,又出现了搅局者,更是把迁都之议彻底粉碎。

    “陛下,李明睿迁都之议乃是妖言邪说,臣请斩李明睿以谢天下!”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跳了出来,指着李明睿叫嚣道。

    “怎么是妖言邪说了?”崇祯的脸色彻底冷了下来,满是厌恶的看着光时亨。

    “自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已有二百二十余载,靠着天子守国门,以九边为依托,抵挡住了蒙古、满鞑的无数次进攻,这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若无天子守国门,恐怕整个北方已经不复大明所有。

    大明的每一寸疆土都是太祖皇帝带着先烈们流血打下的,岂能轻言放弃?附和此言论者,皆是苟安误国之佞臣!

    李明睿说什么效法南宋之故事,南宋是开封被金兵攻下之后,高宗才定鼎南京。眼下北京尚在,九边尚有数十万将士,京营也有数万精锐,岂可轻言弃守?李明睿此言,分明是诅咒北京不保社稷不存,如此奸佞之人,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正国法!”

    光时亨的一顶又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即使崇祯也被说的哑口无言,放弃北京等于丢弃祖宗的基业,谁敢承担这个后果?

    “陛下,迁都之议却是不妥,”这个时候,左都御史李邦华也站了出来,又提出了其他意见,“不过老臣以为,眼下确实已经到了断续存亡的时刻,不得不有所准备。

    陛下乃是一国之尊,自当守社稷以鼓舞士气人心。不过也不能不做两手准备,可令太子南下南京监国,同时分封诸王,如此若是北京有失,太子可于南京即位,如此我大明不会出现无君之乱状。太子带领南京六部文武,也能以南方为根基,保住我大明半壁江山!”

    啊!崇祯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若是按照这个办法,自己留在北京依然逃不了命,即便如天之福,各路军队抵住了闯贼保住了北京,太子监国南京,说不定会重演唐肃宗灵武登基的旧戏,自己还不到四十岁,可不愿做那唐明皇!

    “哼,”崇祯越想越火,冷笑道:“先生说的是甚道理?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先生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

    感受着崇祯浓浓的怒意,李邦华长叹一声,闭口不再说话。李邦华的建议不能说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是人都有自私之心,崇祯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牺牲自己让儿子去南京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迁都南京,而留下太子在北京监国。

    事情议到现在,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崇祯碍于自己的面子,无论如何不会主动说出迁都的话,大臣们明哲保身明知道皇帝的心思却谁也不愿挺身而出,又有光时亨这样的搅屎棍子在,再议论下去已经没有了意义。

    崇祯只能长叹一声,宣布退朝!

第212章 天津巡抚() 
ps:第三更,为飞扬的大胖子万赏加更。还欠盟主叶博士、堂主巴依老爷他爷爷八章加更。另,求全订!

    君王死社稷,说的好听,更多的是无奈的选择。只要是人,都不想死,崇祯也是如此。

    可是他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说出,因为那涉及到帝王的颜面!

    满怀郁闷的回到了乾清宫,崇祯左思右想,秘密派人去把李明睿召了进来。满朝文武之中,就只有李明睿知晓他的心意,能商议事情的唯有此人。

    李明睿应召来到了乾清宫,叩拜之后,崇祯挥挥手把身边所有侍候的太监宫女都打发了出去,身边只留下了心腹太监王承恩。

    四顾无人之后,崇祯向李明睿推心置腹道:“卿所言迁都之事甚合朕意,朕有此志久矣。汝意与朕甚合。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

    “若以卿所言迁都,当如何进行?从哪里去往南京,护卫如何解决,沿途所用粮饷如何筹措,北京如何留守?”崇祯一连抛出了数个问题,都是他心中苦想很久。

    “陛下,臣以为既然要迁都,当早日确定!行走的路线当经过临清走运河,经徐州淮安扬州,过江至南京。这条路线有运河为凭,可以乘船省去很多气力。

    但是如今中原一带为闯贼所占,当防止闯贼切断运河阻止我南归。如此必须做两手准备。”

    “何为两手准备?”崇祯心急的问道。

    “两手准备,一就是走运河,再就是走海上。陛下可任命心腹为天津巡抚,命其在天津准备海船,一旦运河被闯贼切断,则可以走海路经长江直赴南京。不过海路艰难,风高浪大,以陛下万乘之尊,若非紧急不可冒此风险。”

    “至于护卫的兵员,也不需要太多,轻车简从,只需要数千精锐保护陛下兼程南下即可。数千人不需要多少粮饷补给,沿途府县当可筹措。

    留守的人选,最好是留下太子监国,再留一内阁大臣辅佐太子,有京营数万将士,九边还有二十余万军队,或可保北京不失。”

    说到这里,李明睿声音越来越低。就因为知道北京保不住,才有迁都之议,留下谁留守都是送死。可是京城重地,不留下人防守又不可能,而太子就是最佳的人选。

    “嗯,卿言甚当!”崇祯点点头,对李明睿的筹划很满意。不过护卫的人马,以及天津巡抚的人选,还得好好想想才行。

    。。。。。。

    和李明睿交谈良久,针对南迁的具体事宜一一商讨。便满意的把李明睿打发了出去,只等着合适时机,再次提出南迁的事情。

    “这天津巡抚的人选你看由谁做合适?”崇祯向王承恩道,这个位置太过重要,若是走海路,能够搜集到足够多足够坚固的海船是重点。走陆路的话又会经过天津,天津巡抚将是护卫南下的主要人员。

    “这种军国大事,那是奴婢能够说的。”王承恩低眉顺眼道。

    “什么屁话,你是司礼监秉笔,朕的内相,有什么不能说的?”崇祯骂道。

    “以奴婢之见,青石口守备陈越最是合适。”王承恩道。

    “什么?你说那个竖子,以他的年轻鲁莽,如何能当此大任!”崇祯哑然笑道。

    “陛下,奴婢以为您的安全最为重要。陈越行事虽然荒谬鲁莽,可他能打啊!击败数千满鞑骑兵,远赴千里剿灭蒙古部落,这样的战力在大明军队中可谓首屈一指,恐怕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都不及他。

    陛下您数千里赶赴南京,一路上将会有多少艰难险阻,身边有一直战力强大的军队才是最要紧的。至于陈越行事鲁莽,有陛下您亲自管着,他还能上天不成?”

    在后宫上千太监之中,王承恩无疑是对崇祯最忠心的一个,他推出陈越并没有任何私心,而是全心为崇祯的安危考虑。

    “这样说倒也不是不可,不过那陈越野惯了,恐怕不容易控制吧,若是他半路闹起幺蛾子怎办?”陈越能打是不假,可也是最让人不省心的,崇祯生怕他像贺人龙一样不听命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