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力=智力×(毅力+体力+速力)
活力不光是指人的干劲,而且还需要智力。毫无疑问,知识与技术是重要的。然而,对于活力来说,智力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充分条件,就是使智力变成果的行动力。构成其行动力的主要因素,是毅力、体力和速力。
毅力,它是意志、性格和干劲的源泉。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体力的重要性。速力则反映了这样一种态度:重视工作的时机甚于它的数量。
要权威,不要权力
无论是首脑还是管理者,都拥有那种由职务直接产生的力量。那是一种外来的力,也就是权力。这种极力,乃是一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轻易拔刀出鞘。相对来说,首脑与管理者就不一定都拥有权威。因为,权威是从内部自然产生的,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实力和人格中自然渗透出来的。我希望,这种权威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击剑技法上,有活人剑、杀人剑的区别。在企业这个竟技场上,为了使企业保持生气勃勃,我们就要用权威这把活人剑,而不要去用权力把这杀人剑。权力大而权威小,企业就会衰败;权威先行,权力后随,企业就会蒸蒸日上。
“看”,发现不了问题;
“观察”,才能抓住问题
真正发现问题,就差不多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那是由于问题就象冰山一样,我们只能看见一小部分,而它的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下的缘故。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为此,就需要相当的眼力了。不能光是随便看看,而是要探出身子全神贯注地端详凝视。
决断就是要不失时机
一味追求完善,就会坐失良机。即使是一个一百分的方案,如果误了时机,结果也就只能得到五十分了。即使是一个六十分的方案,如果不失时机,有信心地行动,也许能得到八十分的结果。“运气”这个东西,往往是在这个时刻光临的。
在事业上,也还有非冒风险不可的时候。此时此刻,重要的不是怎样作出决定,而是必须作出某种决断。
人越早担负重任,进步也就越大
为使得工作场所及工作本身有利于人才开发,首先应从组织及人事方面着手。其中我最重视的,就是“早期、重任、锻炼主义。”无论什么人,都应从年轻时受到严格的锻炼,让他承担有助于提高能力的工作。一个人如不能见难而上、不断努力并历尽艰辛,那他就成不了人才,也就形成不了他自己的实力和人格。
工作的报酬是工作
关于工资与工作的相互关系,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种种议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的喜悦,不是只靠金钱就能得到的。工资可以减少人的不满,但不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应该说,能够增加人的满足感的,还是工作本身。
不管什么工作,如果能够自发地、自主地去进行,人们就会从中感到工作的意义。比工作的种类更重要的是进行工作的方式。
人们往往不是有这个能力才担负这个职务,而是担任了这个职务才发挥了能力
说这个人有能力,只是说他在过去和现在的职务上有能力,至于在将来的职务上是否表现出同样的能力,那是没有任何保证的。对于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胜任新的更高的职务,如不让他实际担任这个职务干一番,那是无法断定的。事情应该这样来考虑:假如新职务要求的能力是一百,那么,即使这个人现在的能力是八十,也应该任用他,以便使他的能力能提高到一百。有的人,往往就是由于担任了某个职务而发挥了惊人的能力。
要使人们经常感到人手不够,不这样,就锻炼不出人才
根据我的经验,在出人才的工作单位,往往是工作多而人手少。这样,每个人的负荷就加大了。每个人都干着稍稍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必须自己去经受锻炼、克服困难环境。然而真正能够造就人才的正是这样的环境。
人手不够,那是人才开发的绝好的土壤。
由纯种赛马变为田鼠
我一来公司,就看出来本公司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好的。但同时也立刻感觉到这种素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就象纯种赛马那样,在事业顺利时显得很神气,对什么事都应付得很漂亮。
但是,一旦景况变得不顺当,纯种赛马那漂亮的腿,就动弹不得了。面对恶劣环境及不利条件,它的腿便萎缩起来了。在这种马的身上,看不到向困难挑战的气概和克服困难的努力,也缺乏那种在任何环境下也要生存下去的生活能力。
为此,我曾呼吁过:大家都应由纯种赛马变为田鼠。田鼠,它总是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它必须自己觅食,四周尽是强敌,也没有谁来保护它。一旦它失去活力,那就意味着死亡。正因如此,为了生存下去,它的智慧得到了磨练。
面壁一生
我每天都盯着一片墙。
我推墙,打破墙,然后,再盯着下一片墙。
在一个小房间里,如果坐着不动,就意识不到墙。一有所动作,碰壁了,才意识到墙。
我想,只有每天都去发现、推挤、打破“墙”,人才会有所进步。有句话,叫作“面壁九年”。我想,我们应该面壁一生。
Number:3465
Title:传奇人物土光敏夫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工人日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76年的一天早上七点钟,日本东京警视厅的便衣警察包围了首都郊区土光敏夫的住处。
日本的经济巨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土光敏夫,个子矮胖、宽肩膀、方脑袋、动作缓慢,目光专注而庄重,活象个柔道运动员。1950年,他负责领导新生的石川岛播磨公司的造船所。就在他为巴西建造两艘高速巨轮时,发生了一起未曾预料的、对他生涯起决定作用的事故。在土光敏无负责建造的两艘巨轮中,有一艘出港时撞在码头上,不过撞坏的是码头,巨轮只受了点轻伤,第二天又重新启航了。立时,土光敏夫名声大振,各方订货纷至沓来。仅十年工夫,日本就在土光敏夫的带动下打进了世界造船业。当时,世界上十艘船中,有八艘是日本制造的。以后土光敏夫又致力于其它方面。在亚马孙河流域,他成为美国巨型工厂的第一个对手;他担任东芝公司的董事长后,使生产计算机、半导体收音机,集成电路和通讯系统的东芝公司成为世界性的企业。他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日本经济成就的象征。
这样一位率领日本工业大军的声名显赫的土光敏夫,对于公众来说,是一位谨慎的、几乎有些神秘的人物。
这次,由于一桩案件的牵连,人们才有机会窥探一下这位经济界巨头的私生活。
便衣警察在土光敏夫的住地只找到一幢小木屋,木门是朝街开着的。他们以为土光敏夫的府邸一定在附近,便按响了木屋的门铃。一个身着家常衣服的老妇走出门来。“请问,土光会长别墅在哪儿?”警察问。“哪有什么土光别墅?”妇人答道,“我是土光夫人。我们就住在这里。”“能不能请土光先生出来一下。”警察问。“噢,”土光夫人回答说:“他早就走了!坐早晨六点半的火车上班。你们明天来,六点以前一定能找到他。”
警察们愕然了。土光敏夫当时已八十高龄,担任经团联会长已经两年,却住在这样简陋的木屋里,每天挤火车去上班。警察们结束了险些闹出大笑话的搜查。从此,关于土光敏夫私生活的消息在东京不胫而走,这位沉默寡言、谦逊谨慎、严肃刻苦、位尊荣极的人物的巨大形象便从此家喻户晓了。
Number:3466
Title:法医辛浦森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杜伦太太已经不在了。我用硫酸把她溶解了。”嘻皮笑脸的小个儿哈逸告诉伦敦警察厅探长,“但是你如果找不到尸首,怎么能证明是我谋杀的呢?”
哈逸把富孀杜伦太太骗到英国克劳莱镇一间租来的储藏室里,开枪射击她的后脑,劫走了她的首饰,把尸首丢进一只满装硫酸的钢桶。尸体溶解以后,他把桶倒翻,亲眼看着杜伦太太尸体的溶液淌到院子里砂砾铺的地下才离开。
他以为警察当局要找到尸首才能对他起诉,这样想就错了。哈逸招认不久,全球最蓍名的法医学专家,伦敦大学的辛浦森博士就到犯罪现场来回勘察。他雨伞从不离身,就用伞尖不断在砂砾地上敲打。他突然蹲下来,拾起两颗看来有点象钻石的小石子,用放大镜细加观察。“人体的胆结石,”他说,“仔细搜查这地方。”
结果警方找到了一些红色塑手袋的碎屑和丙烯酸树脂假牙的碎片,手袋和假牙都经判定是杜伦太太的东西。他们又在哈逸的储藏室里找到一支0。38口径的左轮手枪,其中一枚子弹业已发射。接着一位珠宝商来报告,说杜伦太太失踪后几天,他曾经从哈逸手上收买了几件女人首饰。查出来是杜伦太太的东西,这成了有力的罪证。结果哈逸被控受审,定罪问绞。
后来有一名不明白辛浦森博士求证方法的警官说:“发现那些胆结石真侥幸,一下就破案了。”辛浦森眉毛一扬。“说实话,我是特意去找胆结石的,”他说,“年龄和杜伦太太差不多,日子过得象她那样舒服的女人,多半有胆石。因为胆石上面有一层脂肪质的东西,酸性的液体腐蚀不了。存心去找,就不难发现了。”
医学奇才
辛浦森是伦敦警察厅顾问,伦敦大学盖氏医学院法医学教授,牛津大学讲师,著过七本书。他不是真正的侦探,而是法医病理学家,长于检验伤痕,尸体,人体组织,以决定死因,凶嚣,死亡时间。他的特长是观察入微,知识渊博,推断如神。
有一次一个海滨小城刚从海里捞起一具绑了绳索的尸体,辛浦森接到警察局电话,要他去看看。“看来有点象谋杀,”警察在电话里告诉他。辛浦森立刻赶去验尸,他一面检查,一面对秘书口授观察所得:“男子,四十左右,营养良好,无显著外伤,皮肤上有刺花,大概时常出海等尸体解剖之后就可以知道清楚了。除非我的判断大错特错,这不是谋杀,是自杀。”
“怎么会呢?”负责办这件案子的探长说,“这个人捆得紧紧的,就象只要送到炉子里去烤的鸡。”
“请你看一看,”辛浦森回答说,“每一段绳子都绕了身体一匝,而且每一个结都是朝上打的,很可能是用自己的手和牙齿拉紧的。”辛浦森用手电筒照死人嘴里,“甚至还有一小股绳子,仍旧夹在两个门牙的缝里呢。”
警方调查结果,发现这个人确是自杀致死。他知道自己是游泳健将,怕死不成,在投水之前就先把自已绑起来。
没错过一次
1959年辛浦森在索塞克斯出生,一九二四年进盖氏医院附属医学院始终没有离开那里。他是个才华横溢的学生,曾经得过无数的奖。应聘在医院任职不久,就开始替警方验尸到现在为止,已经验了十万具以上。
法医生涯初期,他遇到“约翰·柏莱康谋杀案”,曾经和一位远近闻名的专家意见相左。
普茨茅斯一家洒馆的女店主被人谋杀,好几个星期都没有破案。不过后来一名因细故被捕的累犯劳恩忽然自供,他抢劫约翰·柏莱康酒馆时杀了店主。“我并没有存心要杀人”他说,“但是你知道,女人叫喊起来是个什么情形。”
警方重新翻阅原先辛浦森所提的报告,里面指出,女店主是被一只手残废的人勒死的。劳恩的右手指与她颈子上的伤痕吻合。
案子开审时,劳恩推翻前供,自称无辜。被告最有利的辩护是当时国际间首屈一指的法医学家史比柏莱爵士的证词。史比柏莱和劳恩握过手,乘机考验过他的手力,他的结论是,这样软弱无力的手绝对勒不死人。结果陪审团认定劳恩无罪。
但是二十年后,劳恩因为一方面身罹癌症,另一方面法律规定,一个人为谋杀罪嫌受审,经宣判无罪后,不能再以同一罪名受审,所以他有恃无恐,重新认罪。“我招认,这件案子是我干的,”他说,“我的确杀了普茨茅斯酒馆里的那个女人。”
他重新认罪,辛浦森感觉快慰。这可以证明,他判断过的谋杀案还没有错过一次。
樱桃色
辛浦森到处演说,上课,每天检验的尸体常常多达六具,在法庭作证,还抽出时间写作。他的著作里有一本普遍采用的法医学教科书,一本关于医生在法庭作证的专著,以及他处理的案件始未。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是《葡萄牙蛤蜊案》。
1959年,一位英国牙医携眷出国度假。他们到达里斯本附近一家汽车旅馆不久,吃了有蛤蜊和小牛肉的晚餐。第二天早晨,夫妻俩已经死于卧室,两个很小的孩子则在另一间房里哭泣。卧室里有呕吐的痕迹,葡萄牙当局断定,他们的死因是吃了腐败的蛤蜊。
这位牙医保过一笔一万镑的意外险,食物中毒这样的“疾病”并不包括在内,因此辛浦森博士对这件案子特别注意。但是伦敦警察厅屡次希望检验尸体的请示,都遭葡萄牙当局拒绝。三星期后,案子就结束了,尸体除了所有重要内脏已经割去供检验之外,也用飞机运回英国,准备下葬。
辛浦森注意到两个死者的肤色都不正常,因此在每人腿上抽了一点肌液来做化验。果然不出他所料,肌液里含有一氧化碳。
“他们住的汽车旅馆浴室里有没有热水器?”他问一位不是代表官方到葡萄牙去调查的人。
那人说有。
辛浦森把整个案情重新估量一番。牙医和他太太当时正准备就寝。太太想洗个澡,于是打开了热水器。通风有毛病,结果房间里积聚了一氧化碳,分量太多,足以致命。牙医夫妇因为接近热水器,结果窒息而死。两个孩子睡在另外一间卧室里,所以幸免于难。
他在调查死因的法庭中提出他的见解,保险公司只好照赔。但是还有一个疑问:辛浦森博士远离现场,怎么会那么有把握地认定不是食物中毒的呢?
“樱桃色,”辛浦森说,“尸体呈樱桃色那是煤气中毒致死的特征。呕吐固然是食物中毒的征象,也是煤气中毒的征象。再说,其他吃蛤蜊的人可一个也没有生病。还有一点:使蛤蜊腐败变为有毒的浮游生物是这个季节里没有的。”
失踪妇人
法医学专家极难办到的一件事是把残肢断臂重新拼好,加以辨认。一九四二年七月有一天,辛浦森博士收到一包烧焦了的人骨和干枯的肌肉碎片。当时伦敦正遭受纳粹的轰炸,大家不断在断瓦残垣中挖掘。那堆残骸枯肉是在一座炸毁的浸信会教堂地下室里发现的。“这堆遣骸很可能是隔壁老坟场里的东西,”伦敦警察厅的警探说,“也可能是被炸弹炸死的人身上的。不过,还是请你看一看吧。”
辛浦森博士只简简单单瞧了残骸一眼。“女人,”他说,因为他已注意到残骸里有子宫。然后他仔细检查了一下。“大概已经死了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这时他忽然略微起了一点疑心。“最好还是把她送到我实验室去吧。”
他在盖氏医院把骨头洗刷干净,然后检查。“不是空袭炸死的,”他淡然地说,“脑袋是别人砍下来的,手脚倒干净利落。脸上和头皮的组织都故意剥掉了。”
找到最长的一根骨头是上臂骨,他量了一下,是四十公分。根据皮尔逊估计身高的公式来计算,她有5。1尺高。他看了颅骨的爱克斯光,断定她年龄大概在40~50之间。还断定她子宫里长过纤维瘤。
一位警探把伦敦警察厅人口失踪的档案查了一遍。许多人之中有一个名字似乎与死者身份相符:瑞契儿·杜布全,四十九岁,她曾经到一家伦敦医院去检查过肿瘤,以后就失踪了。她丈夫哈瑞已经与她分居,在发现她遗骸的那个教堂附近担任火警警报员。
哈瑞身体魁梧,性情暴戾,力大无穷。瑞契儿的姐姐告诉警方,瑞契儿跟丈夫要家俱可能引起杀机。但是控告他的证据还嫌不够。辛浦森博士能不能证明瑞契儿的确被害呢?
他关照把颅骨拍一张照片,放在瑞契儿本人的照片上,两张照片各处都完全吻合。他们找到了瑞契儿的牙医,牙医立刻认出她的上颚,和他以前替她填补过的牙齿。
可是这个女人到底是怎样死的呢?辛浦森博士又把残骸研究了一番。那天晚上他的助手离开办公之后,他没有走。第二天早晨助手上班了,见他还坐在那里,面前摆着脆弱的喉骨。他抬起头来说:“这是谋杀案。我已经发现舌骨上有条裂痕,而且骨头的一角上还有一滴血迹。这个女人是给人勒死的。”
哈瑞经过审讯,有罪问绞。
Number:3467
Title:美国第一夫人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联合早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Δ据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美国第一夫人的寿命不仅比总统高,而且死亡率也比一般贫民妇女底10%;而总统本人的死亡率比第一夫人的死亡率高40%。
Δ在美国国会尚未制定法律给总统未亡人发养老金前,钢铁大王卡内基每年拨一笔巨款给她们作为养老金。
Δ格兰特总统的夫人天生眼睛斜视,想让医生矫正,可是格兰特反对手术。他说,他喜欢她这个样子。
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时期,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第一夫人艾琳娜每天收到无数恐吓信。白宫安全人员一定要她在皮包里放一支手枪,以防万一。
Δ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不许她夫人监管白宫家务事。他要自己当总监。白宫家庭大小事务,甚至是莱单和开支都要呈交他批阅,总统夫人未经总统同意也不敢买衣服。
Δ第一个“第一夫人”玛莎·华盛顿入主白宫时,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