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业重于爱情

  莫扎特年轻时,倾慕爱恋过好多位秀丽、美貌的姑娘,但时间都不太长。当他21岁时,与母亲一起外出第二次演奏旅行。在去巴黎的途中,路经曼汗城时,莫扎特邂逅了一个芳名阿蕾霞的德国少女。这位少女有着银铃般优美的歌喉,莫扎特整个心都被她迷住了。他就以教阿蕾霞的声乐为借口,说服母亲在曼汗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少女为了报答莫扎特的盛情,曾把芳心默许给他,莫扎特为此大为感激,表示愿意娶阿蕾霞为妻,帮助她成为歌剧明星,并把这一想法写信告诉父亲。母亲目睹这一切,感到如此下去,势必影响巴黎之行,就在儿子的信后,悄悄加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补白:“这位姑娘很会唱歌是真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忘记自身的利害。”父亲来信,对莫扎特婉转警告:“你想要成为将来被世人淡忘的平凡的音乐家呢,还是做一位留名青史、受人祝福的第一流音乐家?你愿意做时常被美貌所迷、不多几时,死于床铺上、让妻儿流浪街头的人,还是做一名基督徒,过幸福的生活,重视名誉与自主,给予家族以安乐?”接着父亲又以强烈的语气追加道:“必须前往巴黎,不得迟延。然后加入伟大人物的行列。若是不能成为凯撒,就不必做人。”在父亲的忠告下,莫扎特强忍感情,终于向阿蕾霞告别,和母亲踏上巴黎之途。

   相依为命的婚姻

  莫扎特26岁时,冲破家庭和社会的巨大阻力,与相爱的康丝丹彩举行婚礼,开始了共同的生活。娇妻对于丈夫的事业是无比的支持。她经常大声诵读书中的故事给丈夫听,谛听丈夫即兴写作的作品,并坚信这些音乐能留存永世。她那训练有素的歌喉,总是最先领略丈夫的每一支新曲,她只要把乐谱看过一次,就能尽善尽美地歌唱出来,她还会愉快娴熟地弹奏钢琴。当时莫扎特的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很为清苦。有年冬天的某日,来访的朋友奇怪地看到这对夫妇在房中相拥着跳舞。他俩向客人解释道:“我们实在很冷。因为连一根可以烧的木柴都没有。”妻子时常害病,这时丈夫总是寸步不离,看护着她。当妻子已入睡,而有客人来访时,莫扎特总是立刻拿手指按住嘴,要来客不要出声。当他一大清早要出去散步时,必定写一张小字条搁在妻子一醒来就能看到的地方。小字条中有一张写着:“亲爱的太太,你早。请静下心,好好再睡吧。你不要起身太早,免得感冒。身体不要过分弯曲,不要发脾气责骂佣人。在我回来之前,请不要为家里的各种琐事烦心。希望在你身上,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

  当莫扎特外出旅行时,都随身携带妻子的画像,有空时,就拿出画像自言自语一番,然后把这些喃喃自语的话写在信中,寄与爱妻。

  这对恩爱夫妻的炽热般的爱情,直到生命的终止,都未曾熄灭过。

   为事业而不修边幅

  青年人总是爱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年轻时,也是一位“爱打扮,讲究衣着”的人,并憧憬着爱情。当他17岁初次抵达维也纳时,是个典型的追求时髦的青年。他的打扮是:“在水色燕尾服上,套上绿色短大衣。白裤子下穿的是黑色丝袜。在白色花纹的背心上,有两个大口袋,用金辫带彩饰着。脖子上围着纯白的披巾,头发梳成辫子,把帽子夹在腋下,腰上佩着短剑。”以后,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显露了自己的才华,声誉与日俱增,他对于衣着和风采,就开始随便起来。有一次,他登了一则新闻广告,征求佣人。有一名应征者,特别表示他会理发。但贝多芬却怒吼道:“我并不是要找一名理发师!”

   艺术决不为金钱而堕落

  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有着特别的感情关系。梅克夫人是位著名工程师的寡妇,拥有许多财产。她得悉柴可夫斯基因经济而困恼时,为了资肋他,想了各种方法。最后又决定秘密地每年送给他近900镑的钱。1877年,梅克夫人请求为她自己谱写一首作品,而且答应给予高酬,可是柴可夫斯基并不因为与梅克夫人有着奇妙的感情关系而迁就,只是说,自己无法受人委托而作曲,婉谢道:“使自己的艺术因金钱而堕落,乃是违背良心的。”结果这位夫人只好表示愿意替他还清负债,但不一定要为自己作曲。

Number : 309 

Title :诺贝尔的自传小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诺贝尔传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哥多次写信给享有盛誉的弟弟,要求他写个自传小品。诺贝尔再三推辞不下,便写下了这段自传:

  阿·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当在他哇哇坠地之时就结束他痛苦的生命。

  主要优点:不沾光讨便宜,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主要缺点:终身未结婚,脾气暴躁,消化不良。

  唯一的希望:不要让人活埋。

  最大的罪过:不崇拜财神。

  一生中重大事件:全无。

  自传就写这么多够不够呢?还是嫌 嗦了一些!那末,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事情才该称得上“重大事件”这个美名呢?那成千上万个太阳星球,在银河这个小小的宇宙旋涡中运行,而它们本身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倘若他们了解到整个宇宙是多么广阔无垠的话,就一定会为它们自身的微小而深感羞愧。

Number : 310 

Title :张曜拜妻为师

作者 :士洪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合肥晚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清朝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史。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官歧视。御史刘敏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便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向谁请教呢?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就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一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跪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印章,经常佩在身上以为自警。由于妻子认真教,张曜发愤学,几年后,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Number : 311 

Title :韩复榘的怪论

作者 :陈祖基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文化娱乐

Date :1982。8

Nation :

Translator :

  抗日战争初期因逃跑而被处决了的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有许多奇谈怪论,“妙语惊人”,令人捧腹。

  “对牛弹琴”

  济南大学校庆,韩复榘莅校讲话。他一站上讲台,先干咳一声,对台下发问:“开会的人来齐了吗?没有到的请举手!”他见没有伸胳臂的人,很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很好,都来齐了。”

  接着,他侃侃他讲起颇不失为“谦虚”的开场白:

  “你们都是文化人,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都懂得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钻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爬出来的,所以我不配到这里来讲话。既然你们一定要请我来,真使我‘蓬筚生辉’。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和你们讲话的,一讲起话来嘛,就像,就像……噢,对了!就像是‘对牛弹琴’……”

   “靠左走”

  抗日战争前,蒋介石搞了一个“新生活运动”。韩复榘讲起他的认识来了:

  “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表示赞成,表示拥护。不过有关靠左走那个说法不好,要是大家都要靠左走,右边不是没有人了吗?”

Number : 312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双倍的学费

  有一个年轻人,去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示自己,滔滔不绝他讲了许多话。

  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

  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门是怎样学会闭嘴,另外一门才是怎样演讲。”

     都是要后悔的

  一个学生请教苏格拉底:“结婚与不结婚究竟何者为好?”

  苏格拉底说:“有这样想法的人,取任何一种都是要后悔的。”

      娶妻比治国难

  莫里哀是法国著名剧作家。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某国的一位皇帝,在14岁时,就开始统辖国家,但到18岁时还不允许他结婚?

  “因为照应自己的妻子,要比治理一个国家困难些罢了。”莫里哀冷冷地回答说。

         戒烟

  戴高乐50多岁时,已是法国军政的显赫人物。他的烟瘾也颇为闻名。可是在1947年,他却出人意外地戒了烟。后来有人问戴高乐怎样把烟戒掉,他说:“那很简单。我告诉大家我已经戒了烟。此后,我就再也没有吸过一根烟。”

Number : 313 

Title :故事发生在“大众信箱”

作者 :方亮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南风》

Date :39期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走向新生

  去年9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大众信箱”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是台山县一个青年社员,几个月前,我打算最后一次领略‘花城’风光,走完这不值得我留恋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从家乡来到广州。”他说他曾到过中山图书馆,企图从书中认识人生意义,了解人生真谛。但是,文学大师们笔下的生活强者,他在现实中却看不见,摸不着;而理论家们关于人生的论述又太玄乎,不着边际。接着他倾诉了自己的遭遇:读高中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位好老师的指导,爱上了文学创作。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这位老师被打成“反革命”,他作为老师的高足也被拉去陪斗,并被迫上台批判这位好老师。这件事至今得不到人们的谅解。因而在县里声名狼藉。他3次高考3次名落孙山;他想进县重点中学参加补习,却开不到必要的证明而被拒于门外;他自小患风湿性心脏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想搞点创作又被人说成“好逸恶劳”;连口粮都不给分配……他觉得社会对他太冷漠太无情了。他哀叹:“一个人落到这种地步,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还活着干什么?”正当他在珠江边徘徊的时候,从街头的广播中,他听到电台“大众生活”正组织一次“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讨论,于是,“我便暂且留步人间,且看你们的讨论能给我带来什么福音。”

  信末的署名是:刘希生。显然不是真名。

  读了刘希生的信,编辑们的心沉重而忧虑。9月19日的“信箱”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李一萍先念了这封来信,然后,是深切的同情,是苦口婆心的规劝。

  终于,有一天,刘希生来了。他听到广播了。他是上门来道谢的:“你们关注我的声声呼唤,使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你们却诚恳相待,耐心规劝开导一个向你们诉说不幸、准备轻生的人……”

  编辑同志拿出几封来信、一叠粮票、数张汇单。原来这是一些热心的听众,听了9月19日的“大众信箱”节目之后,为了激励刘希生重新生活的勇气,帮助他克服生活的困难,纷纷寄来这些东西,要求电台转交给素未谋面的刘希生。

  刘希生双手捧着这叠先他而来的信函钱粮,就像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唉,这就是自己曾经诅咒过的冷漠无情的社会?

  刘希生听从了编辑同志的劝告,回到故乡,尝试开始新的生活。没想到,更令他惊异的事在等着他。他在台山刚一露面,家乡的父老兄弟,过去的老师同学,纷纷前来探望他、安慰他、鼓励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刘希生以前上台批判老师,在县里是出了名的。这次“大众信箱”节目播了他的事,虽然用的是“刘希生”这个笔名,但大家一猜就知道是谁。广播牵动了众人的心,认识“刘希生”的人都暗自问自己:我对他尽了责了吗?我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尽了责了吗?就这样,当大家一见到“刘希生”,便都由衷地伸出了热忱的双手。

  “我错了。我慢慢看到,在我们的社会里,毕竟是光明面大于黑暗面。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生活的道路就会充满希望。”他终于心悦诚服地放弃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偏见。

  “刘希生”的近况如何呢?编辑同志喜悦地说:在乐天宇教授自费创办的湖南九嶷山学院里,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啊,人民!

  得到“大众信箱”帮助和挽救的,何止刘希生一个人。

  有个叫做炳基的待业青年,他闲待在家,一时糊涂,学别人爬火车偷渡,结果摔断了腿,落得终生残废。唉,这辈子完了!“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啊?”他来信哭诉。

  来信一经“大众信箱”播出,嗨,这下可热闹了,“信箱”一下子接到1000多封来函来稿,批评鼓励有之,现身说法有之,寄钱寄粮票有之;各级领导到炳基家登门探望,嘘寒问暖,有各种专长的听众来信表示为了炳基的就业愿授以一技之长……这场讨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视。

  就在讨论“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们收到一封信,自称“劳教在逃分子”,署名“章德华”,没有留下地址。

  过了一些日子,章德华又接连来了两封信,但这时的信,已是从某劳教农场的禁闭室发出的了。在信里,他不认为自己犯了罪,只是说十年浩劫使他失足;而现在,他说现实使他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两面三刀了。但是他说“我没有忘记,这不是我应走的路啊。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生长在红旗下的青年,我只希望能像平民大众一样生活、工作在这社会之中。我曾满怀信心向昨天告别,但迎来的今天却是昨天的继续,而明天,等待我的则是比今天更为惨痛可怕的前路……所以,命运两字,在我的头脑中的印象多么深刻啊!同志,我的前途有希望吗?我只有继续像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那样生存吗?或者,我必须死去才能了事吗?”

  编辑同志为这心灵的呐喊震动了。这章德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看来,他对自己所犯的罪过认识不足,将责任过多地推给了社会。但是,他毕竟希望和昨天决裂,渴望新的、像平民百姓那样自食其力的安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忘记,自己曾在红旗下成长。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信箱”的两位编辑李一萍和李东,搁下繁重的工作,风尘仆仆,来到了鲜为人知的一隅。

  在某劳教农场,他俩会见了章德华,章德华在诧异与激动之中,不觉打开了未向任何人敞开过的心扉。

  原来,章德华家在广州,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家庭问题,竟连同一批“未够判刑条件”的少年罪犯,被押送到海南岛的农场劳动。打熬不过艰苦的生活,他倒流回城。但是,没有户口,没有职业,何以为生?走投无路更兼年幼无知,他不免做些不法的勾当,逐渐为家庭所不容。终于,他落入了公安机关的手中,被判劳教。但是,他又设法逃了出来。他诅咒人生,诅咒社会。他特别喜欢电影《流浪者》,他觉得自己就像流浪汉拉兹,甚至连这一点都相同:他们都获得了一个女郎的同情和爱慕。不过他可没拉兹幸运,这女郎不是律师丽达,仅是个农村姑娘。但这也够了,这使他在绝望中得到一丝安慰。他们在近郊租了一间农民屋,打算做点小生意,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他的妻子虽然未得到法律承认,他却是真心实意地这样称呼她怀孕了,他们商量好等孩子生下来后,他便去投案,待刑满释放,再回来过安稳的小日子。谁知就在这时,他重落法网!

  现在,最令他揪心的,是他那将分娩的妻子。她家不在广州,他家又不予置理。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听了他的话,李一萍、李东更坚定了当初的想法:章德华对自己、对社会都偏见颇深。但是,天良未泯。

  李一萍和李东与劳教农场的领导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共同商定下一步的做法,便回到广州。

  他们先找到章德华的妻子,了解到的情况和章所谈基本相同。接着又访问了章德华的母亲,老人感慨系之,欣然同意配合做好挽救章德华的工作。

  就这样,一个长途电话挂给了劳教农场的领导。那一天,章德华被场领导叫去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准我一个星期的假,回去照顾妻子?我可是逃跑过的呀,不怕我再逃吗?

  章德华一抵广州,不回妻子处,不上母亲家,首先跑到广播电台,对着李一萍、李东热泪涟涟:天灵啦,地应啦,现在我知错啦!我要不脱胎换骨,我章德华就不是人!

   人情味……

  也许你想知道,“大众信箱”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在逢星期三、六中午11点半或下午6点半、8点半,打开你的收音机,对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频率。这时,你会听到一女一男两个嗓音,亲切平和、无拘无束,就像老朋友见面,和你谈心,和你拉家常,侃侃而谈,娓娓动听。这就是“大众生活”节目的“大众信箱”在播音。

  “大众信箱”是“大众生活”专题节目中的一个栏目,它以答听众来信的形式,为听众解答疑难,指引迷津。过去,一般是编辑撰稿,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