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家后的玄奘同二哥先跟景法师学《涅经》,后又从严法师习《摄大乘论》。他学习勤奋,读书认真,往往听法师讲授后,就能升座复述,把经义分析得细致透彻,使全寺和尚都为之惊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他和二哥前往长安学经。后从长安到成都,当时的成都高僧云集,法筵大开。玄奘在这里一面听道基,宝逻等名法师讲经,一面刻苦钻研,二、三年间,就究通诸部佛典。
武德五年(622),玄奘二十三岁,风华正茂。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和尚受戒律)后,为了远游求师,深造学问,就不顾二哥阻拦,只身由岷江泛舟东去。经峨眉山,穿三峡,到达荆州(今湖北江陵)天皇寺,在那里开坛讲《大乘法》。半年后,他又由荆州北游,询求高僧,先到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继往相州(河南临漳),就慧休法师习《杂心摄论》。最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再入长安,跟道岳法师学《俱舍论》。玄奘与众僧切磋,深得当时佛学权威法常、僧辩两大法师的赏识,他们称赞玄奘为“释门千里之驹”。玄奘二十八岁时,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佛教界的后起之秀。
立志西游望骨孤征
玄奘在佛学上的造诣愈深,疑问也就愈多。他深感国内佛教经典体系太乱,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过去翻译的佛经,不是过于直译,就是过于意译,往往有失原意。为了习贝叶(印度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水沤后可以代纸,印度人多用以写佛经,所以佛经也称为“贝叶经”)之文,寻释迦之迹,求道于源,他准备亲莅印度。这时有一位中印度学者波顿密多逻,即智光法师来到长安,他是印度佛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智光法师对玄奘说:戒贤法师精通《十七地论》,这一学说总摄三乘,更是大乘瑜珈宗(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的要典。玄奘听后,觉得只有游学印度,才能取得真经,于是立志“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他告别长安,踏上了西游取经的艰难险阻的征途。
玄奘出了长安城,沿路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来到了凉州。凉州地当要冲,襟带西番,为河西一大都会。由于唐朝西北边境经常遭到西突厥威胁,所以朝廷有旨,严禁人民私自出国。凉州都督李大亮行禁极严。玄奘一面登坛讲经,一面了解情况。后来靠凉州慧威法师的帮助溜出凉州。为避人眼目,他混迹在商人行列里,昼伏夜行,露宿风餐,到达瓜州。
瓜州是唐朝最西面的一个城镇。当时的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待玄奘十分殷厚。玄奘住了一个多月,打听西行的路径,了解到瓜州北五十余里有条瓠(hù)河(即今疏勒河),水势湍急,深不可度,河上有玉门关,是去西域的必经之路。玉门关外西北方向,又有唐朝设立的五座烽火台,都有官兵守望。各烽火台相距百里,其间尽是沙漠荒丘,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水草。过了烽火台,就是莫贺延碛(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的大戈壁)。在瓜州,玄奘的马匹死了,一时难以成行。这时,凉州追捕玄奘的公文已到,要沿途州县捉拿玄奘,押遣京城。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公文,促他赶速西行。玄奘当即买得马匹,备置物资,但苦于无人引路。
这时,正巧有个胡人叫做石陀的,愿意送玄奘过五个烽火台。第二天石陀带着一老翁骑着瘦老的赤色马来见玄奘。老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今新疆哈密)三十余次,他对玄奘说:“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远,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众多同伴还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可行?还是多作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答道:“我为求大法,发愿西行,若不到婆罗门,决不东归。纵然死在半路,也不后悔!”老翁见他意志坚定,就说:“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匹老马。它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途健行。”玄奘觉得老翁说得有理,遂与他换马。装束停当,就和石陀直去玉门关。
三更时分,他们到了瓠河畔,玉门关在望。瓠河流此仅一丈多宽,岸旁恰有几株梧桐树。石陀下马,砍下树木,搭了一座便桥,人马安全过河。过了玉门关,石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进,玄奘只好独行。
玄奘孑然一身,孤游大漠,但见黄沙茫茫,渺无人烟,惟凭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便引导前进。沙漠中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反射或折射,而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的那种奇异幻景,虽使他煌惑不安,却未曾动摇他西行求法的决心。
这样走了八十多里,终于望见了第一座烽火台。晚上,他来到烽火台旁边,看见有一汪清水,就下马用皮袋装水。这时一支箭从他的头顶掠过,接着又射来第二支箭,差点儿中了他的膝盖。玄奘知道已被哨兵发现,就大喊:“我是从长安来的和尚,请你们不要射我!”边喊边牵着马向烽火台走去。哨兵带玄奘去见校尉王祥。王祥是个信佛的人,他问明了玄奘的来历,对他很尊重,并决定送玄奘回敦煌去。玄奘矢志不移,告诉王祥说:“自佛灭度后,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所以不顾性命,无视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决心西游,誓不东移!”玄奘坚持西行取经的精神,感动了王祥,就在他的帮助下,玄奘通过了最后一座烽火台,进入了一望无边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古称沙河,长八百余里。这里平沙浩渺,黄浪滚滚,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地上没有水草。玄奘暗暗下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沿途,“人马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他一连走了“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竟晕倒在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忽然一阵凉风把他吹醒过来。他爬起来,忍着难耐的干渴,继续前进。走了几里路,遇到了泉水,玄奘畅饮之后,装满了一皮袋水。又走了几天。终于把莫贺延碛甩在后边,来到了伊吾国。
玄奘在伊吾国停留了十多天,邻近的高昌国王文泰,听说玄奘来到,便派人前去迎接,盛情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大唐法师,并挽留他在高昌讲经传道。玄奘一面表示谢意,一面表明取经未成,执意西行。高昌国王深受感动,赠给玄奘许多金银衣物,给他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搬运脚夫,还写了二十四封信给沿途各国君王,托他们照料玄奘。
玄奘一队人马离高昌以后,经过阿耆尼国(新疆焉耆自治县)、屈支国(新疆库车),到达了冰雪覆盖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这里山峰高耸,冰雪漫地,路径崎岖,跋涉艰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们过凌山时的情况说“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pàn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玄奘一行在凌山中走了七天,生活极其艰苦,“悬釜而炊,席冰而寝”。翻过凌山后,“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随后,玄奘一行经热海(今苏联伊斯色克库尔湖),到达了西突厥的素叶城(今苏联伏龙芝附近),又西行经赭时国(今苏联塔什干)到达铁门要塞。这里左右带山,山极峭壁,唯有一狭道穿过铁门要塞,两旁石壁,竦立千仞,色相如铁。玄奘穿过铁门,又经过十三国,到达缚喝国(阿富汗境内),在此他观礼佛迹,从般若羯罗(慧性)学了月余的《毗婆沙论》后抵揭职国,登越著名的大雪山。
大雪山比凌山更为险要,这里“满山冰雪,千年不化,凝云飞雪,曾不暂霁”,“积雪满谷,蹊路艰涉”。不仅如比,山中还有强盗出没,以“杀害为务”。但这一切困难险峻都不曾吓倒玄奘。在翻越了大雪山后,玄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印度。
周游印度名扬天竺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印度叫“天竺”,或称“婆罗门国”。这时,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各部中小国林立。玄奘到了印度后,先游览了北印度的键驮逻国,这是印度佛教艺术的发源地之一,都城布路沙布罗,“周四十余里”,有许多庄严华丽的寺院、高耸入云的佛塔和雄伟的佛像。玄奘在此参观研究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拜谒了佛教胜迹。
接着,玄奘又到达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这里是佛教小乘教的发源地之一,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往在这里的暗耶因陀寺内,跟弥法师学《俱舍论》和《顺正理论》等经典及因明(逻辑学)、声明(文字文典学)等知识。课余之暇,玄奘熟读了寺内收藏的三十万颂经典,抄写了许多经文。
玄奘住了约二年后,“逾山涉险,行七百余里,至半蹉国”。后又到曷逻暗补罗国。在往曷罗暗补罗国时,路过波罗奢大森林,不幸遇到五十多个强盗。这伙强盗洗劫了他和同伴的衣服资财,还挥刀驱迫他们进入一枯池内,企图来个杀人灭口。池内生长着很多蓬棘萝蔓,玄奘和一和尚深入棘林中,发现池南边有水穴可容人过,乃相偕溜出,一口气跑了二、三里,才遇到一个正在耕田的农民。这个农民听说一伙强盗在杀人越货,即刻吹角告警,瞬息之间,应者云集,前往赶走强盗,救出遇难的同伙。玄奘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行为,深为同伴们所敬佩。
此外,玄奘还在那揭罗国参观了为佛教鼻祖释迦牟尼所建造的三百多尺高的宝塔;在乌仗那国见到了阿罗汉所造的百尺木菩萨像;在磔迦国跟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和《广百论》;在至那仆底国跟(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他的足迹先后踏遍了印度五部一百一十个国家。最后,定居于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习大乘教的经典。
摩揭陀国是大乘教的中心地,共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烂陀寺是这里最大的寺院,也是印度最壮丽的寺院之一。寺中居住着四千余位佛学高僧,著名的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就居住在这里,并主持讲经。此外,寺中还藏有印度所有的大、小乘经典、吠陀颂赞和天文、地理、医药、技艺等各类书籍。玄奘在这里起早睡晚地钻研佛学,专心致志地听戒贤法师讲经,虚怀若谷地向高僧们请教学问,达五年之久。他的学问越来越广博,对佛学理论越来越精通。
有一天,一个叫般若多的老婆罗门,写了一篇论文送到一向支持那烂陀寺的戒日王那里,公然向那烂陀寺的大乘教学说挑战。戒日王命令那烂陀寺派出四名代表应战,戒贤挑选了四名学习最佳的僧侣“应王之命”,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场激烈的论战开始了,其余三位僧侣临场胆怯,犹豫不决,而玄奘却信心百倍。他口若悬河,舌如利剑,驳得论敌张口结舌,无言可答。玄奘为那烂陀寺赢得了荣誉,满场兴高采烈。称赞不绝。从此,玄奘在印度佛教界赢得了极高声誉。
唐贞观十六年(642)十二月,玄奘参加了由戒日王倡议举行的佛学经典教义的辩论大会。这个辩论大会规模空前,到会的有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博蕴经义、善于雄辩的僧侣六千多人。玄奘是这个大会的“论主”。他在会上讲解了《会宗论》和《制恶见论》。讲解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够驳倒他。戒日王根据传统习惯,请玄奘坐在身披锦幢的大象上巡游,贵臣陪送,万众欢腾,巡行者高呼:“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月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
取经归国译著传世
贞观十七年(643)辩论大会结束后,玄奘打算回国。在印度已经整整十三年了,他一刻都没有忘记祖国。留学求经的目的既已达到,他恨不得马上插翅飞返。印度人民再三挽留,戒日王也一再劝阻,鸠摩罗王甚至说愿意替玄奘造一百所寺院,希望他留在印度,无奈玄奘归志已坚,戒日王等只好让他回国。
这年,玄奘由钵罗耶加满载荣誉和经典归国。戒日王赠送给他许多珍贵的礼物,他都一一谢绝,只留下驮经的马匹和大象。动身那天,玄奘用大象、马匹驮了他历年来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和佛像、花种等物。戒日王和鸠摩逻王还亲自送行,一直走了几十里路,才相互挥泪告别。
玄奘在回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他回国时没有走原来的路线,而是途经阿富汗,帕米尔南缘,沿渍赤河而上,经疏勒、于阗、鄯善、敦煌、瓜州等地,回到了阔别将近二十载的唐土。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平安地、圆满地回到长安。唐太宗早就见到玄奘途经于阗时的上表,知道了他的不平凡经历。如今,玄奘载誉而归,他便下敕“近京之日,空城出观”,并在朱雀桥边为玄奘开了一个十分隆重的欢迎会,还把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大批经典、佛像、帐舆一一陈列出来,让老百姓参观。当时的朱雀大街人山人海,群众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内,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热烈欢迎这位满载着中印人民友谊而归的大法师。此种盛况,与他当日启程时的冷落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
玄奘从青年开始西游取经,此时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了。他西游印度十六年,行程五万里,游历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玄奘回国后,立即组织各地高僧百余人,开始了翻译佛经经典和著书立说的艰巨工作,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三更暂眠,五更又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十九个春秋,翻译了卷帙浩繁的佛教经论。他自己前后译经达一千三百多万言,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还把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老子》和印度已经失传的佛经《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人民。玄奘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旅行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沟通中印文化的伟大翻译家。
此外,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于646年完稿。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辞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它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默,后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广泛流传。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葬于西安樊川北原。
Number:3360
Title:部分珍稀动物尚存数目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朱(中国)约17只,加州秃鹰(美国)约40只,毛里求斯茶隼(毛里求斯)约20只,华南虎(中国)约100只,考爱岛鸟(美国夏威夷)约10只,红狼(美国)约100只,爪哇犀牛(印尼)约50头,冠麻鸭(苏联)约3只,爪哇虎(印尼)约20只,阿拉伯羚羊(阿拉伯国家)约50只。
Number:3361
Title:朱发现记
作者:唐锡阳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大自然
Date:1984。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79年,中国科学院从一位副总理那里接受了一个任务寻找朱。朱是亚洲一个特有种,被誉为“东方的宝石”,1960年第12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将它列入“国际保护鸟”。现在苏联已经没有了,朝鲜也没有了,日本只剩下笼养的几只,且已年老失去繁殖能力。能不能抢救这个物种,就寄希望于我国了。
朱也称朱鹭,历史上在我国分布很广,最北到兴凯湖,最东到福建、台湾,最西到甘肃天水地区,最南到海南岛。其中以东北、华北和秦岭一带数量较多。一直到30年代,还有14个省份见过朱;到60年代,就只有在陕西的洋县、周至及西安附近采到过标本,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要在半个中国的地区寻找失踪了20多年的朱,真是“大海捞针”。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勇敢承坦了这个任务。他研究了全国现有的17个标本,查阅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分析了前人的考察路线。在完成了充分准备以后,便背着地图、照相机以及有关资料出发了。
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等车找店,他三年跑了13个省份,行程5万公里。结果不但没找到朱,连适合朱栖息环境也很难找到。村野大树几乎被砍光了,改革耕作制以后冬灌水田看不见了,农药、化肥以及工厂的“三废”污染了大片的农田和水源。他的收获不是发现了朱,而是具体看到了朱濒于绝灭的原因。朱生活在农业区,个体大,颜色鲜艳,容易成为捕杀的目标;它天敌多,乌鸦、猛禽、青鼬都来争巢、毁蛋或者伤害幼鸟;它病害多,自然死亡率高。这些都是濒危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它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刘荫增在寻找朱上也不是一无所获,他找到了两个重要线索。一是从陕西洋县一个渔民那里,确实打听到这一带还有朱在活动;再是在甘肃徽县一个狩猎者的手里,找到了三根朱的羽毛,而且说打死这只朱仅仅在两三年以前。
他回到动物研究所,作了详细的汇报。领导和专家支持他继续找下去,并把复查的重点缩小到洋县、徽县等几个点上。同时调给他一辆越野汽车,增加了考察经费。
1981年他第三次来到了洋县。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属于山脚带的鸟类,不会生活在海拔太高的地区。所以他几乎找遍了洋县所有的平坝、丘陵地带,但没有发现任何朱的踪迹。他感到希望渺茫。正准备往甘肃方向转移的时候,纸坊乡的一个农民在电影院看到了他的幻灯广告,跑来报告他看到过朱。刘荫增不大相信。因为这一带白鹭、苍鹭、池鹭比较多,当地人一般分不清鹤、鹭和。就拿出朱的标准照片,要他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