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马戒严。全国戒严。警察倾巢出动,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大搜捕。次日,政府又调来5万军队加入搜捕的行列。

  其实,莫罗并没有离开罗马,他所在的地点甚至距他被绑架的斯特里街不太远。安娜和伙伴们早在1年前就选好了这个地点,一座地下停车场的修理库。他们用了大半年时间在那里盖了一座隔音的密室。就在莫罗被绑架的当天,警察便对修理库进行过搜查,却没有发现密室,真是件天大的憾事!

  “红色旅”不断发表公告,不断提出要求,然而,所有这些,均遭到意大利政府的拒绝。

  接着,“红色旅”又发表了莫罗的亲笔信。莫罗以个人名义向政府呼吁:同“红色旅”谈判,释放库乔等人。不错,那是莫罗的手迹,但仍为政府所拒。理由很简单:这些信一定是莫罗在饱受折磨后被迫写的,甚至受了药物的影响,也未可知。

  依列娜也多方奔走,希望政府能同“红色旅”对话,拯救莫罗的生命,政府置之不理。

  她又来到天主教民主党总部,声泪俱下地对党的领袖们说:

  “为了你们这个党,莫罗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你们不能见死不救呀!”

  那些领袖大都是莫罗一手提拔的,与他私人感情极深,但这件事委实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他们沉痛地说:“党的立场不能改变。我们绝不同恐怖分子对话。这样,即使莫罗遇害,亦等于意大利精神上的胜利。”

  至此,“红色旅”明白不可能以莫罗为人质要挟政府了,决定利用莫罗给政府以严重打击。

  四

  今天是莫罗住进这间与世隔绝的密室的第55天。

  密室虽小,设备却不差,澡堂、厕所、电视机、电冰箱,一应俱全。还有很多书籍,不过那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被“红色旅”称为“革命文学”的书籍。

  电视机里播放着正在阿根廷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实况。如果换一个环境,狂热的足球迷莫罗定会津津有味地观看,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现在他没这个兴趣了。

  “红色旅”在密室里设立了“人民法庭”,几乎每天都要对他进行“审判”。莫罗觉得这一切就像是小孩开玩笑一样,荒诞、无聊、甚至有点有趣,但他不得不聆听安娜等人对他的“指控”。起初,他根本不把这出闹剧当回事,姑妄听之嘛!莫罗从政30年,最大的本领就是忍耐力极强。他可以滴水不沾唇,从早到晚发表冗长的讲话;可以连续举行十几个小时的会议,这种“审判”算得了什么!同时,一个信念在支持着他:终究可以从这里出去。当他知道政府一再拒绝同“红色旅”对话以后,开始变得惴然起来。他的忍耐力也受到了影响。除了“审判”,“红色旅”还对他进行所谓的“疲劳轰炸”强迫他阅读“革命文学”和“红色旅”的“文献”:文件、大事纪、公告等等,还专门找来攻击他的书籍让他看。这一切,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折磨。

  安娜把这种手段叫做“心理战”。

  他们天天对莫罗“作战”,一共55天!

  “心理战”起了效果。从第10天开始,莫罗每晚都做恶梦。

  “红色旅”要求他给政府写信,重复他们的要求。他想拒绝,但求生的欲望很强烈。他写了。

  写毕,一个念头从心里掠过:政府会不会为了国家制度的尊严而抛弃我呢?

  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自私。如果他们为了制度的尊严抛弃他,也无可非议。那种制度正是他用了毕生的心血来建立的啊。他不禁怅然。

  他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封封遭到拒绝。

  当他的第80封信遭到拒绝时,他彻底绝望了。他明白自己的一切都完结了生命和政治生命。

  他开始等待死亡的来临。

  五

  下午1点,安娜领着几个人来了。他们向莫罗宣读了“人民法庭”的判决:对前总理、资产阶级的代表莫罗的一切指控都成立,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莫罗凝注着安娜。安娜那张有着惊人的美丽的面孔上现出神圣、庄严的表情。莫罗觉得这样漂亮的姑娘是应当有恻隐之心的,可她恰恰连一点人性都没有!莫罗想起了她端着冲锋枪扫射的情景。

  唉,现在这些青年人!

  在这一刻里,莫罗心里平静极了,甚至轻舒了一口气。这一天终于来了。是否意味着折磨的结束?

  “你还有什么要求?”安娜问。

  莫罗想了想,说:

  “可否请一个神父来,为我做祈祷?”他声音沙哑。

  “完全可以。”

  不一会儿,一个蒙着眼睛的神父被领到这里,为他做祈祷。接着,安娜亲自替他理发。安娜的手那么柔软,可这是一双杀人的手。

  理完发,他开始洗澡,换衣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几个“红色旅”的成员就在一旁监视着他。他尽量使自己显得镇静、从容,但内心紊乱极了。他把袜子穿反了。

  他换上了被绑架时穿的衣服:白底蓝条衬衣、瑞士毛衣和浅蓝色的外套,并结上那条有白色图案的领带。这衣服又令他想起妻子。离家那天,衣服是妻子为他挑选的。

  他想她,不可抑止地想她。他力图不那样做,却办不到。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一生致力于政治,可并未练就一副铁石心肠,在这个最需要坚定的时刻,控制不了意志。

  他想到了依列娜在庭院里种的那些蕃茄和辣椒。如今它们长势怎样?那全是他喜爱吃的东西,今后再也不可能吃到了。他心里一酸,眼湿了。

  晚餐是极其丰盛的。这是名副其实“最后的晚餐”。他一点也吃不下去。

  安娜说:“给你服一点镇静剂吧?”

  “不,不需要!”莫罗不假思索地拒绝。

  “行刑”时间到了,安娜们把莫罗押出密室。

  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微风轻拂着面孔,使人感到痒丝丝的。莫罗贪婪地大口大口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时光了。

  外面停着一辆雷诺轿车,安娜命令莫罗侧卧在后座的地板上。莫罗顺从。内厢很小,他不得不把身子蜷曲起来。

  安娜举起装有消音器的手枪,对着莫罗的胸膛连发11枪,但故意不朝心脏打。

  残酷的人!

  大约10分钟后,莫罗死去。

  后记:

  近年来,“红色旅”的景况日渐不佳了。

  1982年1月28日,意大利警方的反恐怖别动队,成功地从“红色旅”手中营救出了被绑架42天的北约南欧盟军司令部多齐尔准将,给了“红色旅”以沉重打击。

  至于“红色旅”的政治背景,人们慢慢地略有所知。据悉,意大利警方破获的“红色旅”军火库的武器弹药几乎都是苏联制造的;许多“红色旅”成员曾在某个东欧国受训,绑架莫罗的实战演练地点在捷克斯洛伐克。

Number : 106 

Title :智取毒液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于良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蛇类展览馆内,游客们正围在一个特别的水泥坑旁,观看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展览馆馆长比尔·哈斯特身着白衬衣,站在坑内。他用一端带有挂钩的木棍将一条重15磅的大眼镜蛇从一只筐里挑出放在地上。蛇一触地,马上就想溜之大吉,比尔随即用钩子把它拉回来。他直视着眼镜蛇那冷漠的双眼,毫无惧色。

  蛇被激怒了,直竖上身,颈屏怒展,嘶嘶作响,想以此唬住进攻者。比尔不吃它那一套,他步姿轻快,像猫一样灵巧地用手去抓这条14英尺长的毒蛇。像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表演一样,他的一只手不断地左右来回摆动,借此吸引蛇的注意力。这样,他就可用另一只手出其不意地去擒蛇的脖子。然而,蛇的环视角度是212度,它能同时注意比尔的两手动作,比尔的几次进攻都归于失败。蛇看到比尔伸出手来抓它时,立即猛伸毒舌,袭击对方。

  突然,比尔的右手闪电似的一划,便钳子般地抓在蛇头下方。蛇拼命扭动,下颚猛张,企图挣脱,向进攻者反扑。比尔不想浪费一滴毒液,他迅速地将蛇抓到一只盖着橡皮塞的烧杯前,将毒牙狠劲地刺穿橡皮塞。那毒蛇误以为这是人体,就凶猛地咬着。一股像蜂蜜似的浓度极高的琥珀色毒液流进了烧杯。

  比尔要的正是这种毒液,它能在几分钟内使人一命呜呼。在今日美国,一些医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愤怒的眼镜蛇射出的毒液对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硬化症具有奇特的疗效。为了获取毒液,比尔每天冒险擒蛇挤毒。一旦获得新鲜毒液,他就立即在严格的科学条件下将毒液冷冻。以便贮存,备以急用。

  目前,这种琥珀色的固体毒液在市场上已出售到每克50美元,几乎与黄金同价。比尔每年大约可以出售两公斤左右的毒液,这意味着他要在来自21个不同国家的毒蛇身上挤出大约3。6万滴的毒液。

  比尔工作的危险性使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摸索人体对毒液的免疫力。最后,他采用稀释眼镜蛇毒液注入自己体内的方法。用盐水溶液把毒液冲淡1000倍,开始在体内注射1%毫升,以后逐渐增加剂量。他曾被毒蛇咬伤过无数次,有几次曾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但他那具有抗毒能力的血液,使他次次转危为安。他的血液现在被认为是治疗毒蛇咬伤的良药。他多次长途飞行,把自己的血输给那些被毒蛇咬伤危在旦夕的人,至少有20个人是用他的血救活的。

  比尔长久以来就对毒蛇毒液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40年代初,他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工程师,乘工作之便,他遍游世界,与专家交谈,收集各种蛇类。经过多年的准备筹建,他于1948年在迈阿密建造了这座蛇类展览馆。这展览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入口顶端有一尊巨大的眼镜蛇塑像,体现着比尔为战胜和征服眼镜蛇的决心。

Number : 107 

Title :戒备最森严的国境线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张国生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的国境线总长1345.9公里,堪称世界上戒备最严的国境线。东德一方的设施主要有:61个树上哨卡, 348个军犬追踪站,576个了望台,30000个自射装置,14公里长的石墙,229公里探照灯封锁,256公里双层铁丝网,433公里地雷区,771公里机动车辆陷坑,1141公里金属导电网,还有1000公里长的铺浇混疑土的军事开阔地,开阔地宽度有的地方达5公里。全部设施的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卢森堡国。

Number : 108 

Title :不摆卡片不读书

作者 :张寿康

出处《读者》 : 总第 13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记卡片十分简便易行,只是要手勤心细,形成习惯。读书(包括报刊)时就把卡片摆在旁边,遇有应该记的(包括自己读书时的一闪念的心得)就写在卡片上,如果环境不允许当时写,就把卡片夹在应该记的书页里,以后追忆补记下来。下面举几个例子说一说。

    卡片一

  狼孩(豹孩、熊孩,略)目:语言学理论

  最有名的事件发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小城米德纳波尔(1920年)。一个牧师打死了母狼,在洞穴的深处,找到了两只小狼和两个裸体的小女孩。一个大约七八岁,另一个大约两岁。两个狼孩送到孤儿院。一个叫卡玛拉,一个叫阿玛拉。阿玛拉两年后死了,卡玛拉活到1929年……1922年她才学会直立。1926年才学会独立走路,在她一生中,她一直没有学会说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问话,7年内只学会45个词。……

  《知识就是力量》1957年第5期第7页,何雷译自捷克《青年科学与技术》1956年4月号。

  卡片二

  印度发现狼孩 目:语言学理论

  已被送还父母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在印度北方省亚格附近的一个森林中,发现了一个被狼衔走后,又被狼喂养大的“狼孩”……这个孩子的指甲和头发都很长,喜欢吃生肉。……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2日。

  卡片三

  狼孩续闻 目:语言学理论

  关于狼孩,大家并不陌生(本刊1961年9月也曾报道过)。1954年1月17日,在印度拉克劳市火车站上发现的那一个名叫拉穆的“狼孩”,发现时,他是用四肢爬行的……现在……他虽然还未能清晰地发出人类的语言,但已经能够通过号叫或一些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科学画报》1963年4月第157页。

  卡片四

  《勒克瑙的巴斯卡尔又一个“狼孩”》 目:语言学理论

  一个10岁的男孩在狼群中度过了好几个春秋(按1972年夏天被捉住),现在印度勒克瑙市,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传教士医院里……1978年1月约洁夫神甫把巴斯卡尔送到医院来。他指望创造一个大奇迹……约洁夫还指望,巴斯卡尔一定能够恢复说话与记忆的能力……

   《参考消息》1979年6月7日。

  卡片五

  《漫话狼孩》(黄天祥) 目:语言学理论

  ……这个世界上唯一活着的狼孩被命名为“巴斯卡尔”。现在已经锻炼得能够用双腿走路。人们期望这个已经10岁的狼孩能够恢复说话与记忆,来讲述他的狼孩生活。但是这个期望是渺茫的。……

   《北京日报》1979年10月10日

  

  以上的有关“狼孩”的消息,作为例证,已分别用到我写的两篇论文里,一篇阐述“语言是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一篇论述“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时期”。只就“狼孩”这一个很小很小的问题来看,记卡片的时间是从1957年到1979年,前后一共是22年。可见写卡片要靠手勤心细,形成习惯,不然就会半途而废。

  在记卡片的过程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写卡片的体例要一致。比如文章的题目写在卡片的哪个部位要自己规定下来;要“标目”,从语文的角度说,可以标语言理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篇章、方言等目,一个大目里还可以标小类,如“词汇”还可以标“构词”、“成语”、“同义词”等等小类。

  二、一定要记下卡片所记内容的出处和年月日(如是书籍要记下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版、页数,不然没有使用价值)。

  三、标目和小类要有导片。卡片记多了,放入卡片盒之后,要用导片分类。导片可以略高于卡片,上面写上目、类。

  四、卡片不用太讲究,用稍好的纸即可(比报纸厚一些的),可以自己裁制,不一定去买印制的卡片。卡片大小要差不多。

  五、书籍、杂志上的材料要抄在卡片上,如果是自己订的报纸,可以剪报,然后贴在卡片上。要是剪报比卡片大,可以折叠一下,用曲别针夹在卡片上。

  六、用完卡片要及时放回原类。

  知识是逐渐积累的。手勤说的是应该记下的随时记下(比如电视中的材料),不可偷懒,或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心细说的是不要忘记记下卡片内容的出处和日期。每类的卡片多了,就可以积累下比较有系统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头脑,它(卡片盒)就是储存知识信息的宝库。

Number : 109 

Title :我的世界观(节录)

作者 :爱因斯坦

出处《读者》 : 总第 13期

Provenance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Number : 110 

Title :拿不到元帅杖,拿铁铲吧

作者 :陆晓光

出处《读者》 : 总第 13期

Provenance :《青年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们必须受苦,让我们的子孙可以生活得愉快些。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所想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