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红毛带币扮演呵罗岛商品交易中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十分出色,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职能。
当红毛带币上羽毛的颜色褪掉的时候,这个红毛带币就退出流通领域,单个的红毛带币至此结束了自己的使用价值。
Number : 8058
Title :不要丢掉自己的小伞
作者 :王亚惠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散文百家》
Date :1994。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岁月的风雨中踽踽独行时,我有一把脆弱的小伞,风雨飘摇中,为我遮风挡雨。
一日,遇上了他,他高大的身躯像座山。我靠上去,顿时,头顶的一方天幽蓝幽蓝。
我丢掉了自己的小伞,专心去画那个以他为圆心的圆。用大海做底色,青春做笔,心血做墨,采摘来七彩阳光镶嵌出一道似梦似幻的风景。
有一天,这风景突然海市蜃楼般地消失了。凄风苦雨中我睁开久闭的双眼,没有了眩目的阳光,我才发现那曾经像山一样的身躯早已萎缩。我的心浸泡在风雨中渐渐凉透了,才想起那把被我丢弃的小伞。
迈出那个自己精心勾画的圆,捡起那把脆弱的小伞,我踽踽独行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不再祈求雨住天晴,不再期盼搭车同行。只记住,再也不要丢掉自己的小伞。
Number : 8059
Title :我要听妈妈的话
作者 :何登选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解放日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只要他愿意,也许300万法郎睡手可得。还有洋房轿车,还有自他特赦之日起每月2万5千法郎的津贴。
然而,去年的11月18日,薛耕莘离开居留15个月的法国,两手空空回到沪西的旧宅。
难道300万法郎不起眼?这对月俸3位数的薛老来说,300万法郎无疑是串天文数
!可是不要。不能要。90岁的薛耕莘说:“我要听妈妈的话。”
就在薛老赴法探亲期间,1993年3月9日《欧洲时报》以《马黎一奇人》为题,记述了这位旧上海法租界特级督察长奇特的生涯…
按帮会排座,他的辈分当在杜月笙之上;
大汉奸汪精卫查缉的国民党政府重要档案,他藏匿了数年;
他接济过中共地下组织的高级领导人李克农;
他受命于宋庆龄,保护过中共江苏省委的一笔巨款;
是他透露出向忠发叛变的消息,使周恩来及时虎口脱险;
他曾拒绝蒋介石任命的台湾高雄市警察局长之职;
他曾放弃月薪4。5万港元的香港副部长空缺……
荣辱炎凉,世事沧桑。90岁,又突然面对300万法郎。在法的友人们婉言相劝:只要他加入法国籍;只要他详述在大陆的囹圄之灾。
拒绝。“我要听妈妈的话。”薛耕莘义无返顾。
薛耕莘1904年出生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父亲是英办纱厂的部门主任,母亲是侨居上海的英国人。
5岁就没了父亲。
13岁那年,母亲病危,一份急电,把正在比利时读书的他召回上海。
病床前,他嚎啕大哭。母亲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孩子也只有这么一个亲人,本该相依为命,此时此刻,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了。
“你爸爸是中国人,你要热爱你爸爸的祖国。不要受你舅舅影响加入英国籍。中国是个有高度文明的古国,将来一定有希望。”母亲断断续续地说完,撇下了他。
在比利时整4年,4年没谋母亲面。这一面只有5分钟。5分钟够短的,不过,母亲还是留下了话见了面的第一句话,也是诀别前的最后一句话
恍惚中的薛耕莘掂量母亲的临终遗嘱。
“我要听妈妈的话!”掂量了一辈子的他,至今如是说。
26岁那年他步入上海,入法租界巡捕房,开始了漫长的警员生涯。
抗日战争胜利后,凭藉着法租界的根基,又出任上海警察局黄浦分局局长,直至上海行动总指挥特警组组长。
上海解放之初,担任民盟淮海路支部委员的薛耕莘赴香港,采购当时被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物资。
在港的日子里,他风闻大陆正开展清除旧社会残渣余孽的运动,心里不免七上八下。旧友为他办理了法国特别护照批准书,亲戚为他申请了定居香港手续。某香港政要许诺他港府政治部副部长空缺。
春风拂面,祖国气象万千。薛耕莘回到上海。1951年9月18日,法院判决:“薛耕莘勾结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罪大恶极,本应处死,姑念该犯对于革命工作不无有功,奉军管会特准,改判死刑为无期徒刑。”
薛耕莘服刑了。
先是关押在上海提篮桥,后又到了内蒙,25年后在太原遇赦。
当年政府“姑念其对于革命工作不无有功”,曾对薛耕莘“罪减一等”,网开一面。
薛耕莘何功之有?
抗战时,他曾安全转移5000抗日战士。
解放前,他曾收养中共地下工作者方女士的孤儿。
沦陷后,他曾掩护上演爱国话剧《文天祥》、《岳飞》、《正气歌》。
他曾多次送出情报,使民盟上海执行部和上海市支部免遭围捕。
薛就职所在的上海法租界几经扩张,到了三四十年代,已占地2千多亩,偌大的地盘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对出没其间的我党地下组织,来自各方的情报和掩护,显得尤其重要。
1934年,宋庆龄曾请求法租界巡捕房保护一笔27万元的款子。
薛和查缉股长席能得悉,迅速赶往巨籁达路(今巨鹿路)上的一所民宅。几乎在他们找到这笔款子的同时,特务便衣也赶到了。原来,中共江苏省委财务负责人的住处已为淞沪警备司令部获悉。
为此,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秦邦宪三次约见了他。对他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帮助了共产党,表示“我们不会忘记你的”谢意。
有件事,薛老至今引以自豪。1931年,当时任中共总书记的向忠发被捕叛变,设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危在旦夕。
《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讲到这桩事:“当年的地下工作者黄定慧,也就是黄木兰告诉我:‘我当时和一个律师在咖啡馆,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在巡捕房作翻译的朋友。那人说,国民党悬赏10万元的一个共产党头头抓到了,是湖北人,金牙齿,6个手指头,60多岁,酒糟鼻子,他是个软骨头,坐电椅,吃不消。我一听,这不就是向忠发吗!我马上回来通过潘汉年向康生报告了。当天晚上11点,周恩来、邓颖超、蔡畅几个人赶快转移到一个法国的饭店里面。’”
和黄定慧一起在咖啡馆的那个巡捕房作翻译的朋友是薛的同学,名叫曹炳生。向忠发的叛变,则是薛耕莘告诉他的。
据薛老回忆,那一天他看见王朝槐(上海军统行动队队长)、杨凤歧(军统行动队督察长)和向忠发鬼鬼崇崇地嘀咕着什么,预感到他们要有行动。就马上找到曹炳生,将向忠发他们可能去抓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消息透露给了曹,并要曹赶快把这消息传出去。
周恩来及时躲避了向忠发的出卖。薛耕莘功不可没。
半个世纪过去,弹指间……
1975年12月,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特赦战犯。次年的2月,薛耕莘回到上海与阔别25年的家人团聚。
“文革”结束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薛耕莘一案作出“原判不当,应予撤销”的裁决。几年后,薛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1990年起,根据薛耕莘对于革命工作不无有功的历史,政府给予他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
这回薛赴法探亲,新闻界闻讯扑来。这位“沪上名宿”即刻成了“巴黎奇人”。
有人以为他此去杳如黄鹤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薛老的心。
10多年前,欢送特赦人员的会上,当公安部的领导称他们为同志时,薛耕莘老泪纵横,呜呜地哭了起来。
回到人民的怀抱,是他企盼已久的向往。
1986年,法国总统府办公室特派员德佩雷邀他旅居法国,他婉言谢绝。
在巴黎,《欧洲日报》记者开门见山:“在大陆坐了25年的牢狱你有何想法?对中国未来的前途有何评述?”
薛耕莘坦言相告:“我吃官司不怨谁不恨谁。国民党不是也抓我坐过牢吗?我看中国的前途,团结就是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打败了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赢得了抗日的胜利。还希望国民党正视现实,与共产党再次合作,为振兴中华民族诚心诚意地做一些工作。”
在法国,每天电话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朋友找上门来。有叙旧的,有挽留他的。还有14个人私下里达成为薛老上访法国政府的“默契”……
操作似乎并不繁杂:据法律某条某款规定,只要薛老写个申请,讲清楚在上海法租界供职期的功绩及以后由此遭受的磨难。一旦获准,可得300万法郎和特赦后每月2。5万法郎津贴。前提是,必须加入法国籍。
想不想那“300万”?薛老确实曾为了钱而费煞心机。
开释回沪后,最初的两年里,全靠了在里委做工作的妻子,每月挣回36元。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在民政局的过问下,1977年起,薛老每月拿18元的津贴。硬是把身体拖垮了。
二十几年来,愧疚与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曾对天发誓:“如果天不绝我,我定倍加爱护家人。”妻子病倒后,他里里外外伺候。大热天,病榻上的妻子无意中说想吃口西瓜。70多岁的他背70多斤的瓜,爬上楼来,一勺勺地喂。他说:“我自己没舍得尝一块呀!”
薛老想到了替人翻译法文资料。这一干就没歇过手,每天伏案到凌晨二三点钟。
300万法郎就撂了吗?
不要,不能要!
妈妈说的。
岳阳路上狭小的居室里,薛老言犹未尽。“我想办个学校,用我在法国出版《冒险家乐园》一书的稿费。中国振兴首先是教育的振兴。”
还有一件事,耿耿于怀。
巴西有位华侨,解放前到上海时,薛老曾经难中相助。这位华侨现已是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巨商。前不久曾捎信想与薛老晤面。薛老灵机萌动,定要他挪个几亿投到浦东。“一有确信,我要去趟巴西。”
90岁的薛老还要远行。
90岁的薛老还是记着妈妈的话。
Number : 8060
Title :一只鸟又飞走了
作者 :林清玄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运动·休闲》
Date :1994。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忙碌与悠闲
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入,树影婆娑,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应该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
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的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分,树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想到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
当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时候,悠闲的鸽子就忙碌起来了。
我想到,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心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完成。
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治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一只鸟又飞走了
儿子小时候,每次吵闹,我就拿起电话筒拨117给他听。117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5秒一次。儿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台就停止哭闹了。
很久以后,有一次他听报时台,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电话里的鸟都飞来飞去,有时候多一只鸟,有时候少一只鸟?”
我把电话拿来听,话筒里播着:“下面音响十一点五分五秒……下面音响十一点六分零秒……”
原来,儿子把“秒”听成“鸟”,“十一点五分五鸟,十一点六分零鸟”,这不是非常奇怪吗?
我正在思索的时候,儿子把话筒抢走,说:“爸,你听那么久,一只鸟又飞走了。”
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最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Number : 8061
Title :带着感激之心生活
作者 :陈燕妮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中华工商时报》
Date :1994。4。30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美国有不少著名的礼貌程序,多少年来延袭至今,在社会中太多礼节已被简化甚至荼毒的今天,这一类礼貌有幸仍能硕果仅存。比如在美国你如果当众打了一个喷嚏,你应该立即再跟着说一声“对不起”,你周围的人这时会说“上帝保佑你”,你然后回说“谢谢你”,他们然后再说“没关系”。我在美国第一次当众打喷嚏时就这么被别人“伺候”着,心中惶然之下,五味翻腾。
我们中国人在生活中一向是缺乏心存感激心态的,印象是大多数中国人之间的互动互助行为都是和“谢”字无关的。我们生存在这种缺乏感激的生活中,一过就是好几代人。
美国有一种说法是“带着感激之心生活”,而且这句美国人中最常见的说法就常常被印在青年人的T恤衫之上。刚到美国时实在不太懂这句话的真实意境,只觉得人在江湖能跑得起来抑或相反,升天入地应全是自己的能力所辖,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才到美国之初,我仍和在中国时一样是交通行为的自顾自为者,每次在乱穿马路时,街上与我有交通方向之悖的车辆就会立即减速停下来,车内司机无怨无尤地挥手让我先行穿过。
这种状况这么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我再不好意思乱穿马路了。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感激实在让我难于承受,堆积起来真能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个东西”。细想之下,美国人还是够高竿老辣,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耐心把他人异化的。他们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感激挥霍在你的面前和心中,要你承受,这一类的细微然后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在美国,即使是夫妇两人之间每有哪怕是迎送取递一类的小细节,受者也一定是会说谢的。虽说如此一来夫妻间的情愫听着可能生疏不少,但从人的角度细想这种事情就会觉得毫不过分。先不论夫妻之间,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说有人开车因你横挡在面前而为你减速一类,对他人来讲是可以干也可以不干的,或者说是可以为你干也可以为别人干的。干了就是一种支付。
谦让为人,其实是一种风骨和一种品位。
Number : 8062
Title :雨什么时候下
作者 :筱楚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星光月刊》
Date :1994。5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雨什么时候下?风什么时候起?
只一个“等”字。
等待即是整个生命,有时是盲目的,有时是清醒的。
当希望的未到来之前是等待,当它到来以后还是等待,因为那时又有一个新的希望了。但是有些希望的不会到来,于是生命在不断等待中还有失望。不过不会彻底失望的,因为人的一生当中不止一个希望。
在等待中不停问自己,那希望的是否真会到来呢?或许这疑问太多太重,会失去一些勇气、一些致趣,有时也会反而因此勤奋起来。
等待得太久,也不免令人灰心。世界真的昏暗了吗?那为什么有阳光、蓝天和白云?风景的自欺,心情的自欺?自然,不自然?迷惑,清醒?轻松,沉重?飘,飞?浮,沉?解释不清又何必解释?不如不说,只等默默走过,走过岁月,走过时空,走过许许多多,不说,用心地等。
等待的时候可以什么事都不做,也可以什么事都做;可以做每天在做的事,也可以做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等待其实是很随意的。
等待既然是人生路上不可回避的事情,那么应该选择怎样的等待呢?
Number : 8063
Title :浪迹天涯的缪斯
作者 :康·帕鸟斯托夫斯基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面向秋野》
Date :
Nation :苏联
Translator :
波斯诗人萨迪设拉子城一个狡猾而文明哲的游方僧认为,一个人应该活到90岁以上。
萨迪把人的一生均分为三段。按照诗人的说法,第一个30年应该获得知识,第二个30年漫游天下,最后30年从事创作,以便如他所说,把自己“心灵的压模”留给子孙后代。
如今,这个比喻有点陈旧了。现在,你在哪儿能够找到昔日那些使东方市场充满白银和黄铜叮当声的首饰匠呢?首饰匠消失了,模压品也消失了。然而,在萨迪的时代,模压却是一种常见的、受人尊敬的手艺。
萨迪的话是对的,不过我在内心深处认为,用30年漫游天下仍然太少。
之所以太少,是因为漫游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并且大大促进我们的想象力,但这很难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