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7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点的信任,也许就会避免掉很厉害的心痛病。对她说她视为珍宝的忠贞之情一丝儿也没动摇,我在等候回话。”

  信童站在小姐面前。

  “先生说没来由叫他受那么多的窝囊话。他说他不是虚情假意的人。小姐,您看看这封信。我拿得定他是个清白的好汉子,错不了。”

  年轻的小姐有点将信将疑地打开信,看起来。

  亲爱的阿诺尔特先生:

  感谢您。上星期五晚上我女儿参加在温室中举行的沃尔德伦太太的宴会时,心脏病发作,由于您最仁慈及时的帮助,她得救了。在她即将摔倒的时候,要不是您在附近扶住她并给予恰当的照护,我们现在也许已失去她了。如您能光临并给她诊治疾病,本人将十分高兴。再致谢意。

     罗伯特·阿什伯顿

  姑娘将信叠好,交给了那个男孩。

  “先生要讨个回话呐,”小信使说,“给什么回话?”

  小姐的眼睛一下子变得湿漉漉的,但是透亮透亮的,满是笑意。

  “去告诉那长凳上的人,”她高兴得笑声里都打着微颤,“说姑娘要他过来。”

 

Number : 9529 

Title :流泪是因为真诚

作者 :童道明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中国文化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读到一篇回忆高尔基的文章。作者记述他四次见到高尔基流泪的情景。

  一次是得到了契诃夫去世的消息之后。那天还有人放烟火。高尔基出来劝阻他们说:“别放了,契诃夫去世了。”声音颤抖,近乎哀求。

  一次是在放电影的时候。银幕上一个小孩在铁轨上睡着了;一列火车正隆隆驶来,一只小狗冒死迎着火车跑去营救。高尔基为这只忠勇的小狗流泪。

  一次在斯莫尔尼宫的群众集会上。大会结束,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高尔基热泪盈眶。

  一次在彼得格勒火车站。高尔基准备坐火车出国,站长说火车司机和司炉工想见他,高尔基欣然同意:“那太荣幸了,那太荣幸了!”他握着火车司机的粗手,哭了。

  流泪是因为赤诚。我喜欢流泪的高尔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第四部第七章,写到梅什金公爵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不慎碰倒了一只漂亮的中国花瓶之后,显贵们都瞧着他笑,而且笑声越来越大。独有在笑声包围中的“梅什金公爵热泪盈眶”。

  就在这一章里,这个流泪的公爵对那些曾经高声大笑的贵族说了这样的话:“我不明白,怎么能走过树木却不因看到它而感到幸福?怎么能跟人说话却不因有他而感到幸福?哦,我只是不善于表达出来……美好的事物比比皆是,甚至最辨认不清的人也能发现它们是美好的!请看看孩子,请看看天上的彩霞,请看看青草长得多好,请看看望着您和爱您的眼睛……”

  流泪是因为纯真。我喜欢流泪的梅什金公爵。

 

Number : 9530 

Title :1997,香港怎么样

作者 :董会峰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视点

Date :1996。7

Nation :

Translator :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将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活动仪式,将在午夜零时达到最高潮——

  那面在中国领土一角飘了156年的米字旗,将从香港总督府楼顶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将冉冉升起,随后升起的还有五星花蕊紫荆花图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大英帝国女王委任的香港末代总督将在仪式上念完他的讲演稿,然后乘车直到皇后码头,坐上一艘游船,到机场乘飞机永远离开香港。而与此同时,香港首任特区行政长官将正式上任,成为香港史上第一位主政香港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公民;

  驻港英军将在零时的深夜悄然撤出香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锐之师——中国驻港部队同时进驻……

  每一位中国人,无论在何处,都会凝视这神圣的一刻。也许,用六个字可以浓缩出全部中国人的最深感受:百年耻,一日雪。

  回归后的香港,将是什么样?

  神圣主权还中国

  正如高高升起的国旗一样,驻军是主权的象征。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担负起特区防务的使命。和“九七”前的驻港英军不同,解放军的军费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不花香港纳税人口袋里的一分钱。仅此一项,港人每年就可节省数以十亿港元计的开销。

  解放军不负责特区的社会治安,治安由特区政府自行管理。

  中国外交部驻港办事处大楼将在同一天正式启用。香港特区的外交权归中央政府,但相当多的对外事务将由特区政府获中央授权后处理。

  香港人主政香港

  从1997年7月1日开始,香港的最高长官将第一次由一位中国公民担任。

  此前,英国国王先后派出了28位总督推行殖民统治。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特区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香港连续住满20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将在1996年底或1997年初“出炉”。他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400人规模的推选委员会在当地以协商方式或协商后提名选举产生。经中央人民政府确认后,他即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候任特区行政长官。

  “九七”后特区将重组立法会、区议会、市政局三级政制架构。

  特区成立伊始,一个具过渡性质的临时立法会将履行职责,制订一些急需的法律。大约一年之后,60人的第一届立法会将通过选举产生。

  特区将设立终审法院。此举在中国史无前例。而这恰是“港人治港”的重要体现之一。

  “九七”前香港的终审权在伦敦。港英立法局在通过每一个法律前,须知会伦敦。如果上诉人不服香港最高法院上诉庭的判决,可上诉到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成立于70年代的香港廉政公署,“九七”后仍独立工作,直接对行政长官负责。同时设立的还有审计署,性质相同。

  总体来说,特区的政治架构遵循这样的精神:以行政为主导,行政、立法相制衡。司法独立。

  殖民色彩淡出香港

  英女王头像将不会在特区发行的钞票、邮票上出现。“九七”前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各种徽号、徽章将在特区内消失。

  在中小学的教科书上,中国将不再被称为邻国;“中华民国”一词会被“台湾地区”替代。

  普通话将大行其道,和粤语、英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法庭上,中文和英文并驾齐驱。

  不变的香港

  “到1997年7月1日,你们一觉醒来,将会发现窗外飘着五星红旗和你们的紫荆花区旗,但除此之外,香港还是原来的香港。中环的写字楼还是熙熙攘攘,百货大楼还是顾客盈门,联交所的电脑还是那么紧张地运作着,国际机场的飞机还是穿梭般地起降,晚上尖沙咀的霓虹灯依然是五光十色,每到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六下午,还是万人空巷,人们都拥向跑马地或沙田的马场,每逢星期天上午,教堂的钟声依然响彻云霄,黄大仙的香火愈烧愈旺……政府的公务员,除了几个主要官员要由行政长官提名、中央政府任命外,其他的公务员在1997年7月1日后都将照常上班……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你们大可放心,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啃那方块字,也没有必要从头开始去熟悉另一套法律和税制。也许到了晚上,你们在兰桂坊将会看到更多蓝眼睛、黄头发的人……”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曾向香港客人说过的这段话,不啻是对“九七”香港的精彩描绘。

  “九七”后香港随便去?

  基本法明确规定,中国其他地区的人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须办理批准手续,其中进入特区定居的人数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征求特区政府的意见后确定。

  中央不向特区派出党委书记。中央所属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香港设立机构,须征得特区政府同意并报中央政府批准。部长、省长去香港,也要办理手续——当然,再也用不着去英国驻华使领馆办理赴港签证了。

  理由很简单。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九七”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而基本法是全国性的法律,不仅港人要遵守,12亿内地人也得遵守。

  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对于“一国两制”,港人喜欢用这9个字来形容。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它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九七”后,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年不变;内协调、外适应的自由经济制度不变;600多条法律和1000多条附属例法除少数抵触基本法需作修改外,基本不变。

  不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特区政府自己决定。

  对于港人来说,“九七”来了没有什么不方便,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跟以前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曾有人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之后香港人会遭遇什么?”李光耀回答:“1998。”

  港币为唯一法定货币

  香港人爱旅游。“九七”后外出旅游一样方便。

  每位香港永久性居民可领取一本防伪技术一流的特区护照。持此护照到世界各国公干或旅游,将受中国领事馆保护。

  港人手中持有的“英国属土公民护照”、“英国公民(海外)护照”、CI、DI、海员证等在“九七”后可作为旅行证件继续使用,香港同胞回内地会比现在更加方便。

  在投资方面,港商在内地的投资“九七”后仍视同外资,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特区与内地的贸易继续按国际惯例进行。

  香港将保持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港币作为唯一法定货币继续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不在特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对香港金融稳定提供支持。

  中央不向特区征收一分钱的税,特区为单独的关税地区。

  香港现在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九七”后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留在这个组织内。

  又一个黄金时代

  面积只有100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香港,能量却大得惊人。

  平均不到两个港人就拥有一条电话线。630多万人口,持有“大哥大”者超过70万。

  199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260万箱,连续第四年蝉联世界霸主称号。

  香港现是全球第三大银行中心、第四大黄金市场、第五大外汇市场、第七大股票市场以及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旅游、航运、信息中心。

  手表、玩具、成衣出口居全球首位。

  全香港约有两万多辆奔驰轿车,市场拥有率比原产地德国还要高……

  那么,“九七”后香港经济会咋样?

  权威人士预测,回归后的香港经济会更繁荣。经济学家一般都认同,香港经济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将保持5%左右的中速年增长率。

  目前,服务业在香港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高过八成。未来香港经济如何取向关系重大。一种广为香港经济界人士认同的观点是:应进一步巩固香港的亚太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同时在港适当发展一些高科技企业,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地位。

 

Number : 9531 

Title :柏林的街灯

作者 :吕怡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6。9。18

Nation :

Translator :

  夜色中,柏林的街灯典雅地站着,光色迷柔,蕴满诗般的朦胧,了无新富赤裸的刺亮。

  我凝望着它们。

  “它们是煤气灯。”一个德国人告诉我。

  我不相信,怕听错了,也怕他说错,我们都在讲英文,我们都不讲自己的母语。

  “gas,”他重复了这个字。

  煤气灯于中国好像是世纪初的事。“柏林还用煤气灯?”

  “煤气比电便宜呀。”

  “柏林街上为什么还用煤气灯?”我问第二个德国人。

  “煤气便宜。”

  德国将移都柏林,整个柏林在大兴土木,财气十足,派头十足。于是我问:“柏林不会缺这点钱吧?”我亲眼看见一幢好端端的市政大厅被伤筋动骨地翻造,说是其隔热材料石棉有碍健康。

  “柏林市开支一向很紧,总有更需要花钱的地方,”他像个当家的,说着柴米油盐的难处,“这些街灯是很老了,可还能用,挺结实,煤气又比电便宜。去年市政府总算有了钱换这些街灯,可是百姓不同意,说是它们像古董了,不让换。于是,还用它们。”

  德国未来的首都,街上点的仍有煤气灯。

  不怕寒碜。

  回来了。白天街上一道道刷刷冒出来的崭亮幕墙让人神满气足,有一日千里追上欧美之感。

  晚上,柏林的街灯却叫我惕然。

 

Number : 9532 

Title :时光之旅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86期

Provenance :中国民航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佚名

  如您所料,手表制造业的历史是从瑞士真正开始的,不过,这项殊荣也险些与瑞士无缘。

  15世纪,当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已有轻便的钟表随行人走上街头时,瑞士人对钟表还没多大兴趣。中世纪以来,日内瓦城的金银首饰和珠宝制造业一直很兴隆,它生产的金银首饰已名闻遐迩。因而,除了偶尔制作钟表外,日内瓦人青睐的始终是做得红红火火的珠宝首饰生意。

  在那段岁月里,手艺精巧的首饰匠与技艺上乘的制表师相比,他们的才能难分高低。首饰匠能独自完成雕刻、磨光、上色及器皿制作的全套工序。如果不是环境的变化,估计瑞士人不会心甘情愿放弃已轻车熟路的首饰业去摆弄钟表。

  1541年,当时集宗教领袖与政治首脑于一身的加尔文颁布了一项法令,对日内瓦人的生活方式严加约束,其中一条是禁止佩戴任何首饰。没过几年,加尔文又起草了一项釜底抽薪的“本城首饰制造者法规”,要求在日内瓦根除这门手艺。

  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其他地方的宗教避难者为躲避迫害,纷纷涌入日内瓦城,其中不乏技艺精良的钟表师。这些人把手艺传给了日内瓦的首饰匠,于是,山穷水尽的首饰制造者顿感柳暗花明——手艺在钟表上派了新用场。就这样,斗转星移,到16世纪末时,日内瓦的钟表质量已令人刮目相看了。

  随着制表业人数越来越多,订立行业规章势在必行。1601年,日内瓦制表匠协会应运而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钟表协会。协会成立时,日内瓦城里的熟练表匠已超过500人,竞争十分激烈,因而许多人开始向周围如巴塞尔等人口不太多的城市迁徙,另一些人则远行波斯,甚至到北京立足。关于钟表的传说则流传得更远。

  到19世纪时,瑞士国内所有生产钟表的地方都建立了行业协会,目的是通过竞争和奖励推动制表业的发展。这些协会集思广益,不断克服钟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当发条、超薄表壳和上弦按钮发明之后,钟表业的发展神速,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也随之揭开了序幕。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时,胸挂怀表仍是一种时髦,但参战的士兵们渐渐意识到,戴在腕子上的手表比用链子吊着的怀表更便当。到了20年代,手表开始风靡于世,在这股流行潮的鼎盛时期,英卡布劳克(Incabloc)造出了第一代防震型手表,把手表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26年,表业巨子劳力士发明了防水表;1931年又推出了第一块能自动上弦的手表。此后,计时工具不断有新发明:1970年高频石英表诞生;1972年液晶显示表呱呱坠地;到80年代初,声控表又成为钟表家族的新成员。

  瑞士的制表技术经常被国外同行借用,然后在其基础上改进,尤其是日本人。目前日本已控制了中档表的大部分市场,几乎把持了钟表生意,在高档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现代表业最尖端的革新成果——电子石英表,实际上也是瑞士发明的,但日本的一些公司如卡西欧和精工,所销售的石英表已令瑞士望尘莫及。

  手表家族中最老品牌的荣誉当属布兰克本(Blancpain)。该公司始建于1735年,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制表商之一。该公司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不使用石英机芯的公司,而且拒绝简化表的机件,它生产的有些表型含300多个零件,在厚度仅仅3。2毫米的表壳内能镶嵌30多粒红宝石。更令人咋舌的是,制造一块布兰克本表,要花费一位熟练工匠3个月的时间——当然,所有工序完全由手工操作;至于能按要求报时、报刻、报分的精密打簧表,则可能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同布兰克本一样,欧玛斯·皮娇特(Audemars   Piguet)也没赶机械化的时髦。它生产的表,哪怕是最细小的部件,在手工成型后也要再用手工磨光3遍。只靠双手的精心雕琢,意味着绝没有第二块表与之完全相同,因为每块表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出厂之前都在一个专门的登记簿上登记,内容包括该表的编号、交货日期、制造者的姓名和出售的地点。

  另外一些瑞士制表公司则把目标瞄向更广的市场。它们利用现代技术,使自己的产品既有最高的精确度,又有较低廉的价格。正是这些中档的瑞士表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流行,遏止了日本公司一统中档表天下的美梦。比如瑞士的浪琴公司,虽然在制表业中资格较老,却不断用最新的技术装备生产线,显然,“新”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后起之秀也在争创自己的名气。就豪华表而言,当首推瑞士科勒姆(Corum)公司。该公司长期致力于特型表设计,目前已获得稳固的地位。科勒姆公司在50年代还是无名小辈,但特型设计给它带来了大胆创意的声誉——它早期生产过一种中国礼帽表,表盘的造型是一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