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员们也人人自问:我还能为她做些什么?

    一位叫Jxh的网员含着泪水,给“网”上的所有“居民”写了一首诗《送Rose一枝玫瑰》: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网络/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家庭/你的快乐会在我脸上找到微笑/你的哭泣会在我心中留下哀伤……

    网员们频频在“网”上表达对小雪的爱心。人世间最美好最珍贵的真情,融进了无形的电波中,“信息网”一时成了“情网”,编织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网友们开始为小雪捐款。

    网友们开始准备送给小雪的新年礼物。

    网友们心中的玫瑰不能凋谢——网员LiuYu准备买几百朵鲜红的玫瑰,送到小雪的病床前…… 

    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只等小雪男友的“出现”。

  她拔掉了输液管,朝死亡走去

    还有一天,就是新年。然而,无情的癌细胞正在吞噬着小雪那年轻的生命。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着的忍无可忍的她,拔掉了输液管,朝天国迅速地滑去……

    小雪的父亲看着自己女儿痛苦的面容,昏了过去。男友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扑到心上人身上……弥留之际的小雪,伸出苍白无力的手,跟男友的手握在了一起。她的脸上突然划过一道光亮,嘴唇微微开启,想说什么没说出来,苍白如纸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的微笑……

    没有等到新年钟声敲响,离新年只差三个小时,离她的生日只差两天,小雪走了!

    主治医师沉默了很久很久,才把雪白的床单,盖在小雪脸上。这一天,是他从医几十年中最沉痛的一天。

    1996年12月31日深夜,主治医师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小雪生命中最后的病程记录:“病人瞳孔放大,自主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21点零9分,心脏停止了跳动……”

  电子时空,我们为心中的玫瑰送行

    听从了小雪生前的嘱咐,男友没有惊动瀛海威时空。小雪不希望把自己死亡的信息传给“时空”的网友们。新年,她不希望大家为她活在悲伤之中啊!

    1月2日,这一天正好是小雪25岁生日,她的男友清早就来到了医院,整容师为小雪精心地化过妆,他则带来了精心挑选的婚纱,在医院的小告别室里举行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旷世婚礼……

    他在医院办完一切后,才伤心地将小雪的死讯输进网络,告诉大家。然后,他从网络中彻底消失了。

    整个瀛海威时空为小雪的离去沉寂了三天。三天,网友们默默地为心中的玫瑰送行。

    “网”上诗人LQLQ,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别哭,我最爱的人/记得你曾经骄傲地说/这世界我曾来过/不要告诉我永恒是什么/我在最灿烂的夜空中殒落……

    三天之后,“情感小屋”的“门”又开了。网友们再次回到了这温馨的空间,然而心情却是那般的沉重。张树新泪流满面地“坐”在“情感小屋”里娓娓地述说道:

    我是张树新,网上的名字叫Jasmine。1月8日深夜,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在窗外呼啸凛冽的寒风中,仔细读完了“情感小屋”中的所有文字,竟一夜无眠。作为时空最早的设想者和建设者,我没有想到生命与激情竟有如此强烈的穿透力,电子时空也不能豁免。我相信所有到过这间小屋的朋友们心灵中,都已加刻了一道人生的感伤。

    居民Fidelio曾希望我帮他找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说他要制作一个录音传到Rose那儿;居民LiuYu曾在一个深夜里,在网上呼叫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送上一枝玫瑰到Rose病房;居民Jxh曾闯进我正在召开会议的办公室,对我说:“听说Rose没有几天的生命了,我们怎么办?”Rose的男友也曾在“网”上发了一封公开信……而这些都只是短短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遗憾的是,当新年就要来临的时候,Rose离去了。

    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Rose,就像我现在已记住了许多网上著名活动家的名字,但我们却从未谋面,甚至不知其是男是女,然而我们又是那么的熟悉。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设想的Rose,一个25岁的年轻美丽的女性生命,一朵在人生最美好阶段,悄然凋谢的玫瑰。

    我们的“情感小屋”,随着Rose的离去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关心Rose的朋友们都很难忘记在这短短半个月内发生的事,都会更加珍惜自己生命的美丽。

    是啊!小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她生命的美丽:一朵玫瑰凋零了,芬芳却留给了活着的人们!

  生命中最后的声音

    记者非常遗憾的是,在整个采写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小雪的男友,以至于本文无法提供小雪的生前照片。没有人知道他现在何方。有人猜测,也许他已回到了海南,也许他仍在北京,也许……

    可是在瀛海威时空网上,我意外地找到了一份有关小雪的生平小传。这是时空的工作人员,为了让人们记住Rose,而特意贮存的:

    Rose,海南省海口市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岁时进行心脏手术,因输入的血液带有病毒,当年两次住院治疗,疾病自始至终成为Rose一生相伴的最大痛苦。20岁时,Rose被确诊为脑癌患者,她因此离家出走,在北京独立生活。在北京期间,Rose业余学习对外贸易专业,专擅英文。她在建国门附近的一家外企公司做经理秘书时,和5个好朋友合资在颐和园附近租房。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7点到家,大家轮流做饭。Rose有一次加班到深夜两点才到家,趴在门上连敲门的力气都没有了。5点钟她又起床,赶30公里的路上班。同事劝她在办公室留宿以免奔波,老板也批准给她预备宿舍,但Rose坚持己见,始终每天在路上奔波近4个小时。Rose说,只有和朋友们在一起,才能感到轻松愉快,哪怕这种感觉只有一个小时。

    23岁的Rose因煤气中毒导致中风偏瘫后,外企的美国老板探望她,并提出资助她的医疗费,她拒绝了任何帮助,辞去了职务,回到了亲人中间。了解Rose的朋友说,她的处世哲学只有一条——“不让自己有任何一点特殊于别人的地方”。那位美国老板至今没有忘记那个不屈的有骨气的中国女孩。

    在Rose临终前的14天,她参与了瀛海威时空的“情感小屋”主持工作,在这个由电脑网络构建的模拟社会中,她得到了此生最后一批朋友,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声音……□

 

Number : 9755 

Title :拉贝的日记

作者 :孟溪

出处《读者》 : 总第 193期

Provenance :现代工商

Date :1997。5

Nation :

Translator :

  由美籍华裔人士组成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于去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洲际大旅馆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日本占领南京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的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当时所写的2117页战时日记,这是一位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首次公布的一份独特的资料,向全世界揭露了侵华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    

    拉贝的日记从1937年9月开始,一直到1938年4月回柏林为止,这段时间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期。拉贝先生被推选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主持安全区难民的保护工作。作为侵华日军大屠杀的见证人,他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500多起惨案。作为一个日本盟国的德国公民所写的私人日记,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罄竹难书的侵华日军罪行      ——拉贝日记摘录

    1937年12月10日:南京城被火种所包围,没有水,也没有电。

    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

     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12月25日:日本人命令每一个难民都必须亲自登记,而且要在10天内完成……20万人!怎么办?整批年轻力壮的男人已经被拉了出去,他们的命运不是做奴工就是死亡。还有整批的年轻女子被拉出去,因为要成立一个很大的军中妓院。

    1938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军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军,并用任何能够让人明白的语言向他呼喝。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

    1月14日(拉贝给上海西门子董事会的信):——但是真正的困难是炮轰以后才开始,也就是日本攻陷南京以后,日本军事指挥部显然对部队失去了控制,日军……几个星期之久到处抢劫……强奸了2万妇女和女孩子,用残忍的手法杀死了千千万万的无辜平民。

     1月17日:我原来的估计恐怕错得离谱,因为我曾经写过,说南京城大约1/3被日本人烧光了。东城我没有去仔细看过,如果那和我看过的地方一样,那么一半以上的南京城在废墟中了。

    2月15日:我们委员所提到的报告中,最使我震惊的是“红十字会”的纪录,虽然他们直到现在每天埋掉2000具尸首,但还有30000具尸首没有埋完(大部分在下关),这个数字是指最后的中国军队,他们挤在下关,没有办法渡过扬子江。

  在侵华日军蹂躏南京人民的危急关头,约翰·拉贝保护了25万中国人

    拉贝生于1882年11月23日,1908年来中国。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正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由于他的身份,他被推举为由当时留居南京的十余位西方人士发起成立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

    1937年12月1日,当时的南京市长马赵俊把国际安全区(即难民区)的行政职权授予拉贝,同时交给他450名警察、3万担米、1万担面粉,并拨给现金10万元。当时的首都卫戍司令唐生智也拨交了军粮存条两张——5万石米和10万包面粉。

    1937年12月12日深夜,南京城沦陷了。13日下午,拉贝高举印有安全区徽章的旗帜,带着他的秘书史密斯把译成日文的正式公函交给日本侵略军长官。不料在场的五人竟无一人肯接受。15日,他们又赶到日本特务机关所在地交涉。日本特务头子原田少将接见了拉贝,并表示可以相信日军的“仁慈态度”。但残酷的大屠杀证明日军毫无信用可言,暴行在步步升级。

    拉贝和他的委员们每天奔走在暴行发生地点,阻止日军施暴。此外,他们每天就日军暴行写出详细报告,同时分送美、英、德等国使馆,向日方提出抗议。但日军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并未收敛。

    日军的兽行激怒了拉贝,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录,他把所见所闻详细记载于日记之中。美国圣公会牧师约翰·马骥和克里斯蒂安、克鲁茨等两名德国人则拍摄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影片。

    为了制止日军虐杀中国平民,拉贝在国际委员会宫殿式的屋顶上,插上了一面德国纳粹党党旗,这方法果然奏效。那些强奸妇女的日本士兵一见到结盟的德国人,就连呼“德意志”而悻悻离去。在广州路小桃源10号拉贝住处,他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这些强盗,保护收容的几百名中国妇女和老人。

    拉贝作为安全区的最高长官,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总面积只有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里,共收容了25万难民,所有的空地都搭满了芦席棚子。天寒地冻,这么多人要吃要穿,粮食、煤炭、水、药品,少了哪一样都难以生存下去。

    日军占领南京后,封存了城内所有的米和煤。拉贝除了与日军交涉外,又请英、美、德等国的使馆出面帮忙。他们利用种种关系和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日军同意交出部分粮食和药品。        南京沦陷初期最危急的两个多月内,总计受拉贝和国际安全区救济的难民达25万人,妇女受庇护幸免于日寇蹂躏的达数万人。后来,中国政府因此授予拉贝带有玉石勋章的蓝、白、红三色项链。

  1938年拉贝回国后揭露日军暴行遭逮捕愤而提出退出纳粹党      1950年在贫病中逝世

    1938年2月22日,拉贝奉调回国。拉贝回国后,眼见纳粹党徒开始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他再也不想沉默了。他于当年5月2日至25日之间在德国外交部等处连续作了5场演讲。向人们展示有关证据,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以期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唤醒德国人民的良知。他还于6月8日寄给希特勒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当然使德国法西斯难堪。几天之后,拉贝遭秘密警察逮捕,他的6本日记和有关的照片也同时被搜走。他被强令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特别是不允许展示约翰·马骥拍摄的有关日军在南京暴行的照片。1938年10月,拉贝拿回了他的日记,而那些照片却被没收了。拉贝愤怒之余勇敢地提出退出纳粹党,但遭到拒绝。

    战争结束后,拉贝已是63岁的老人。全家6口,生活无任何来源,只能靠收集野菜树叶做成的面糊汤度日。但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位善良、正直的德国老人。1948年初,当南京人民获知老人晚境窘困时,当年受拉贝庇护免遭日寇凌辱的妇女、从日军枪口下得以生还的男子、得到救济而免遭饿毙的老人纷纷解囊相助,并将捐的钱物辗转寄给拉贝。由于战后德国物资极度匮乏,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南京市政当局于1948年3月又在瑞士购买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奶油、果酱等4大包食品寄给拉贝。此后,南京各界又自6月份起按月寄奉食物一包,以表达南京市民对他的由衷感激之情。

    1948年6月18日,拉贝在复函中说:“我们只有采集野菜野果,为孩子们加汤,而我们大人都靠干面包和汤糊度日,最近连面包也难以得到了,至于马铃薯与我们早已绝缘了。处于此种艰难处境,你们寄来的这些食品,对我们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在6月22日的另一封信中,他说:“全家均感无限快慰。”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拉贝在南京工作期间,参加过纳粹党,在他的一位朋友休假期间他还临时代理过一段纳粹“地方组织”的副组长。但他在中国时还看不到德国纳粹的性质,不知道纳粹的暴行。战后,每个纳粹党员都要进行“非纳粹手续”。柏林档案馆保存有一份英国占领区“非纳粹化委员会”的证明材料,证明拉贝“在中国建立安全区,拯救了许多中国人的生命,因此不应被追究责任”。

    1943年11月,拉贝在柏林的住所在轰炸中被炸毁。战后,他的生活相当凄惨,还患有皮肤病,情绪非常低落。但中国人对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人之举念念不忘,为他捐款并寄送食品,使他备受感动。当时的南京市政当局还提议给他退休金,让他携家眷到中国安度晚年,但他一直到死再未回中国。

    1950年1月5日,这位可敬的老人——约   翰·拉贝患中风,在柏林去世。享年68岁。

  跨越大洋的寻觅 屠城血证重见天日

    拉贝先生于1950年去世后,日记资料由其儿子保存,一直没有公诸于世。

    促成这部日记公开发表的是由几位美籍华裔人士组成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邵子平先生在联合国任职,他利用业余时间为调查南京大屠杀事件做了大量工作。

    邵子平先生在德国留学的时间较长,了解欧洲是如何追查和清算纳粹罪行的,也了解德国是如何反省并向欧洲各国道歉赔偿的。而日本却从未这样做。出于炎黄子孙的良知与正义,1991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为的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美国一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女士为撰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收集资料。联合会通过她与赖因哈特夫人取得联系,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寻觅,终于使这屠城血证公诸于世,重见天日。

    最初,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赖因哈特持夫人对公布拉贝先生的私人日记还存有顾虑。经过“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向她说明日记的意义,她深为感动,亲自到德国南部劝说年已80多岁的舅舅拿出日记,以拉贝家属的名义同意公诸于世。同时授权联合会翻译为中、英、日文,供各国学者研究。□

 

Number : 9756 

Title :领取生活

作者 :宗璞

出处《读者》 : 总第 193期

Provenance :羊城晚报

Date :1997。4。14

Nation :

Translator :

  秋来了,玉簪花开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