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此桂花飘香之际,大河之上,秋风落叶;水面宽阔,浪涛拍岸;高远晴空,北雁南返;远山秋水相和,飞鸟归人相映,此情此景,一山一水一云烟,秋风秋水秋意长,碧空如洗天地间,大河浩渺渡归船。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心中激荡之时,五人谈笑之间指点江河,意气风发。

    听闻几人都是今科乡试中式举子,且今科解元郎也在其中,皆头戴黑色儒巾,身穿天青色或月白色澜衫,腹有诗书气自华,几人又年轻,于秋风之中襟飘带舞尽显人物风流,引得随船乘客都暗赞一声,好一众潇洒书生!

    正所谓:

    少年何意着先鞭?

    桂榜题名不足宣。

    登科今日归故里,

    声名一夕满城传。

    ……

    车马前行,天明了又暗,暗了又明,终于第二天傍晚时分,张籍等人看到了临清州的城墙。朝霞中离乡,晚霞中返乡,正所谓近乡情怯,士子们心中都是颇为激动。

    渐行渐近,马车进入城内,傍晚的临清州依旧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熟悉,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树木,熟悉的船只。

    终于,马车停在了清渊书院门口,门前斋夫看到王讲郎下了马车,知道是新晋清渊举子们到了,当下一名大开中门,一名向书院内奔去通知山长希伊先生了。

    昨日就有提前返回的清渊士子,因此书院众人都知道今天王讲郎和参加鹿鸣宴的张籍等人会到,不多时,书院的学子们都来到了大门前来看中式举子,当先的是书院教习和董讲郎,无数带有羡慕钦佩之情的目光看向张籍五人。

    看到这一幕,张籍不禁想起若是后世的话,这定然是要大横幅高高挂,写着诸如“祝贺某某同学以多少多少分考入某某名牌大学”之类的,优秀学生资料,照片也要贴在墙上,大喇叭也要在校园中喊上几天。但是在古代书院讲究的氛围是内敛,所以就没有这么大的场面了。

    张籍五人和王讲郎踏入书院大门,跟着书院教习向后院南山居走去,希伊先生在早已等候多时。

    五名新科举子进了清渊书院,对熟悉的书院感到极为亲切,轻车熟路地走向后院,不一会儿就到了南山居。

    推门而入,张籍五人躬身拜向希伊先生,座师乃是科场上定的名分,而希伊先生则是众人的授业恩师。

    希伊先生见五名弟子都是中了举人,当下十分高兴,不禁起身将向他参拜的弟子们一一扶起。

    学生有如此成就,老师自然是极为高兴,希伊先生扶起众人后笑着道:“往年的乡试,书院十几名弟子去赴考,能中个一两个举子回来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今年书院弟子参加乡试,二十人中有五人中举,张籍你还得了解元,十五岁的解元郎啊,国之罕有,这是我任山长以来,前所未有之事,乍然如此我还有些诚惶诚恐啊!”

    站在一旁的王教习笑着道:“先生,何止如此,张籍是您慧眼识珠从社学破格简拔的,他从童子三试,到今次乡试皆为头名,一年多时间,一路过关斩将直接取了解元呐!有如此成就,固然有张籍天赋过人之因,也少不了您的管教有方啊。”

    平时不苟言笑的董讲郎,这次也没有了毒舌,少见的说道:“书院先生、教习和讲郎们悉心育人,勤勤恳恳,今日桃李属清渊,也是应有之事。”

    希伊先生顿时大笑,满脸都是欣然道:“老夫最欣慰的,就是书院学子成才有为,就是有这桃李满天下的一日。”

    说着看向弟子们,希伊先生又笑着道:“你们几人平日都勤问好学,今日能中式成为举人,也是在老夫意料之中的事。以后你们的前程,非老夫可期。”

    顿了顿之手希伊先生捻须道:“中了举人就已是大明的缙绅,一言一行当为民之表率。老夫对你们也无别的要求,只是盼你们将来无论为官为士,皆不可忘了圣贤之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三句乃我恪守之理,今日赠与你们,望你们今后能保持本心。”

    希伊先生品行高洁,进则为国效力,退则教书育人一生践行此理,实为大明士林名士。

    众人中了举人,算算时间,大约明后天,报喜庆贺的队伍就回到各自的家乡,天色已晚,今夜无法动身返乡,书院也安排了接风宴,故而五人都是决定明天离开。

    从南山居出来后,张籍五人重游清渊书院。看着书院中的一草一木,石凳凉亭,张籍不禁感慨万千,仿佛前一刻他还是那刚入书院的蒙童,看到什么都感到好奇。

    不多时众人走到前院竹林中,那一块写着“竹石”二字的石头还在那里,旁边有一二学子在背书,见到五人连忙躬身行礼,后辈见到前辈一样的谦恭。

    张籍等人当下与他们说起话来,当然其中少不了一番指点。待学子走后,五人就站在这竹石旁,谈论着昔日在书院寒窗苦读时的趣事。那所有昔日的辛酸今日谈来,却都是付之一笑,唯有觉得份外有趣。

    清渊竹石是自己给书院带来的改变,乡试解元是自己给山东士林烙上的印记,今后自己还会留下什么改变呢,张籍靠在竹石上望向远方,思绪纷飞。

第一百九十二章 喜到仓上() 
天空高远,几朵白云点缀其中,河水如玉带绕村而过,树林中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咯吱作响……这深秋的乡村,不需过多渲染,便是一副充满诗意的画卷。

    往日贪恋被窝的熊孩子,一大早不用爹娘叫,便迫不及待的穿上衣服,拎起自制的网兜,嗷嗷叫着呼朋引伴出门下水摸鱼去了,这冰凉的河水浇不灭孩子们蓬勃的朝气,那一尾尾大鱼在孩子们眼中是一碗鲜美的鱼汤,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也有几个给家中放羊、放牛的孩子,或赶着几只活泼的山羊,或牵着一头温顺的老牛,来到满是落叶的树林中,便撒手不管,任其悠闲的进食。而这几个小伙伴们则一起掏出石子玩耍起来。

    等到中午炊烟升起时,随着村中此起彼伏的喊声,各个孩童或赶着牛羊,或拎着大鱼,提着虾篓高高兴兴的向家中奔去……

    秋收过后的乡村中,人们过得颇为闲适。

    张籍的家中,张母和杜十娘正在里屋边说着话,边做着针线活。

    “娘,怎么像是有心事啊?可以和十娘说说吗?”

    杜十娘是个机灵姑娘,向来嘴巴很甜,和张母聊天每次都把张母哄得乐呵呵的,但是今天杜十娘看着张母眉间似乎有些担忧,不禁顺嘴提了一句。

    张母已经聊的进入状态了,听杜十娘问,也就顺口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你籍哥哥去济南府赶考,这都过了大半个月了,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在那边吃的住的好不好?”

    “娘,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籍哥哥那么聪明,他肯定能照顾好自己的,说不定这次还能给娘考个举人回来呢。”杜十娘的这一句话将张母哄的嘴都合不上了。这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落在了张母心坎里最舒服的位置上。

    “阿籍现在是个秀才就已经很好了,他哪有什么举人命啊,只要给我平平安安的回来就好了。”张母一边说一边连连摇手,不过脸上却满是以儿为傲的笑容。

    “咯咯,娘,你可不知道籍哥哥在书院里的课业水平,我听人说籍哥哥每次考较都拿头名呢,这清渊书院可是咱临清州最好的书院,若是籍哥哥都不能中举,我看那,咱临清州一个举人也出不了。”杜十娘嫣然一笑,水汪汪明媚的一对眼睛,那么明亮。“说不定这次籍哥哥真给娘考个举人回来呢!”

    杜十娘的一番话说得张母心里十分熨帖。

    籍哥哥你还要几天才回来,十娘已经把《治心经》的书稿整理好了呢。杜十娘悄然看向窗外心中不由得想道。

    就在张母和杜十娘谈论张籍的时候,张籍还在返回临清州的马车上,与此同时手持关防红卷、带着喜报的贡院官差中途在济阳驿站换了一匹健马,继续踏上官道……

    午饭时,众人又提起了张籍。

    “要是阿籍中举了就好了。”张母有些期许的问道。

    “中举又不是种庄稼、种白菘,说中就中,不过……”张父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出他也想儿子能高中。

    然外面不知道是村中哪里传来了一阵鞭炮声。

    张父心下有些疑惑,端着碗走到屋外,按村上的习惯,不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乡里乡亲的都得去帮忙,可是也没听说最近哪家有事啊?自己家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在村中除了张大户家就数着自己家了,没有道理有事不来通知啊?

    张父正在想着的时候,忽然就听着自家院子外面跟炸了锅似的,一阵叮当响,还有不少人说话的声音,脚步声也是越来越近。

    张父好奇的走到门口,还没开门,就听到脚步声到了门外面,自家的大门被人拍的梆梆响,还有一堆人七嘴八舌的声音。

    “和大哥快开门,大喜事,有大喜事了。”

    “他大娘快开门啊,有喜事了。”

    “她幺妹,开门了,开门了!”

    “快点收拾准备啊,州里来的人都到村口了。”

    没等张父反应过来,大门就被人用力推开了,然后后面跟进来了一大堆人,乡里乡亲、邻里邻居的,仓上张家本来就是张姓居多,都是一大家子。这七大叔八大姑的,来了好多人,很是热闹。

    张母、杜十娘和小妹这会儿也都顾不得吃饭来到了院中。

    喜事?什么喜事?一家人都有些蒙,只有那读过许多才子佳人话本的杜十娘像是猜到了什么。

    “娘……”只见杜十娘惊喜的颤抖着身子,拉着张母的袖子,激动的颤声道,“难道是籍哥哥……是籍哥哥……”

    杜十娘还没说出来,就听一个快嘴的大妈急哄哄的大声道:

    “你家籍哥儿中举了!”

    “是啊,阿籍考上举人了,报喜的在村口正放炮仗呢。”

    站在张家院子里的乡里乡亲们你一嘴我一舌的,都十分兴奋的说出了这个大好消息。仓上村几十年没出过一个举人,现在张籍中举这可是整个村子的天大的喜事,站在张家院子里的人全都兴奋激动不已。

    什么?

    大郎中举了?!

    这个好消息宛如一颗流星,重重的砸在了张父和张母的面前,让两人的情绪一时间难以收拾。

    极度的喜悦!

    极度的兴奋!

    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张父激动万分,手里的碗都掉地上摔碎了也没有察觉。

    张籍的爷爷曾提起过张家原来出过一个秀才,这才有了那几亩自留地,一直嘱咐张父不能断了读书种子。张父这一生只念过几天书,但是很快就被发现不是读书的料子,也就熄了读书的想法,一直地里任劳任怨。许是自己完不成的愿望,父母都会寄托在子女身上。

    张父在家中极度困难的时候还是要让两个儿子读书,小儿子张卫也是挨了不少板子炒肉,实在不认学才不念书的;张籍课业不错就一直供着张籍读书,在张籍众秀才的时候,张父就以为祖坟上冒青烟了。

    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这么有出息,神佛显灵、祖先庇佑啊,今后一定要多烧纸钱。

    张父双手合十,虔诚无比,面朝天空,念念有词。

第一百九十三章 旺夫() 
却说张父虔诚的拜遍神佛祖先后,这会儿乐的坐在院中一个破板凳上笑的合不拢嘴。

    至于张母就更是激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连句话都说不出来了,要不是杜十娘搀着,几乎是要站不起身了。

    只有小妹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家人都这么高兴,举人很值钱吗?

    “他大娘,哭个啥,快点收拾吧,报喜的都快进门了。”

    “咱们也都搭把手,将院子好好收拾收拾。”

    乡里乡亲们很是积极主动,劝了陈氏几句后,便卷起袖子拿扫帚的拿扫帚,端铁锨的端铁锨,还有不少人去自家家里抬桌子搬椅子,拿吃的喝的用的,忙活起来。

    “对对,收拾收拾……”张父、张母好一会才从朱平安中举的消息中回过神来。

    回过神后,也赶紧收拾起院子来,一家人到这时激动手都还在一直颤抖着。

    在欣喜之余,正要拿着扫帚去扫一屋子的张母,还没走一步,就被杜十娘把扫帚接了过去,“娘,你先歇着,我去扫就行……”

    张母看着扫着地的杜十娘,不由的想起上午两人做针线活时聊天的场景,“说不定籍哥哥真给娘考个举人回来呢。”,话音犹在耳,自家大儿子就真的给自己考了个举人回来!

    难道说,这是天意!

    张母越想越觉得有一定关系,不知道怎么的,张母忽的就想起来“旺夫”这个词来。这杜十娘说阿籍能中,阿籍就真的中举了,这不是旺夫是什么!

    张母看着忙碌的杜十娘,那是越看越高兴、越看越顺眼。

    嗯,人生的漂亮、勤劳利索、知书达理,也能持家,看这……恩,也能生养……

    张母上下打量一番,越看越喜,不禁连连点头。

    “娘,怎么,我身上有灰吗?”杜十娘回头看到张母正在看着她,有些疑惑的问。

    “啊,没什么,没什么。我去收拾下里屋……”

    在众人恭贺声中,张母边收拾东西,脑海里一个也想法越长越大。

    仓上村人口众多,这种天大的事喜事传得很快,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村子,还在往外发酵,张大户一家也亲自来上门拜访了。

    不多时一个报喜人到了张家,将张籍高中山东壬午科乡试解元一事告知了众人。

    听得张籍不仅中了举人还是举人中的第一名解元,众人又是一片惊叹,这事放在戏文里可就是天上文魁下凡啊,自己小时候怎么就没看出来张家大郎有这般本事呢?

    由张籍又想到自家孩子,都是一个地方长大的,吃的玩的学的都是一样怎么人家张籍就能考中解元!

    不少家有孩子的大人想到自家的顽童,不禁越想越气,手里也痒痒起来,再不好好学,回去定然要胖揍一顿!

    看来这几天有不少顽童的日子要不好过了,他们要在一种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咒中度过一些时日,直到张籍中解元的影响变小为止。

    从报喜人口中得知,张籍还再返回临清州的路上,他只是州里提前派过来报喜的,等解元郎张籍回家后,正式的报喜队伍才回到,报喜人让张家做好迎接的准备。

    张大户在一旁听得真切,将事情大包大揽了过来,有张大户的帮衬,张父将迎接准备的自然很是充分。

    在接过张父给的报喜钱之后,几个报喜人喜气洋洋的上马返城。

    报喜人是走了,但是喜气没走。

    张籍家中依旧一片热闹欢腾。

    ……

    张籍就是在这么一片欢腾的喜气中到的家中,弟弟张卫也跟着回来了,这会儿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张籍不知道的是,他是一早从临清城出发的,而就在他走后两个时辰,济南贡院和临清州州学派出的报喜队伍也正欢欢喜喜的朝着仓上村赶来,一起跟着前来的还有清渊书院的几名士子,张百万也在其中。

    时已过午,饭菜已是快张罗好了,杜十娘出了厨房正要叫小妹过来帮忙盛饭。忽听震天响的敲锣打鼓喧闹声、唢喇声、报录的报喜声从村口传来。

    这一阵喜庆的喧闹,打破了仓上村中午的宁静,引得众多乡亲们出屋察看。

    莫不是报喜队伍到了,张父张母和张籍等人也不顾得吃饭,纷纷向院门外走去。

    仓上村的人们,远远地看去两支张灯结彩的队伍正在入村的道路上向村中走来,他们将鼓擂得震天响,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欢乐的锣鼓点子,传递着张籍乡试入闱高中的好信息。

    仓上社学离入村的道路不远,张老夫子带着着社学童子这时也出门跟在人群中察看,他昨天也是得知张籍高中解元的事情,自己多次乡试不中,如今自己一生的愿望竟然由自己的弟子来完成了。张老夫子看着这长长的报喜队伍,眼中不由得留下两行泪水。

    此时循着声音来到村口的乡亲们抬头望去,那报喜的队伍红旗飞舞,彩旗飘扬。为首的两队吏服皂靴的衙役高举着“威武”“肃静”的黑漆静道牌,身后的那辆马车上高高的竖起一副黑底金字大旗,上面“山东济南贡院”六个斗大的篆书格外耀眼。

    再往后看去,另一艘马车上竖着两杆黄底红边锦幡,上面以厚重的正楷写着“钦命山东乡试主考”、“为国求”“择优取”几个大字。

    第三辆马车上竖着两杆枣红色大幡,那“壬午科乡试解元”七个金色大字,让人看得心潮涌动,奔仕途的读书人都知道,十年艰辛寒窗苦,一朝鲤鱼跳龙门。此时大幡临门,这可是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第一支队伍打着的是济南贡院的旗号,后面一支则是临清州学的旗号,也是牌号分列两侧,马车大旗招展,上书“州学”“学正”等语,看起来周学正也到了。

    此刻乡间道路上,风起幡动,格外威风。

    再看那些随行而来的报喜军士,清一色毡帽红衣黄战裙,腰挎战刀,手持钢枪,威风凛凛,庄严肃穆,秩序井然。

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元门第() 
最先的来到乡亲们面前的是村口开茶铺的张五叔,只见他气喘吁吁的大喊道:“快去张和家说一声,报喜队伍到了!报喜队伍到了!”

    听得此话,人群中顿时分出一部分人向张籍家跑去,张五叔加紧几步走在前头,他这是要催着新解元张籍快快出门接报贴,这可是仓上村近几十年来的大事啊!上一次出举人是在什么时候来着,依稀是张大户爷爷那一辈吧,村中人早已是记不清了。

    按照当下临清州接帖的风俗,贡院报喜队伍的这天,新举人要全家出动,大门敞开,准备些碎银铜板和酒水,一来给报喜人赏钱,二则款待前来恭贺之人,增添这难得的喜气。

    张籍今科中式,还是解元郎的消息昨天就在乡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