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诡三国-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再立西园新军?真当我是傻子啊?”吕布的一声拍击在桌案之上,干果盘子跳将起来,跌落到了地面上,洒得一地都是,“说得都好听,让你们去周边招募兵卒,然后呢?就算是能顺利招募到兵卒,回来呢?回来之后再统领着所谓的朝廷西园新军?哈哈哈哈,那我们原本的老兵呢?拆散了,分了,连皮带骨全吞了!”

    汉代,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将军统属之下的私兵,也就是所谓的本部兵马,这些兵卒吃的最好,器械最精锐,训练也是最好,自然是战斗超群,但是这些本部兵马数量不会太多,因为这些兵卒吃穿用度,都需要将军自己一个人承担,所以像征西将军斐潜那样养着三五千骑兵当直属本部兵马的简直就是变态,大多数人都是只有几百,一两千的私兵,并且骑兵也不多,大多数都是步卒。需要战斗的时候,这些直属亲兵就一方面充当军队的骨架子,一方面成为宪兵队和督战队。

    而其次的便是将军本部私兵之下,跟随多年的征募兵卒。这些兵卒上过战阵,见过血,训练完备,大体上可以算是精兵了,但是这些兵卒多数是募集而来,由朝廷或是地方财政供给兵饷,而当下朝堂之上打主意的,便是跟着吕布到了雒阳的这些征募兵。

    既然是朝廷出的钱财,那怎么能拿给吕布去养这些征募兵呢?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拿着钱粮卡着,收回这些兵卒的兵权,自然也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了。

    可是站在吕布的立场上,无法理解。这些兵卒是他从冀州,兖州,一路收着,一路规整,才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要这样交出去,让吕布情以何堪?

    

第1312章 对答() 
斐潜在阴山的平静休闲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就在斐潜还准备一边欣赏一下阴山春季的景色,一边在阴山周边查勘一下屯田和民生等事务的时候,接到了一封从平阳送来的情报,说是水镜先生从河内而来,已经过了河东地域,很快就将抵达平阳。

    “水镜先生?”

    司马徽对于斐潜来说,倒是有些情分在的,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因此听闻水镜先生要来平阳,便第一时间报到了斐潜这里。

    但问题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不是应该在荆襄么?而且还是从河内转过来的,不知道和温县的那个司马有什么联系没有?

    当年温县的常林投奔了斐潜名下之后,斐潜也有动过温县司马的念头,但是让常林去探听了一下,结果听闻司马一家全家搬迁了,说是往东,可能是去冀州了,斐潜在不免嘀咕几句之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难不成司马一家投袁绍了?

    对于已经有一些改变的历史,斐潜也是越来越不敢确定什么了。

    这个时刻的袁绍,不管怎么说依旧是老大,而华夏人押注的习惯,不都是压在实力最强的哪一方,然后同时又和老二老三眉来眼去,表示我心中还有你……

    所以司马一家要是真的投了袁绍,也不是说不过去。

    不过,这个水镜先生司马徽,来平阳做什么?

    斐潜拿着手中的情报,翻来过去看了好几遍,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水镜先生仆从者十人,随者一,年少”,仆从什么的就不管了,倒是这个追随者是谁?还年少?

    猪哥?

    当斐潜脑海里蹦出了这个的时候,顿时就有些小小的不淡定了,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将自己代入到猪哥的身上?要帅气比三国第一帅哥还要帅,要有才比三国最强智囊还有才,要神通要比获了天书的还灵通,全方位无死角光环护身,就算是死了依旧可以吓退千军万马,还有比这样的人物更有代入感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心中佩服的三国人物就不再是猪哥了,甚至也不会特意追求什么代入感了,而是更关注于这一段历史折射出来的五彩华光。

    不过么,虽然现在斐潜也不过分的崇拜猪哥,但是毕竟是活的猪哥啊!

    可算是见到活的猪了……

    斐潜立刻召来了常林和赵云,吩咐了一些关于后续阴山的事项,便带着马越往平阳赶。马越也算是在阴山好长时间了,也该轮换一下,让马家父子可以相聚一段时间,算是一种人文关怀吧。

    虽然斐潜想要立刻就赶回阴山,毕竟汉代没有飞机也没有动车,所以个人主观意愿想要快些,但是实际上也快不到哪里去……

    就像是有些事情,根本急不来,急也没有用,种子播撒下去,唯有等待成熟。

    有谁比斐潜还清楚已经是步步逼近的小冰河时期的危害?

    增加亩产,或是引进马铃薯,甘薯等高产量植物,是保证粮食产量,确保有充足的热量供给人体御寒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则是需要大量的保暖物品,包括植物绒和动物绒。植物绒自然就是棉花,而这种植物,虽然斐潜一再强调,一再派人出去寻找,但能不能找到,也是要靠运气,就算是遭到了,到时候要从一点点种子,变换成为大规模的亩产,再到成衣,没有两三年根本不可能,未必能够赶得上需求,所以当下动物绒毛就尤其重要,斐潜之前制造出来的羽绒服和毛衣,都是一点点在为了真正寒冷到来做准备。

    而论蓄养动物,当下的农耕民族在这方面确实不如游牧民族,所以尽可能近交远攻,笼络一部分,打击另外一部分,就成为了斐潜对待边境胡人的战略。

    也不是说赵云目光短浅,只不过没有了千年来的历史积淀,谁也看不远而已。

    紧赶慢赶,还是没有来得及赶在司马徽的前头,等斐潜到了平阳的时候,司马徽已经抵达了一段时间。

    司马徽没有住在平阳城中,也没有住在荀谌为司马懿特别准备的城郊小院当中,而是住在了守山学宫之中……

    嗯。

    有意思。

    当然,司马徽宣称,是自己喜欢和年轻学子多交流,也喜欢桃山之上桃花盛开的景色。

    今年天气比往年还要更寒冷一些,桃花也开得晚了一点,当下正是桃花灿烂之时,坐在瓣瓣桃花缤纷如雨之下的司马徽,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正和几名学子纵古论今,也显得有几分逍遥自在,自得其乐。

    “大汉征西将军至!迎!”

    “免!”斐潜几步跨了近来,伸手制止了众人的行礼,然后拱手向司马徽拜道,“未能亲迎水镜先生,潜失礼了!”

    “好好,将军军务繁重,岂有失礼之说……”司马徽笑呵呵的说道,“荆襄一别,已是经年,如今将军风采,更胜当年啊!好,好!”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几年前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虽然须发比之前更白,脸上的皱纹也更多了一些,不过面色依旧红润,说明身体还是不错的,要不然也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腾。

    几名前来请教经文,或是有什么其他心思的学子,知道两人必然有话要说,便机警的连忙向斐潜和司马徽告退,司马徽随口说了句“好好”,然后便唤了一声,“二郎,代老朽送一送……”

    几名学子连连称不敢,但是在司马徽身后一旁立着的一个年轻人却走了起来,四平八稳的颌首拱手,然后伸手相送,倒也是风度翩翩……

    莫非?

    不过么,司马徽唤他二郎?

    猪哥有个哥哥,然后也有个弟弟,这个二郎莫非就是猪哥二郎?

    斐潜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头一个印象就是俊秀。

    眉眼细长,宛如柳叶,天庭饱满,气色红润,鼻直若悬胆,脸庞若朗月,加上长袖翩翩,纶巾博带,真是一副才子好相貌。

    “这位是……”斐潜不由得问道。

    司马徽呵呵笑了笑,说道:“此乃建公之次子也……”

    “啊?”斐潜愣了一下。建公是谁?哦,原来此二郎非彼二郎,不是猪哥,而是女装大佬啊!

    或许是斐潜目光之中不经意的流露了一些什么,正在送客的女装大佬细长的眼眸流动了一下,却依旧笑容可掬的将几名学子送出了门去。

    “不知水镜先生前来……”斐潜收了收心情,转头问司马徽道。既然不是有几分露水交情的猪哥二郎,多少有些小失望,毕竟这一位女装大佬是真大佬,在历史上真心屌长,不敢惹,不敢惹。

    司马徽难得的收了笑,有些沉重的说道:“唉……老朽听闻蔡公身故,悲痛不已,故而前来吊唁……哦,此处还有庞德公托老朽带来的书信……”

    斐潜连忙起身,恭敬的双手接过书信。庞德公在书信当中也是缅怀了一下当年和蔡邕的交情,很是惋惜蔡邕早逝,也同时表示自己年龄很大了,这些年腿脚每到阴雨寒冷的天气就会红肿疼痛,着实难忍,不利于行,实在是有心无力,不能前来并北,所以就托了老友司马徽前来云云……

    庞德公这是风湿病啊!

    斐潜微微叹息一声,这种病就算是在后世也是很棘手的慢性病,更不要说在汉代了,针灸热敷或许能解一时之苦,想要根治确实是难……

    对了,给黄忠治病的张仲景应该还在荆襄吧?或是在长沙?

    “庞德公之苦,痛在潜心也……”斐潜说道,“水镜先生,潜记得一人,唤为张机张仲景者,擅灸针之术,此时应在荆襄,或可缓庞德公之疾苦……潜即刻便令人前往荆襄,寻访此人,至鹿山为庞德公诊治……”

    司马徽连连点头说道:“好好,子渊有此心便足矣……”这年头,好医生难找,找到能对症的好医生更是艰难,加上张仲景是在建安年间大瘟疫时期才声名鹊起的,所以司马徽也没有太过于在意。

    两人正说话间,女装大佬从外面回来了,拱手重新见过礼,便默不作声在司马徽身后立着,一副持弟子礼的模样。

    斐潜实在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好好……”司马徽呵呵笑着挥了挥袖子,重新介绍说道,“来,二郎,见过征西将军。一路而来,不是多有感概么,怎么如今见了,反倒是拘谨了?”

    “见过征西将军……”司马懿也不扭捏,上前两步,拱手一拜,“早闻将军大名,精于谋略,巧于战阵,着实令人敬佩不已。将军谋战,精妙无比,先如城濮,退而诱胜白波,后如颖北,援匈奴退鲜卑,今如鄢陵,巧腾挪定三辅。懿实拜服,今日能见将军,实乃三生有幸。”

    司马懿的话才说了一半,水镜先生原本挂在脸上的笑容就僵了一下,但是转眼之间又恢复了正常。

    斐潜笑笑,起身和司马懿还了半礼。以斐潜现在的身份,就算是不还礼也不算是什么过错,但是看在水镜先生的面子上,多少还是照顾一二。

    司马懿短短的一段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实际上一琢磨,完全不是个味道。当然,表面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延伸出来的含义么,斐潜心中盘算着,这是有几个意思?

    三层?

    不,不止,四层,也不是,应该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含义,嗯,或许还有第六个方面的……(本章说注)

    只能说不愧是女装大佬么?

    惹不起,惹不起。

    算了,不说了。说赢了,没意思,说输了,没面子。

    斐潜笑着,完全没有接司马懿抛过来的话题。

    不过么,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不是说鹰视狼顾,心思深沉么?不过按照现在的年龄,似乎也说得过去,谁还没有年轻气盛的那几年过?

    见斐潜完全不答话,似乎是完全听不懂,又像是全数笑纳了一般,司马懿也略有些无奈,总不能继续干耗着,便拱手拜过退了回去。

    斐潜笑着,又闲扯了几句之后,便点点头说道:“今日天色已晚,水镜先生一路多有劳顿,不妨好好歇息几日,若有所需,直便吩咐就是!潜过两日再来拜会先生。”说完,便拱手告罪,起身准备离开。

    “好好!”司马徽依旧是满面笑容,似乎方才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站起身来,要送斐潜。斐潜自然不允,两个人谦让再三,然后司马徽送到了室外,便算是尽到了礼数,再送斐潜死活不肯,也就罢了。两人又站在室外石阶上聊了两句,方再次作别。斐潜到院门之处,回身再拜了一下,司马徽回了一礼,整个告辞的流程才算是正式结束。

    等到征西将军斐潜的身影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司马徽才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然后背着手往室内走,斜了一眼司马懿。

    “叔父……”司马懿见状,心中略有有些忐忑。

    “好好,平日里到没发现,二郎倒是口才了得,牙尖嘴利啊!”司马徽坐下之后,呵呵笑了两声。

    司马懿其实也有一些后悔,只不过之前斐潜看着他,流露出来的那种失望的眼神,让年轻的司马懿心中很是不爽,所以才一时忍不住,借着拜见的机会,绵里藏针的刺了一下斐潜。不过做都做了,后悔也是没有用。

    “叔父,我看这个征西将军,也未必能领会我话中的含义……”司马懿表示,自己还是可以的,至少抢救一下依旧可以推个塔什么的。

    “好好,你小子……”司马徽摇头,然后说道,“你知道方才征西将军在室外说了什么话么?”

    司马懿微微有些色变,但是依旧是存了些侥幸的心理问道:“什么?说了什么?”

    “称赞你聪慧明信,贤德有才,大有季札之风!”司马徽摇了摇头,“如何?不错吧?得意么?”

    “季札?这……”司马懿瞪了瞪眼,不由得有些结舌。这个征西将军,竟然真的如此犀利?

第1313章 双面() 
一时之间,两只马都有些无言。

    良久之后,司马徽才叹息了一声,说道:“王莽之时,始更之际,天下散**,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幸有光武中兴,又爱经书,未及下车,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漏缀逸,方有五经博士,传授各家经纬,范、陈、郑、杜、卫、桓等,继踔而集,是何等之文盛啊……”

    司马徽微微仰着头,似乎在想象着当年的情形,过了片刻之后才缓缓的说道:“昔时,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毛、齐、鲁、韩,礼有大小戴、庆氏,春秋有严、颜等,诸位大儒,洋洋一堂,坐灵台而望云雾,启辟雍而讲经学,诸懦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桥门而观听者,以亿万计之……济济乎,洋洋乎!何等之荣耀啊……”

    “而今……”司马徽转头看向了司马懿,“存之几何?”

    司马懿默然。

    “且不言诗……”司马徽将《诗经》先排出在外,因为《诗经》这个万一,在汉代这些学习经文的人眼中,就像是启蒙书卷一般,尤其是毛氏诗,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乡野里面认得几个字的都能说上几句,因此基本上来说谁都知道《诗经》,不懂《诗经》的就是等同于文盲一般。

    “……世家之中,以书论之,唯有杨氏;以易论之,唯有荀氏;若以礼论,以马氏所长,传于卢郑二人,今卢公寂,便仅余郑氏;若以春秋论,唯蔡公之全,今传于斐氏……其余各家,亦习经书,或无传承,或不名者,何也?”司马徽闭上眼,声音越发的低沉,“一则家族变故,二则所授非人,三则无书传承……且问二郎,司马氏可有一条占优?今河内之学,诗书礼易,尽归郑氏,长此以往,司马氏又何以立足?汝天资聪慧,历来沉稳,怎么今日……”

    司马懿低着头,半响之后方说道:“……侄儿……错了。”司马懿也不太清楚为何在察觉了征西将军斐潜那有些失望的眼神之后,心中莫名的怒气从何而来。或许是在家中被称赞习惯了,结果见了面觉得被冷落了落差较大?又或是因为叔父比父亲更好说话,所以原本被压抑的性格就暴露了一些出来?

    郑玄不仅在礼经上擅长,甚至还涉足尚书、春秋、易经等等,而且还古文今文融汇一处,自成一派,被称之为郑学。严格讲起来么,郑玄虽然师从于古文经学的大儒马融,却走得偏向于今文经学的路子,导致马融在郑玄学完准备离开的时候,隐隐察觉有些不对,便派人去准备将郑玄抓回去,结果没抓到……

    今文经学原本就是各家大儒自己阐述、解释经文大义,以书面或是口授的形式,传授经书的一种方式。而当下郑玄所做的事情,其实也宛如先年的那些今文经学的大儒一样,在给各种古文经学做注释,虽然去掉了一些今文经学什么谶纬的东西,也一方面也让这些古老深奥隐晦难懂的文字可以更容易被人所理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去他个人的思维和观念,或是他个人对于某些经文的解释和注解,这在司马徽眼中,基本上就和古文经学的叛逆者没有什么两样了。

    你郑玄可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大意是什么什么,没有错,但是不能不讲为什么要这么理解,是根据什么来理解的,结果这样一省略,就导致很多人以为经文就是应该按照郑玄所说的那样来理解,这不就是和当年口述经文的那些误人子弟的今文经学大儒一样了么?

    司马徽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但是汉代人比较务实,就像是后世那句话,你行你上啊,不行别bb,司马徽要抢过郑玄的话语权,却发现自家手中什么硬货都没有。

    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郑玄的学问未必全数都是对的,可问题是在郑玄这个地方方便啊,有易经的问题,可以问,有礼学的问题,同样也可以求教,尚书的,春秋的,都可以询问,而不用像之前那样,要辗转各个郡县,然后找各个不同的世家,这样两相一比较之下,自然更多的人愿意汇集到了郑玄的名下。

    而这些人汇集而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大多数的潜在官吏,都师出郑氏!

    汉代经学,就是官职的隐形阶梯。

    造成这样的局面,肯定不是汉武帝愿意看到的,所以光武帝就干脆连太庙都给改了,摆明车马你那一边的,我是这一边的,虽然都是大汉水,但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光武帝在朝,但凡是磋商民生政务的国家大事的时候,都会和臣子就经学上进行积极且热烈的探讨,从太阳升起会一直议论到夕阳西下,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就会相互辩难,如果有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