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先不降至外院,下次考较再定。”

    希伊先生的话音落下,两人才算不再争执,左讲郎对这个结果也算是满意。

    发生在山长住处南山居的在这一幕场景,张籍自然是不知道的,在场的人也不是大嘴巴四处传扬,就这样糊里糊涂中张籍还没有进入内院就在班中有了个竞争对手。

    ……

    下午时分,张籍跟着徐讲郎来到南山居向希伊先生行拜师礼,因为内院甲乙二班由山长管束,还负责一些甲班的教学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希伊先生就是外院甲乙二班从事一线教学的年级主任。

    到了南山居中,张籍先拜了孔子朱子的画像,然后再向希伊先生及内院教习,讲郎双手敬茶拜首行礼。孔圣人曾说过,拜师不可空手,故而张籍起身之后,按着规矩送上大明拜师六礼: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干瘦肉条。

    这六样物事的含义张籍来之前准备的时候查过资料,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意为红运高照;红枣,意为早早高中、鱼跃龙门;桂圆,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冬天置办这些东西还真有点不易,托了张百万的关系,才凑齐了这六样,准备的过程也是个静心诚意的过程,比后世简单直接的送红票票庄重感、仪式感都重多了。

    献完了六礼,就是书院山长教习讲郎的回礼,给了张籍一份糖、一棵葱、一本《论语》,糖有粘性,表示安心读书之意;葱与聪音近,葱形中通外直,喻学问贯通,做人正直;书本的含义就简单了,学圣贤文,扬圣贤语。

    至此拜师礼才完毕,之后内院教习施贯向张籍讲述了书院历史,内院乙班讲郎向张籍讲述了内院的注意事项,最后由希伊先生说话,希伊先生坐在榻上温言向张籍问道:“张籍,自你入院来已过三个月,与书院之中读书悟道,可知为何而读书?”

    当然是为了自己,当然是为了考试,当然是为了发财做官,听闻此语张籍不禁心下一晒,普通小市民的心理都是一样。当然这些话是不能说的,张籍稍一思索用改自《大学》中的话答道:“学生之为学,进则治平,退则修齐,继先贤之所言,传圣人之所语。”

    “好!”希伊先生抚掌笑道:“好一个修齐治平,好一个代圣人立言、好一个扬先贤之语。之后处事汝当莫忘本心,谨记今时之语。”

    随后希伊先生又问了张籍几个问题关心他在书院的学习生活,随后讲述起做人道理和砺学的话,张籍仔细恭听,连连称是,谈话完毕后,徐讲郎和张籍便出了南山居。

    在徐讲郎的指引下,张籍回到丙班教室收拾东西,在众多外院学子羡慕的眼神中进到下一进院子中的内院乙班,自此张籍的内院生活即将开始。

第八十二章 放学年、辩论() 
大明万历九年,腊月二十日,大雪纷飞。

    旧俗,每至除夕前几天,各行业停工歇业,称为“封年”。其中,衙署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商号关门歇业称为“封门”;粮行将斗口用红纸封上,称“封斗”;裁缝用红绳将剪刀缠在一起,称“封剪”;井栏上贴上红纸条,三五日内不汲水,称“封井”;梨园戏馆停止演出称“封台”,等等。

    有《岁时记》记载了朝廷封印的情形:“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封印之日,各院部掌印司员必应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故每当封印已毕,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印封之后,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

    在私塾、社学、书院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教习、山长等也让循例放假,此谓之“放学年”。

    此刻的清渊书院中已是放了年假,学子。讲郎助教以及山长希伊先生都回家过年,书院中只余洒扫照看的斋夫。一时间人烟稀少,并无往日的热闹。

    书院上方的空中雪花纷飞飘扬,由初时的米粒大小,逐渐变大,到现在已是如鹅毛一般。不一会儿,屋檐、亭台、古柏,翠松、石级,荷塘就铺满了白雪。天地之间一片素白,这一刻若是能登高远望,定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突然寂寥的书院中传来一阵极为清峻又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是《春秋》中庄公十年中的一段,也是后世我们耳熟能详的曹刿论战的故事。

    收拾好东西正准备走出内院的三个学子听闻小讲堂中有人声,便折返过来,推开了讲堂的门,空落落的讲堂中有一个身着厚重棉衣的少年正靠着炭盆,坐在一张案几后,少年手中拿着一册春秋诵读有声,神完气足。

    推门进来的当先一人姓左名亮,身旁是他的好友。这左亮自张籍进入内院就和他不对付,张籍每次见到这人,都会发现这人的脸色像自己欠他几十万的样子。后来经过熟人方清之提醒点拨才知晓左亮乃是内院乙班的最后一名,还是内院讲郎左之平的小儿子,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根据书院内院乙班二十人定额的规矩,张籍和左亮之间必有一人要在下次季考时淘汰入外院,两人是竞争对手,又关系到升降级,对方有如此态度也不足为奇了。

    “听说张朋友年节不打算回家了?”果然,左亮的问话声阴阳怪气的,自他一进门张籍就知道这人来定是没安什么好心,都是读书人打架倒是不会,动嘴讽刺自己那可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张籍正要搭话,就听左亮又对身边的两个朋友道:“这就是咱们书院的神童,刚入内院乙班的张朋友,据闻和外院的张百万甚是合得来,还听说这次年假向山长请求不回家呢。”

    “哟,春节都不回家,很是用功嘛,怪不得这次能考入内院。”

    “春节祭祖敬神,长幼欢聚,连这都不回去,汝心中焉有宗族!”

    “为求功名,不孝父母,为求富贵,攀附商贾,其人寡廉鲜耻矣……”

    “上不敬祖先,下不敬父母,与铜臭之人为伴,吾辈耻与为伍。”

    这几人都是内院乙班的学生,都曾在外院苦读几年才得升入内院,在内院中是课业属于中下的学子,早就不忿张籍如此快速的进入内院,此刻寻了个由头机会面带讥诮讽刺之色的你一言我一语数落起张籍来。

    这三人刚刚到门前时,张籍本不欲搭理他们,不过这时都被人欺负到头上来了,自然不能在不做声,自己是要在书院中低调做人,可不代表自己是要做缩头乌龟。

    当下张籍微微一叹道:“不知左朋友年岁几何?这次回家身负何等功名?与去年可有进益?”

    这一连三个问句出口,左亮闻言言语顿时一塞,自己当年初入书院三四载之后,方凭着父亲左讲郎的照拂,月月挂底还能勉强在内院就读,至今未通过县试,还是个白板学童,和张籍一样的身份。

    张籍看着左亮又道:“在下年节不归家,征得了父母高堂的同意,有书信为证,自无不孝之说。”边说着边拿出一旁书本中夹着的家书。

    见左亮三人还是愣着不说话,张籍再道:“在下自入清渊读书,学不过三月即得外院头名进入内院,不知左朋友用时几何呢。”

    张籍此语一出,左亮满面涨的通红,论年岁,自己已经是十九了,比张籍大了九岁,至今无有寸进,比年龄实在是比不过;比功名,两人身份一样,都还没过县试;比课业进益,自己好几个月挂低,怎么能比得上三个月就从外院丙班进入内院的张籍。

    “阁下耻与商贾为伍,不屑铜臭之气,那么你在书院中所食所用何来?岂不知此乃城中儒商大贾所赠。”张籍转头向左亮身边一名士子道,未等他说话,又冲着另一人言道;“吾辈读书,修齐治平,所为者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先圣所语,不求功名何来治国平天下,尔等读书不明圣人之意乎?”

    这一连串的话说的左亮和他的两个朋友露出了惭愧之色,三人讪讪的退出了小讲堂,临走不忘关门。

    门外走廊中,左亮身边的一位士子叹了口气道;“好个伶牙俐齿的童子,今后我们还是不要再和他计较口舌了,左兄,为今之计你当勤学苦练,争取在季考中超过他,这样这童子被降到外院,咱们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左亮三人点了点头,提着手中的行李向书院外走去,春节将至,还是得回家过年。

    再看回小讲堂中,刚才张籍雄辩完毕,以一敌三,一张利口将左亮三人说的落荒而逃,一时情绪兴致不禁高昂起来,负手身后在堂中踱步背书,一扫心中的郁闷之气。

第八十三章 除夕夜、回顾与展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是大明万历十三年的除夕夜。

    清冷的书院中立有一少年,举头望月,朗月当空,月明星稀。大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千古游子意,此刻的张籍也是如此,望着夜空中的明月,想念村中的父母姐弟、想念百年后的家人。

    书院放学年之后,三元书坊也关门闭店过年假了,等待来年初六再开门,张籍的二弟张卫带着张籍的家书早早的回了乡下家中。今晚除夕夜,张百万知道张籍并未回家,本想让张籍去他家中过年,不过张籍知道像张百万家中这样的豪商之家,过年时来往宾客定然很多,去了之后人多杂乱,张籍喜静故而推辞了。

    晚上和书院留守的老斋夫在厨房凑合着鼓捣了一顿白菜素馅饺子,听着书院外传来的阵阵爆竹声,吃完饺子便算是过了年。回顾自己来到大明的这半年,遇到野史人物张好古的父亲,邂逅了奇女子杜十娘,经济上有写《封神演义》卖钱,入股重整三元书坊;学业上跳出了乡村社学这个小天地,进入了清渊书院,又由外院进入到内院接触到了更高更广的天地;这半年中虽有小的磕磕碰碰,但也算是无伤大雅,顺风顺水。

    忽的院中起了一阵冷风,灌进张籍脖颈中,张籍忙紧了紧领口,收齐思绪,反身回道寝舍中。

    寝舍中生着一盆炭火,点着一只油灯,相较屋外暖和了许多,张籍支起一张小几,端过油灯,铺开纸张,磨起了墨。除夕之夜不仅要回顾经历过的这一年,还要做明年的计划,这是张籍后世中养成的习惯。

    砚台中墨汁浓淡适宜,张籍提笔蘸墨,于纸笺上写下了两个字——县试。

    是的,这一过年,县试就要必须提上日程了。书院外地学子较多,故而年假放的有些长,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日开始,至新年正月二十一日开课,一共三十天,为的就是让学子在家中团圆过个元宵节。陈教习回家前曾对张籍说过,来年的县试应是在二月下旬举行,书院开课后就剩下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了。要想过县试,就看这三十多天了。

    背诵,大量的背诵!张籍又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背”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贴经墨义需要背,策论八股也得背,古今文章融通起来,再加上时下流行的文风,不信考不出好成绩。

    “春秋、拜师”,张籍又重重写了这两个字。

    春秋是真的难学啊,春秋——微言大义。言微,谓简略也,义大,藏褒贬也。凡文万八余字,叙二百六十余载之史。全书语言精练简短,晦涩难懂,为了啃下这座大山,张籍先后在藏书楼中借了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一样全文背诵,但是然并卵,除了记下了一大堆不明所以的词句外,没有多大用,一样的难懂。

    所以必须要找个好老师解读,山长希伊先生就是个不错的求教目标,得寻个机会请教。

    “保人”张籍又写道。

    国朝要应县试还得找保人,何为保人?大明规定,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或者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这个作保的廪生就是保人,所以在时下有很多地方,县学廪生都很吃香,每逢县试上门求保者络绎不绝,有的富庶之地,这考前几天就能收个百十两银子的辛苦费。这个要尽快想办法了,五人互结这个有风险,一人作弊五人连坐,张籍是真不想冒这个风险,实在不行,就从书坊的银钱中拿出些分红去买个保人。

    县试、背、春秋、拜师、保人,一切为了县试,这些就是张籍在二月下旬之前需要完成的课业任务,寒门之子,一步也不能走错,改变命运的机会要牢牢的抓住。

    张籍思考良久,另起一列又写到“书坊”两个字。书坊现在虽然势头很好,前景看涨,但是这都是靠的新点子新事物取胜,以后定然会被他人模仿,还是要赶紧树立品牌效应,开发新产品为好。若是县府院三试顺利,取得了生员功名,那就在调查下临清城的商业氛围适不适合做报纸,后世的成功经验表明,办报利润颇丰。想到此,张籍写了报纸二字,旋即又涂抹掉,当下还是科考重要!报纸的事,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复杂,就放在以后再想了。

    张籍放下毛笔,双手轻揉额头两侧,心下忽的一软,提起毛笔写下了两个温柔的小字——家人。家人多么温馨的字眼,父母姐妹还有十娘,前些日子来的最后一封家书中言道,乡下家中种的白菘萝卜等冬季菜已经送到了张百万家的酒楼,每月又多了些进项,平时的饭菜中也多见了油星,成了胡屠户家的常客;张父打算来年开春再起一栋配房,还要翻盖下牛棚鸡舍……总而言之是家中生活越来越好了。

    若是一切顺利,书坊的盈利如常,再过几个月就能在城中买房了,张籍如是想到。对,你没看错,就是买房,张籍私下打听过城中宅院的价格:一处带两进院子的二层小楼不过七八十两银子,三进院子的宅子也差不多这个价格,要是人口少,买个僻静点地方的两进宅院,五十多两就能拿下。这些不过是三元书坊一两个月的盈利。

    到时候再把爹娘接过城里来享享福,对了,还有十娘,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夜越来越深,书院外隐约传来爆竹声,灯光一点如豆,张籍面前案几上的纸笺上的字越来越多,终于张籍长身而起将笔放到了笔洗中,照着后世广播体操的动作舒展下筋骨后,复又拿起案上的纸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夜空,张籍心道,来年的计划已经做完,剩下的只余努力,愿一切顺利。

    为了大明美好的生活,努力吧少年!

第八十四章 年味、开课() 
大明万历十三年倏而即逝,万历十四年的新年就这样到来了。

    初一这天清晨,阳光温和,清冷无风,行走在阳光下,身上暖洋洋的。此刻的书院中也没几个人,张籍先是去厨房向老斋夫道了声新年后,热了热隔夜的饺子,吃过饭后,便出了书院,大明朝的新年还是头一次见呢。

    在古代每座桥梁的附近都很热闹,大概是处于要道,往来行人众多的缘故。清渊书院附近的天桥和鳌头矶附近的月径桥平日里就有很多小商小贩,卖艺杂耍的。想要看看大明的新年是个什么样子,当然要去人多的地方,所以张籍就向着天桥集市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两边的商铺诸如绸缎铺,书铺,米店等都没有开门,门楹两侧红纸黑字贴着风格各异崭新的春联,通俗的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文雅点的写“商贾不教陶朱富;买卖常存管鲍风。”

    再往前到了天桥,人就多了起来,不少摆摊的小商贩在此处,有吹糖人的,有卖年糕的,有做糖葫芦的;来往行人,熟识的相互拱手拜个年;大人带着小孩站在小摊边上的,禁不住孩子的恳求苦闹,拿出几文钱买个糖葫芦;临清城乃商贾云集,运河交通要道,只要不懒定是能找个活干拿些工钱,这过年了宽裕些的买上一匹布做一身新衣服,手头紧的也得给自家女娃扯上一尺红头绳……

    张籍驻足在糖人摊位上许久,也掏出一文钱买个糖人,是个猪八戒的造型,坦胸露乳憨态可掬。拿了糖人后向南走几步站在运河岸边,看着沿河绕树追逐的顽童,天桥上来来往往拜年的行人,听着远处的爆竹声,衬着近处的顽童嬉闹声,这才有了年味。后世的春节除了商家的各种活动、那几天假期外和越来越没意思的晚会年味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倒不如这几百年前的大明。

    想起后世,又想起亲人,张籍不禁有些意兴阑珊,再也没了观赏年景的兴致,便沿着来路向书院走去。要在大明过上好日子,对个农家子来说科举最直接,最有效,有此时间不如读书啊。

    ……

    当别人放弃时,张籍依旧坚持;当别人赖床时,张籍早已晨读;当别人休假时,张籍在努力;当别人懈怠时,张籍永远在挑战……这句话用来形容年假中的张籍十分贴切,张籍始终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假期中的他上午背书,下午作文,晚上总结,学习日程安排的充实而又有序。

    ……

    当时间来到万历十四年正月二十日书院开课的前一天,张籍早已见识了不知多少次凌晨四点的大明清渊书院,大量的阅读背诵,几刀竹纸的八股文练笔,让张籍对经义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春秋一书现在看起来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了,量变终将引起质变。

    自昨天开始,书院学子和讲郎们就陆续返校了,张籍寝舍中的郑茂文和容修明也到了,只剩冀永贞还没来,他的家就在城中,想是要明天再到。

    寝舍中三人聊着天,郑茂文和容修明各自说着这次回乡的见闻,张籍一旁认真的倾听,不时搭上几句话,露出惊叹的表情,倒是不至于冷场,颇有几分后世假期结束返校初到宿舍时的情景。自从张籍进入内舍以来,还在外院甲班的郑茂文和容修明就不在因张籍和张百万走的近而疏远他了,难道这就是富在深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