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⒉唤鼋鍪俏丝凭僦惺剑潦槟芸劢绮蛔鼍字埽苊骼硇奚恚以凉段恼脑姥袈ゼ牵肜炊潦榻杉婕锰煜拢丝啥郎破渖恚诩河谌私远嘤旭砸妗!
听完这一番不俗的对答,张籍心中不禁暗赞,面前这少年在这这般年纪就有如此见解,当真是难得。
“说得好。”张籍双掌一击道,“不错,我辈读书,并非是仅仅为了中式做官,我等读书所为修齐治平缺一不可,读书是为明心见性,最终吾辈所读之书,皆会藏于己身,成为己之血脉,成为己之骨肉,成为己之精神,那读书有千万般好处,中式取得功名,不过乃其中一样罢了。”
“多谢张大哥教诲!”阿昌听罢大声道。
“怎么,还叫张大哥?”张籍笑着看向面前少年。
金郎中听得张籍言外之意大喜,不禁急急催促孙子道:“还不快跪下奉茶,叫先生!”
“啊!”阿昌随即便明白过来。这时姐姐小翠也很有眼色的备好了茶水放在茶盘中,阿昌从茶盘取出茶盏向张籍下拜敬茶道:“学生金义昌拜见先生。”
金义昌就是少年的大名了。
张籍接过少年奉上的茶盏轻轻一品放在了身侧桌上后,闻言道:“起来吧。”
“谢先生。”
如今在大明自己也有学生了啊,看着眼前恭敬的少年,张籍心道。
第三百四十六章 离乡赴任()
却说这晚张籍收了金郎中之孙金义昌为徒后,次日便带着少年去拜访了刘贡,毕竟金义昌原本是在刘家社学中读书,这把人带走也要知会一声。
“恭喜维桢喜得佳徒。”
刘贡得知此事后对张籍贺道,随后还给了金义昌一方砚台作为贺礼,他知道张籍当时说过的这个少年,金义昌在刘家社学中课业那是名列前茅的。
“我打算明日便离开济南府返乡,剩下的假期不多了,还要在准备准备就得进京。”张籍言罢又道,“益安堂那边的金郎中与我有恩,若是可以还望刘兄多加照拂一番。”
“维桢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刘贡也挺张籍说过他在乡试时生病之事,爽快的应承了下来。
随后张籍和刘贡又聊了一会明湖社的事情,张籍又说了几点后来想到的建议,比如说定期集会,出版文集,帮助困难社员等增强明湖社的向心力法子,刘贡表示之后他会逐步去施行,让张籍放心。
从刘贡家中出来,张籍带着金义昌和张成在济南府街市上逛了一番,给家中亲友挑了几样礼物特产。次日,在刘贡及金郎中的相送下,张籍一行人离开了的济南府,走上了返回临清州的道路。
一路上,年少离家的金义昌初时还有些恋恋不舍,不过到底是少年心性,过了半日后,经过大清河之时坐上摆渡,少年好奇的看着车厢外滔滔河水,不觉间兴致高昂起来,离家远行的别愁也消减了许多。
……
晓行夜宿,又是一日一夜过去,张籍一行人赶在了城门落锁前进了临清。张籍并未先回家而是先到了州府衙门把冯敏功的意思和毛知州转述一番,毛知州听得布政使有意接纳自己,心下大喜,就要设宴款待张籍,但被张籍以思亲心切为由推辞了,毛知州见强求不得,直道改日再邀,这才让张籍离去。
回道狮子坊家中,一家人见到张籍回家自然是高兴不已,杜十娘亲自下厨,和刘妈一起整治了一桌丰盛的接风宴,席上张籍介绍了收下的弟子金义昌。
“这是我在济南府新收的弟子,金义昌,也就是金郎中的孙子。”张籍笑着说道。
金义昌此刻也起身向众人拜道,向张父张母口称太先生、太师母,至于对杜十娘则是称呼为师母。
少年颇为机灵嘴也甜,众人大笑后都给了见面礼。
接风宴之后,张籍在家中给金义昌准备了单独的房间居住,同时安排了他的生活学习日程表,每天除了练字写文章读书这些学习上的事情,锻炼也是不可少的,说起来张籍自进京赴考以来,作息时间被打乱,这对身体的锻炼也放松下来,如今正好跟着自己的弟子一起重新把锻炼身体一事给捡起来。
除开在家中的时候,张籍还时不时带着张成和金义昌在城中走访友人,其中清渊书院去的最多。在这里金义昌也收敛起了刘家社学时的傲气,因为在书院中的学子皆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平静而又愉快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就来到万历十一年的六月二十日这天,也即是张籍离家返回京城赴任的日子。
夜色已去,晨光熹微,运河两岸垂柳依依,青草如菲。大清早的时候临清州码头上船只已经是往来不断,装卸工人们也都上了工,为生计努力着。
此时张籍、杜十娘、弟子金义昌、丫鬟小香、小兰,小兰是李家庄寄籍而来的,还有长随张成、老家来投靠的亲族担任家中管事的张阿九夫妇及;两名洒扫做饭的仆妇,一行共计十人也在码头一边等待着上船赴京。
船只依旧是张百万找人安排的,知道张籍这次上京带着家眷,张百万特意找了艘大船,上面一层船屋,如河上楼阁一般,看上去就觉得这船极其舒适。
如今张籍已经是正七品翰林编修官身,这次往京城北上,因为带着家眷不想在途中出什么事故,故而在船头也挂上了翰林编修的仪仗旗号。那船家见此更是喜不自胜,这旗子一挂就代表的是免税免查的特权船只了,一路上不知道要方便多少,对张籍等人也是十分热络,小意应承。
昨夜对家中诸事都做了安排,弟弟张卫现在已经成长的可以独当一面,书坊中事如今也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另外还有毛知州、希伊先生、张百万等人的照拂,张家在临清州也出不了什么差池,故而张籍也甚是放心。
来为张籍送行的人也很多,有州府衙门的,有清渊书院的、有举人同年的,也有张百万等好友,码头上近乎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被人流、轿子或马车占住了。
如此大的阵仗,也引来的不少商客旅人的围观。
“这是哪家的贵人出行啊?怎么还有州府衙门的旗号来送行。”有外来客商看着那车马上的旗号疑惑的问道。
“你这就有所不知道,看到那个青袍老爷没?”一个码头小吏眼神示意道。
“哪个?那个穿青袍的不是个年轻后生么?”
“瞎了你的眼,别看年轻,你瞧仔细咯,那可是俺们临清州的探花老爷!”码头小吏自豪的说道,仿佛探花就是他家的。
外来客商也惊讶道:“这么年轻的探花老爷么,看年纪还没不到弱冠之龄吧。”
弱冠也就是二十岁,码头小吏闻言立刻一副少见多怪的样子说道:“啧啧,弱冠之龄?俺们临清州的探花郎才刚过志学之岁,今年十六!那可是天上文魁下凡般的人物,不仅如此,探花郎还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呢,有一出戏就是说的此事。”
“奥?愿闻其详。”周围几名客商也都好奇的凑过来。
这码头小吏很享受这种被众人围着询问的情景,当下说道:“探花郎去岁刚中解元时,就有大户前来提亲,不曾想探花郎不弃贫寒时相遇的知己……”
这边行人客商津津有味的听着小吏讲着关于探花郎的逸闻轶事,张籍自然是不知晓自己竟然也成了那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
在向亲友惜别辞行之后,张籍等人登上大船,在船老大一声嘹亮悠远的号子声中,船只收起了绳索,调整大帆,缓缓向北行驶而去。
第三百四十七章 暂居杜府()
大明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一清晨。
在船头眺望东方,无垠的天穹下,正有一抹红色金渐渐浮现,那里一轮红日正欲喷薄而出,朝霞之下的远方船只众多,依稀可见码头上人来人往,前方就是通州码头了。通州也即是大运河北端的终点,南来船舶停靠之地。
船头挂着官员旗号,这一路上没有半点纷扰甚是顺利,顺流而下兼着风向恰到好处,这不过才八天多就到了通州码头。
“启禀老爷,前面就是通州码头了。”身后传来船老大赵六恭敬的说话声。
“嗯,赵船头在这码头可是熟悉?”张籍回身问道。
赵六听得张籍询问连连点头道:“熟、熟,老爷您有事尽管吩咐。”
“唔,还烦请赵船头给定四辆去往京城的马车。”这次来京拖家带口来了十人还有行李等物,得雇几辆马车前行,张籍也不想惊动码头上官吏,虽说有些官员至此会找通州仓通州卫的人准备车辆,但张籍不过才入官场,如此高调难免有些不美,故而就将此事拜托给了船老大。
“这事就包在我赵六身上,老爷您就瞧好吧,我保证把这事给办得妥妥当当。”船头赵六拍着胸脯说道。
就在两人说话间,码头已然临近,赵六去忙活靠岸事宜,张籍也返回了船舱去见杜十娘等,让家人们收拾行装准备好下船。
船只来来往往,运河水起起落落,船身也随波微微摇晃,但见通州码头上车辚马萧,舟楫往来,这一番忙碌景象和临清州码头相似,故而众人也并不好奇,随着舢板搭好,船老大赵六的指挥下,众人一并下了船,紧接着又船上伙计帮着张籍一行人搬运行李下来。
赵六点头哈腰的领着张籍等人来到不远处的一溜四两马车旁道:“张老爷,仓促之间找不到太好的,只得这四辆,不过这几个车把式我都熟,驾车功夫那是没得说……”
这四辆马车看上去有些陈旧,不过常用来载客的自然比不上会馆中迎来送往精心打理的马车,这么短的时间找来四辆已经是很好了,于是张籍点头道:“这样就行。”
赵六看到张籍点头,随即又招呼伙计帮着张家仆从将行李搬上马车道:“张老爷,车钱已经付了,到时不必再给。”
“哪能让你破费,多少钱我给你。”张籍说着就要给钱。
赵六连连摆手,又讪笑道:“给老爷付车钱这是小的福气,老爷只要……只要能在张大公子处提上小的一句就成……”
原来是想攀上张百万家的关系,这时行礼都班上了马车,众人都等着张籍上车。
张籍见此也就不再推辞作罢道:“这一路有劳照拂,咱们就此别过。”言罢上了马车向京城驶去。
不到两个时辰,就看见了雄壮的北京城,杜十娘的丫鬟小香和小兰,都是初次来京,见得这般巍峨城池皆是咂舌不已,和那时的张成没什么两样。就是饱读诗书的杜十娘这会儿也面露惊叹之色。
“入了城,咱们就去杜郎中府上暂住一些时日。”张籍对杜十娘说道。
“嗯。”
“见了杜郎中夫妇不必紧张,很和蔼的一家人。”
“嗯。”
张籍离京前杜郎中知道张籍还住在会馆,并未找到住处,于是坚持让张籍再次来京后住在杜府上,杜郎中子女都在老家读书,京中就他们老两口,现在杜家宅子很大空房间很多,显得极是冷清,正想着热闹热闹。
暂住在杜府的事情张籍也和杜十娘提过,但如今再次提起见到杜十娘模样还是有些紧张,于是张籍又出言安慰了一番道:“只是暂住啦,等到事情安定下来,咱也在京城买处宅子,总不能总是麻烦杜伯父。”
就这样说话间,马车经朝阳门入城,在张籍的指引下,约莫两炷香时间后来到了杜府门前。
开门的门房认得张籍,见到了一行人,连忙差人去请杜夫人,今天一大早杜郎中就去工部规划宫殿建造之事,现下并不在家。
“我可怜的妹妹!”杜夫人看到肖似其母的杜十娘不禁真情流露将杜十娘搂在了怀中。杜十娘也感受到面前夫人的感情,不由得想起逝去的父母,也不由得眼角泛红起来。
“到屋里说话,都进家。”杜夫人用丝帕擦了擦眼角,招呼张家众人进了府来,将具体事宜安排给了管家后,就要拉着杜十娘的手道里屋去叙话。
杜十娘见杜夫人要带她去里屋说话,不由得询问似的看向张籍,张籍笑着点头示意杜十娘自去即可,这边琐碎的事情他来处理。遗憾有许多,能弥补一点是一点,杜十娘在这世上还有亲人,这自然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张籍也有意促成杜十娘与杜家亲近,想来杜十娘也会很开心的吧。
杜府老管家并没有将众人安排在客房,而是安排在了后院临近内宅的院落内,这处景色不错,很是雅致,屋舍陈设也颇为齐全,听老管家的话这是杜老爷和杜夫人吩咐的,显然这是讲张籍和杜十娘当做自家子女看待了。
张籍等人到家时,杜夫人就差人去给工部的杜郎中传信了,这不张籍这边刚安顿下来,才到了前厅中陪杜十娘同杜夫人聊天不久,杜郎中没等到中午散衙就赶回到了家中。
“像、真像……”见到弟弟的女儿杜十娘,杜郎中甚是激动,他依稀从杜十娘的面貌上看到了弟弟的影子。
“见过伯父。”杜十娘也行了个万福礼。
“好好,快坐、快坐。”杜郎中受了这一礼道。
“快去准备准备,今天中午给维桢接风。”各自坐下后,杜郎中吩咐完下人后又道,“维桢,你和侄女想在这儿住多久就住多久,把这儿当成自己家就行。”
张籍两人连忙致谢道:“那就麻烦大伯了。”
“不麻烦,应该的,应该的。”从杜郎中的话中可听出他既激动又高兴。
厅中叙话后,聊了些杜十娘父母的事情后便到了中午时分,家宴很丰盛,张籍并不想饮酒,因为下午还要去翰林院报道销假,不过抵不住杜郎中盛情难却还是喝了几杯。
第三百四十八章 番邦使者()
却说在杜府中午的接风宴上,张籍被杜十娘伯父劝着多饮了几杯酒,一时间是畅快了,可下午前去翰林院报道时虽临时喝了伊两碗解酒汤,换上了官服但身上还带着几分酒意。
乘杜府的马车来到翰林院,刚一进院门张籍就觉得有几分不对。
只见衙署内人员来来往往,读讲厅编检厅内的大门开着,书吏差役等进进出出,一点没有翰林院往日午后的安宁。
张籍过了登瀛门见到一小吏走过,便一把拉过问道:“怎么了,院内出了什么事,都这么慌慌张张的?”
那小吏这般被突兀的拉住,心下本就焦急这时不爽正待发作,但见张籍穿的是鸂鶒补子青色官袍,也就生生的忍住了,再仔细一瞧反而行礼道:“原来是大老爷,小的见过张编修。
“不忙行礼,这是出了什么事,都这么忙忙碌碌的。”张籍指着署堂、编检厅、读讲厅那边问道。
小吏闻声连忙道:
“回编修大老爷,上午的时候皇帝在朝中召见了一个番邦异国使者,他们来我大明奉上了礼物、递交了份国书但是朝中大臣无一人识得其中文字,也不知晓其人所言之语,因而使团无法陛见,陛下震怒之余礼部和鸿胪寺都被狠狠的训斥了一番,最后那番邦使者团被暂时安顿在了鸿胪寺衙门的番邦馆驿暂歇,不过这翻译国书一事被落在咱们翰林院头上,这不掌院黄学士正在署堂等着各位大人查找典籍研究,以期能将其翻译出来,最少也要能做到交流这一步。”
番邦使者?定然不是东亚文化圈的,像蒙古日本琉球朝鲜还有东南亚这些周边小国都有通晓汉语之人,鸿胪寺中也有知晓其语言的官吏,难道是西方来人?这个时候的欧洲么?
张籍正在想着,却听得一喊声。
“维桢,你来了正好,快来看看咱书库中有没有这种文字。”张籍循声看去,但见是侍讲王庭撰。
“莲塘先生。”张籍几步走了过去道,“是何种文字?”
“来,咱边走边说。”王庭撰带着张籍就向署堂走去,口中不停道:“弯弯曲曲几条细线,也不是大食文字,倒好似那蝌蚪文,唉,我也不好形容,维桢你一见便知。”
片刻间就进了署堂,只见过一次面的翰林学士黄凤祥正坐在一张大案后面,书案一侧摆着一张装帧精美的纸张,另一侧则是黄学士正在翻看的一部典籍,他正对照寻找着什么。
“大人,张编修的新科进士探亲假期结束,今日前来报到,他正好在假期前整理过翰苑书库,或许曾见过这种文字。”王庭撰一进署堂就言道。
“奥?你就是今科探花张籍么?那个藏书库的管理条陈也是你拟的?”黄学士闻言抬头说道。
“下官张籍见过大人,那条陈是下官和李编修一同拟定的。”张籍恭声行礼道。
“嗯、好,你上前来,看看这种文字可曾见过。”黄学士点点头示意张籍向前来。
“是大人。”张籍向前几步从桌上拿起那份文书一看,心下蓦的一乐,这文字的确曾见过,不仅见过还很熟悉,这不就是那从初中开始就学习的英语,到了大学还得过**的英语嘛!
只不过这是用花体英文书写的,也叫做铜板体或者斯宾塞体。
上面一道道线条顺滑流畅,通篇斜体,笔画间游丝飘逸,这就是王庭撰所说的那细线和类似蝌蚪文的文字了,的确让人看的有些眼花缭乱。不过这可难不倒张籍,在大学时为了附庸风雅用英语追女孩子,他可是好好练过一番这种花体英文。再一细看,上面的有些语法和词法和后世所学不同,想来当是英语演变之前的古法英文。
“这文字,你可认得?”
还没待张籍再细细看下去,便听见黄学士的询问声,其实黄学士问得也没甚精神,翰林院已经都忙活了快两个时辰了,吏部和鸿胪寺也都一刻没停,这还没找到通晓其中文字的人和记载其中文字的典籍,堂中这个少年也没来翰林院多久,虽说是探花,但翰林院从来不少探花,状元都有很多,想来一直都是读的圣贤书,这难倒朝臣的番邦文字一个小小少年有怎么会见过呢。
“下官认得。”张籍恭声说道。
“奥,不认得那就和王侍讲一起再去书库找找。”
黄学士心中正想着若是今天在找不到,就只能让那几个送番邦使团来京的船家子入殿翻译了,好歹也能简单的进行一些交流,不过若是那样翰林院、吏部和鸿胪寺这几个衙门可就丢了大脸了,他想着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