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气维持关系,训练和比赛都是商量着办,这怎么行?这样的队伍,再过100年也甭想走向世界。
有的运动队或队员成了名,上上下下的有了不少关系,结果,弄得教练员没法指挥。运动员有点不痛快就跑到领导家里告状,训练和比赛都无法按教练的意图进行,最终发生大滑坡现象。
教练是一支运动队的灵魂,谁也不能干扰,作为教练,就要不唯上,不唯尊。但是,教练的权威不是凭空得来的,是靠忘我的工作得来的。我到辽宁田径队6年,只回过3次家。从沈阳到鞍山只有90公里,路不算远,每星期回去一次应不成问题。可我一走,队员们就没人管了,她们就会想家,情绪一波动就会影响训练。为了队员们,我不能老回家。我相信将帅的示范作用,我虽然是快50岁的人了,又有胰腺炎,可我坚持和队员一起训练,一丝不苟地为运动员做示范。
我是半路出家当教练的,说实在的,没什么理论基础的,我明白,靠傻练是不会出好成绩的。我认真研究了我国女子中长跑的训练方法后,改变了前苏联过去的训练方式,借鉴了英国男子中长跑训练的经验。除了理论外,我还特别注意动物的奔跑特点,我把鸵鸟和梅花鹿的动作引进到训练中,非常有效。如今,“马家军”的奔跑姿势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王军霞,跑起来像只梅花鹿,轻松优美,举世无双。我想,一个教练的威信也正是通过使运动员出成绩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对祖国负责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我坚信这是一条真理。
运动员多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家长把孩子送来,那是信任我们,希望我们能把孩子培养得有出息。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世界冠军,但我们至少不能让孩子学一身坏毛病。
大家注意一下“马家军”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姑娘烫发,没有一个穿得花里胡哨的,更没有一个搽胭脂抹粉。不是姑娘们不爱美,是因为她们有了一套“马氏审美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王军霞开始爱打扮了,这不是个好兆头,我就及时提醒她,让她知道什么是动员员的美。其实,姑娘家,爱美是正常的,可运动员不是模特儿,不是演员,运动员的美要和本业结合起来。运动员烫一脑袋花,训练一天下来乱得跟鸡窝似的,不收拾太邋遢,收拾又太耽误时间影响恢复;穿瘦腿裤,一压腿,“咔嚓”一声裆裂了;搽一脸这“粉”那“霜”的,跑几圈一流汗,脸不就成“花瓜”了?收拾得漂漂亮亮的,一比赛总落在人家腚后头更丢人。
“马家军”出了成绩,有了名,运动员得了不少奖金,可我决不把奖金分光吃净,全给运动员本人。我把大部分钱存起来,为运动员今后做些筹划,分的钱也决不全给得奖运动员本人。一个运动员的成绩决不是她一个人的努力能取得的。我反复说,没有“马家军”这个集体,王军霞、曲云霞决不可能有今天打破世界纪录的壮举。没营养师行吗?没医生行吗?没有集体协作,没有一些队员以失去名次为代价往前猛冲带动她们行吗?肯定不行。
奖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运动员再创佳绩,可过分强调钱的作用,就会使运动员走向反面。要做个好运动员,首先要做一个像样的人,这一点上,我们做教练的责任重大。我能向祖国人民说的就是,我将尽全力使我们“马家军”不让全国人民失望。
科学是把金钥匙
有的人认为运动员靠苦练就能出成绩,这是误解。苦练是必不可少的,但仅靠苦练是出不了世界冠军的。中国人吃苦耐劳是有名的,如果仅靠吃苦能成功的话,世界纪录和世界冠军恐怕就被中国人包圆了。
“马家军”仿鸵鸟梅花鹿的奔跑动作已不是秘密,这是在运动中借鉴了仿生学。此外,我们每年拉上高原训练,增大运动员的肺活量,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既能使运动员早出成绩,又可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避免了竭泽而渔。另外,我还非常注意运动员的恢复,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很复杂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和其他同志配合,已取得了一些经验。“马家军”从斯图加特到七运会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例证。
“马家军”取得了好成绩,外界对我们吃什么特别感兴趣。一些外国人别有用心,四处宣扬“马家军”服用兴奋剂,怀疑我们用了前东德教练。事实是最好的回答,从斯图加特到七运会,我们运动员的药检均为阴性。如果靠吃药能把运动成绩提高这么多,恐怕这种机会也不会留给我们中国人,外国人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的事已不计其数了,吃了药不也没达到我们的水平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确有独到的地方,我特别相信食补。比如,我就经常让队员喝鳖汤,觉得有作用。我们的伙食费并不高,平时,每人每天16元,比赛时是50元。七运会期间,我们吃什么,劳动大厦的同志们最清楚,每天的饭都他们给我们做,包括中午我们运动员的盒饭都是他们送来,我们没在别的地方吃过一顿饭。
伙食费就这么多,如何运用这些钱,让运动员尽量吃好点,我是颇费心机的。
“马家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培养的。我们决不飘飘然,我们要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拼搏,不仅为在运动场上大书一个“马”字,终有一天,在世界各领域的前沿都会有“中国”二字。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大赛,“马家军”正摩拳擦掌,决心再创佳绩。
Number : 8270
Title :语丝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怕死不能免我们一死,却使我们却无法享受生活。
要有自知之明。切勿把你的狗对你的爱慕当做你了不起的铁证。
垂钓和傻瓜似的站在岸上只有一线之别。
一个人判断力最好的时候,是他能忘记自己,忘记他可能已经获得的声誉,只集中精神去做正确决定的时候。
爱我也好,恨我也好,就是不要全不在乎。
Number : 8271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赫鲁晓夫敲桌时用的鞋子
赫鲁晓夫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突然举起一只皮鞋不断地敲着桌子说话。这件事被当作国际笑话,使得世人皆知。然而人们并没有搞清楚,这只皮鞋是从哪里来的?是赫鲁晓夫脚上穿的皮鞋吧?不是,摄像机可以证明:赫鲁晓夫脚上一直穿着两只鞋。是紧挨他身边坐着的原苏联外交部长葛罗朱柯脚上的鞋吧?也不是,新闻图片上,也显示着葛罗米柯脚上一直也穿着两只鞋。是赫鲁晓夫提前准备好装在公文包里的吗?更不可能。那么敲桌子的鞋是从哪里来的呢?
历史过去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从赫鲁晓夫的私人档案里才发现:原来他是在离他不远的一位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团长睡熟之时,悄悄脱下对方的鞋来敲桌子的。敲桌子声惊醒了这位团长。不过,当丢鞋的人找鞋时,赫鲁晓夫刚好走下讲台。他轻轻拍着丢鞋人的肩膀说:“没什么,梦中失去了一只鞋,我将来一定会赠送一双优等的乌兹别克产的皮鞋”。从那以后,这位阿拉伯外交官,每年都要收到一双优质的乌兹别克产的皮鞋。虽然现在赫鲁晓夫已下台和不在人世了,但那个阿拉伯人,每年都照样收到一双从乌兹别克寄来的优质皮鞋。
Number : 8272
Title :两个历史性的密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爱情·娱乐·事业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黎华
1971年7月11日,卡拉奇通往白宫的海底电缆正在传送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谈话。其中,尼克松问到了“波罗”,而基辛格的回答是:“犹洛卡”。
这神秘的一问一答,原来是两个密码。“波罗”代表基辛格的北京之行,“犹洛卡”代表北京之行的结果。那年7月9日,从维也纳飞回美国的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突然“胃病发作”,不得不“小住两天”。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帮助下,基辛格飞往北京,两天后又悄悄地回到了巴基斯坦,“病”也好了。翌年,尼克松总统亲叩中国大门。消息传开,世界为之震惊。从此,几乎所有的当代史书及有关刊物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基辛格波罗之行。
值得一谈的是这两个密码的丰富寓意。“波罗”指中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足迹遍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对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而“犹洛卡”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意为“我找到了!”据说有一次阿基米德洗澡时突然发现了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的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他狂喜地跳出澡盆,大叫“犹洛卡!”“犹洛卡!”基辛格向尼克松发出“犹洛卡!”的密码,既掩盖了情报界的耳目,巧妙地报告了任务顺利完成、结果满意的信息,又恰当地融进了他欣喜的心情。
Number : 8273
Title :气出来的《陋室铭》
作者 :李宣奇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微省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辨。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杯,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却是光照历史,留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Number : 8274
Title :漫画与幽默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不谋而合
两个印第安人问巫师:“今年冬天会不会冷?”
“一定会,”巫师回答说,“你们最好多准备些木柴。”
一连几个星期,巫师都这样回答求教的印第安人。一天,他终于心虚了,私下去打电话问气象台。
气象台一位专家说:“今年冬天一定会冷,你看,那些印第安人在疯狂地收集木柴呢。”
配带
业务经理通过电话说:“如果有人对一张‘国王大床’感兴趣,请叫26号分机。”话音未落,就传来一位小姐的声音:“请问,配带国王吗?”
你看错了方向
事情发生在剧院里。一位先生气愤地对身后边的一对叽叽喳喳的情人说:
“我想看戏,你们不反对吧?”
小姐答道:
“我们非常支持你,但你看错了方向”。
记忆深刻
母女二人却参观女儿男朋友的画展。母亲发觉其一幅人像画中的裸体女郎相貌酷似女儿,便问道:“你没有光着身子给他作画吧?”
“啊,没有,”女儿答,“他是凭记忆画的。”
老夫少妻
老夫:“如果我们的婚姻是平等的,你就应该把地上的落叶扫掉一半。”
少妻:“落到地上的一半树叶全是你的,亲爱的,我的那一半还在树上呢。”
她喊什么
祖母:电视里拿棍的为什么要打前边的女子?
孙女:拿棍的是乐队指挥,他没有打她。
祖母:那她拚命喊叫什么。
高尚的东西
母亲对两个女儿说:“你们俩人一天到晚议论衣服,难道就不能谈点高尚的东西吗?”
“好吧,”女儿说,“现在就谈谈帽子吧。”
诀窍
记者围住汽车大赛的冠军选手问:“您每次参加比赛都是倒数第一,这次一举夺魁,请问有什么诀窍?”
车手哆嗦着对记者说:“我……我的刹车坏了。”
还价
旅行时,导游提醒大家买东西一定要还价,而且价钱最少要减一半才值得买。于是,在以后的七天里,旅游团在买东西时无往而不利。旅游结束后,导游说要收取每人400块导游费,他话音未落,一名团员脱口而出:“200!”
忍耐
年轻的父亲推着童车走在街上,车里的小家伙大哭大闹。年轻的父亲低下头对着小家伙轻轻地说:“亨利,千万别生气!”
一个过路人好奇地问道:“这是您的儿子吗?”
“是的。”
“他的名字叫亨利?”
“不。我是亨利。”
一点要求
经理与一位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谈过后,决定录用她当女秘书,并对她说:“我相信你一定很称职,不过有一点,你可以给我一张特别难看的照片,让我太太看看吗?”
挑刺
法官正在审问被告约翰:“你结婚了吗?”
约翰:“是的。”
法官:“和谁?”
约翰:“和一位女性。”
法官:“你不是耍小聪明,每个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结婚。”
约翰:“可不能这样说,比如您母亲,她就得和一个男人结婚。”
Number : 8275
Title :山坳里的这一家人
作者 :王道生 戴逵贤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天津日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1978年夏天,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县东北角的一个山坳里飞出两只金凤凰。居住在三面环山的红朵沟村的老聂家的大儿子聂文海考进哈尔滨电工学院;二儿子聂文江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
1984年,老聂家的三儿子聂文波又考上了吉林建工学院;
1985年,老聂家的四儿子聂文涛考进了天津纺织工学院;
1988年,老聂家的女儿聂文英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
老聂家的5个孩子在接受完国家的高等教育之后,老大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老二到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又到美国攻读博士后学位,现在学业期满定居巴黎;老三在吉林省公路工程局当工程师,老四在吉林市一家工厂当厂长;老五在吉林电力学院当助教。
一个普通的山村农家,如何能培育出5个大学生?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家庭,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的父母,千千万万个要潇洒走一回的少男少女,都想进一步知道个究竟,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和那些关心子孙后代关心国家未来命运的政府官员们,也想探求一下其中的奥秘。
爹是爹来娘是娘
1970年秋,落叶纷飞,秋草凄凄,一场霜降,满地绿色转眼变得满目枯黄,作为聂家顶梁柱的父亲聂国祥得了重病,高烧不退,咳血不止。去医院检查,聂国祥从门缝里偷听道:“可能是癌。别告诉他,积极治疗吧……”回到家,聂国祥倒在床上起不来了,他愣愣地出神,一声声地长嘘短叹:“我早早就没了母亲,难道我的孩子也这么不幸,早早就得没了父亲?”看着瘦弱的妻子正在给只有3个月的小女儿文英喂奶,再看看那4个小儿子,他的心都要碎了。“我倒下了,谁来管你们啊!”泪水顺着眼角浸湿了枕头。
不幸的记忆是那样刻骨铭心。“满洲国”那会儿,日本鬼子搞细菌战,3个月让他失去了3个亲人。他从10岁就带着弟弟给人家放猪。1947年,他16岁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后来又调头北上,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他在部队负过伤、立过功。1954年,他转业回乡,政府安排他去矿山工作,他没去。哥催他,他说:“炮火连天打了这么多年,跟我一块去的就我一个活着回来了,我再也不离开亲人了!”哥说:“那好,你就跟我学医吧,你脑子行!”
说他脑子行,不是没根据的。他离家当兵去打仗,总想给家里写信,苦恨自己没文化,不会写。连队里能写信的人就有一两个,求他们写信的人排长队,他也排着队去求人家。人家说实在写不完啊,明天我再替你写吧。从那以后,他就下决心自己学文化,每天学10个字。行军时,他一边走路一边用手指在前面那同志的背包上画字;打仗时他也没忘了学写字,衣袋里装着小本本,有空就拿出来看看。队伍入关后,他在河北给哥哥写了第一封信,信尾特别注明这信是他自己写的。不久,他收到了哥哥的回信,哥哥还把他写的信圈圈改改后又寄给他,鼓励他说:“就照这样坚持下去,对你将来一定有用,你可要努力啊!”
回乡后,他凭着在部队自学的文化底子跟哥哥学了3年医,竟奇迹般地考上了中专卫校。同去报考的6个人都是初中毕业生,一个也没考上。村里老人说:“你们这些中学生都白能了,你看人家‘聂半拉子’扛着行李上大学(乡里人把卫校也叫大学)走了。”毕业后,聂国祥当了乡村医生,每月除记满分还有15元补贴,他就靠这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他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出来。“文革”那些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