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一队队电视人马乘着直升机杀向震中灾区,另几路奇兵早已包抄地震学重镇加州理工学院,把科研人士拉出来一一曝光。灾区现场直播节目几乎在10分钟后就开始出现,而各种热线号码也纷纷在荧屏上亮相:银行热线、保险公司热线、红十字热线、心理咨询热线、捐款热线……叫人目不暇接。媒体和其他社会团体应急反应之快,远胜于当局。
这样的敏感、聚焦与迅速,在当年洛杉矶“暴乱”时起了什么作用,人们颇有争议,但到了天灾降临,该是见好的时候了。
再一点印象深刻的,是政府措施的界限分明:该做的,不惜代价;“不该给的”,分文不掏。可以说,公家的抢救队绝对是救人不救财,但救起人来,确实出手不凡,别说警察警犬一类,连中央情报局当年对付“克格勃”的探测器都招呼上了。另一方面,百万家私被置之度外,无论舍命救财的屋主或路生歹意的窃贼,谁若违令人内,一经发现,即刻逮捕。
特明显的例子就是吃喝与重建费用的反差。重灾区灾民们的吃喝,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极有保障,而且全部免费。可轮到重建家园所需款项,政府方面只有贷款(尽管低息),不白赠哪怕一块钱。救了命,借了钱,寻找机会,重建家园美国人民看来已习惯了从头做起的人生之旅。
民间救灾的畅通,可能是过渡期能顺利完成的一个要因。五花八门的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福利组织、社区服务人员纷纷行动,义务履行他们各自认为应尽的职责,诸如促成家人团聚、寻找失踪猫狗、举办生日联欢、赠送衣物用品之类。各银行、保险公司、服务公司(水、电、煤气、电话等)也接连宣布有限优惠措施的出台,如减免手续费、提高工作效率等等,不一而足。甚至一贯以独立生活著称的老美们,此时也会破例让亲友搬来暂住,给他们个喘息的机会。
大震是否过去,到今天也还说不清楚,即使是一切“OK”,灾区人民的恢复仍然艰难。且不提心灵的创伤,眼前的事就一大摞:出院的要清理帐单、“无壳”的要寻找房屋,有房有产的要追保险公司,什么没保什么工作也没有的就要吃些苦头了。这是私有制,政府该管(救人、治安、交通为主)的管,“不该管的”自然一点儿也不管。
怎么评价这一套,不是笔者之事。但我想,开放、转型中的中国,该有人研究这些问题,思考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这些细致入微的问题而不止是摩天大楼,或高楼下的流浪汉。
????
Number : 7854
Title :安徒生有胜国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有一位作家在访问丹麦后深有感触地说:“当着丹麦人的面,如果你骂他们的国王,他会不理你;如果你批评他们的乳酪,他会骂你无知;如果你提到安徒生而没有尊敬的表情,你可能会挨耳光。”
????
Number : 7855
Title :告示里见精神
作者 :邵青还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林业科技通讯
Date :1994。1
Nation :
Translator :
在德国的城市林和自然公园或国家公园的森林里,你会发现有这样一张的小小告示,上面仅有一句话:“留住你的记忆,带回你的垃圾!”据说,以前曾在森林里为游人设了许多主要用来收集食品废弃物的垃圾箱,后来因为劳动力紧缺,又要支付清洁工一大笔工资,所以才想出了这个点子。这一招还真灵,游人们很自觉地把自己的食品垃圾带出了森林。
看来德国人很善于使用类似的“软性”告示。在很多旅馆浴室的洗手池上方,你也常常能看到一张印有手捧绿叶的环保标志的告示,上面写着:“亲爱的旅客:你知道全世界的旅馆每天须洗多少条本可以不洗的毛巾?洗这些毛巾所用的洗涤剂又造成了怎样的水污染为了保护环境,请您这样做:如果把毛巾放在架上,则表示要继续使用;如果把毛巾扔到水池里或地上,则表示让清洗。”德国的旅馆每日为每一位旅客换三条毛巾:一条洗脸巾,一条浴巾,一条踏脚巾。旅客们读了这条告示后,当然乐意自己有点儿“环境保护者”的表现,往往一住下就不再换毛巾。如果这一告示的影响延伸到德国人的家庭生活里,那么德国的洗涤剂使用量将会大大减少。报载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洗涤剂已打入中国,并成为中国洗涤剂销量最大的三家外资企业之一。兴许这家公司已经摸准了德国洗涤剂销量将下降的趋势,因而千方百计地来中国开拓市场了。
上述这类“软告示”比起那些动不动就“禁止”、“罚款”这样的“硬告示”来实在很富有人情味。当然,德国也不乏有“硬告示”,这就是法律。在巴伐利亚州森林旅馆的客房内,除了那张关于毛巾的告示外,还贴着一张附有法律条文的告示,其内容是关于在全州统一使用废品分类收集箱的。在德国街头随处有四个一排的绿漆大型废品收集箱,箱上清楚地标着四种废品种类:绿色瓶子、白色瓶子、褐色瓶子、罐头。见了这张告示,才知设垃圾箱这一类事情也上得了德国法律的。有了法律,还需要公众自觉去遵守。德国人在遵守法纪方面觉悟之高着实令人感叹。在一家旅馆的走廊里就看见三个废品篓,里面分别装着废纸、瓶子和易拉罐盒。在德国最大最著名的一家咨询公司大楼内,处处整洁非凡,然而在不惹眼的角落里竟也并列着三个带活动盖的小废纸箱,上面标着不同废纸的种类。小小的废纸箱于细微处反映着管理措施的周全。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把提高废纸回收率作为节约木材、保持森林的重要措施。1990年西德靠回收废纸节约了2180万立方米木材,,最近德国做出了木材消费量将下降的预测,其依据就是废纸利用率可望进一步提高。若不是全民族节约风气,德国政府又何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呢?
????
Number : 7856
Title :美国人傻么
作者 :王蒙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南方周末
Date :1994。2。18
Nation :
Translator :
在美国,许多中国人告诉我:“美国人最傻了。”美国人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例子之一:信用卡公司规定,开户、销户都是免费的,更换磨损了的卡片却要交手续费五美元。中国一位留学生在去更换卡片被要求交钱时便提出:既然如此,我干脆先销户,再重新开好了。信用卡公司的工作人员听了,便觉不可思议,他说:“从来没有人向我们这样提出过问题。”但逻辑上又觉得留学生所讲是无可辩驳的,便说:“好了好了,我替你付这五美元吧。”于是我的同胞免费更换了卡片。
例子之二:一些商店规定,买某一件商品按原价,再买第二件则按优惠价。我中华同胞便先买一件再买第二件,各开一张收据,之后,把其中一件以原价退掉,于是达到了买一件而享受优惠价的目的。
例子之三:去年9月至11月,我在哈佛大学讲学期间,在所在地坎布里奇租了一套房子。房门上有两个锁孔,大门又另有一个锁孔,可谓严密防守。但是这三个锁孔用的是同一把钥匙;大门是与另一家合用的,也就是说我们两家五个锁孔用的是同一把钥匙。中国人一听这种情势立即甚觉诧异,他们问,这样的锁还有安全性么?这算不算犯傻呢?
但也有相反的说法,他们说,中国人太爱耍小聪明了,常常是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丢失了长远的利益。
????
Number : 7857
Title :失败
作者 :林清玄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紫色菩提
Date :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李迎
闻名世界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被访问到他如何成功地设计出独创一格的服装时,谈到两个颇值深思的问题。
一是他认为自己所设计的服装只完成了“部分”,而把一半创造的空间留给穿衣服的人,这样,穿衣服的人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并且使同一件衣服有极大的不同,依这个观念设计出来的服装不容易失败。
二是他选择衣服布料的时候,总是请布厂拿出设计、印染色、纺织失败的布料,他则依照这些被公认为“失败”的布料找到灵感,裁制出最具独创与美感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独一无二,领导着世界的服装潮流。三宅一生的话给我们许多启示。他无疑是当今日本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他的个人收入大约5000万美元。因为他,日本服装业得到国际性的尊敬,东京的服饰新潮始能与巴黎、纽约、米兰抗衡,成为世界流行的中心。
三宅一生的服饰近年也在台北登陆,是台北关心服装的人所共知的服装大师级人物。他的“失败哲学”,颇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生活的进程最重要的是有成功的进取心,但是,成功不是必然的,唯有在失败的因子里找成功的果实,才可能创造真正的成功。
美国现代大画家路西欧。方达(LucioFontan),早年画油画时受到挫折,心情大为恶劣,有一天坐在画布前面竟一笔也画不下去。他生气地拿走一把刀把画布割破了。在画布破裂一刹那犹如电光石火,他马上有了一个灵感:“割破的画布算不算是一种创作呢?”于是他把另外的画布拿来,一一割破,然后公开展览,竟使他创造了新的艺术观,成为一代大师。
当然,像他们这样在失败中求取成功的人,历史上不可胜数,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败称之为“打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因为他们被失败的苹果击中,才碰击出成功的火花。
货经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或说“烦恼即菩提”,意思不是烦恼等于菩提,而是说有慧心的人总能在烦恼中找到智慧,而且为了治愈更多的烦恼,产生更高的智慧…平顺的人通常不会比愈挫愈奋的人有智慧,真正的吞者往往能不惮失败的烦恼。安乐令人沉沦,忧患反而激发生存的力量,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当然是一件可怕的事,几乎没有人喜欢失败;可惜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在人生后半段成功的人,是由于他们在人生前半段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灵感。”唯有在失败中成功,才不只是形式与事业的成功;而是连心灵也成功了。
????
Number : 7858
Title :“神州”“万家”竞如何
作者 :陶沙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跨世纪
Date :1994。2
Nation :
Translator :
1984年顺德市乐从镇人用手工做出一台号为“神州”的热水器,至1988年它已崛起广东,市场占有率在当时全国60家同行企业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就在此时,同在顺德境内的另一个生产热水器的“万家乐”企业悄然崛起,仅前期投资就达1。2亿元,是同系统内全国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中外合资企业。不久,八方客商云集顺德市,但“神州”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部分的客人转入另一条公路,奔“万家乐”去了。“神州”人憋着气说,你有好的东西,我要有更好的东西。一场竞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竞争首先表现在广告战上。在当时广东各类传媒上,几乎天天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神州牌热水器,安全又省气”,“万家乐,何止安全又省气这样简单?”“神州牌,轻工部优,A组榜首”,“万家乐,质量评比,两个100分”。据说,“火药味”最浓的一次,是这样的广告语,一方曰:“‘万家乐’崛起神州,挑战海外”;而另一方则对曰:“款款神州,万家追求”。
1990年,命运的天平开始向“神州”人倾斜。这年春季,近乎绝望的第11届亚运会组委会有关人士,在跑了半个中国后来到广东,寻找能生产点燃“亚运圣火”传递火炬的厂家。许是“万家乐”不屑此等“小打小闹”,把首先找上自家门来的客人礼送出去。5个月后,当中国所有的宣传媒介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手握“神州牌”火炬点燃“亚运之光”的火炬时,“万家乐”人才明白他们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以后的故事很简单,“神州”人研制成功传递火炬,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本身已使“神州”一跃成为新闻界的热点。“神州”人再贾余勇,精心策划了一个“亚运火炬大征联”活动,共收到应征信103万封,对联800多万条,影响空前。
这是广告大战中一次历时数年,最漂亮、最完美的战役。广告大战给两家均带来了巨大的利益。1987年“神州”产值4000万,到1992年其销售额已近4亿;“万家乐”1988年投产时当年产值即达4000多万,到1992年其销售额已近5亿。
????
Number : 7859
Title :如何解决问题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罗来明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收到一封关于汽车的抱怨信:
“这是第二次给你写信,我不会怪你没有答复我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荒诞,但它的确是事实。我家一向有一个晚餐后吃冰激淋甜食的传统。因为有很多种冰激淋,故全家举手表决吃哪一种,然后,我就开车去商店购买。
最近我买了一辆新的黑海牌车,从此以后,去商店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每次我从商店买完香子兰冰激淋回家,汽车就起动不了。但我买其他种类的冰激淋,车起动得很好。
无论这个问题有多愚蠢,但我还是想让你知道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是什么使得我买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起动不了,而买其他冰激淋,车就容易起动。”
黑海厂总裁对这封信感到迷惑不解,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使工程师很惊讶的是,在一个整洁的居民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修养很好的男子接待了他。这位男子安排这位工程师在晚饭后开始工作。晚上他们跳上汽车去冰激淋店,也是买香子兰冰激淋,返回时,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又连续去了三个晚上。第一个晚上,车主买的巧克力冰激淋,车起动了;第二个晚上,买的草莓冰激淋,车也能起动;第三个晚上,买的香子兰冰激淋,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绝不相信这部车对香子兰冰激淋过敏。于是他加倍工作以求解决问题。每次他都作记录,写下各种数据,像日期、所用的汽油类型、汽车往返的时间等等。
在这几天里,他发现了点线索:车主买香子兰冰激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冰激淋所花的时间要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冰激淋店的货架上。香子兰冰激淋很受欢迎,故分箱摆在货架前面,很易取到。而其他冰激淋都摆在货架后面分格里,这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找,然后顾客才能得到。
因而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车停很短时间,就起动不了。工程师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即不是因为香子兰冰激淋而是因为汽锁使汽车起动不了。每天晚上买其他冰激淋就需要额外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可使汽车充分地冷却以便起动。顺当车主买完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所产生的汽锁耗散不掉,因而汽车起动不了。
原因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该不会太难吧?
????
Number : 7860
Title :不可缺少的领导
作者 :布莱希特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文汇读书周报
Date :1994。3。5
Nation :德国
Translator :李健鸣
卡先生听到有人称赞一位已在职多年的领导,说他是不可缺少的,是一位杰出的领导。卡先生生气地问道:“为什么他是不可缺少的呢?”称赞他的人答道:“没有他,机构就不运转。”卡先生说:“如果没有他,机构真的不运转的话,怎么还能说他是一位好领导呢?这些年他完全有时间把机构搞得没有他也照样运转。他究竟在干什么?恕我直言:他整天在想办法使你们离不开他!”
????
Number : 7861
Title :叶浅予的婚恋
作者 :叶浅予
出处《读者》 : 总第 155期
Provenance :女报
Date :1994。1
Nation :
Translator :
苦不堪言的媒妁之婚
我23岁时,进画报出版界画起了漫画。父母一心想抱孙子,不经我同意便在桐庐老家给我定了一门亲,来信逼我回去成亲。
1930年冬季,我在上海一家绸缎庄置备了一身新郎穿的长袍马褂,又为父亲筹措了一笔给我办喜事的费用,便喜气洋洋地回乡完婚。
婚礼完全按古法进行。直忙了七八天才把婚事办完。
婚后,我原准备把新娘罗彩云留在家里侍奉公婆,哪知她坚决不干,非跟我去上海不可。为了这事吵吵闹闹,甚至寻死觅活。后来还是我母亲发了话,命我带着罗彩云去上海另组小家庭,我便遵命照办。
第二年春天,罗彩云怀了孕,我送她回浙江老家分娩。她生了个儿子。第四年又生了个女儿,小名明明。这期间,罗彩云学会了上海少奶奶的作风,孩子交给奶妈,家务全靠娘姨,她自己什么也不管,除了逛大街以外,整天泡在麻将桌上,什么“东西南北中”,她手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牌,绝不会错。她的心思全用在这上头了。
这样,我和罗彩云越来越谈不到一块儿,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她对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钱用完了,拿钱来!”我的回答则是:“辛苦钱来得不容易,省着点吧!”每天下班回到家,我觉得精神上总是空空荡荡的,一点生气都没有。
就在我最苦恼的时候,女画家梁白波闯进了我的生活。
罗彩云很快就发现了我和白波的私生活。
罗彩云很快就发现了我和白波的私情,有如缉私巡警一般,随时追踪袭击我们。我和罗彩云为什么不离婚呢?一是她不同意。她说她是明媒正娶,除非犯了族规家法,否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