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川卷和喜屋两家笔店制了50支,仅送给毕加索、谢稚柳少数人几支而已。

  宋代以前的笔,在纷披的笔毫中,往往有一颗小小的笔核。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提到,古代的笔:“有柱有被,有心有副”。一小颗顽皮的“笔心”,竟使书法大师们颇费周折,因为笔毛积墨不多,转折也不灵便,很难挥洒自如,一气呵成。顿笔、转折往往留下“贼毫”。至今,从《伯远帖》、《万岁通天帖》、《智永千字帖》上,仍可看出当时笔毛的疏漏,即“贼毫”的遗踪。

  到北宋熙宁年间,笔毛像破除“三界”,顿悟得道的高僧一般,达到无核无心的“境界”。当时制笔没有笔核,只有主毫和副毫,主毫一般用兔毛和上等猪鬃,副毫用羊毛。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载:“熙宁后始用‘无心散作笔’,其风一变”。书画界犹如雨过天晴,始有米无章和黄山谷令人耳目一新的笔势墨法。书画的进步,往往与笔的革新有关。清代乾隆后,出现极软的纯羊毫,吸墨吸彩能力非常强,导致乾隆以后书画风格出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到笔毫的保养,也大有学问。现今一般用竹管制作笔套,而战国楚墓出土的那只兔毫笔,笔毛用丝线缠绕,外涂以漆,时隔二千多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大才子苏东坡用黄连煎汤,调轻粉,蘸在笔头,晾干后再收藏。他的好友黄庭坚,用四川的花椒、黄檗煎汤,汤磨松烟,然后染在笔上,效果更佳。哪像现在毛头子用笔,如放扫帚一般随便。

  从生花的笔看笔下生花,中国文人除讲究端砚、宣纸、徽墨和兖墨外,连他们掌中之笔,也是处处“生花”。

Number:6390

Title:电脑住宅

作者:蒋豫浙

出处《读者》:总第125期

Provenance:经济参考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世界上第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

  电脑住宅的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住宅设计方案出自东京大学副教授坂村健之手,资金来自日本电脑住宅研究会。

  电脑住宅的大门外有一根竖杆,上面安装着风向标。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风向标是气象条件感知器,它同室内电脑相连,将室外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数据输入电脑。电脑根据上述气象条件,控制着室内的窗户和空调,为住宅主人提供一个既节省能源、又舒适的居住条件。

  工作人员在大门暗锁上按了几个号码后,大门便打开了。他解释说,门口安装的微型摄像机将来人的面孔全部输入电脑。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暗锁号码也无法打开大门。只有住宅主人下达“同意入内”的指令后,门才会启开。

  走进住宅,扬声器传来轻松悦耳的室内乐曲。一楼的会客室与门厅相通。这里除了几张沙发外,看不到其他家具。除了一些常用的必需品外,其他用品都分门别类放在地下仓库指定的“集装箱”里。需要时,可操作有荧光屏的电脑,将“集装箱”调运到一楼的“出入口”,以便从中取出或放回物品。

  在一楼厨房里,食品放在从地下仓库调出来的冷藏柜中。厨房中有一套教人如何做菜的电脑装置。电脑储存了中餐、西餐和日本菜等的烹调方法,它告诉人们如何备料、烹饪等,还有实际操作表演。烹炒的火候也由电脑根据炒菜步骤自动控制。

  一楼的面南一侧有一块绿地,类似暖房,里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树木和花草的浇水、施肥等全部自动化。

  在二楼卧室的床头,有一个开关,上面写着“休息”二字。主人在睡觉前,只要按一下这个开关,整栋房子便进入“休息状态”。除必要的走廓等灯光外,房子各处的电源全部关闭,走廓和厕所的灯光被调到适合睡醒后使用的亮度,空调系统减弱风力,没有关闭的窗户自行关闭,设置在房子四周的防盗报警装置进入工作状态。这一切都将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主人起床为止。

  在卧室旁边的厕所里,安装有检查身体用的装置。清晨,主人起床上厕所时,同抽水马桶连接在一起的体检装置即自检查和分析大小便的情况。抽水马桶旁有一个血压计,将食指伸入血压计套中,液晶显示板不久便出现血压和脉搏等数据。这些数据均被输入电脑。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电脑会显示不正常标志,提醒主人应该到医院就诊。

  在一楼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个专供来客使用的“非接触式”厕所,以防止病菌接触传染。进入这个厕所后,一切无需用手触摸即可完成。抽水马桶盖在人到位后自动打开,马桶上垫上一层干净卫生纸,至于冲洗和消臭等程序更是自动完成。在洗手池旁,只要将手伸到水龙头下,龙头会自动打开出水,移开后自行关闭。

  浴室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电脑“预约”洗澡时间,并设定水温等。日本人下班回家后,一般要先洗澡。在下班前,从公司打一个电话给家里的电脑,指示电脑在什么时间准备好洗澡水,一回到家里好可洗上舒适的热水澡。

  住宅内100多台电脑,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但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在室内见不到。电脑程序设定好后,一般无需调整。

Number:6391

Title:马屁精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罗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噗通”一声跪下:“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屁,也没有用处呀?”阎王听这话句句入耳,就判他无罪,小鬼仍送他回了人间。

Number:6392

Title:武器收藏家

作者:程刚

出处《读者》:总第125期

Provenance:新民晚报

Date:1991。8。24

Nation:

Translator:

  1965年4月23日,美国迈阿密有位青年驾驶坦克去岳父母家求婚,眼见低平的炮口于百米之外“指着”自己的住宅,本来持反对意见的岳父母,这天却十分“慷慨”地向青年拱手交出了自己的女儿,隆隆的履带声渐渐远去,岳父母才从懵吓中苏醒。事隔不久,他们起诉了坦克的主人收藏家赫伯特·潘英尼特,说因为他租借坦克给青年,女儿才被强行“娶”走。最后,律师一再辩护,此事才未构成“同谋威胁罪”。不过,赫伯特·潘由此声名大震。

  赫伯特·潘英尼特原是个不出名的集邮家,由于被小偷洗劫了邮品之后,才改收藏坦克和装甲车的。他将收藏的150辆二战期间的坦克和装甲车围住宅一周停放,藉以向窃贼示威和发泄他心头之恨。现在,这个家庭坦克藏馆,是军校和影视圈人员经常光顾之地。

  在美国,“手榴弹收藏协会”会员藏品种类之多之全,令人瞠目。协会主席尤金·科普的藏品中,甚至拥有1170年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土制手榴弹和1904年日俄战争正式启用的现代手榴弹。他收藏的二战期间巴顿将军挂过的手榴弹,曾被人高价收购过……

  武器收藏在西欧也颇有市场。炮类收藏家狄尔·山迪就收藏有轻、重火炮100多门,迫击炮、火箭炮、无后座力炮、山炮、野炮等,应有尽有。

  原联邦德国飞机设计师李奥,出于职业缘故,特别钟爱飞机。他究尽一生积蓄,购藏了16架战斗飞机,平日里摸摸它,也是一种难以言状的享受。李奥使这些飞机的性能保持在最佳状态,他曾说:一旦需要,这些飞机随时可以冲上蓝天……

  在我国,收藏武器鲜有所闻,只在军界,有些将军出于某种历史原因,收藏着一些“战利品”。曾任南京军区司令的许世友将军,生前就收藏着14把指挥军刀和一支手枪。其中,一柄指挥军刀于抗战之初华北反扫荡中从日寇手中缴得,刀鞘为皮革,刀柄缠丝绳并镶有金属梅花饰物。几十年来,指挥军刀一直伴随将军左右,时时激励着将军斗志,使将军称得上“宝刀不老”。另一珍藏手枪,乍看并不特殊,它却是国民党“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的佩物。张灵甫曾用这支枪在军事地图上边戳边嚷:“吸引共军主力而击之,此其时矣。”孰料,孟良崮之役,“王牌”师32000人毙命或被擒,张灵甫本人也暴尸荒野。许世友将军珍藏了这支手枪。

Number:6393

Title:高校轶事

作者:胡江南

出处《读者》:总第125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久居校园,见闻颇多,仅选几例,聊博一乐。

  “三缺一”

  某生“麻”瘾甚重。然每聚一桌,常缺个把角儿,摩拳擦掌急不可待,于寝室门前大呼:“三缺一了!”日久,人送绰号“三缺一”。

  特殊板凳

  一日进某新生宿舍,见一链锁将板凳与桌腿紧紧锁住,问何故。一新生曰:适逢高年级毕业,板凳桌椅上交。无奈大学四年,所剩无几,大哥们便趁夜深天热敞门之际摸走,此唯一幸存者,不如此照顾,恐遭“意外”。

  铁杆儿球迷

  某生为铁杆儿球迷。可怜囊中羞涩,总踢破球解闷儿。一日,见校橱窗内某系成果展览,一奖杯旁伴一崭新足球,窃喜。深夜破窗而入得之。

  方便之门

  男生宿舍大门玻璃缺一块,日久无人补。问其故,管理员叹曰:为黑夜锁门后迟归者出入方便,以免砸门叫喊,闹闹嚷嚷。一日,见玻璃补好,管理员又曰:校卫生大检查开始。不几日,方便之门重开。

  “老师是谁?”

  某君长期旷课,考试那天,携书本直奔考场。见前坐一人,忙与搭讪,问:老师是谁?来否?未果。少顷,那人上台,抽出试卷,原来他就是老师。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期末大考将至,因玩心过重,恐难过关,寝室诸君熄灯后皆燃烛夜战。一君疲劳,出门溜达,见各寝室内烛光通明。再瞧对面宿舍,更有“万家灯火”,精神一振,高呼:“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Number:6394

Title:一对终生不渝的挚友张学良和张大千的友谊始末

作者:王朝柱

出处《读者》:总第125期

Provenance:今晚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张学良将军虽出生在草莽家庭,自己也武行一身,但他和文人墨客的友谊甚笃,尤喜好书画,又是珍品的鉴赏家。“将军爱好书画,收藏甚富,尤精鉴赏,赝品极少。”这是他的盟弟周大文所记,自当可信。

  但是,被画坛宗师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无意之中却骗过了张学良将军鉴赏书画的慧眼,二人由此相交,并成为终生不渝的挚友。

  欲知二人交往的轶事,话还得从头说起。

  一、少帅大上其当,张大千硬着头皮赴宴

  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张学良将军入主北平,成为江北半壁河山的最高主宰者。一天,他微服简从逛琉璃厂,购得几幅大画家“石涛山水”,兴意极浓地返回官邸,并请有关友好前来欣赏。其中一友告之:近来出了一位张大千,临摹石涛山水乱真,连大画家黄宾虹都曾上当受骗,惊呼张大千是当今画坛奇才。副司令所购这幅“石涛山水”,会不会也是出自张大千之手的赝品呢?

  对此,张学良将军十分扫兴。后经名人鉴定,果真是张大千临摹的赝品。

  张学良将军久知张大千的为人:“盖以三代西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之奇,大千侵淫其中,放浪形骸,纵情挥霍,不尽世俗所谓金钱而已,虽其天才与其健康,亦挥霍之”(徐悲鸿语)。自然他也听说过徐悲鸿赞美张大千的誉词:“呜呼大千之画美矣!安得大千有孙悟空之法,散其髯为三千大千,或无量数大千,而疗其昏愦凶厉之末世乎?使丰衣足食者不再存杀人之想乎?噫嘻!”张学良经深思,遂决定利用一次大型宴会之机,给张大千发出一张特制的请柬:务请莅临赏光。

  张大千从不惧怕登临权贵之门,但他今天却捧着这张特制的请柬犯了难:应邀赴宴吧,不知这位少年得志的少帅会如何处置自己;借故抗命拒赴宴会吧,他张大千在北平乃至于全中国很难再混得下去。几经权衡,遂决定硬着头皮赴宴,会一会这位大上自己赝品之当的少帅!

  宴会开始了,令张大千惊诧的是,这位少帅并无怒色。相反,宴会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张学良指着张大千向宾朋友好介绍道:

  “这位就是仿石涛画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先生。”

  啊!这位少帅果然不同凡响。从此,张学良和张大千始有交往。

  就在这次宴会不久,张大千怀着“探宝”的心情又一次光顾琉璃厂,一位古玩商取出一幅构图新颖、色泽明丽的藏画,请张大千鉴赏。他仔细研究了这幅名画的风格、用笔、着色之后,暗自惊喜地说:

  “这是新罗山人华的精品!”

  华为清朝初叶著名画家,深受石涛大师绘画作品的影响,并对清朝中期的画派曾产生过影响。而张大千尤喜华的画风。

  张大千双手紧紧捧住这幅华的精品,生怕被其他行家里手抢走去似的。问道:

  “请问开价多少?”

  “银洋五百元。”

  “我看,三百银洋即可成交。”

  “好!货卖行家,三百银洋就卖给你张大千先生。”

  张大千喜不自禁,放下这幅华的精品,向口袋一掏,方知未带这样多的钱,他急忙又说:

  “请把这幅画收好,我三日以后必带钱来取画。”

  “行!”古玩商接过这幅华的精品,遂又放进特制的保险柜中。

  三天过后,张大千兴致勃勃地来到琉璃厂,将凑足的三百银洋往案几上一放,大声说:

  “掌柜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画。”

  掌柜的闻听面带难色,十分不好意思地说道:

  “对不起先生,那幅华的名画已经出手了。”

  张大千视名画为国宝,不惜倾万贯家财而购之。因此听后勃然大怒,气得大把胡须翘了又翘,怒声责道:

  “诚招回头客,信取八方人,这两句经商的至理名言你懂不懂?”

  “懂!懂……”

  “那你为什么失信于我?”

  “请大千先生息怒,我有难言之苦啊!”原来,就在张大千离去不久,张学良来到了这家古玩字画店,问及有何名贵的书画珍品?这位古玩商人抱着能多卖些钱的特殊心理,又将华的那幅珍品取出,开价要了五百银洋。没想到张学良连价都没还,当即命随侍取出五百银洋往案几上一放,干脆地说:

  “请数钱吧!”

  到这时,古玩商人复又想起张大千来,但是当他看到白花花的银元,暗自说:“还是多赚这二百银元吧!”

  可是现在,他却对这张大千说:“人家当今是北平的皇上,我敢不卖给他!”

  对此,张大千还能说什么呢?

  二、说笑忘情火舌卷画

  不久,张学良因热河抗战败北,代蒋受过下野,旋即南下上海,西游欧洲,回国后驻足武昌,自然和张大千失去谋面的机缘。1935年10月,张学良调任西安,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之职,才得以和张大千劫后重逢。

  这一年的重阳节到了,时至壮年的张大千游西岳华山,登太华峰写生。时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将军,闻讯亲迎张大千去西安小住。这消息自然瞒不过张学良,他急忙赶到杨公馆看望久违的张大千。他紧紧抓住张大千的双手玩笑地说:

  “大驾光临西安,不到我的公馆住住,休想离去。”

  张大千也很想去张公馆叙旧,遗憾的是他今晚必须启程回北平,明晚是老友余叔岩的告别演出,且又是看家的拿手戏《打棍出箱》。因此他为难地说:

  “告别演出不参加不好,好在来日方长,我再去张公馆叨扰。”

  “没关系”张学良大包大揽地说,“立即把火车票退掉,搬到我的公馆小住一夜,明天我用专机送你回北平,保你误不了看余老板的告别演出。”

  张大千是位重情义的艺术大师,他一听张学良这盛情难却的话语,当晚就由杨公馆搬进了张公馆。他们二人叙旧的同时,张大千又执笔为张学良画了一幅华山山水,并深得张学良的喜爱。可惜的是,张大千在烘烤这幅山水图的时候,因回头和张学良说笑忘情,至使这幅佳作被火舌卷了,且殃及黑髯。张学良心疼不已,有些感伤地说:

  “我的背运还没走完,连享用这样绝美的山水图的福分都没有!”

  “不要这样丧气,”张大千重新展纸拿笔,“我宁可对住老友余老板,也要为你再重新画一幅!”

  张大千乘兴泼墨挥毫,至半夜时刻画就了这幅有名的《华山山水图》。接着,又挥笔题诗,堪为诗、书、画俱佳的珍品。

  张学良大喜过望,旋即和赵一荻小姐设盛宴款待张大千。翌日,他又亲自驾车送张大千去机场,派他的座机送张大千回北平。

  士为知己者死。张大千回到北平以后,念念不忘张学良的深情厚意,遂又画了一幅《黄山九龙瀑图》,寄给张学良。上题:黄山九龙瀑,上款是:以大涤子法写奉汉卿先生方家博教;下款是:乙亥十一月,大千张爰。

  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画中精品,张学良视若至宝,爱不释手。

  一年之后,西安事变发生了。张学良因此而失去了自由。自然,见张大千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就连这幅《黄山九龙瀑图》也是很晚才送到张学良手里。睹物思友,不胜伤情。

  张大千先生出于独持的艺术家的品格,他既没去台湾,也没回大陆,于香港定居两年之后,1952年举家移居南美洲阿根廷。从此,他也失去了和张学良相见的机会。

  三、大千违约提前开启,竟是三十年前欲购珍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