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9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国人对上海的感情和对上海人的理解或许比北京人更多,虽然,他们主要是从商业上着眼的。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和介绍上海人:他们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他们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财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大多数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令许多北京人不解的是,许多在京的外国人,虽然热衷于北京的政治环境、文化生活,但作为个人对城市的喜好,却更喜欢上海正是在上海,他们能够感受到所熟悉的那种城市生活的气氛和情调。

  1989年,《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上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很像纽约的布鲁林区。纽约是以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楼为特色,上海则以它的街道为特色。“在上海,人们非常注意生活,就连我这个不喜欢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上海与广州不同,广州显得粗俗而上海则显得拥挤不堪。”在那里,讲英语的人已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小圈子,而中国其他的城市还没有这种现象。同时,与纽约人相似,上海人有一种主人感,“纽约人把纽约看成是他们自己的,上海人也有这种感觉。他们对城市有烦恼有抱怨,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热爱自己的城市,对城市有一种依附感”。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美国小伙子认为上海生活更富于人情味。

Number:5264

Title:女人与小说

作者:徐国静

出处《读者》:总第164期

Provenance:《青年文学》

Date:199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

  女人在捧读小说时,眼睛翻看着别人的故事,心却翻看着自己的故事。

  女人在写小说时,笔底谈着别人的故事,心却在讲着自己的故事。

  当女人走进小说,或从小说里走出来时,女人已分不清哪些章节是小说,哪些段落是自己。

  2

  两个女人评论一部小说,一个用眼角的泪水赞叹小说的成功,因为她正在为小说里的一个女人悲伤。一个用眉梢的喜悦颂扬作者的伟大,因为她刚被作者的一句哲理搭救出来。

  3

  仔细听听女人说话,就能发现女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编撰小说。女人描述一个人时,声音、形象、服饰、步履、眼神、表情详尽得如在眼前一般。女人叙述一件事时,时间、地点、人物、景色、细节全盘端出,从无遗漏。生活留在女人头脑和心灵里的一切,女人几乎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即使表达能力最差的女人,说起家常故事来也比表达能力最好的男人来得轻松自如。

  女人语言叙述能力的天赋决定了女人与小说的缘分。但这不标志着女人能够创作出真正的惊世之作,只说明女人在驾驭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时更得心应手些。

  4

  出自女人之手的小说,展现的是女人眼中的那个世界。也许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但那也是女人眼中的男人,或是由女人想象力和情感幻化出的男人形象。女人摘不掉那副涂着自己色彩的眼镜,自然被自己的色彩挡在大千世界背后,女人所能奉献给世人的也只能是自己的那个世界。因此,人类文学史的每座高峰上站着的都不是女人。

  5

  女人只满足于文学创作时心灵的自由飞翔,女人不关注、不在意文学之外的金钱、地位和名声,不是女人看不见它们,而是它们比起女人急于表达的心情、梦想和影印在心灵中的生活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Number:5265

Title:美国今昔退休总统

作者:瑞平

出处《读者》:总第164期

Provenance:《世界博览》

Date:199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尼克松辞世后,仍健在的美国前任总统尚有4位(福特、卡特、里根和布什)。他们均享受着丰厚的终身退休金,分别拥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纪念图书馆,并受到周密的安全保卫及享有旅行等方面的种种便利。这一切都用纳税人的钱从政府开支项下拨付。此外,退休总统们还可以通过出版回忆录和演讲赚取大笔收入。因此,当代美国退休总统们无不生活富足,优哉游哉。不少人为之艳羡不已。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本世纪之前,贵为白宫主人的历届美国总统们在任期届满后并无退休养老的待遇,卸任后生活窘迫者不乏其人,有的因不擅理财而债台高筑,更有的穷愁潦倒,晚景凄凉。抚今追昔,令人慨叹不已。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这位著名的《独立宣言》撰稿人曾在创立和完善美利坚新国家的各项制度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但在两届总统任满后家道中落,负债累累。迫得不已,他自己发行了一种面值10美元的杰斐逊彩票,以筹款还债。彩票注明中奖者可获得杰斐逊所钟爱的私宅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塞录山庄。同情和敬仰他们的人们纷纷解囊购买彩票,但始终没有人持中奖号码前去领奖,杰斐逊得以暂度难关。但他去世后,后人仍不得不出售其故居用以还债。直到1923年,宅邸才由杰斐逊纪念基金会购回,交由美国政府辟为保护建筑。

  ▲第4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这位被美国人尊称为“宪法之父”的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于1817年退休还乡。因其农场连年歉收,经商复遭失败,加上继子欠下两万美元巨款无力偿还而濒临破产。他试图向银行贷款周转,竟被拒绝。直到他去世后,还遗下2。1万美元的债务未能清偿。

  ▲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1758…1831)。他是门罗主义的创始人,但退休后没有经济来源,一贫如洗,只好卖掉弗吉尼亚州的房屋到纽约去投靠女儿女婿。门罗最后的岁月贫困孤独,晚景凄凉。每天他独自拄杖上街散步,路人谁也不曾注意到这个衣衫破旧的老人就是他们的前任总统。

  ▲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名将,1828年以绝对优势票当选总统。当他1837年卸任时,全部家当只有90美元,只好靠变卖祖产度日。其养子小安德鲁又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不断为老父的帐单增添新债,致使杰克逊在死前便已宣告破产。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军司令、战斗英雄尤利塞斯·格兰特将军(1822…1885)后来当选先第18任美国总统。他离任时尚称富有,但携爱妻环游世界旅行花去了他的大部分积蓄。归国后,他将余产10万美元悉数投资于华尔街银行业,结果因两名合伙人舞弊失败造成银行倒闭,他受株连破产,陷入困境。政府念其功勋,出于同情,特地恢复他的军衔,使之能够靠军饷维持生计。最后,格兰特决定通过撰写回忆录来自食其力。在喉癌的痛苦折磨下,他坚持不懈地顽强写作,但在写完自传最后一章4天后,便离开了人世,终未见到这部耗尽他最后心力的作品出版。但他的自传成为畅销书,为其遗孀带来了近50万美元的收入。

Number:5266

Title:漫画与幽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妻子的偏爱

  一天上午同事宣布他和妻子即将有第一个孩子,我们都凑过来向他表示祝贺。有人问他想要男孩还是女孩,他回答他并不关心是什么性别他所想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婴儿。

  于是我问:“你妻子呢?她有什么偏爱?”

  “噢,”他回答,“她也想要个男孩?”

  原因

  在夜总会里,一名钢琴手对顾客吹嘘他的音乐生涯:

  “在我弹钢琴之前,我是一名小提琴手。”

  “那你为什么放弃拉琴了呢?”

  “因为,弹钢琴时,酒杯放在钢琴上不会滑下去。”钢琴手回答。

  等待

  列车上,列车员对乘客说:

  只有所有乘客同意,才能抽烟。

  可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乘客抗议说)。

  遇到这种情况,你必须等待,等到有人来……

  并非小事

  夜间值班警察在公路上拦住了一辆卡车:

  “您可知道车后的尾灯没亮吗?”

  那司机爬下车子,往车后一瞧,大惊失色,掉头就拼命跑起来。警察好心地喊:

  “别慌!这不算严重违章。”

  “我哪能不慌?那辆装着我老婆和4个孩子的拖车上哪儿去啦?”

  万无一失

  某君在火车站问站长:“请问特快列车开出了没有?”

  “开出了,先生。”

  “普通列车呢?”

  “8点半便过了站了。”

  “那货物列车呢?”

  “它们只有在午夜才通过这里。”

  “那你是说现在没有火车开过来?”

  “不错!”站长有点愤怒,大声说,“你问得这么仔细,到底想上哪儿?”

  “我只是想跨过铁轨而已。”

  符合身份

  饭店里,服务员正在为即将举办的宴会作准备。领班不解地问服务员:“你们为什么要将所有的椅子都摆得离餐桌有二尺远?”

  “要知道,出席这次宴会的人都是钓鱼协会的成员。”

  小偷的回答

  警察问一个被当场抓获的小偷:“为什么你偏要到这家商店去偷东西?”

  小偷回答说:“因为这家商店离我的住处很近。你们知道,目前社会上非常乱,我不敢过久地离开自己的家。”

  悼文

  施密特先生看报时,吃惊地发现报上竟刊登了一篇有关他的悼文,他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一个朋友:

  “真见鬼!这是谁搞的?你读了报上那篇我的悼文了吗?”

  “读过了,是……先生,”朋友的声音有些发抖“您……您……您是从什么地方打的电话?”

  晚餐习惯

  选入校委会后,我很少有时间为家人做饭。一天我回家较早,决定给他们一个惊喜,让他们吃上我亲手烹制的晚餐。6点钟,我喊大家吃饭。几分钟后,一份热气腾腾的烧烤上桌了,我再次喊吃饭啦,没反应。当我走进起居室时,听到一声汽笛,便通过监视器窥探,只见他们都不耐烦地坐在车里,等着出去吃饭。

Number:5267

Title:探索的动机

作者:爱因斯坦

出处《读者》:总第16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朱长超

  这是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纪念麦克斯·普朗克60岁生日演讲会上的演讲。

  编者

  在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楼阁,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神殿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而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到祭坛上的。如果上帝的一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神殿,那么集结在那里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在刚才的想象中被轻易逐出的人里面也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在建筑科学神殿中做出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以决定谁该不该被赶走。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神殿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么这座神殿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碰上机会,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都是合适的: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得到天使宠爱而留下来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沉默寡言的、相当怪僻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之间却不像那些被赶走的一群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引到这座神殿中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熙来攘往的环境,而到高山上享受幽寂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净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沉醉地欣赏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在所有可能的图像中,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占有什么地位呢?在描述各种关系时,它要求严密的精确性达到那种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的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他的主题范围,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对于一切更为复杂的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把它们重演出来,这就超出了人类理智所能及的范围。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胆小谨慎地把一切比较复杂而难以捉摸的东西都撇开不管时,那么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过程)的描述,也就是它们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太多。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推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在经验的同感的理解之上的那种直觉。由于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将认为这样就会有多种可能同样适用的理论物理学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里,在所有可想到的解释中,总有一个比其他的一些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一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他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茨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天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的人没有足够注意这个事实。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的论战,根源就在这里。

  渴望看到这种先天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的人。我常常听说,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宗教信奉者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日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今天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风灯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我们但愿他对科学的热爱将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Number:5268

Title:为了遥无的红杉林

作者:基诺娜

出处《读者》:总第164期

Provenance:《解放日报》

Date:1994。11。22

Nation:法国

Translator:郁文

  古老的制盐技术加上最新的工艺,仰仗于阳光和风,法国布列塔尼的吉拉德盐滩年年丰收。这里高质量的盐还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每位吉拉德人都为他们的“白色金子”而感到自豪。

  1987年6月,艾尔伦却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原来,一位在国外的朋友告诉他,西非的盐产地贝宁正在遭到严重的生态破坏。贝宁的制盐人正以每年消耗2万立方米的当地红杉来提炼盐。“他们为什么不能改用我们的方式生产盐呢?”艾尔伦自问,“可以不用烧红杉的,贝宁不同样拥有大海、太阳和风?”1988年2月,这位制盐人带着热情和决心,跨越5000公里海程抵达贝宁达荷美港。

  艾尔伦到达贝宁的第一个早晨,就租了辆两用车出发去咸水湖盐滩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村落首领邀请艾尔伦去丰收了的盐场参观。只见布条系在腰中的村民,用一把弯锄挖那些富含盐分的土壤,然后用咸水湖的水搅拌这些泥土,再用粗编的篮子过滤,结果这些盐的颜色是浑浊暗淡的。随后在专门提炼精盐的小茅屋,艾尔伦亲眼看见,红杉正熊熊地燃烧着,最后变成一股浓烟冉冉升起。这位头领解释说,提取275磅白色的精盐,需消耗1。3立方米的木材。

  此刻,艾尔伦深信:“应当把吉拉德的制盐工艺介绍给这里,应当挽救红杉林!”

  第二年夏天,艾尔伦在吉拉德的制盐贸易会议上,提出了援助贝宁同行的计划,得到大多数代表的同意。吉拉德的制盐义务工作组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