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捉住手腕。此法虽被有眼无珠者视为下策,实乃“十诀”中最富刺激性、冒险性情趣之法。唯此法不宜年长体弱者贸然采用,以防不测,切,切!

  九、金钩钓鱼法:此法须有“金钩”,如彩电、冰箱、轿车、家具等,数量不必多,可借1…2件作样品,然后通过一与购买者相识之热心人,最好是一个单位或居民点的公益事业积极分子,许以好处(但以多给几台商品的购买权为限,不可贸然行贿,否则易演戏过头)。自家要注重形象,穿戴要整洁而不油头粉面,举止要正气十足而不狂吹滥侃,总之让人觉得是正派人“老实不蠢”。通过热心人联络买主,预收款项,拢聚钱财至十分之八时,即裹款遁去。令那两成人遗憾不已,其作用是使交款的八成庆幸而不疑,以争取时间,远走高飞;

  十、通关法:此法要求具备公关才干狂抽烂喝,性别不限。此法过去颇不易行,近年来人心搞活,行之有奇效。须把握时机,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上不下,单单选中“现管”,单线联系,调“酒”军,放“烟”幕,杀“回扣”枪,可破关断卡,一路绿灯,女生更为优越,往往可获事半功倍之高效。行此法切记不可大意,要警惕那些“不落教”不开窍者,否则,有可能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

 

Number : 1032 

Title :小发明给你带来财富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00期

Provenance :希望

Date :1989。3

Nation :

Translator :

  有些人费尽脑汁,历尽艰辛,却无法摆脱贫困;有些人稍动脑筋,却旋即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原来发明之路上有一个岔路口,一条通向贫困,一条通向富裕。下面的故事会给你带来什么启迪呢?

  美国的海曼曾是一位卖不出画的画家。当他画素描时,经常为寻找橡皮而苦恼。因为贫穷,所以买一块橡皮也不能随随便便。橡皮虽小,但管大用。小小的橡皮既容易滚落,又容易夹在纸物中间,常常为找它而使人烦恼。当这小东西失落时,画就画不成了。海曼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设法在铅笔的尾部装上一块小橡皮。起初,是用线缠法将橡皮固定,后来决定用小软铁片将其固定。

  海曼的亲友维廉姆见此后,即建议海曼申请专利,结果以55万美元卖给了铅笔公司,获得了成功。此事发生在1860年左右。

  加倍或合并相同的两种东西,已成为发明的捷径。

  松下公司总栽松下幸之助早年曾经把原来的单插座改为双头插座、三头插座而获到了巨额利润。酒井先生是靠发明给玩具狗附加一条红舌头而发财的人。他说:“我以每只狗70日元批发价出售,每天可卖300只。有一天有个人找我要减价多买一些,被我拒绝,不料这个人想出一篮双狗的主意,抢去了生意。。”原来那个人把两只酒井小狗并放在塑料小篮中,前肢搭出篮缘,伸着红舌,十分可爱,申请了专利。他卖出的小狗平均每只价高170日元仍有不少人买。利用加倍的原则,他凭空每天挣得了3万日元。

  现在所采用的可口可乐瓶样式,是1923年后才有的。当时25岁的青年路透,是美国某家玻璃瓶公司吹玻璃瓶的工人。

  有一天,久别的女朋友到他这里来拜访。她穿着流行的紧腿裙,美极了。这种裙子在膝部附近变窄了,强调了人体的线条美。约会归来后,路透迅速按照裙子样式制作了一个瓶子。然后作为图案设计进行了专利登记,并将此瓶子设计带到可口可乐公司。

  该公司的总经理与此青年签订了一份合同,答应每一格罗斯(十二打)付给5美分。这就是可口可乐饮料现在所用的瓶样。

  这样,这位年青人路透所得的金额,据说约合日币18亿元之巨。

  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它就紧紧地帖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竿的塑料薄膜。这是20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

  头脑不使用会老化,越使用越灵敏。对世界上的事物关心并注意观察,然后把灵机一动所想出的东西,试着构思出自己的方案。躺在床上也好,上厕所也好,乘电车也好,……什么时候都行,只要脑海中浮现出方案,就要立刻把它记下来。至于想出来的是妙计还是愚方,放在以后再评价。“枪法再差,多放也可命中”在众多的方案中,总会有一、二件碰巧是出色的。

 

Number : 1033 

Title :器官移植及其他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00期

Provenance :奇谈

Date :1989。4

Nation :

Translator :

  一滴血救100条生命

  苏格兰有位名叫德兰的退休拳师,18年前因意外事故跌断了双脚和双手。医院血库里刚好没有合适的血型储备,而他的伤势又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很快就会死亡。输异型血只有1%偶然成活的可能。德兰输了血,碰巧成活并康复了。后来他有次去献血,红十字会发现他的血中产生了一种罕见的物质ANTI…D(抗死亡激素)。如父母的血分别为RH阴性和RH阳性,母血抗体就会破坏胎儿的血液成份,危及胎儿或初生婴儿的生命,只有ANTI…D能解决这个问题。德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红十字会的请求,每13个星期献血一次,几乎每滴血能挽救100个小生命,18年间他共拯救了5020名婴儿,全苏格兰的母亲都将他视作英雄。

  变态的追求

  牙齿,也许是人体资源中价值最低的一项。可是大科学家牛顿的一颗牙齿,1816年在英国伦敦以730英镑(合现在1100美元)高价售出。一位贵族买下这颗牙齿,精心镶嵌在自己的戒指上。

  汗水,至少目前还没发现有什么用途。可是1967年,美国有家商店专门陈列出售大大小小的瓶装“名人汗水”,价格从数十到数百美元不等。其中还包括据说是前总统约翰逊的汗水。这些汗水怎样收集到的?则不得而知。

  在西方发达国家某些大都市,如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些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居然将人头放在书架、壁炉上作炫耀的摆设。今年初,警方抓获了一批买卖人头的商人,他们从医院或大学的解剖部门偷盗用于实验研究的人头,然后以每颗750到1250盾(合280到380美元)的价格售出,“生意”兴隆,供不应求。

  红火的买卖

  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中,买卖人体器官都是非法的。但美国一家新闻社对23个国家调查发现,越是科技发达的国家,人体器官的买卖越红火。活体肾脏出售平均为一万五千美元。叫人意想不到的是,号称世界首富的美国,要求出售肾脏的人最多。全国185个肾脏移植中心里,等候出售肾脏者随时有近万人之众,其中至少有300个肾脏将转售到国外。还有人听说肝脏更值钱,便去报社刊登出售肝脏的广告,当被告知肝脏与肾脏不同,每人只有一个时,才遗憾地打消了这种念头。

  去年8月,肯尼亚《民族日报》刊登了一位名叫弗科的学生写的一封信,希望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一个肾脏,卖给肾脏有毛病而又想移植的人。他没有开出具体的价格,只是说自己的父母都失业了,没有耕地,无法糊口,更谈不上交学费,于是学校扬言要开除他。弗科“只想能得到一笔钱,够缴学费就行。”

  太阳的使者

  1955年,世界上第一位成功施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席姆医生通过七年努力,使斯里兰卡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授权死者的监护人有权捐献死者眼睛用于角膜移植。当时全斯里兰卡每年有30至40人被处绞刑,典狱长负责提供死刑犯的眼球获得了法律保障。次年,该国暂停执行死刑,角膜来源骤减。于是,善良而热情的哈德森·西尔瓦博士第一个站出来,宣布死后自愿献眼,他母亲也立下了同样的遗嘱。在他们以身作则倡导下,1961年成立了斯里兰卡眼球捐赠协会,西尔瓦任主席。协会的18位自愿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常年四处奔波,宣传讲演,居然在1500万人口的斯里兰卡,动员了57万余人,自愿签署了死后献眼的协议书。短短三年时间,该协会所拥有的眼球数目,便超过了本国的需要。1964年,西尔瓦博士创建“斯里兰卡国际眼库”,从首都科伦坡向世界各国出口眼球。到1988年底,已向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约旦和沙特阿拉伯54个国家提供了二万三千只眼球,其中包括向中国免费提供的多批眼球。斯里兰卡首任总统威廉·高伯拉瓦逝世后,一只眼给了一名24岁的青年,另一只眼出口到新加坡。前总理达德利·桑纳那亚克、现任总统贾亚瓦德纳、总理普雷马达萨,还有约旦国王候赛因、巴基斯坦已故总统齐亚·哈克等,都留下了死后献眼的遗嘱。今年1月23日,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也郑重宣布:“为了世界更加美好和时代和平”死后献出自己的眼角膜。

  捐躯者

  世界上最年轻的自愿死后捐躯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5岁的少年加尔扎。他因脑溢血于1966年1月5日在洛杉矶一家医院病故后,医生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心脏移植给他14岁的邻居少女唐娜。使唐娜从此摆脱了心脏病魔的长期折磨。

  到目前为止,一人捐躯救人最多的当推意大利的迪阿皮科。他1987年12月23日清晨7时许死于西西里岛117号公路一次撞车事故中。在罗马大学医学院,迪阿皮科的心脏移植给了39岁的心脏衰竭患者克里肖利。在罗马大学第二外科医院,他的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53岁的达里戈和26岁的艾尼亚。在本医院内,他完好的一只眼球移植给三年前从树上摔下而双目失明的6岁男孩普里马,使他重见光明。他的胰脏经罗马转运至佩鲁贾内科病理学医院,从胰脏中选取胰岛组织,以便移植给糖尿病人。最后迪阿皮科的肝脏运出国界,送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给了一位渴望已久的肝硬化晚期患者。所有手术均获成功。

  圣诞之夜的12月25日晚,迪阿皮科的遗体被安葬于家乡科摩索。科摩索倾城为他送葬。

  奶和血

  对于人体资源的无私奉献还远远不限于死后。人们自愿提供的乳汁、精液和血液都是奉献精神的结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个小女孩拉伊茜,因患罕见的食物过敏症,对疏菜、蛋糕、牛奶、肉类、糖果和饮料一概进口就呕吐并起多种过敏反应,唯一只能吃人奶。每天需要约12升人奶才能维持生命。她的父母只好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电话向正在哺乳的年经母亲们求援。到四岁时,拉伊茜已经吃过十九万人捐赠的人奶,她幼小的身体中浸透着十九万个母亲的爱。

  我国献血最多的人是上海联合汽车配件厂职工、43岁的邱志清。他从18岁开始义务献血,1986年3月倡议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今年元月,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写信给他,感谢他25年来光荣献血60次,累计1。5万毫升,其中无偿献血3200毫升。

 

Number : 1034 

Title :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作者 :王宁、钱婷

出处《读者》 : 总第 100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89。8。1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像一颗颗微小而又顽强的种子,数万名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默默地在美利坚合众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存着。然而,就像他们确切人数无人知晓一样,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也少为人知。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出身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或出国前有着理想的工作和良好的社会地位。然而一旦抵达美国,一切都需要从最底层开始,他们过去的生活就同这里的现状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荣辱观、道德观、人格、自尊、自信都遭到强烈的挑战。

  综观美国历史,即使在这个由移民者组成的国家里,这种全面、复杂、激烈的冲突也是极为罕见的。欧美各移民及留学生大多有着与美国相近的文化背景,较易适应入美后生活。早期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亚裔移民大都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至今大多数人还聚居在各地“唐人街”中,同美国社会也少有冲突。同他们相比,近年赴美中国留学生带着几十年大异于欧美的文化传统教育来到美国,学习、生存的要求又逼得他们,尤其是自费生,同美国社会广泛接触,因而承受着以往任何种族,团体移入美国后所未有承受过的难以思议的沉重压力。他们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几抹水草,在这土地上,为生存、为生存得好些而拚搏挣扎着。

  挣钱辛苦难上难

  对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受几十年“唯有读书高”熏陶的留学生来讲,他们踏入美国后迈出和必需忍受的第一步,就是从事过去被他们认为最低下的工作,如保姆、餐馆洗碗打杂、侍者和送外卖等,被餐馆老板、主人家喝来差去,做最脏、最累、最下层的工作,接受那几近恩赐的嗟来之食。有位边接受我们采访边抓紧点数一周所得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我在点,是否值得天天被老板娘骂偷懒、扯谎的大陆人。如果在这里比别处能够多挣300美元一个月我就忍了,如果只多100美元,我就辞工。”我们那位朋友曾经傲气贯天,自诩康德关门弟子,如今为人自尊心的价值是每月200美金。一经点破,不禁黯然神伤。

  自尊心受到挫折也许还不足以使成熟的留学生过度悲伤,真正使人内心苦痛、流血的是他们往往面临着更折磨人的诱惑,即主动出卖自己的自尊,以求得生存。当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每天涂口红、画眉毛,下课后匆匆赶去餐馆,陪笑取悦就餐的顾客以获取多于往常的小费时,她内心的苦楚会让她年迈的母亲失声掉泪;至于忍受一些粗鲁好色的老板的欺负以保持一个较能挣钱的位置,更是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所难以向自己父母和内心交代的事。

  血气方刚的男生也许秉承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不常抱怨工作低下有失自尊。但旁人从他们言行中却不难体会其中苦痛。纽约、旧金山等处中国男自费留学生几乎都干过送外卖工作(包话暑假大量涌入这些大城市打工的外州学生)。这工作是按地扯把顾客订的饭菜送上门去。由于收人绝大部份靠客人所给小费多寡而定,留学生就想方设法多挣小费。他们互相间交流的方法有:上门后大声问好,夸奖顾客房间豪华,子女漂亮,小狗英俊(其实有的狗比小猪都难看和讨厌);下雨天有意不穿雨衣,把自己淋透;告诉对方自己今天从别处得了好多小费,言下之意请您也手下大方。一些不善用英语同顾客周旋的干脆直截了当向对方乞讨。我们有位朋友一次向一个面孔铁板的老太太讨一美金失败后,转口五毛即获成功。我们认识这位朋友在中国的妻儿已有多年,内心里真为他们难过。

  读书人大多把自尊看得重于金钱,但只身挣扎在一块陌生的国土上,昂贵的学费都要靠一双手一点点挣出,许多人不得不有所取舍。既然身上除一双手还有它物可以出卖,很多人就暂作权宜之计了。然而,虽说久而久之能麻木一些,但这心中的隐痛是很难彻底驱走的。

  省钱克己又克人

  挣钱不易,留学生就注意了省钱。省下用在自身上的钱自然毫无问题,但省下用在朋友身上的钱和时间(这里时间等于金钱),留学生常会受友情、良心和时间、金钱相争夺的苦苦折磨。

  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谁都愿意助人为乐,但在生活动荡、为生存忙碌自顾不暇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发觉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享受不起的奢侈品。渐而渐之,凡事不求人和助人图报便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朋友间的你我之分,也相当明白和公开化了。

  为省房租,中国留学生大都三五人挤住一套公寓,合用厨房冰箱。最初时大家都能有吃同享,但时间一长,或某天因某事引发,朋友间就开始分起了你我。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生活中某些难免的小误会、摩擦成了大冲突的温床。怀疑别人吃用自己放在冰箱中的食物,有些合住户甚至每天在自己牛奶盒上刻下道道,以便明察秋毫,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之一刚来美国时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工。当时自然去电并登门千谢万谢。然而,数月后竟听说这朋友正等待着我们挣钱后付酬金感谢他介绍工作之情。作为受惠者,我们自然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决没想到在美国,为朋友打个电话介绍一份工作要收现金酬谢。在美时间一久,我们慢慢发现,不少人之间的互助一脚去一脚来非常分明。开始时是我帮你这,你帮我那,或我已帮过你那,你也要帮我这。而且,撇开个人的差异,留学生来美时间越长,这种直截了当、一来一去的“互助”倾向就越明显。助人成了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图报。并且在不少人眼中,这必须是直接的、短期的、下次即兑现的图报。

  雄心有余力不足

  留学生在出国前大都是心怀大志的佼佼者。尽管不少人怀才不遇,在国内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但至少他们精力充沛自信心十足。然而到了美国,留学生在语言等方面比别人起步晚了廿年,在种族、国籍(外国学生身份)上又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在激烈的个人奋斗、竞争中纷纷感到心力交瘁,自信心遭到极大打击。有很多人都是出来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所不能,并将一辈子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此苦苦挣扎拚搏。在这种打击下,一些人就自甘沉沦,不再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过一天算一天;另一些人苦恼于折磨人心的失落感,时常抓紧一切机会向人吹嘘他本人那些捕风捉影的成就,以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刚来美国的留学生都很不习惯某些朋友那种自夸不谦的作风,但时间一长,他们就慢慢能体会到这些朋友在长期寂寞和不得意中酝酿的微妙情感。我们曾被好心的朋友告知:既然你也有向人一吐的需要,你就有义务聆听别人的倾吐或吹嘘。

  如果说面对剧烈的竞争,留学生深感精力有限是限制他们自由的内在因素,那么不少人想长期留在美国则是另一个外在的限制力量。

  留学生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