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月1日,具有世界水平的男子跳高比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众。日本运动员丝毫不肯示弱。他们也在施用心理战术。在裁判员征求各位选手的起跳高度时,他们竟然一下子就要了2米10!
这简直是世界级的起跳高度!它要比朱建华高出5厘米。中国田径队的总教练黄健同志说:在他的记忆当中,日本男选手参加大型国际比赛,起跳高度从来没有超出过2米05。看来,日本人显然想在这一点上占个上风,压一压朱建华和队友蔡舒的锐气。
幸亏,我们的健将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作战能力的。尽管他俩这时已经不能再和教练有任何接触,可面对日本选手的挑战,他俩很快就有了对策。当裁判员宣布可以进行几次丈量助跑距离的过杆试跳时,他俩不约而同地互相举拳示意。
战云弥漫在跳高区的上空。年轻人的好胜心和为祖国而战的强烈意念融合在一起了。人们都看出,跳高架旁的健儿谁也不愿让自己的国旗落在下面。
斗智,斗勇,斗少年豪气,斗民族精神!
试验性的过杆开始了。坂本孝男用全程助跑跳过了2米10,片丰隆却没有过杆;朱建华一心要压倒日本对手的气势,只用一个三步助跑就轻松地飞过了这一高度。蔡舒的表演别有一招:他把横杆放到1米95,竟用一个“原始”的跨越式蹦了过去!
观众们为之惊呼起来。也许是精神被压倒了,板本在2米18的高度上就败下阵来,片丰隆连起跳高度也未跳过。
场上只剩下两名中国小将,此刻他俩却竞斗犹酣。身高仅1米76的蔡舒,和朱建华同以2米22的成绩打破了亚运会纪录。此后,朱建华乘胜向世界高峰挺进,接连征服了2米26、2米30和2米33三个具有世界水平的高度!
场上出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高潮:不等裁判员和选手商量一下应该再加什么高度,数以万计的观众同时挥手高喊:“2米37!”“2米37!”
手臂密似森林,声音响如雷霆。这是亚洲人民的希冀,亚洲人民的心声!他们多么渴望有一个亚洲健儿能一举打破欧美选手垄断世界田坛的局面啊!
朱建华抖擞精神,向高高的横杆发起了冲击。这是他1982年第二次向世界纪录进攻。助跑、踏跳、腾空、挺身……动作真漂亮,头部过去了,上身过去了,臀部和大腿过去了,连小腿也过去了,可惜,脚后跟擦了一点,横杆晃悠了几下,抖落了!……
亲爱的人们啊,莫惋惜,莫长叹!君不知,跳高本来就是一项总以失败而告终的竞赛项目!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一次光荣的失败中,找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教练找到的是:小伙子毕竟经验不足、求胜太切,他的助跑急了,节奏乱了,步距小了,以致踏跳点远了40多厘米,腾起角度也出了偏差……
朱建华找到的是:世界纪录并非高不可攀!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去征服它,中国人的名字,一定会又一次写到田径世界纪录册上!
(原载《新体育》1983年第1期,本刊有删节)
Number:2172
Title:马克思戒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马克思原来烟瘾很大,他的烟是不离口的。有一次,他曾对拉法格说:“《资本论》的稿费甚至将不够付我写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他抽烟就像干别的事情一样,又快又猛。英国烟对他来说太冲,他经济条件也不很宽裕,所以总是挑比较便宜的雪茄来买。他抽烟时有一半是放在嘴里咀嚼的,说这样可以提高烟的作用,或者说获得双倍的享受。
后来马克思又发现了一种价钱更便宜的烟,大概每盒(1磅装的)便宜1个半先令,于是他发挥了政治经济学上的节约才能,向周围友人阐述他的理论。他说,他每抽一盒烟就“节约”1个半先令,因此,他抽得越多,就“节约”越多。如果他能一天抽一盒烟,必要时就可用“节约的钱”作一天的开销。为了这个“节约学”,他消耗了极大的精力并做出了牺牲。几个月以后,家庭医生不得不采取行动,严厉禁止他再用这种“节约”的方法来发财致富。
1881年夫人燕妮的死和1883年长女小燕妮的死,给了马克思两次致命的打击,使马克思早被经年累月的过度疲劳所损害的体质无法再恢复健康了。70年代中期,医生就禁止马克思抽烟。对马克思来说,戒烟是一种莫大的牺牲。在他戒烟以后,他的战友列斯纳第一次去看他时,他既高兴又自豪地对列斯纳说,他已经多少天没有抽烟了,而且只要医生不许可,他决不再抽。在这以后,每一次列斯纳去看他的时候,他总要告诉列斯纳他已经戒烟多久了,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抽过一次烟。连马克思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嗜烟成癖,竟还能把烟戒掉。
Number:2173
Title:随手涂写者的心理
作者:杨亦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新民晚报》
Date:1982。12。2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弗莱德打电话给他未婚妻的时候,一只手随意涂画了一些蜘蛛网。这说明他感到自已落入了圈套,要重新考虑跟她结婚的问题。比尔紧紧地斜拿着钢笔,画了许多尖三角。这反映他是一个个性暴躁的人。霍华德随手涂写似乎有些玄妙的哲理,长串长串的圆圈。这表示他习于放任自流,无所畏惧。
以上是笔迹学家安得丽·马克尼科尔对人们随手涂写出来的东西所作的分析。她在美国洛杉矶开设一家国际笔迹咨询所。她是一名笔迹专家,专门分析人们随手涂写的东西的含意。她的业务主要是研究签字的真伪以及涉及伪造文件嫌疑的字据。但司法部门与警方要求她审查笔迹的正日益增多。
在这位女士的眼中,一些人们认为毫无意义乱涂乱抹的东西,则是反映潜意识的重要信息;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就是在这种信手乱涂中透露出来。
尖角的图案或是紊乱的平行线,表示内心的愤怒与沮丧。箭头表示一种抱负,如果箭头的方向变化不定,则说明还没有下定决心究竟向哪一方面进军。喜欢涂写对称图案的人,都是严谨的人,不喜欢乱糟糟的情况,一切工作都预先计划,务期井井有条。画跑车或奔跑的动物,象征企图逃避或流亡。画许多小星星是希望的象征,爱画眼睛的人具有多疑的性格。马克尼科尔女士说,这类人喜欢回顾往事,同时有问不完的问题。
马克尼科尔设计一种“自觉”涂写测验。她提供三种书写工具让受试者选择。她说:“有些选用铅笔的人是不老实的,因为他们可以把涂写的东西用橡皮擦掉,一点不留下痕迹。罪犯经常选用铅笔。选用大头笔的人是企图以寥寥数笔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使用钢笔是中间派,自我克制。”
测验表格共12格,11个格子上已画了一点什么,另外一格是空白,每一格表示个性的某一面。比如在“自信心”一格中,有几条波浪形的平行线,在线以上涂画点什么就是有自信心的表示。如果在波浪线下面画一个溺死的人,则说明对未来缺乏信心。雇主使用这种画格选择职工的时候,特别重视表示“纪律”的那一格。这一格中画了一个小方块,如果受试者加画一个小方块,就表示愿意遵守纪律。如果有几格画出格子外,就有点喜欢捣蛋的味道了。
马克尼科尔说,喜欢在格子中画人像的,容易交朋友,也容易树敌。喜欢写字句的人,一定是知识分子。喜欢画各种事物阴影的人则耽于声色。
附图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现任总统里根涂写的两张图像。据说肯尼迪画的是白宫和自己家园的矛盾。里根则画了自己3幅不同时期的肖像,表示他喜爱交际。
Number:2174
Title:音乐生活在西德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王兆渠
自18世纪以来,德国就享有“音乐之国”之称。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德国那样产生过如此众多的著名音乐家。素有“音乐之父”之称的巴赫,被誉为“音乐之母”的亨德尔,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标题音乐家”门德尔松,歌剧创始人之一瓦格纳、威伯尔,作曲家勃拉姆斯,作曲家布鲁赫以及理查·斯特劳斯等人,为德国作为一个“音乐之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在世界音乐宝库中被视为珍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一分钟不在演奏它们。
德国人酷爱音乐由来已久。不仅广大人民喜爱音乐,就是王公贵族为了显示他们的“高雅”、“不俗”,也常要抚琴弄乐,最典型的就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二世,他是一个作曲家,同时又是一个横笛演奏家。革命导师恩格斯一生钟爱音乐。他曾说过,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和“第五交响乐”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悉心研究音乐,书写音乐评论,还创作了歌曲,这可能很少为人知道,他的第一个曲子是“一个坚固的城堡是上帝”。恩格斯的晚年忙于政治活动和整理马克思的著作,但对音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临终前一年,他还不顾高龄去伦敦参加德国音乐家亨德尔的纪念会。
今天,音乐仍是德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西德《明星》杂志的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全西德有一半的人每周至少听音乐8小时,有些青年人超过20小时;有1/10的人参加各种业余合唱队或歌咏协会,在1/3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会演奏一种乐器,约有65%的人经常从收音机中收听音乐节目。
为了满足西德人民的音乐生活的需要,他们建立了许多音乐设施和音乐团体。据统计,全西德拥有当今世界各国中最多的交响乐团共有94个。其中有居世界一流乐队之冠的、以世界指挥大师赫·冯·卡拉扬为首的柏林(西)交响乐团,及以里希特为首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它们在世界上声誉很高,足迹遍及五大洲。
西德有近百家歌剧院,其中数汉堡国家歌剧院历史最悠久。它拥有独唱演员124人,合唱演员83人,乐队成员132人。许多著名作曲家所作的名歌剧历演不衰。近30年来,演出超过5000场的歌剧或轻歌剧有:《魔笛》、《费加罗的婚札》、《卡门》、《蝴蝶夫人》、《蝙蝠》等,其中《蝙蝠》上演了近7500场。
说起西德人对音乐的爱好,不能不提到各种音乐节,如拜罗伊特瓦格纳音乐节、波恩贝多芬音乐节、沃尔茨堡莫扎特音乐节、戈丁堡亨德尔音乐节等。各种音乐竞赛也大大促进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多瑙河音乐日”、“国际新音乐假期短训班”,就属这一种性质。
为了培养专门音乐人才,西德政府历来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训练。目前全西德有16所高等音乐学院,他们分别设在柏林、慕尼黑、汉堡、斯图加特、多特蒙特、科隆等地。这还不包括无数音乐专科学校。就连一座仅有1。2万人的小城市迪辛根,还有3所音乐专科学校和1所少年音乐学校。
由于人们普遍喜爱乐器,近年来西德乐器生产增加了6倍,现在差不多每两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会演奏一种乐器。
虽说20世纪以来,德国还没产生象18、19世纪时那样一批音乐大师,但还是出现了一批在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音乐家。德国人热爱音乐是有传统的,音乐如今已成了西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Number:2175
Title:比金子还要重的
作者:朱利华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人物》
Date:1983。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自从我保卫国家财产负伤后,得到了组织上的表扬和广大群众的称赞。但也听到了一些不同说法。有人说,你又不是国家正式职工,只是个待业青年,歹徒把钱抢走,你有啥责任?也有人说:才上13天班的临时工,为保护储蓄所差点把命送掉了,值得吗?这些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答案在哪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从我的经历和家庭谈起。
艰难的生活道路
我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1958年,我出生刚刚几个月,在县银行工作的父亲就被错打成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押送劳改农场劳教。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被当作反革命家属下放农村,从一个村子流落到另一个村子。父亲被释放后,全家好不容易又回到城里,全靠父母亲拉板车养活全家。
为了省钱,父母亲每个月从粮站买回粮食后,留下粗粮,把细粮背到自由市场卖掉,再买回红薯干煮着吃。
为了读书,我从六七岁时,就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到城外割草,卖给兽医站。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起来,买铅笔、本子。
为了求学,我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我尽量抓紧一切时间帮父母亲多干活,以争取上课时间少受干扰。尽管如此,我每学期还是要请1/3时间的假去推车。我只好抓紧在推车路上的休息时间,趴在马路边树荫下自学功课。
在我刚刚以优秀成绩考进中学时,母亲被板车压伤瘫痪了。一年后,由于生活所迫,我只好含泪退学;告别了老师和同学,拉起母亲留下的板车,担起了生活的重负。那年,我才15岁。
在我童年、少年的记忆中,没有公园、玩具、花衣服和好吃的点心、糖果。有的只是劳累、疲倦的生活和困苦的辛酸。但是,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我没有沉沦、颓废。因为,我看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被艰难的磨石砥砺得像金子一般地闪光。也正是这种闪光,不断照亮我人生的路。
被照亮的人生
父亲被释放后,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一度绝望。母亲用平日从牙缝里省下的钱,为父亲买了一辆板车,劝慰父亲说:“别难过,开除了公职咱就拉板车。靠劳动吃饭干什么都不丑!”这句话鼓起了父亲生活的勇气,也成为我生活中恪守的信条。
母亲不识字,可是她的言行举动,却是教诲我如何认识人生的一本书。
60年代初,当我们最饥饿的时候,母亲在街道食堂当炊事员。在食堂里只喝稀粥,把自己的那份窝头省下来带给我们吃。尽管她很饿,但从不多拿一个馍回家。她对我们说:“粮食不够吃,大家都饿。娘多拿一个馍,人家就少吃一个。干这种事心里不安哪。”娘朴素的话,使我在饥饿中感觉到,世上还有比窝窝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求得“心安”。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捡到一支崭新的钢笔。我这个靠割草卖钱买铅笔的穷孩子,做梦也盼着有支钢笔。但是,我没有留下,而是用破衣服仔细拭去了笔上的尘土,小心翼翼地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娘知道后,高兴得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给我讲了那个“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强盗,临被杀头前,咬掉了妈妈乳头”的古老故事。我把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有一次,我拉板车回家时,顺手带了公家一根捆货的绳子。父亲看到后勃然大怒。他骂道:“你拉了几年板车,还不懂拉板车的规矩。拉车的拉金子都不兴眼红,你见到一根绳子就动心了,今后还咋做人?!”我把绳子送回去后,心想:爹的话不仅是拉车的规矩,也是做人的规矩。
如果说家庭是我植根的土壤,那么是学校和老师给了我赖以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我家里穷,衣服破旧,上学怕同学笑话。老师结合课文,给我们讲了艰苦朴素的故事,从古代贤达讲到今日伟人;从革命烈士讲到劳动模范。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使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并不是靠穿着打扮获得的。从此,我再也不开口向母亲要花衣服了。同学们也没人笑话我的衣服破旧了。
由于家庭困难,父亲曾瞒着我,悄悄到学校给我退学。好几位老师围着父亲劝导他,还有两位老师专门到我家来开导父亲,他们说:你家经济困难,学费可以少交点。让孩子帮你推车,可以让她免上几门副课,千万不要让孩子退学。孩子不仅是你家的,更重要的还是国家的。孩子不仅需要吃饭穿衣,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老师的苦心终于打动了父亲,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出让我退学。就这样,老师为我争取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就在我开始思索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时,母亲又用她的鲜血和生命,为我树立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红路标。
1971年5月中旬的一天,母亲拉板车时,发现一位小伙子从坡上放重车失去了控制,小伙子眼看就要被重车拥倒,车前还有两个吓呆了的小孩。娘见后,急忙冲到车前,用肩膀死死顶住车把。小伙子和两个孩子得救了,母亲却被重车拥倒,1000多斤的重车碾过她的颈骨。从此,身强体壮的母亲成了终身瘫痪。十几年来,母亲瘫痪在床,从没有为此而说过一句后悔的话。有人劝母亲:“你是为救人负伤的,应该让被救者的单位养活你一辈子。”母亲总是说:“我已经是个废人了,还给上级找麻烦干啥。能把人救出来,比什么都强。”
母亲瘫痪后,我边拉车边读书地又上了一年学。后来因为家庭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够继续求学,我主动向爹提出退学。当我离开了带给我欢乐和理想的学校,离开了谆谆教诲我成长的老师,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同学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我虽然非常痛苦,但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挺着胸脯走向社会的。因为,我胸前有一枚闪闪发光的共青团团徽。我虽然合上了学校课桌上的书本,却又翻开了社会这本大书,我要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用实际行动为团组织争光,决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心血。
比金子还要重的
由于“左”的破坏,祖国曾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我并不为我个人和家庭所受的委屈、磨难而怨恨。相反,我为我能够和祖国一道承受灾难而自豪。苦难可以使人倒下,也可以令人奋发。艰苦的生活也曾使我迷惘、彷徨甚至绝望。但是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上千千万万用汗水为祖国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实践,使我认定了一个道理:情操的高下,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下;对祖国责任的大小;不在于从祖国获取利益的大小,人生道路的选择,更不在于生活是安逸舒坦,还是艰苦曲折……
后来,我曾和其他几位待业青年一道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