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巾张狂-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括对部分囚犯的处决。
    虽然“中都官狱”和朝内多种审判机构有隶属关系,例如皇帝使者、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等。但它最直接的领导者,就是司隶校尉。
    鲍出知道淳于琼与袁绍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风度出众、雍容典雅的袁氏长公子,号称“天下楷模”的袁本初。居然会是眼前这个杀害大将军的瘸子的同谋!
    “你走不走?你不走,咱可要走了!”
    潘隐与鲍出并不熟悉,也就是听大将军提及过两次而已。若不是看中了鲍出那一身极具冲击力的武技,潘隐才不会与他说那么多话呢!
    眼见时间流逝了不少,潘隐决定,这个愣小子如果还不识好歹。自己就不再理会他,直接走人。
    “你若够聪明,就赶快逃走。我不追你。”
    对心思简单讲义气,战斗起来悍不畏死的鲍出,淳于琼心中还是有几分欣赏的。如今袁绍既然已经带兵入宫,大事也就定了。对眼前两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淳于琼也没有一定要杀人灭口的想法。
    甚至就连那些轻言目睹了他暗杀大将军何进的宦官们,淳于琼都没有将他们统统杀人灭口的打算。事到如今,这些宦官的死活。已经变得不重要。对淳于琼乃至于袁绍来说,真正必须杀死灭口的,只有一个人。
    至于这个人是谁呢?
    ——不可说,不可说……
    诡异的心情在鲍出的心中滋生。听到叛逆淳于琼神色轻松的说出这样的话,又见潘隐不再犹豫,转身离去,鲍出只觉得事情越来越古怪。
    好在鲍出虽然搞不清楚状态,却还明白“随主流”的做法。叫了一声“等等某家”。他终究还是舍弃了淳于琼,对着潘隐逃离的方向追去。
    周边没有了敌人。即使是以行事“坚毅果决”著称的淳于琼,也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
    毕竟,他刚才完成的壮举,可是将要改变整个大汉未来的大手笔。无论是什么人,当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多么大的后果时,不可能不会紧张。只是有的人将这份紧张表现出来。有的人却能将这份紧张藏在心里而已。
    脚步声逼近,一个龙行虎步、器宇轩昂,全副武装的将军,来到淳于琼身边,激动的问道:
    “成了?”
    “成了。”
    “好样的!仲简!二十年的血债。终于可以让这些奸佞们偿还了!”
    说话间,来将的眉眼里,都充斥着笑意。不过,他终于还是将这份激动强行忍了下来,恢复了严肃的表情,对淳于琼说道:
    “仲简辛苦了!大将军遗体何在?”
    淳于琼用手指了指长秋宫大殿,声音中透露着一丝深沉的疲惫:
    “我就不过去了。”
    “好!仲简去休息!一切有吾!”
    “拜托了,本初。”
    对袁绍略拱了拱手,淳于琼一瘸一拐的向皇宫外走去。当空的太阳照在他的身上,居然让烈日也显露出一丝疲惫,一丝无奈。
    兴奋的司隶校尉袁绍,并没有回头看好友疲惫的身形,只是吩咐两名亲随,好好服侍淳于琼。他现在的心思,完全被前边的大殿给占据了。
    一行人小跑着进入了长秋宫。刚才还“贵客”盈门的大殿内,已经空无一人。不,不对,还有一个“人”留了下来。这个“人”,或者说曾经的“人”,自然就是不幸身首异处的“前”大将军何进了!
    走到大将军何进的人头前,袁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最后只变成了一句话:
    “何遂高,走好……”(未完待续。。)
    ps:  ps:关于袁绍,后世几乎所有人的观点,都认为他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无能之辈。然而,笔者读完《三国志》,看过一些有深度的三国论文,却发现这位失败的士人领袖,的确是个能力出众的强人。就连魏武帝曹操,也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乖乖地在袁绍的麾下当小弟。
    只可惜,这位事实上的“汉末第一人”,最后的结局是被小弟曹操爆掉了。而曹操也正是在打倒了袁绍这位隐藏的**oos之后,才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袁绍“天下最强者”的头衔,晋级成为“三国第一人”。
    所以,以笔者的评价标准来说,不是袁绍不强大,而是曹操更有才。这样的评价,庶几可以宽慰这位差点儿建立起袁氏王朝的一代雄才。



第50节 筹谋幕府间
    看到这里,各位想必已经猜出来,连日来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袁绍在暗中的策划!
    袁绍与宦官之间,矛盾极大。
    袁绍的岳父李膺,便是死于宦官之手。袁绍本人,也因为宦官发起的“党锢之祸”,不得不先借母丧守孝六年,又潜居于京师十余年,不敢出仕。
    可以说,若不是当年的“黄巾之乱”所带来的压力,让灵帝不得不废弃坚持十多年的党锢政策,袁绍的仕途,可就被宦官们给毁了!
    所以,对袁绍来说,宦官就是他心中最大的死敌。在守孝六年的时间里,他不止一次的在简陋的孝棚中暗暗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想办法铲除宦官,以报当年“辛亥政变”之仇!
    这里的“辛亥政变”,可不是后世人尽皆知的“辛亥革命”。它指的是168年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宦官得知了大将军窦武联络士人,准备诛杀宦官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所发动的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宦官们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大将军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阉竖。当时的大汉名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
    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随后,宦官诱使年幼的汉灵帝下令,使得名士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为了铲除宦官。袁绍在潜居雒阳之时,借助何顒、张邈、许攸、伍孚等好友,暗中谋划如何营救党人,打击宦官之事。后来,他与潜逃北地鲜卑的名士张俭联系上,又通过张俭的关系,认识了当时在冀州已经小有名气的“贤良师”张角。
    在一系列的试探以后,袁绍摸清了张角的打算,觉得这是一个铲除宦官的好机会。随后。他开始隐蔽的利用自身的财富和在党人中的关系,暗中支援“太平道”在各地的发展壮大。
    “太平道”有了身为党人领袖的袁绍,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又乘着天下灾祸不断的年景,这才犹如星火燎原之势,得以在大汉八州发展蔓延起来。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在内,袁绍对“太平道”高层的打算和动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就连“太平道”最初举事时“八州并举。齐会京师”的总体战略,都有许攸的参谋策划在内。
    等到太平道将起事的准备大致完成之后。袁绍这才果断的斩断与“太平道”的关系,在表面上进行了严格的避嫌。这样一来,“太平道”的举事,成了固然最好,他可以以幕后功臣的身份,参与到新朝廷的事物当中去。就算“太平道”事败。也不至于牵连到袁绍本人身上。
    不过,袁绍也没有料到,黄巾起义一经发动,宦官们居然能就如此迅速的废弃“党锢”政策,大量启用党人来对抗黄巾军。面对朝廷国策的变化。袁绍一时间难以把握,只好先顺应大流,以袁氏嫡子的身份出仕朝廷,一举当上了虎贲中郎将。
    伴随着“大汉第一将”皇甫嵩如同秋风扫落叶那般,轻轻松松的将各地黄巾军一一清除,袁绍的这次诛除宦官行动,算是失败了。不过,他能够借着这次天下大变,携十多年里培养出来的威望,一举成为天下瞩目的官场新锐,也算是略有所得。
    在随后的数年里,袁绍一边升官,一边依然在暗中筹划种种诛杀宦官的密谋。去年冀州刺史王芬的企图失败后,袁绍发现,光凭党人自身的实力,已经不太可能达成这一目标。在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借助新晋大将军何进的势力,来对付宦官。
    何进本身出身寒门,依靠宦官起家。这等“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人物,本来是不可能入得了以风骨和气节著称的党人之眼。但是,有袁绍在暗中策划,其余的党人也想要一举诛除阉竖,不得不同意“利用何进”的复仇方针。
    于是,在袁绍这个党人魁首的安排下,不少著名的党人,纷纷接受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进入大将军的幕府任职。随后,在何进面对汉灵帝的打压时,袁绍又亲自登门拜访,与大将军正式结盟。
    当然,出身四世三公袁氏,本身又被目为天下士人楷模的袁绍,是不会真的将出身寒门的何进放在眼里。在袁绍的计划中,何进本人作为外戚,也是要被士人消灭的对象。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大将军与阉竖们拼个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这样,以袁绍为首的党人和士人们,就可以踏着那些国家蠹虫的尸骨,轻松的登上朝堂,掌控大汉至高的权柄,将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大汉帝国,从不断衰亡的过程中解救出来!
    在达成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袁绍一直在为大将军何进尽心尽力的效劳。近来的局势演化,袁绍只在暗中出手过两次,就让整个局面,成功的向着他想要达成的方向前进。
    第一次出手,袁绍拜托深为大将军倚重的何顒,假造了命令董卓进军雒阳的大将军令。这次出手,直接让宦官们被大将军逼到了绝路上。除了与何进拼个你死我活,就是被活活的从宫掖中被赶出来。无论是那一条路,阉竖们的权柄,都是保不住的。
    第二次出手,袁绍假传大将军的意图,让周边各州郡的长官,大张旗鼓的对宦官们的亲属出手。这样一来,阉竖们就会因为州郡地方上的这些敌意动作,产生何进将要对他们斩尽杀绝的想法。
    袁绍虽然对宦官们极为痛恨,可是对这些阉竖们的狡诈程度,却从来不敢低估。在他的预计中,宦官们一旦被迫下定决心想要对付何进,何进是很难躲过这一劫的。
    只是,袁绍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阉竖的忍耐能力,居然强到令他发指的地步。被袁绍暗中摆了两道的宦官们,看起来像是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偏偏这些阉竖,居然还能够逆来顺受,在何进面前俯首帖耳,通过无条件的退让,以期待未来东山再起。
    料想不到阉竖们竟然隐忍至此的袁绍,面对大将军何进即将在朝堂斗争中大获全胜的局面,不得不冒险启用了最后一招杀手锏。这一招杀手锏,当然就是通过在大将军身边相当长时间的听用,已经得到了何进足够信任的“雷神”淳于琼。
    何进知道淳于琼与袁绍是至交好友。不过,他却不知道,淳于琼与袁绍的关系,可比他眼中还要密切十倍。区区一个“屠家子”何进,怎么可能真正让淳于琼效命?
    党锢之祸中,淳于琼被宦官们捕购,是袁绍想法子藏匿了他。后来淳于琼被张角的“落雷”妖术击伤,若没有袁绍为他求医问药,尽心竭力的治疗,淳于琼的身体也早就废掉了。
    有着这些因果关系,作为一个讲究气节的党人,袁绍只要一句话,淳于琼便愿意为其赴汤蹈火,虽陨身而不悔。在“振兴大汉”的天下大义之下,何进所给予的那点儿个人恩惠,不过区区尔……
    而淳于琼这一招暗牌一出,就意味着袁绍与何进、阉竖两方之间,将再无转寰的余地。淳于琼一刀下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当然,能够成为袁绍的终极杀手锏,其中的布置,自是极为完善。在许攸提出的这份设计里,袁绍将带领部下的中都官徒隶,以担忧大将军安全的理由,守卫在宫城门口。
    一旦淳于琼击杀何进得手,就应该立刻发出讯号,通知袁绍。然后,袁绍就可以打着为大将军报仇的旗号,冲进宫城,乘机将所有的阉竖统统杀光!
    在这个设计中,可能会有些小问题。
    比如,何进与宦官们会面的长秋宫,与拱门之间的距离有数里之遥。淳于琼得手之后,如何能第一时间通知袁绍呢?
    再比如,宫城的城墙,又高又厚。袁绍如何能第一时间突破宫门的守卫,追杀阉竖们,不给他们以反击的机会呢?
    还有,在杀入宫城以后,如何让天下人都认为,是宦官杀死大将军何进的,以便保存己方的名望,好在将来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朝廷,执掌天下权柄呢?
    对于这些问题,以智谋出名的何顒,与许攸二人研究良久,一一进行了解决。(未完待续。。)



第51节 当朝有太傅
    何顒既然被人称为“奔走之友”,自然是知交遍天下。他有一位老朋友,精通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墨门秘技”,可以制作一种极为醒目的信号箭。
    淳于琼若想让数里地之外的袁绍看到信号,只要将特制的信号箭用力抛上半空,就可以在空中形成一朵醒目的彩云。而一看到彩云的颜色,袁绍就可以知道行动进行得顺不顺利,从而采取相应的指挥行动。
    以宫城的宫墙防御力,想要硬攻,那是绝无可能的。所以,何顒让袁绍去找兄弟袁术。
    袁术虽然与袁绍关系不睦,却只是纯粹出于嫉妒,并没有多少坏心。只要袁绍肯以天下楷模的身份,低身下气的恳求袁术一番,袁术必然会答应动用他在宫掖卫士里的影响力,将投靠了袁绍的几名豪杰,安排在事发之日守卫宫门。
    袁术的反应,果然与何顒料想的一样。当他发现,可以乘机将一直压在头上的兄长袁绍,反过来压下一头时,袁术非常痛快的运用他担任“虎贲中郎将”所结下的人脉关系,将从属于袁绍的两名西园军军侯,临时安插到宫掖卫士中,负责守卫宫门。
    如此一来,原本不可能在短时间被攻克的坚固宫门,就这样不攻自破了。
    对于第三个问题,何顒表示,这件事情想要瞒过天下人,光凭袁绍和党人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袁绍必须再去求人。
    所幸的是,袁绍将要求助的那个人,是一定会帮助袁绍掩盖事实真相的。因此,这个问题,大可以丢给“那个人”去处理。己方就不用操心那么多了。
    至于那个人是谁呢?
    那可不是袁绍的外人呢。
    这。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党人,精心策划的“连环计”。此计环环相扣,将朝中各方的反应算的极为准确。只要在关键的地方略施小力,就能够让朝中最强有力的几方势力,相互消折,最后让党人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如今。何顒所预料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了。何进那表情平静、面带微笑的头颅,就滚落在袁绍的面前。袁绍心中欣喜,双眼忍不住滚滚落泪。他一把捧起何进的头颅,不顾血污,将其抱在怀里,小声的说道:
    “大将军,吾送你回家!”
    说完,袁绍转过身来。对着手下的上百名中都官徒隶大声的宣布:
    “阉竖不轨,暗中藏刃,刺杀大将军,罪当万死!吾已命人通知吴匡、张璋二位司马,带兵前来,诛除国家元凶。尔等可随吾护卫大将军遗体,交还大将军家人!”
    能被袁绍带来参与此事的部下,可靠度当然没有问题。这些刚刚才得知当朝大将军被阉竖刺杀消息的徒隶。虽然心中惊惶的紧,可是在袁绍的鼓舞下。还是强打精神,簇拥在袁绍周围。
    袁绍出了空无一人的长秋宫大殿,迎面正好有一群兵卒闯将进来。为首的几员武将,除了何进的亲信部曲将吴匡、张璋之外,袁绍还意外的看见了兄弟袁术。
    “主公!”
    “不!”
    吴匡和张璋老远就看见袁绍怀中小心捧着的人头,反复扫过几眼。确定了人头的真实身份,立刻扑倒在袁绍面前,双手托着何进的人头,涕泪交加的痛哭起来。后面跟随着的数百精兵,此时也整齐的归附在地。多有泣不成声者。
    袁绍手下的徒隶,见到这副场景,也纷纷随之跪伏。一时间,场中还站立着的,就只有袁氏两兄弟。只不过,众人的跪伏方向,尽是朝着袁绍,仿佛在跪拜的是他。而袁术就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旁观的路人,在此刻显得越发的无足轻重,不由得脸都气黄了。
    “哭什么哭!是个汉子的,就随吾去杀光那些阉棍!在这里哭,能把大将军哭活吗?”
    被袁术突如其来的爆发,吴匡和张璋立刻停止了哭泣。吴匡抽泣的说道:
    “中郎将说的是。老张,你去送大将军回幕府。其他人,都跟俺去为大将军报仇!”
    “这才对嘛!我袁术虽然没什么才能,也愿意随各位,一起去杀光那些阉棍!”
    要说在场人物里,与这次的事情最无关的,就是虎贲中郎将袁术了。这位本来是在宫城边的一处同僚家里喝酒,一发现大汉宫掖的天空中升起意义不明的彩色云团,他就将酒爵一丢,跑到户外看热闹。
    正巧,吴匡和张璋得到袁绍的通知,说是阉竖铤而走险,趁大将军拜访何太后的时候,伏杀了大将军。两人急急忙忙的带兵赶到大将军进宫的地方,被袁术看见。一听说出现了“大将军被杀”这么大的热闹,向来喜欢出风头的袁术立刻骑上自己的战马,一路跟随着进了宫城。
    袁术当然不是没有脑子的人。他这么急急忙忙的跑过来,除了天生爱凑热闹之外,也因为大将军被杀之事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能抢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委弄清楚,也能方便袁氏家族对此事的决策。
    再说了,连袁绍这个“婢生子”都卷入了这件大事,他袁术若是不去,岂不是将来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被袁绍给压过一头?
    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